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如題,何解,感恩善知識

2005-10-04 16:20:47 · 5 個解答 · 發問者 Anonymous in 社會與文化 宗教信仰與靈性

5 個解答

菩薩云何得『多聞』



吾等從不信佛法至深信佛法,從不學不修佛法至努力修學佛法,此中之轉變,全依『聽聞正法』而來,故『多聞』乃是學佛修道者所須具備要件之一。至於學佛修道者應修何法,方能得『多聞』?依《樂瓔珞莊嚴方便品經》開示: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能得多聞。茲分述如下:

(一) 如實了知於生死中貪火熾然。

(二) 如實了知瞋火增盛。

(三) 如實了知癡火昏亂。

(四) 如實了知有為之法皆悉無常。

(五) 如實了知諸行是苦。

(六) 如實了知世間悉空。

(七) 如實了知諸法無我。

(八) 如實能離世間戲論。

(九) 如實了知彼一切法皆從緣生。

(十) 如實了知涅槃寂靜。

由此觀之,此等諸法要以『聞思修』所成慧方能證悟。何以故?蓋由『多聞』能增長吾等對佛法之認識,如此聞薰多了,自然可從廣博知識中生起慧解,此即是『聞所成慧』。又佛法之義理無邊,權實大小,各有不同,或為稱如來本懷而說,或為將順眾生機宜而說;或為真實說,或為方便教;或為了義說,或為不了義說,如此差別,皆須在聞慧之後,繼之審細思維分別,方可辨析更清楚,認識更確切,不至於把方便說當真實說,捨了義教而取不了義教,此即是『思所成慧』。又經聞、思二慧之後,對佛法認識清楚,而後依之實行,最初由有漏慧之修習,漸次引生無漏慧,由此而見真理,斷煩惱,方可達到正覺之解脫,此即是『修所成慧』。是故菩薩如是得知,不可但以音聲言說而能解入,即起堅固悲愍之心發勤精進,為諸有情作利益事,而能悲智雙運,以圓滿福慧。

總而言之,學佛修道者若能修如是『十種法』,即能得『多聞』,進而『聞思修』三慧並行,即能了脫生死,超出三界,避免墮落六道輪迴。何以故?蓋『多聞利益』有十:(1)知煩惱助(知煩惱惑,能資業因);(2)知清淨助(知清淨行,能資菩提);(3)遠離疑惑(由於多聞,無法不通);(4)作正直見(能為邪見,格彼非心);(5)遠離非道(能辨邪染,不惑非道);(6)安住正路(能識正路,安住不退);(7)開甘露門(說法潤生,令增善根);(8)近佛菩提(心常在道,去佛不遠);(9)為長夜光(以智慧光,照生死夜);(10)不畏惡道(能識正行,不畏墮彼)。學佛修道者若如是得『多聞』,進而聞、思、修三慧並行,將能一生就辦,不受後有是也。願與諸仁者共勉之!Tuesday, March 18, 2003

妙音書院【http://home.kimo.com.tw/famscl/ 】


---------------------------------------------------------------------------------
吾等從不信佛法至深信佛法,從不學不修佛法至努力修學佛法,此中之轉變,全依『聽聞正法』而來,而聽聞正法則須『親近善知識』,是故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如理思維,法隨法行,乃成為『修學佛法』之必然次第。何謂『善知識』?乃指信解佛法而又學問淵博之人,茲依 釋迦牟尼佛在<法華經>與<華嚴經>有關之開示,分述如下:

(一) 善知識為大因緣,能教化眾生發『菩提心』,直至『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二) 善知識為『全梵行』,能令眾生離惡知識,不造諸惡,奉行眾善,自淨其意。

(三) 善知識非但能勸人發『菩提心』,且能『成熟(成就佛道)』一切眾生。

(四) 善知識能令眾生生『善根』。

(五) 善知識能教眾生修『六波羅蜜』。

(六) 善知識能令眾生解脫一切法(確認: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

(七) 善知識能令眾生得『辯才無礙』。

(八) 善知識能令眾生不著一切『世間法(包括五欲六塵)』。

(九) 善知識能令眾生於『一切劫(【成佛】所須三大阿僧祇劫)』,修行無厭無倦。

(十) 善知識能令眾生住『普賢行(篤行 普賢菩薩【十大願】)』。

(十一) 善知識能令眾生得『四智(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

(十二) 善知識能令眾生力行『戒、定、慧』三學。

由此觀之,『善知識』是學佛修道者之(1)智門;(2)智乘;(3)智船;(4)智洲;(5)智炬;(6)智道;(7)智燈;(8)智橋;(9)智蓋;(10)智眼,能令眾生成就『多聞利益』。所謂『多聞利益』有十:(1)知煩惱助(知煩惱惑,能資業因);(2)知清淨助(知清淨行,能資菩提);(3)遠離疑惑(由於多聞,無法不通);(4)作正直見(能為邪見,格彼非心);(5)遠離非道(能辨邪染,不惑非道);(6)安住正路(能識正路,安住不退);(7)開甘露門(說法潤生,令增善根);(8)近佛菩提(心常在道,去佛不遠);(9)為長夜光(以智慧光,照生死夜);(10)不畏惡道(能識正行,不畏墮彼)。

