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宋代的錢乙號稱<兒科之聖>,請問他有何著作及生平?

2005-09-18 21:48:47 · 2 個解答 · 發問者 Anonymous in 藝術與人文 歷史

2 個解答

錢乙,字仲陽。他本來和吳越王錢俶有宗屬關係,他的先祖跟著吳越王北上遷移,因此就成了鄆州(今山東東平縣)人。他的父親錢穎精於醫道,但特別愛喝酒,又喜歡外出旅遊。有一天他東遊海上,便沒有再回來。那時錢乙才三歲,他的母親在那以前已經去世了。他的姑媽出嫁到姓呂的醫生家裡,因為可憐他是孤兒,就把他收為義子,並且長期教他學習醫術,又將他父母親的事情告訴了他。他哭了一場,請求出門去尋找他的父親,前後一共往返了八九次,總共花了幾年的時間,終於把父親接回家來,但那離父親出走已經三十年了。鄉親們對此感慨萬千,寫詩讚頌此事。他對待呂醫生就像對待親生父親一樣。呂醫生沒有兒子,死後錢乙為他裝殮埋葬,並穿孝服為他守喪。 錢乙最初是以使用小兒科的《顱囟方》而出名的。他到京城裡去為長公主的女兒治好了疾病,因此被授予翰林醫官院中“醫學”的官職(等級為從九品)。皇子得了抽風病,錢乙用“黃土湯”這個處方把他治好了。神宗皇帝召他去詢問黃土治好這個疾病的原因,他回答說:“用土去克制水,就使水平復下來了,於是風也自然就止息了”。皇帝很高興,把他提升為太醫丞,賜給他飾金的魚符和紫衣(四品官服)。從那以後,皇親國戚和大官們每天都有人來邀請他去看病,沒有一天是閑著的。 廣親大宅裡有家皇族的小兒得了病,他診斷後說道:“這個病不用服藥就能痊癒”。那個娃娃的弟弟在旁邊,他就指著那小的說道:“這娃兒早晚間要得令人驚恐的暴病,但過了三天以後的下午就可以安然無恙了”。那家人很氣憤,不答理他。第二天,那個小娃娃果然發起羊角風(一種痙攣症)來了,情勢十分危急,便召錢乙去治療,三天後就痊癒了。問他是怎麼回事,他說:“面如火色,兩眼直視,這是心、肝兩臟都受到病邪侵犯的表現。之所以下午才能好,是因為病邪當令的時辰在那時應該變更。” 某王的兒子得了上面嘔吐、下面瀉洩的病,一個醫生給他開了溫燥的方劑,結果又增加了喘症。錢乙說:“這本來是中焦有熱,脾臟已經受到傷害,怎麼還用溫燥的藥呢?這會造成大、小便不通的。”他便給病人開了(大涼性的)“石膏湯”。某王不相信應服這樣的藥,把他謝退了。兩三天內病情逐漸加劇,最後還是按照他說的辦法把病治好了。 有一士子得了咳欬病,面色發青而顯得光亮,呼吸哽塞不暢。錢乙說:“肝克肺,這是反克的症候。如果在秋天得這個病,還可以治好;現在是春天,就不能治了”。那個人苦苦哀求,只好勉強給他開藥。第二天,錢乙說:“我的藥一再瀉肝,卻絲毫沒有減輕肝的氣勢;再三補肺,反而越補越虛;並且又增加了嘴唇發白的症狀,按理最多能活三天。但現在病人還能喝粥,死期應當能超過三天。”病人果然在五天後去世。 一個孕婦得了病,醫生說胎兒要保不住了。錢乙說:“懷孕的人是靠五藏依次滋養胎兒,大約兩個月變更一臟。如果按五藏傳養次序和胎兒的月數,偏補母親的某一臟,哪裡會保不住胎兒呢?”後來母親的病治好了,胎兒也保住了。 又有一個哺乳期婦女因為驚嚇而得病,病愈後眼睛睜著閉不上。錢乙說:“用酒煮鬱李仁給她喝,直到喝醉,就能治好。之所以這樣,是因為眼睛和肝、膽兩內臟相連,人受到恐嚇後,內氣在膽內鬱結不通,膽氣老是不能下行。鬱李仁能通鬱結,其藥力隨著酒進入膽中,鬱結散了、膽氣下行了,眼睛也就能閉上了”。病人喝了鬱李仁酒後,果然就好了。 錢乙原來就有羸弱的老毛病,他經常按自己的意念來治療。後來病情加劇,他嘆息著說:“這種病就是‘周痺’啊,如果侵入內臟,就會死人的。我大概是要死了吧”。不久他又說:“我可以把病轉移到手、腳上去。”於是自己製作藥劑,日夜飲用。他的左手和左腳便突然間卷曲不能伸展了。他高興地說:“可以了!”他的親朋好友到東山去採到了比鬥還大的茯苓,他就按醫方上的方法服用,直到把它吃完。這樣他雖然半邊手足偏廢不能用,但卻骨節堅強和健康人一樣。後來他以有病為理由,辭官回家,再也沒有出過門。 錢乙處方用藥時並不拘泥於某一師某一門。他什麼書都讀,對於古人的醫療方法也不拘泥、固執。他治病就像帶兵打仗一樣,經常安全地越過險要地帶、故意暫時放縱敵人然後一舉全殲,但結果又與醫理吻合。他特別精通《本草》等書,分辯其中正誤和遺缺的地方。有人找到奇怪罕見的藥物,拿去問他,他總能說出該藥生長的過程、形貌特點、名稱和形狀方面與其它藥的區別。把它說的拿回去與書對照,都能吻合。晚年,他的癱瘓症狀有所加劇,他知道自己治不好了,便把親戚們找來告別。他換好了衣服等待著死亡的來臨,就這樣去世了。他活了八十二歲。

