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夏朝ㄉ開國君主到底是誰啊
有沒有人知道

2005-09-26 17:40:37 · 6 個解答 · 發問者 小宇 1 in 藝術與人文 歷史

6 個解答

夏朝 (公元前 2033 至 公元前 1562)夏朝開國君主-禹

公元前二十一世紀至公元前十六世紀,是中國第一個王朝--夏王朝時期。標誌著中國若干萬年的原始社會基本結束,數千年的階級社會從此開始,他的誕生成為中華文明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夏朝總共傳了十四代,十七個王,延續近五百年。(夏朝的世系年代無定說,此為一家之說)

夏禹治水有功,被禪位為天子,成為夏王朝的建立者。禹即帝位後,都於陽翟(音「敵」,今河南禹縣),又曾都安邑(今山西安逸)或平陽。他一再會合諸侯,並將中國分為九州(歷來說法不一,有禹貢九州、爾雅九州、周禮九州等分別。一般乃指周禮九州,為揚、荊、豫、青、兗、雍、幽、冀、并),定貢賦的制度。

九黎,三苗的侵擾,是遠古時代的嚴重編患。「少昊」、「顓頊」的時候,黎、苗繼作亂,堯、舜曾征討,至大禹時代才將之平服。從此,長江中游平定,黎、苗不再北侵。這是遠古對抗南方部族的一長期的艱苦戰爭。

禹既治平水患,又征服黎苗,功業甚大,因此得到「大禹」的尊稱。大禹死後,他的兒子破壞禪讓的傳統,自立為王,恢復了黃帝王朝初期父子相傳的古老制度。從此,王位的傳子不傳賢,實行世襲制度,開始了古人所說的「家天下」。這是一種政治上的進步。

夏啟即位後,很能繼承大禹的事業,可惜死後,他的兒子「太康」無能,被一位諸侯首領、傳說中「嫦娥」的丈夫「后羿」所逐。太康死後后羿立太康的之弟「仲康」為夏王,但實權操縱在后羿之手。仲康死後,其子「相」立,后羿被他的臣子「寒浞(音「濁」zhuoˊ)」所殺,又殺「相」自立。當「相」被殺時「相」的王后「緡(音「民」minˊ)」正在懷孕,逃奔到「有仍」(今山東濟零縣),生「少康」。「少康」長大後,就收聚夏的殘存勢力,滅掉「寒浞」,光復夏王朝。史稱「少康中興」。少康之子「杼(音「注」zhuˋ)在位時擁有一支比較強大的武裝,徹底肅清了「寒浞」的勢力,併征伐東夷,使夏王朝發展到了鼎盛。其後的五代六王,社會比較安定,經濟持續發展。夏王朝的統治,東至東海、西連西河、北及燕山,南逾江淮。當時已經能冶鍊較好的青銅,生產了不少的青銅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商品交換也有所發展。有了比較進步的陰陽合曆和干支記日的方法。第十五代夏王「孔甲」,好方術鬼神、淫亂,引起諸侯的反叛,夏王朝逐漸衰敗。「孔甲」再三傳到「履癸」(夏桀),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他不務修德,奢侈無度,殺人無數,四處用兵,勞民傷財,以致民眾反抗,諸侯叛離,終於被「商湯」所滅。

由於流傳至今有關夏代的史料十分匱乏,所以歷史上是否有夏代存在,曾被許多人懷疑。但是《史記‧夏本紀》中記載的夏代世系與該書《殷本紀》中記的商代世系一樣明確,商代世系在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辭中得到證實,因此《史記‧夏本紀》中所記的夏代世系被多數學者認為是可信的。



夏朝王系表 (2205 B.C. -- 1766 B.C.)

禹 -> 啟 -> 太康 -> 仲康 -> 相 -> 少康 -> 予 -> 槐 -> 芒 -> 泄 -> 不降 -> 扃 -> 廑 -> 孔甲 -> 皋 -> 發 -> 履癸(桀)


 
功臣,名人

后羿


政治:
夏王朝的最高首腦稱為「王」或「后」,父子或兄弟相傳,是古人所謂「家天下」的開始。從傳世文獻看。夏朝的政治機構相當龐大。在夏王之下有掌政事的「三正」,有為天子輔臣的「疑」、「丞」、「輔」、「弼」四鄰,有為國君親近左右官員的六事(即六吏、六卿),有掌曆法的「羲和」(又稱「太史」),掌訴訟的「大理」,掌音樂的「瞽」(音「鼓」guˇ),掌管教育貴族子弟的「官師」、「國老」,掌出使的「遒(音「囚」qiuˊ)人」,掌收取貢賦的「嗇夫」,掌管山澤的「虞人」,掌畜牧的「牧正」,掌養龍的「御龍」,掌管夏王膳食的「庖正」,掌管夏王車輛的「車正」,守衛宮門的守門者,掌王室家族事務的「臣」。夏王朝九州的劃分和「甸」、「侯」、「緌(音ruiˊ)」「要」、「荒」五服的存在,說明,夏朝對地方的管理是以個部族首領為諸侯,稱「伯」或「牧」。諸侯必須服從夏王的政令,對王朝承擔貢納、朝見、服役和隨從征伐的義務。諸侯之下,有大夫,即各大家族的族長。所以,古人說,夏王有天下,諸侯有國,大夫有家。

