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1.有人能告訴我初唐有哪些詩人嗎??
2.告訴我他們分別是哪個詩派
3.有那些著名的詩

2005-09-18 13:05:11 · 3 個解答 · 發問者 1 in 藝術與人文 詩詞與文學

3 個解答

http://residence.educities.edu.tw/hsaioming/htm/0mo/4mp/mo_mp_lobinwan.htm狼山東麓有“初唐四傑”之一的駱賓王墓。恕我孤陋寡聞,我原先並不知道他的墓在這里。那天,隨著稀疏的幾個游人,信步漫走,突然看到一座冷僻的墳墓,墓碑上赫然刻著五字:“唐駱賓王墓”。歷史名人的墓見過不少,但一見他的墓,我不由大吃一驚。略知唐代文事的人都能理解我的吃驚。駱賓王的歸宿,歷來是一個玄秘的謎。武則天統治時期,這位據說早在幼年就能賦詩的文學天才投筆從戎,幫助徐敬業起兵討伐武則天。他寫過一篇著名的〈討武曌檄〉,雄文勁採,痛快淋漓。連武則天讀了,也驚嘆不已。徐敬業終于失敗,駱賓王便不知去向。有人說他已經被殺,有人說他出家做了和尚,都沒有確實憑証。他像一顆瞬息即逝的彗星,引得人們長久地關注著他的去路。怎麼,猜測了一千多年,他竟躲在這里?對于駱賓王的歸宿,我傾向于做和尚一說。當然拿不出考証材料,全是被早年聽到過的一個故事感染的。這個故事說,在駱賓王事敗失蹤后的許多年,一天,一位叫宋之問的詩人到杭州靈隱寺游覽。夜間,他就借宿在靈隱寺里。宋之問看著月色下寂靜的寺院,寺前黑黝黝的奇峰,產生了寫詩的衝動。他沉思再三,吟出了這樣兩句:“鷲嶺鬱岧嶢,龍宮隱寂寥”。下面呢?他一時滯塞,怎麼也接不上去了,只是苦苦在殿闕間徘徊,不斷地重複著這兩句,不知不覺間步進了一個禪堂。突然,一個蒼老而洪亮的聲音從耳邊響起:“這位少年,深夜不眠,還在作詩?”宋之問連忙抬頭,只見一個須眉皓白的老僧正在上方端坐,抖抖瑟瑟的長明燈把他的身影照得十分巨大。宋之問心想僧侶中不乏詩中高手,便把已作的兩句讀給他聽,並說自己正詩思枯塞。老僧聽罷,立即朗聲說道:“何不接這樣兩句:‘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 宋之問一聽著實一驚,這是多好的詩句啊,遠遠高出于自己的水平”他在惶惑中趕緊謝別,后面的詩句也就源源而來。他這首詩的全文是這樣的: 鷲嶺鬱岧嶢,龍宮隱寂寥。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飄。捫蘿登塔遠,刳木取泉遙。霜薄花更發,冰輕葉未凋。夙齡尚遐異,搜對煩滌囂。   待入天台路,看君度石橋。方家一眼就可看出,這是一首平庸之作,總體詩格不高,宋之問畢竟只是一個小詩人。但是,“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兩句,確實器宇不凡,在全詩中很覺囑目。宋之問第二天醒來,想起昨夜遭遇,似夢似真。趕到禪堂一看,早已空寂無人。找到一個正在掃地的小和尚,死纏死磨地問了半天,小和尚才把嘴湊到他的耳朵邊輕聲告訴他: “這就是駱賓王!令天一早,他又到別處云游去了。”這個故事很能使得後代文人神迷心醉。這們從亂軍中逃命出來的文學天才躲進了禪堂,在佛號經卷間打發著漫長的歲月,直至須發俱白。但是,藝術的天分並未因此而圓寂,勃鬱的詩情一有機遇就會隨口噴出。政事、兵刀、討伐、敗滅阻遏了他的創造,只落得這們名播九州的巨子隱名埋姓、東奔西藏。中國文學史在戰亂中斷了一截,在禪堂中毀了幾章。