2005-09-18 23:00:08 · answer #1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錢乙     字仲陽。約公元1035─1117年(宋景佑二年──政和七年),北宋鄆州(今屬山東。一說東平)人。對醫學各科皆通,尤精兒科,有兒科聖手之稱,是一位著名的兒科專家。錢乙出身於貧苦家庭,他的姑夫也是一名醫生,錢乙跟隨姑夫學醫,由於他刻苦好學,終於成了兒科名醫。晚年,患癱瘓症,仍堅持為群眾治病,深受群眾愛戴。 我國醫學很早就有分科的記載,但分科不細,到了宋代,分科就比較細了,再加上印刷術的進步,很多醫書得以出版,促進了醫學的發展。同時,也為錢乙在醫學上有所成就創造了條件。他所著的《小兒藥証直訣》等書,記述了很多兒科常見病及傳染病。這本書記載的麻疹、百日咳等症,都是最早見於醫書者。對小兒病的診斷,生理、病理特點及兒科病的辨証施治,用藥特點,都有很多獨到之處。     錢氏認為,小兒與成人相比,在生理上,有很多不同之處。在《顱囟經》“小兒純陽”學說的啟發下,提出小兒“五臟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壯”,“臟腑柔弱,易虛易實,易寒易熱”的理論。這是錢氏對小兒生理、病理特點的認識,也是他臨証的指導思想。     錢氏認為“小兒易為虛實,脾虛不受寒溫,服寒則生冷,服溫則生熱,當識此誤也”。因此,在處方用藥時,力主要恰到好處,不可有些星的疏忽大意。否則,毫厘之失,將會造成千里之謬。     關於補,他認為不宜蠻補,必須結合小兒特點。“唇色白,當補肺,阿膠散主之”。錢氏所制阿膠散,又名補肺散,治小兒肺虛,氣粗喘促。也是在他“小兒易虛易實”思想指導下而制訂的有效方劑。     錢氏根據前人臟腑辨証的理論,系統地提出了小兒科領域的五臟辨証方法,把小兒內臟看成是一個互相聯系的整體。同時,又注意到內臟與外界環境的密切關系,並把這一理論,最早地應用於兒科臨床實踐。     所謂“以五臟為綱的兒科辨証方法”,是錢氏根據《內經》五臟五行理論,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總結出來的一套行之有效的辨証方法。他認為五臟屬性及功能不同,若被外邪侵襲,發生病變亦不相同,病狀也有區別。並詳細開列了心、肝、脾、肺、腎五臟虛實的主要症候及治療原則。     錢氏治小兒病,一概以五臟為綱。錢氏雖然強調五臟分証,但並不割裂五臟間的聯系。相反的,卻很重視五臟間的相互影響。     錢氏在兒科學上的另一貢獻是,他創造性地將中醫四診(望、聞、問、切),應用於兒科臨床,嬰幼兒說話多不方便,望診在臨床上就顯得特別重要。