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民廟」的由來?
2005-09-23 18:27:53 · 3 個解答 · 發問者 Anonymous in 社會與文化 ➔ 宗教信仰與靈性
所謂義民,是指清乾隆年間,一批為除暴安良,保鄉自衛而犧牲生命的台灣人,據使書記載,林爽文反清起義時,戰亂遍及全台,因其部下都是烏合之眾,有些燒殺擄掠以致民不聊生,客家人為了保家衛民,偕同閩南人及平埔原住民組成義民軍協助清廷與之對抗,當時死傷二百餘人,後來同治年間,彰化戴春潮亂,義民軍未免鄉土再遭蹂躪,銜命二次出征,又有百餘人犧牲,清廷為了紀念這些陣亡的義民,便建廟供後代祭拜,義民爺也成為臺灣客家人獨特的信仰,是標準的臺灣地方神明。 農曆七月二十日就是義民節,目前臺灣有三十多座義民廟,其中規模最大的應屬新竹枋寮義民廟,每年義民節祭典時,都有豬公大賽,放水燈,嚐糖糜(甜稀飯)等活動。 本文節錄自中國時報八十四年八月七日第十三版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康熙皇帝頒「采田福地」,康熙時期朱一貴事變,在新竹的「七姓公」衛.廖.錢.三.潘.黎.金七姓男丁組隊保鄉衛國。乾隆時期林爽文事件,新竹地區壯丁帶領之義民爺,國師陳軍成1月26日生,扶家陳紫雲1月29日生,出行陳春祥4月8日生,地理.命理.醫藥方面李金寶3月21日生,詹吉興3月5日生,林國泰出生日及職務不祥,黃玉柱3月25日生。 乾隆51年11月林爽文在彰化,宣佈組織反清起義,但缺乏軍紀,傷害不少無辜人民,數天後,林爽文登上天地會盟主,號稱順天,守台的清軍無可奈何,這時新竹縣民聞知此事,組成義民軍守擊黑布圈為記號,悍衛鄉土,與林爽文部隊激戰,犧牲慘烈,乾隆52年清廷派十萬大軍由鹿港登陸,支援義民軍53年1月林爽文被禽,戰事終於告平息。一年多的交戰死傷的人嚗屍荒野,新埔林先坤等人見狀將兩百餘具,散置在各地的義民軍骨骸,收集放牛車載至新埔山上埋葬,牛車至新埔枋寮時,再也不肯前往,當時在場人士「跌茭」,這些骨骸要葬此山坡,於是建造墓塚,前方建義民廟讓人朝拜,清廷感於義民軍協助平亂有功,先後般賜「義勇」.「懷忠」.「褒忠」三扁額,因此,義民廟又稱褒忠亭。咸豐11年(西元1861年)彰化籍戴萬生等人,再全省各地重燃戰火,殘殺無辜,新埔人士又再組義民軍,投入清廷保鄉為國組織,殺身成仁不少,新埔陳資雲等人將成仁骨骸收集再總塚之左安葬,因此,有兩座墓塚。光緒21年,日本佔台義民廟被焚燒,光緒25年,張坤和等人召集新竹縣14大庄信徒,協議重建,至光緒31年竣工,民國52年再度整修,至今新埔義民廟成為台灣地區客家人信仰中心,平日香火鼎盛,每年農歷七月二十日祭典,盛況非凡。
2005-09-23 18:29:55 · answer #1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以下轉載自""細說義民廟 乾隆五十一年十一月末,已是深秋季節,寒風凜冽蕭索,吹得人心直打哆嗦,卻吹不熄漫天烽火。打從林爽文在彰化大里村(今臺中大里)宣布起義反清之後,戰火就好像秋風掃落葉般地蔓延,短短的十天,大墩(臺中)、彰化、竹塹、淡水、鳳山等重要城市紛紛淪入林爽文及同夥莊大田手中,可憐的臺灣同胞,逃的逃、死的死,因為林爽文的部隊不同於有組織的正規軍,缺乏嚴格的軍紀,每攻下一個城市或村落,總要來一場燒殺劫掠,橫屍遍野的景象處處可見。十天後,林爽文登上天地會盟主寶座,號稱順天,好不得意。面對林爽文強大的壓力,守臺清軍束手無策,只有惶恐焦急地困守府城、諸羅、鹿港等幾處據點,等待朝廷援軍來解圍。「烽火遍地、生靈塗炭」,這是臺灣當時最好的寫照!多少無辜的百姓,眼睜睜地看著自己辛勤闢建的家園被匪徒蹂躪,被戰火燃燒,卻無可奈何!所幸天無絕人之路,就在水深火熱之際,住在新埔附近的客家人,自動籌組了一支一千三百餘人的「義民軍」,協助清廷圍剿林爽文。