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因為上課要做研究...
可是我對這方面較為不精
希望有知識的大大可以給我個答案參考一下~
as title 我想知道謀攻的重要性~
如果可以的話~
希望也可以舉個例子方便我了解~
我將贈點20~
真的是非常的感謝^___^

2005-09-22 06:27:28 · 2 個解答 · 發問者 游小淵 2 in 教育與參考 其他:教育

2 個解答

孫子兵法 謀攻篇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 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 修櫓轒轀]、具器械、三月而後成,距闉,又三月而後已。將不勝其忿 ,而蟻附之,殺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故善用兵者 ,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破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 全爭于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 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軍者三: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 以退而謂之退,是為縻軍﹔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者,則軍士 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三軍既惑且疑, 則諸侯之難至矣,是謂亂軍引勝。 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 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此五者,知勝之道也。 故曰:知己知彼,百戰不貽﹔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 己,每戰必貽。

正解:古時候的三軍指的是左軍、中軍、右軍
因為古時候無所謂的制空權
因此陣勢都是以平面為主,左右包抄方式來進行
因此左右軍大都是以輕騎為主,機動靈活為要
而中軍則為主要交戰的隊伍,重防禦/攻擊
而今則因為武器的精良與改進
戰爭的層面已擴充為三度空間
平面式的作戰已無法應付
因此才衍生出制空權的空軍、航海權的海軍及陸地攻擊的陸軍
這是因為時代的不同而不同

實例講解:

不戰而獲致勝利--謀攻篇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註釋】領導戰爭的上策,是事前看破敵人的意圖,然後予以封鎖之。其次是離間敵人的同盟關係,使其孤立。第三是戰火相交,而最下策是攻城。

【實例】三國時代,與諸葛孔明對陣於五丈原的司馬仲達就是採用這種戰法。當時司馬仲達的政治目的不在獲勝,而在使孔明撤軍。因此之故,司馬仲達堅守不進,祇等對方撤退。這對率領遠征軍的孔明十分不利。孔明不斷的派遣使者下挑戰書,甚至贈送婦人用的髮飾和裝飾品,表示「你懦弱如婦人,如果是男子漢就決一死戰吧!」希望藉此激怒司馬仲達。然而司馬仲達偏偏不為所動,一心等待孔明疲弊。孔明終於過勞,發病而死。司馬仲達未損一兵一卒便逼對方撤退。

2005-09-22 06:28:26 · answer #1 · answered by 革離 5 · 0 0

第三篇謀攻:主要在說明沒有戰場的戰鬥行為,倡導以最低代價,贏得最大戰果的理想,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運用謀略的方法和外交的手段,使敵人整個國家和軍隊完整無缺的接受我的意志,也就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用兵的最高明境界。強調「全爭天下」和「兵不頓(疲倦勞累),而利可全」。本篇重點在「全勝」。主要論述謀劃進攻的策略,強調以謀勝敵,揭示「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軍事規律。

2005-09-22 06:28:52 · answer #2 · answered by ? 7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