總而言之,學佛修道者欲成就佛道,必具備『五緣』,即持戒清淨、衣食具足、閒居淨處、息諸緣務、近善知識,其中『近善知識』尤其重要,何以故?蓋『善知識』具有十大功德:(1)調伏(戒相應,由根調故);(2)寂靜(定相應,由內攝故);(3)惑除(慧相應,煩惱斷故);(4)德增(戒定慧,具不缺故);(5)有勇(利益他,時不倦故);(6)經富(多聞故);(7)覺真(了實益故);(8)善說(不顛倒故);(9)悲深(絕希望故);(10)離退(於一切時恭敬故),能增長吾等對佛法之認識,如此聞薰多了,自然可從廣博知識中生起慧解,此即是『聞所成慧』。又佛法之義理無邊,權實大小,各有不同,或為稱如來本懷而說,或為將順眾生機宜而說;或為真實說,或為方便教;或為了義說,或為不了義說,如此差別,皆須在聞慧之後,繼之審細思維分別,方可辨析更清楚,認識更確切,不至於把方便說當真實說,捨了義教而取不了義教,此即是『思所成慧』。又經聞、思二慧之後,對佛法認識清楚,而後依之實行,最初由有漏慧之修習,漸次引生無漏慧,由此而見真理,斷煩惱,方可達到正覺之解脫,此即是『修所成慧』。經文開示:親近善知識與聞、思、修三慧為『四預流支』,意謂由於三慧之修習,自此可預入聖人之流。是故,聞、思、修三慧,即將成為欲進趣『佛法』之必然次第,此為不爭之事實。願與諸仁者共勉之!Friday, December 21, 2001

2005-10-05 09:00:31 · answer #1 · answered by 果前 7 · 0 0

讚歎mindfreedom大善知識,每句問偈皆有其意義矣,若真精進者,當如是學、如是做、如是行矣。非精進者,才有「點數」這般世俗化之見,這般想法其他學長與後學們,莫學習之啊。

末學當如普賢菩薩般,讚歎行者,讚嘆行者啊。

2005-10-05 06:23:09 · answer #2 · answered by Wisdomer C 2 · 0 0

善知識,法句經 教學品第二 二十有九章

教學品者 導以所行 釋己愚闇 得見道明
咄哉何為寐 螉螺蜯蠧類 隱弊以不淨 迷惑計為身
焉有被斫創 心如嬰疾痛 遘于眾厄難 而反為用眠
思而不放逸 為仁學仁迹 從是無有憂 常念自滅意
正見學務增 是為世間明 所生福千倍 終不墮惡道
莫學小道 以信邪見 莫習放蕩 令增欲意
善修法行 學誦莫犯 行道無憂 世世常安
敏學攝身 常慎思言 是到不死 行滅得安
非務勿學 是務宜行 已知可念 則漏得滅
見法利身 夫到善方 知利健行 是謂賢明
起覺義者 學滅以固 着滅自恣 損而不興
是向以强 是學得中 從是解義 宜憶念行
學先斷母 率君二臣 廢諸營從 是上道人
學無朋類 不得善友 寧獨守善 不與愚偕
樂戒學行 奚用伴為 獨善無憂 如空野象
戒聞俱善 二者孰賢 方戒稱聞 宜諦學行
學先護戒 關閉必固 施而無受 力行勿臥
若人壽百歳 邪學志不善 不如生一日 精進受正法
若人壽百歳 奉火修異術 不如須臾頃 事戒者福勝
能行說之可 不能勿空語 虛偽無誠信 智者所屏棄
學當先求解 觀察別是非 受諦應誨彼 慧然不復惑
被髮學邪道 草衣內貪濁 曚曚不識真 如聾聽五音
學能捨三惡 以藥消眾毒 健夫度生死 如蛇脫故皮

學而多聞 持戒不失 兩世見譽 所願者得
學而寡聞 持戒不完 兩世受痛 喪其本願
『夫學有二 常親多聞 安諦解義 雖困不邪 』

稊稗害禾 多欲妨學 耘除眾惡 成收必多
慮而後言 辭不强梁 法說義說 言而莫違
善學無犯 畏法曉忌 見微知著 誡無後患
遠捨罪福 務成梵行 終身自攝 是名善學

心得:如六祖壇經云:
善知識,一切修多羅及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經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
若無世人,一切萬法本自不有。
故知萬法,本自人興。
一切經書,因人說有。
緣其人中有愚有智,愚為小人,智為大人。
愚者問於智人,智者與愚人說法,愚人忽然悟解心開,即與智人無別。
善知識,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

2005-10-05 09:43:14 補充:
禮敬Mindfreedom善知識,為眾行者下心善問,向您頂禮。

2005-10-05 04:12:52 · answer #3 · answered by 生命愛徒 7 · 0 0

大乘法中的菩薩僧有兩種:凡夫僧與勝義僧,名為凡夫菩薩僧與勝義菩薩僧。

親證大乘菩提而發起般若智慧的人,也就是已經明心破參而發起般若智慧的人,都是勝義的菩薩僧,不管他是身現[出家相]或是[在家相]。如果是還沒有證得大乘般若智慧的人,也就是還沒有參禪破參而明心的人,即使是身現出家相,仍然是凡夫僧,在大乘法中雖然已經受了菩薩戒,仍然是凡夫菩薩僧。


眾生自身都有一本大藏經,極為現成,極為完整,不因出生為人而有比較多,也不因生為畜牲而比較少;也並非只有出家住在寺院的法師們才看得懂這部大藏經。經典中 佛所說眾生皆有的八識心,不會因為是學佛的人才具足;也不會因為修學的結果不承認有第八識或第七識、就使得修學的人真的沒有第八識第七識。

法師或居士對佛法的認知與證量,這些對外公開流傳的開示言語與文字,來和經論一一檢查驗證,不是依他個人的喜好來認為對或是錯..
 

2005-10-04 18:38:11 · answer #4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禮敬的小普善知識
謝謝抬愛
比起大師級,起步早二個月,卻落後甚多
慚愧萬分,精進不及,該當懺悔

2005-10-04 17:54:11 · answer #5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