留下了數不清的宋之問,在寫寫弄弄,吟吟唱唱。更有魅力的是,這個故事的真實性大可懷疑。宋之問那夜遇到的,很可能是另一個大詩人。如果是這樣,那麼,故事中的駱賓王就成了一大批中國文學天才的“共名”。但是,我們仍然不妨設想,駱賓王自覺那一夜因一時莽撞漏了嘴,第二天一早又踏上了新的旅程。年老體衰走不得遠路了,行行止止,最後選中了長江和狼山,靜靜地在那里終結了波湧浪卷的一生。我相信,文學大師臨江而立時所產生的文思是極其燦爛的,但他不願再像那天晚上隨口吐露,只留下讓人疑惑的一座孤墳。墳近長江入海處,這或許正是他全部文思的一種凝聚,一種表征。據《通州志》記載,駱賓王的墓確實在這裏,只不過與現在的墳地還有一點距離。二百四十年前,人們在一個叫黃泥口的地方發現一吥浸水的黃土,掘得石碑半截,上有殘損的“唐駱”二字,証之《通州志》,判定這便是文學大師的喪葬之地。于是稍作遷移,讓它近傍狼山,以便游觀憑弔。  初唐詩人 - 宋之問 2002/03/19 以下引自:http://www.cll.ncnu.edu.tw/hpoet/hc28.html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中國語文學系)   《古今詩話》云:宋之問貶黜放還,至江南,遊靈隱寺,夜月極明,長廊行吟曰:『鷲嶺鬱岧嶢 龍宮隱寂寥。』未得下聯。有老僧燭燈坐禪,問曰:『少年不寐,而吟諷甚苦,何耶?』之問曰:『欲題此寺,而思不屬。』僧曰:『試吟上聯。』之問誦之。曰:『何不道「樓觀滄海日,門聽浙江潮?」』之問終篇曰:『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捫蘿登塔遠,刳木取泉遙。雲薄霜初下,冰輕葉未凋。待入天台路,看余渡石橋。』僧一聯乃篇中警策也。遲明訪之,已不見。寺僧曰:『此駱賓王也。』按:是詩亦載駱集:王元美云:延清與賓王年事不甚相遠,賓王又有〈江南贈宋五之問〉及〈兗州餞別詩〉,何得言非舊識?若賓王果為老僧,而之問後謫過杭,亦且老矣,不得呼少年。殆因二詩並見集中,故令延清受此長誣耳。   史載:宋之問、冉祖雍並賜死於桂州。之問得詔,震汗不引決。祖雍請於使者曰:『之問有妻子,幸使決。』使者許之,而之問荒悸不能處家事。及考之文集,有〈登大庾嶺詩〉云:『兄弟遠謫居,妻子咸異城。』則之問赴貶時,未嘗以妻子行也。豈史之誤歟?《丹陽集》 全唐詩話 續編以下引自:  http://www.cll.ncnu.edu.tw/hpoet/ha13.html - 49k全唐詩話續編 《石林詩話》 宋 葉夢得著 ...  舊說徐敬業敗,與駱賓王俱不死,皆去為浮圖以免。賓王居杭州靈隱寺, 因續宋之問詩,人始知之,而《新唐書》不載。今宋詩乃見賓王集中,惟題「 鷲嶺鬱岧嶢,龍宮隱寂寥」兩句是宋作,自「樓觀滄海日,門聽浙江潮 ...  http://sokamonline.com/C-Lit/Tong2c.cfm(這裡更詳細)?江亭晚望 宋之問 浩渺浸雲根,煙嵐出遠村;鳥歸沙有跡,帆過浪無痕。望水知柔性,看山欲斷魂;縱情猶未已,回馬欲黃昏。翻譯:  浩渺的江水,它的盡頭,好像把天邊的雲朵浸泡在江水中,呈現出一片水天一色;遠處的村落,飄起嬝嬝的炊煙,與山嵐相互輝映。暮色中,鳥兒歸巢,從沙上走過,留下足跡;江上的帆船也航向歸程,沒有在江面上留下浪的痕跡。望見水流,知道水性的柔下,向低處奔流而去;再面對青山,想起自己的傷心事,不禁肝腸寸斷,傷感的情緒猶在心頭翻騰;但時候已不早,上馬回去,已是黃昏十分了