他根據自己的經驗,對小兒的全身狀況,皮膚,指甲,大、小便,特別是頭面各部位的氣色變化,作了詳細的論述和描繪。對兒科常見的麻疹、痘疹、驚風、疳積等病証,都有可貴的記述,並已初步對小兒麻疹、水痘、天花、猩紅熱等病的鑒別診斷作了描述。還把小兒驚厥和癲癇作了區分。他對小兒疳症的描繪,更是生動詡實,並制定出一些有效方劑。此外,在當時條件下,他已能區分出几種不同類型的黃疸,其中包括現代醫學所說的傳染性肝炎、腸寄生虫病的發黃和新生兒溶血性黃疸等病証。     在調制兒科方劑方面,他認為“小兒為稚陽之體,陰氣未盛,陽氣柔弱,過用香竄,不僅耗陰,而且損傷陽氣”。他在柔潤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如治腎虛失音、囟開不合的地黃丸﹔治肺實、氣急喘嗽的瀉白散﹔治心熱咬牙、小便赤的導赤散﹔治氣粗喘促的阿膠散﹔治嘔吐泄瀉的白朮散等。用藥時,多避免辛香走竄之品,而善用柔潤方藥。     錢氏根據五臟分証,考慮到小兒臟腑柔弱,易虛易實,易塞易壅的特點,以柔潤立法,擬訂了補瀉五臟的很多方藥。其中有很多,如瀉青丸以瀉肝實﹔地黃丸以補腎虛﹔瀉心湯以瀉心實重証﹔導赤散以瀉心實輕証﹔安神丸以補心虛﹔瀉黃散以瀉脾實﹔益黃散以補脾氣﹔瀉白散以瀉肺實壅塞﹔阿膠散以補肺氣不足。現在仍在臨床中為醫家所喜用。     錢氏善於根據臨証需要化裁古方,他將《金匱要略》中的“腎氣丸”,化裁制成“六味地黃丸”,給後世養陰學派以很大啟發,開辟了補陰派的先河。錢氏的六味地黃丸,已為近代醫學研究所証實,對患兒的內分泌,代謝系統和發育不良,以至成人的某些疾病都確有良效,備受醫界推崇。     錢氏的學術思想,對後世影響很大,且遠遠超出兒科領域。繼承錢氏學說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明代的薛鎧、薛己父子。     《小兒藥証直訣》,成書於公元1114年。為錢乙的學生閻孝忠收集他的經驗而成書的。全書共三卷。上卷論証,中卷述醫案,下卷載藥方。是繼承《顱囟經》的成就,采用《內經》及諸家學說,結合他自己的經驗寫成的兒科專書。書中,錢氏對小兒生理、病理及辨証施治和制方用藥等方面的見樹,頗有創見。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較為系統的兒科專著,較之歐洲最早的兒科著作要早出三百年。   《傷寒指微嬰孩論》(已散佚)。http://home.kimo.com.tw/cmed.tw/chenyi.html

2005-09-18 22:17:29 · answer #2 · answered by 清仔 7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