夏王朝的政治思想已經有初步的「德治」寬刑思想。《左傳.文公七年》引《夏書》說:「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即在國家治理上,要文治與刑罰並用。而且,在治國問題上可能已經有了防微杜漸,防患與未然的認識。《左傳.成公十六年》引《夏書》說:「怨豈在明,不見是圖」。就是這層意思。

法律也隨著夏王朝的建立而產生,所謂「夏有亂政,而作禹刑」《左傳.昭公六年》。而「禹刑」不但是刑法,而且是夏王朝法律的總稱。

 

經濟文化:
夏代遺址出土的農業生產工具,包括數量較多的石鎌,石刀等收割工具。莊稼以「畎(音「犬」quanˇ)畝法」進行種植,就是在兩壟之間留一條溝,莊稼種於壟上。夏代的農業生產已經發展到一定的水平,產量迅速提高,飲酒之風從側面證明了這一點。

手工業的發展,在夏朝時金屬器皿已經出現。

貨幣的產生傳說產生與夏朝,以珠玉為上幣,黃金為中幣,刀布為下幣,稱為「三品」。此說法恐不可信。就現有資料來看,中國古代最早的貨幣為貝幣,它萌發於原始社會末期,盛於商代。

夏朝的藝術,夏朝有關於樂舞的傳說,首先是圍繞「啟」的傳說,《山海經.大荒西經》有一則神話,說啟將三名美女敬獻給天神,從天上得到《九辯》和《九歌》兩部樂舞作品,帶回人間,由是他又製成《九韻》。

在宗教上,夏王朝繼承了祖先崇拜的宗教思想。併形成了至上神的觀念。當時夏王朝已經建立了地上的統一王權,在天上再塑造一個至上神保護自己的王權。

科學發展:
《夏小正》是中國現存最早一部具有豐富物候知識的著作。其經文有463字,按一年12個月分別記載了物候、氣象、天象、和重要政事,主要是有關生產的農耕、蠶桑、養馬以及採集、漁獵等活動。

地圖的出現,從夏禹治水的傳說中可以看出當時人們已經認識了許多高山大河,確定了大地的東西南北,學會了開渠、分洪、修堤,並且掌握了計算、測量和繪製簡單的地圖。傳說大禹通過自己的實踐,收集了九州獻來的銅等金屬,鑄了九個大鼎,鼎上分別有各州的山川、草木、禽獸,有人說這可能是導遊的「指南圖」,或者說是4000年前的原始地圖。

2005-09-26 17:42:27 · answer #1 · answered by 1 · 0 0

謝原來是啟

2005-09-29 17:33:56 · answer #2 · answered by 小宇 1 · 0 0

夏朝的開國君主應該是啟而非禹,理由如下:
1.禹並未將共主之位傳給啟,啟的共主之位是各部落領袖所定,因此禹的夏后氏與啟的夏朝不同。
2.啟之前,共主的傳位為禪讓形式,自啟以後共主之位成為一家之私,夏朝的家天下形式正式確立。
綜合上述兩項觀點,夏朝的開國君主應該為啟而非禹。

2005-09-28 06:50:29 · answer #3 · answered by 潛龍子 7 · 0 0

在夏朝建立之前,曾出現過夏部族與周圍其他部族之間爭奪聯盟首領的頻繁戰爭。由於禹治水有功和發展農業生產,夏部族勢力增強,成為部族聯盟首領。禹將三苗驅趕到丹江與漢水流域,鞏固了王權。禹死後,其子啟繼王位。他廢除了禪讓而實行父傳子的王位繼承方式,引起了夏朝爭奪王位的激烈鬥爭。開始遭遇伯益的反抗,經過戰爭,伯益兵敗被殺。夏啟經過鬥爭,確立了王位世襲制。建立了夏朝。眾多邦國首領都到陽翟朝會,啟在鈞台(今河南禹州境內)舉行宴會。此即鈞台之享。夏王朝建立以後,夏王朝內部的貴族有扈氏反對夏啟繼位,啟動用軍隊鎮壓了有扈氏的叛亂,才鞏固了夏王朝的統治。夏啟死後,子太康繼立。由於太康追求奢侈淫樂的生活,先發生太康兄弟5人爭奪王位的鬥爭,後出現武觀叛亂,使得夏朝統治被削弱。太康死後,子仲康立。仲康死後,子相立。這時東夷族有窮氏首領後羿趁夏朝內部王權之爭,奪取了王位。但是不久後羿被東夷族伯明氏寒浞所殺。寒浞殺掉了夏後相。夏後相妻生下少康。少康結束了後羿與寒浞40年左右的統治,恢復了夏朝的政權。少康死後,子杼立。他重視發展武裝和製造兵甲。形成了夏代中興的局面。夏王朝經過較長一段時間的中興穩定局面,到孔甲時,內部矛盾日趨激化。從孔甲經皋與發,到履癸(即夏桀)內亂不止。由於夏王朝後期特別是最後一個王桀王的暴虐無道,致使商族部落首領商湯乘機而入,率大軍與夏朝軍隊(戰於鳴條(一說河南中部,另一說山西安邑)(鳴條之戰),夏桀失敗,逃到安巢(今安徽巢縣),並死在那裡,夏王朝滅亡,商王朝誕生。