本著「捍衛鄉土義無反顧」的信念,義民軍轉戰各地,與林爽文部隊激戰數十次,犧牲慘烈!乾隆五十二年,清廷派陝甘總督福康安率十萬大軍登陸鹿港,會合義民軍,全力圍剿林爽文。次年一月,林爽文終於被擒,二月,莊大田也被俘,戰事始告平息。在為期一年多的剿亂中,陣亡的義民軍曝屍荒野,新埔富紳林先坤等見狀不忍,乃將散置各地的義民軍忠骸兩百餘具收集擬擇地安葬,但令人不解的是,載運忠骸的牛車行至現今新埔鎮下枋寮時,任憑驅策,硬是不肯再向前行,地方士紳頓悟可能是天意要將忠骸葬於該地,於是募集資金,在路旁山坡地建造墓塚,次年又在墓前建了一座「義民廟」,以彰義民功勳,義民廟就這樣誕生了。清廷有感於義民軍協助平亂之功,先後頒賜了「義勇」、「懷忠」」、「褒忠」三塊匾額褒揚;因此義民廟又稱為「褒忠亭」。咸豐十一年(西元一八六一年),彰化籍戴萬生同樣又揭櫫反清復明旗幟,在全省各地重燃戰火,臺灣同胞再度陷入戰火殘殺的恐懼中,於是新埔地區的客家人又組織義民軍,投入清廷敉亂的行列殺身成仁者為數不少,新埔士紳陳資雲等復將忠骸收集建附塚於總塚之左。今天大家在義民廟後山可看到兩座墓塚原因即在於此。光緒二十一年日本據臺,義民廟被火焚燒,光緒二十五年,張坤和等人召集祭典區十四大庄信徒,協議重建,直至光緒三十一年始告竣工。但是今天所見的義民廟也不是光緒年間修建的原貌,因為民國五十二年,曾再度整修過一次。時至今日,新埔義民廟以成為臺灣地區客家人的信仰中心,平時香火鼎盛,逢假日更是成千上萬的遊客前往膜拜、憑弔,或在廟側公園郊遊踏青。每年農曆七月二十日的中元祭典,輪值地區遍及桃竹兩縣,參與的信徒來自全省各地,多達十萬人以上,場面壯觀而感人。 參考資料http://www.jcps.hlc.edu.tw/lsf/culture/faith.htm
2005-09-23 18:29:51 · answer #2 · answered by 建成 林 7 · 0⤊ 0⤋
平鎮義民廟的由來
圖片參考:http://www.tycg.gov.tw/site/3e4b0f6f/3e4c8b35/3e4c8bdc/3e6fe8e3/3e9f5f48/files/%B8%71%A5%C1%BC%71.jpg
義民廟原建於新竹縣新埔鎮枋寮,時在乾隆五十三年(一七八八)。本為祭祀(林爽文之役)死難義士之專祠,故正式名稱為褒忠祠。因合祀三王護國王、觀音佛祖、福德正神等神明,故以廟稱之。乾隆四十八年(一七八三年)有福建漳洲人嚴煙者,來台密組天地會。實有林爽文者,居於彰化縣大里杙莊,時有家破人亡之虞,為圖憑藉群眾力量已自衛,而加入天地會。爽文遂為眾所擁,糾眾攻擊官署,聲勢浩大。福建總督長青聞悉,急調水陸軍至泉州,以居中策應。當時粵籍居民,以時局靡定,已紛組民兵,以衛地方,而維安寧。清軍既至,知可利用;遂飾民兵助戰,三路攻打林爽文。計時寒暑三易,始告平定,林爽文被捕處死。淡水鎮內紳耆老林先坤、劉朝珍、陳資聘、陳姿雲、戴元玖等,目睹各役戰場,乃撿其遺骸,擬運葬中壢。詎運載之牛車抵枋寮,因歷時若干日,乃稍停休歇;迨至薄暮,擬重啟程,牛不前行,鞭之無效,乃向骸禱卜,云可落葬,遂同埋於枋寮。二年後復由林先坤、劉朝珍募集二千金,鳩建祠宇於墓前,以祀陣亡之靈。乾隆帝初封義勇,追封懷中,三賜御筆褒忠。故廟名褒忠祠,總理宋廷龍等在今義民里再建一廟亭,初稱義民亭。咸豐七年,始由總理宋寶雲策動,增建前堂及兩廊,並勒石為碑。民國三十八年八月,十三莊人士見祠宇腐將圯,不忍前人之功傾於一旦,乃重建,歷時二年,方告完成。民國六十一年,正殿屋頂以蛀爛不堪,復由中壢、平鎮、楊梅等三十九村里人士捐款重修至民國六十二年竣工。參考資料:http://www.tyhg.gov.tw/cgi-bin/SM_theme?page=3e9f5f48
2005-09-23 18:29:15 · answer #3 · answered by ? 7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