牛罵頭請問他是現在的哪個地方呢為什麼以前要叫做牛罵頭
2005-10-06 10:38:34 · 4 個解答 · 發問者 HsienHuang 7 in 遊戲與休閒活動 ➔ 其他:遊戲與休閒活動
從新石器時代早期大坌坑文化初級的農業生活以來,經過二千年的腳步,史前時代的人群逐漸長久定居,並擴張生活領域到內陸平原與丘陵邊緣,生活型態也因資源和引進新作物而有所改變,從新石器時代中期開始人們可說已經在整個大地上營生,而作為大地的子民。
牛罵頭文化是目前中部地區新石器時代中期的代表,也是確知的最早一層新石器時代史前文化,以台中縣清水鎮的牛罵頭遺址命名。遺址大多分布於臺中盆地周緣的海岸階地、低位河階以盆地邊緣地勢較高的地區,到了晚期距今大約三千七、八百年前,並向河流中游丘陵山地區分布。主要遺址有苗栗縣後龍鎮白沙屯、造橋鄉談文湖、三義鄉三櫃坑,臺中縣清水鎮牛罵頭、外埔鄉麻頭路,大甲鎮水源地、火葬場,神岡鄉莊後村,龍井鄉龍泉村,大肚鄉頂街,烏日鄉下馬厝,台中市台中公園;南投縣草屯鎮草鞋廠、草溪路、平林IV,集集鎮洞角;彰化縣彰化市牛埔、芬園鄉維新庄等。
遺址斷面文化層
牛罵頭遺址山坡
這個階段的陶器沿襲大坌坑文化的特色,陶器以紅、褐色陶為主,亦有少量黑色陶,手製,夾砂或泥質,紋飾以拍印繩紋為主,繩紋較前一階段細緻,另有圓凸點紋、條紋、方格印紋、櫛紋、籃紋、隆起紋、劃紋等不同的紋飾。這些紋飾大多施於肩部和腹部,器形有罐、缽、瓶、豆,有的帶有圈足、器蓋,此外並有紡輪和裝飾的陶環。牛罵頭等幾處遺址發現繩紋陶罐的口部上施有大坌坑式陶器的紋飾,其它遺址亦發現與大坌坑文化形制相似的陶罐,如頸厚唇薄低矮口部,或外緣帶有突脊的口部,推測這些和大坌坑文化有關。晚期陶器上的繩紋逐漸減少,逐漸演化成為素面紅色陶。
石器的類型和數量,都相當豐富。常見的有斧鋤形器、石刀、石錛、石鏃、網墜、凹石、石片器、石核器等農業和漁獵的用具,此外並發現玉製的小型工具與裝飾品。
牛罵頭文化的年代,草鞋墩遺址測得的碳十四年代為4000+-200B.P.,年輪校正為4513B.P.(或4490B.P.、4448B.P.),晚期的三櫃坑遺址碳十四年代校正後為3710+-207B.P.。這明這個文化的年代在距今4500-3500年之間。
牛罵頭出土陶器口緣
此區常見的石器
出土具大坌坑特徵陶器
牛罵頭出土陶器口緣
這個文化農業發達,從南部地區牛稠子文化出土稻穀的證據,和遺址中出收穫榖類作物用的石刀,間接說明已知種植稻米等穀類作物。
不過農業並不是這一群人唯一的生業,遺址中仍發現大量的石簇和網墜等漁獵工具。由發現的工具數量推測,生業型態可能是以農耕為主,並兼行漁撈和狩獵。由於農業發達,這個時代聚落逐漸增大,面積比大坌坑文化時代大得多,常見十萬平方公尺以上的遺址。文化層的堆積也變得比較厚,往往在50公分以上,顯示居住的時間長,人口也多。這群人們除了延續祖先在海岸和河湖沿岸居住之外,也逐漸向丘陵及低海拔山地地區遷移,去探索不同生態環境中的生活領域,在大甲溪流域當時人就已經上到天冷與谷關之間的中冷地區。
從上述中部地區發現具有大坌坑式繩紋陶的遺址,與牛罵頭文化之間的相互關係,清楚顯示牛罵頭文化無疑是大坌坑文化發展演變而來,而且與同一時期南部地區也是大坌坑文化後裔的牛稠子文化之間有清楚的往來關係。
本文化大致在距今3700-3500年的階段逐漸轉變為新石器時代晚期階段的史前文化,而與營埔文化的早期相銜接,這在西海岸的牛罵頭、頂街遺址均已有詳細的研究(Dewar 1977), 下階段的營埔文化的頂崁子類型可能也是從當地的牛罵頭文化逐漸演變而來的。
2005-10-06 10:43:43 · answer #1 · answered by 胖子祥 1 · 0⤊ 0⤋
今天的台中縣清水鎮。