2005-09-27 05:37:17 · answer #4 · answered by 光暄 7 · 0 0

他叫做夏禹,是大禹治水的禹,他就是因為幫人民治水,所以受到人民愛戴,才成了皇帝ㄛ

2005-09-26 17:45:49 · answer #5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大禹,約生於公元前2297年6月6日,卒於公元前2198年8月,享年100歲。大禹是黃帝的玄孫,姓姒,名文命。大禹的父親叫鯀。 相傳四千多年前,水神發了怒,把天撞了個大洞,天河裡的水直瀉而下,把大地吞沒了,到處是汪洋。於是,鯀--大禹的父親被舜王叫去治水。 鯀上天偷了一袋“息壤”。這息壤是神土,見風就增長。鯀十分高興,治水時,他就取出一點息壤,放在水上,然後讓風吹,息壤就變成一條一條的堤壩。鯀想用築堤的辦法來減少洪火的衝擊。可是,他想錯了,水少可以用土堵一堵,可那樣洶湧的洪水,光用土是擋不住的。所以堤壩最後總是被沖垮,水災反而鬧得更兇了。鯀由於只相信築堤壩堵水,結果沒有把洪水治好,被舜處死了。 後來,禹長大了,他看到洪水滔天,民不聊生,決心治好洪水。大禹為治水穿山越嶺,腳趾甲都磨光了,一直到三十歲還沒有結婚。大禹愛上的一位塗山姑娘一直等待著他,終於等到大禹來迎娶,但婚後才四天,大禹又去治水了。《史記》中有這樣的記述:“禹抑洪水十三年,過家不入門”。在民間,“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也是婦孺皆知,而大禹成婚的那四天至今仍是江淮一帶嫁娶的好日子。 大禹有神力,疏導黃河時,為防止河水倒流,大禹用神力把龍門山辟為兩半讓水流過,於是就有了龍門,“鯉魚跳龍門”說的就是這裡。 巫山神女相助 大禹治水來到巫山,這巫山綿延八百里,岩石堅硬異常,更有狂風驟起,刮得天昏地暗,山崖震動,江濤像山峰一樣矗立起來,鑿山的民工有許多喪命於狂風駭浪之中,幾個月來,無法鑿開那堅硬似鐵的岩石,大禹甚為發愁。 西王母第二十三個女兒瑤姬,心地善良,喜歡遊玩。有一天,她帶著侍女和一幫侍臣從東海遨游回來,駕著彩雲輕飄飄地從巫山經過。大禹見到瑤姬,連忙對空致意,請求瑤姬幫忙。瑤姬既憐遭受洪水災害的人們,又敬佩大禹為民治水的精神,慨然答應。她告訴大禹:要打通巫山,須用火燒。又派出神將狂章、虞余、黃魔、大翳去幫助大禹治水。 大禹非常感激瑤姬的指點,率眾百姓在巫山兩頭放起火來,瑤姬和神將也施展本領,或用電轟,或用雷霹。經過七七四十九個日夜,堅硬的岩石漸漸變軟起來,施工的人們很快就打通了巫山八百里,讓洪水從巴蜀境內流出來,直向大海奔去。 治理後的巫山成為美麗的長江三峽風光。瑤姬也因在打通三峽時耗盡了神力,回不到天上,只能留在人間。她天天站在高崖上凝神眺望,看到三峽風險浪急,許多行船在風浪中沉沒,她就派遣了幾千隻水鳥,輪番在峽谷中飛行,擔任行船的導航,引導人們安全地從峽谷中通過。 瑤姬長久地站在高崖上,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久而久之,漸漸地化為巫山的一座山峰,後人稱之為“神女峰”。而陪伴她的侍女們,也化成大大小小的峰巒,永遠陪伴著瑤姬,這就是巫山十二峰。 讓人敬重的“禪讓” 由於大禹仁愛寬厚,以百姓疾苦為先,深受人們的愛戴。舜也十分信任大禹,便封他於夏地,就是今天的河南省大禹州市。大禹成為“夏禹國”的國君,所以大禹也叫夏大禹。 大禹為人有功不居、仁厚可靠,雖然只是一個國君,卻很受舜的信任,每有要事都要請他去商量。 舜沒有把帝王之位傳給自己的子孫,而是於公元前2208年禪讓給賢能的大禹。開明、仁德的“禪讓”令現代人望塵莫及。現代中國不僅一黨制和任人唯親,還耗費巨資搶官當。而中國古人的以德治國卻為後人千古傳頌。 

2005-09-26 17:41:47 · answer #6 · answered by ? 7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