2005-09-18 13:22:42 · answer #1 · answered by 雀亞 5 · 0 0

To 樓上的皠錏~~~~~~~
好好聽(應該是看吧^^)的故事哦!!好感人~~~~~^^
謝謝!

2005-09-18 13:51:07 · answer #2 · answered by 忘塵 5 · 0 0

 一、王勃(六四九 -- 六七六)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縣)人。青年時代就「乎家貧,道未成而受祿」。入仕後,因事兩次被廢官,一生居下位,最後溺海死。他具有改革當時詩風的願望,在「初唐四傑」中藝成就較高。《採蓮曲》等詩有樂府民歌風味。《杜少府之任蜀川》等五律,表達了真摯的友情,也抒寫了自己漂泊的身世和朗的胸懷,顯示了唐詩的獨特風貌。二、楊炯(六五零 -- 約六九三)陝西華陰人。曾官盈川令。是「四傑」中較差的一位作者,只有幾首寫邊塞的五律較出色,充滿了為國立功的戰鬥精神,是可取的。三、盧照鄰(約六三七 -- 約六八九)字升之,號幽憂子,河北范陽(今北京附近)人。只做過幾任小官,很不得意。又因身染惡疾,痛苦不堪,最後自沈穎川死。最擅長七歌行,代表作《長安古意》,揭露了長安上層社會的生活面貌,筆法縱橫奔放,富麗鋪陳,在題材、詞語上,繼承了宮體詩的特點,但又有所變革。四、駱賓王(約六四零 -- 六八四)婺州義烏(今浙江烏)人。作過長安縣主簿等小官,遭事下獄。後因參加徐敬業起兵對武后的活動,寫過名文《武曌檄》,事敗被殺。《在獄詠蟬》寄悲憤沉痛於詠物之中,是初唐律詩中風骨凝煉的名篇。總之,「四傑」在唐初詩壇上,對律詩創作下過許多工夫,大致已臻成熟。明初王世貞《藝苑葩言》說:「四傑,遣詞華靡,固沿陳隋之遺,骨氣翩翩,意象老境,故超然勝之。五言遂為律家正始。」「骨氣」等三句,說明唐詩在內容和境界上已比六朝邁仕了一步,上述評價是恰切的。因為四傑詩作,在唐詩發展上,確起了承先啟後作用。五、沈佺期(不詳 -- 七一四)、宋之問(不詳 -- 七一二)沈字雲卿,相州內黃(今河南內黃縣)人。宋字延青,汾州(今山西汾陽附近)人。他們都媚附張易之等權貴,並以善以善寫應制詩,得女皇武則天賞識。但都曾被貶謫到荒遠之處,所以寫出過一些非宮廷應制的佳篇,如沈佺期的《雜詩》、《古意》,宋之問的《題大庾嶺北驛》、《渡漢江》,均具生活實感,語言錘煉,氣勢流暢。其完整的格律形式,更受歷代評論家所推崇。二人在詩歌上的主要貢獻,是總結了齊梁以來格律詩創作的各種經驗,肯定已成熟的形式,最後完成五、七言律詩的「回忌聲病,約句準篇」的形式,為唐代近體詩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基礎,這對代詞曲也頗有影響,但其思想內容,則仍未超越梁詩風的範圍。和沈、宋同時的,還有李嶠、崔融、蘇味道、杜審言,號稱「文章四友」。其中,杜較著名,精於五律,風格近似沈、宋。六、陳子昂(六六一 -- 七零二)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縣)人。他在武后後曾經表現積極改革政治的熱情,從軍出塞,壯志未遂,又加深了他對現實的認識,年四十二時受迫害慘死。在四傑之後,他以更堅決的態度反對齊梁的「采麗競繁」的詩風,提出詩歌革新主張,標榜「風雅興寄」和「漢魏風骨」,就是要求像漢、魏(主要是建安文學)文學一樣,詩砍要有真實的思想感情,能反映有現實意義的社會生活。這並非簡單的復古,而是繼承和革新。他的代表作有《感遇詩》三十八首和《薊丘覽古贈居士藏用》、《登幽州臺歌》。《感遇詩》非一時一地之作,其內容是:或借古喻今,抒發作者懷抱;或托物寄情,諷刺現實;或感嘆禍福無常,向往神仙隱逸。有些詩寫的含蓄、隱晦,比興手法特多,顯然是受了阮籍《詠懷詩》的影響。他在征契丹被降為軍曹時所寫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詩短情深,悲歌慷慨,渾樸天然,堪稱千古絕唱,一掃初唐「宮體詩」的靡靡之音,開拓了唐詩的新境界。可以來這網址看看http://sokamonline.com/C-Lit/Tong2c.cfm

2005-09-18 13:39:45 · answer #3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