從新石器時代早期大坌坑文化初級的農業生活以來,經過二千年的腳步,史前時代的人群逐漸長久定居,並擴張生活領域到內陸平原與丘陵邊緣,生活型態也因資源和引進新作物而有所改變,從新石器時代中期開始人們可說已經在整個大地上營生,而作為大地的子民。
牛罵頭文化是目前中部地區新石器時代中期的代表,也是確知的最早一層新石器時代史前文化,以台中縣清水鎮的牛罵頭遺址命名。遺址大多分布於臺中盆地周緣的海岸階地、低位河階以盆地邊緣地勢較高的地區,到了晚期距今大約三千七、八百年前,並向河流中游丘陵山地區分布。主要遺址有苗栗縣後龍鎮白沙屯、造橋鄉談文湖、三義鄉三櫃坑,臺中縣清水鎮牛罵頭、外埔鄉麻頭路,大甲鎮水源地、火葬場,神岡鄉莊後村,龍井鄉龍泉村,大肚鄉頂街,烏日鄉下馬厝,台中市台中公園;南投縣草屯鎮草鞋廠、草溪路、平林IV,集集鎮洞角;彰化縣彰化市牛埔、芬園鄉維新庄等。
2005-10-06 10:43:07 · answer #2 · answered by Sow 2 · 0⤊ 0⤋
清水鎮(舊稱牛罵頭)牛罵(頭)社Gomach是平埔族拍瀑拉族的一個部落,雍正九年(1731),北方的道卡斯族大甲西社帶動鄰近各社起來反抗朝廷,當時牛罵社的社眾也參與其事,等亂事過後,除了族人被誅罰外,社名也被改為感恩社,此後清代的文獻大都以感恩社稱之。牛罵頭的名稱有幾個說法,其一是說起源於當地之鰲峰山,遠望如一頭牛伏臥於平原上,而台語稱牛為「牛罵」,因此得名。清雍正年間,初有泉州人楊、蔡族人來台,向平埔族購借土地開墾,而有本鎮境內之十三莊。清乾隆二十九年(西元一七六四年)漢人聚落已成街肆,且由於位於牛罵社入口處,故稱「牛罵頭街」。彰化縣誌作「寓虌頭街」。本地自清廷領台後,隸屬諸羅縣拍瀑拉族牛罵社。雍正元年﹝一七二三年﹞,乃析諸羅以北百餘里之地,南捷虎尾,北抵大甲溪,設彰化縣治焉。於是本鎮歸彰邑管轄。牛罵頭文化(距今5000~4000年) 這以清水鎮牛罵頭上層陶器文化為代表。據推測可能由大坌坑文化演變而來,在中部地區代表性的遺址有大甲鎮水源地、火葬場;外埔鄉大甲東、麻頭路及神岡鄉的莊後村、大肚山台地南邊旭光國小、榮泉村、彰化市牛埔、烏溪草鞋屯及坪林。已發現的遺址分布在海岸或溪畔的台地及斜坡上。 出土的陶器以紅色繩紋陶為主 。陶器有手製及輪製兩種,質地為含砂或泥質,表面成橘紅或紅褐色。器物的頸部或肩部以下印有繩紋,紋飾比大坌坑期的淺而細,口緣少數有劃紋,器形以侈口、鼓腹圓底、圈足的罐形器、缽及瓶較為常見。 牛罵頭文化晚期的繩紋陶為黑陶所取代。常見的石器有打製及磨製石斧、磨製石錛、石刀、石簇及網墜。由遺址地形及遺物特徵推測,牛罵頭文化期的先民從事農耕及漁獵生活。
圖片參考:http://home.kimo.com.tw/egg_test/history.files/g2.jpg
2005-10-06 10:42:22 · answer #3 · answered by ? 7 · 0⤊ 0⤋
「牛罵頭遺址」位於臺中縣清水鎮(舊稱牛罵頭)鰲峰山上臺中港特定區市鎮公園原陸軍清水營區內,而「牛罵頭遺址」為臺灣中部地區新石器時代中期文化的代表,並以此地名作為本文化類型的命名,亦為國內第一個「命名遺址」,出土陶器以紅、褐色繩紋陶為主,石器的類型常見的有斧鋤形器、石刀、石錛、石鏃、網墜、石片器、石核器等農、漁獵用具。其年代在距今四千五百至三千五百年前之間,遺址大多分布於臺中盆地周緣的海岸階地、低位河階及地勢較高地區,到了晚期距今約三千七、八百年前,並向河流中游丘陵山地地區分布,遺址更遍及苗栗縣、臺中縣、臺中市、彰化縣、南投縣等地。
2005-10-06 10:40:36 · answer #4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