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頤和園建造修園是從幾年到幾年,共花費多少兩?

2005-09-13 06:18:27 · 4 個解答 · 發問者 flymouse.tw 7 in 藝術與人文 歷史

4 個解答

清代皇家園林。位於北京西北郊﹐由萬壽山﹑昆明湖兩大部分組成。萬壽山原名瓮山。山南麓﹐玉泉﹑龍泉等泉水匯成一湖﹐稱為瓮山泊。元初﹐郭守敬主持疏浚瓮山諸泉﹐作為通惠河水源之一。明代﹐瓮山泊周圍開闢了水田﹐湖山之間﹐興建了一些寺廟﹐成為北京西郊有名的風景區﹐也稱為西湖。          清乾隆十四年(1749)仿照杭州西湖的形狀進行疏浚﹐將湖面向東拓展﹐並於湖的西北端將水面沿著瓮山西麓往北伸延﹐再轉而向東﹐沿著瓮山的北麓開鑿後湖。湖中挖出的泥土﹐堆疊了瓮山的東麓。乾隆十五年(1750)﹐乾隆帝(即清高宗弘歷)為在次年向其母后祝壽﹐在瓮山圓靜寺的舊址建造了大報恩延壽寺﹐瓮山改名萬壽山﹐西湖改名昆明湖﹐隨後將這座園林命名清漪園。此後﹐陸續興建樓台殿閣﹐乾隆二十九年全部竣工﹐歷時十五年﹐共用銀四百四十八萬餘兩。該園與暢春園﹑圓明園以及玉泉山的靜明園﹑香山的靜宜園被稱為“三山五園”。          咸豐十年(1860)﹐清漪園和圓明﹑暢春﹑靜明﹑靜宜等皇家園林一起被英法聯軍焚燬。同治年間 (1862~1847)﹐慈禧太后兩次準備修復圓明園﹐未能實現。光緒十一年(1885)﹐設立海軍衙門。十二年恢復昆明湖水操﹐於是藉辦海軍之名﹐重修清漪園。十四年﹐慈禧以光緒的名義發布上諭﹐將清漪園工程公開﹐並取“頤養沖和”之意﹐改名頤和園。頤和園工程﹐主要修葺了萬壽山前山和昆明湖中的南湖島﹑西堤部分﹐其布局基本和清漪園相同﹐只是有的建築物的形狀和名稱有所改變。主要建築有﹕仁壽殿﹑玉瀾堂﹑樂壽堂﹑排雲殿﹑佛香閣﹑長廊﹑諧趣園﹑德和園大戲樓等。二十一年﹐裁撤海軍衙門。頤和園工程隨之停止。這一工程﹐前後將近十年﹐耗銀約六百萬兩。頤和園建成後﹐一年的大部分時間﹐特別是夏天﹐慈禧﹑光緒帝都在這裡居住﹐處理政事。外國人稱之為“夏宮”。二十六年﹐頤和園遭到八國聯軍的破壞。二十八年﹐慈禧又動用巨款加以修復。          辛亥革命後﹐根據《優待清室條件》﹐頤和園仍為清室所有。1914年﹐頤和園作為溥儀的私產售票開放。1924年﹐頤和園由北京市政府接管﹐改為公園。

2005-09-13 07:21:56 · answer #1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頤和園在北京的西北郊,是利用昆明湖、萬壽山為基址,以杭州西湖風景為藍本,汲取江南園林的某些設計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園,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行宮御苑,占地約290公頃。

  頤和園原名清漪園,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歷時15年竣工,是為清代北京著名的“三山五園”(香山靜宜園、玉泉山靜明園、萬壽山清漪園、圓明園、暢春園)中最後建成的一座。咸丰十年(1860)被英、法侵略軍焚毀。光緒十二年(1886)開始重建,光緒十四年,改名頤和園。光緒二十一年工程結束,是慈禧太後挪用海軍經費修建的。光緒二十六年又遭八國聯軍破壞,翌年修復。全園可分為宮廷區和苑林區。


十七孔橋

  頤和園是當時“垂帘聽政”的慈禧太後長期居住的離宮,兼有宮和苑的雙重功能。因此,在進園的正門內建置一個宮廷區作為接見臣僚、處理朝政的地方。宮廷區由殿堂、朝房、值房等組成多進院落的建築群,占地不大,相對獨立于其後的面積廣闊的苑林區,二者既分隔又有聯系。

  苑林區以萬壽山、昆明湖為主體。萬壽山東西長約1000米,高60米。昆明湖水面約占全園面積的78%,湖的西北端繞過萬壽山西麓而連接于北麓的“後湖”,構成山環水抱的形勢,把湖和山緊密地聯成一體。

  昆明湖是清代皇家諸園中最大的湖泊,湖中一道長堤──西堤,自西北逶迤向南。西堤及其支堤把湖面划分為三個大小不等的水域,每個水域各有一個湖心島。這三個島在湖面上成鼎足而峙的布列,象征著中國古老傳說中的東海三神山──蓬萊、方丈、瀛洲。由于島堤分隔,湖面出現層次,避免了單調空疏。西堤以及堤上的六座橋是有意識地摹仿杭州西湖的蘇堤和"蘇堤六橋",使昆明湖益發神似西湖。西堤一帶碧波垂柳,自然景色開闊,園外數里的玉泉山秀麗山形和山頂的玉峰塔影排闥而來,被收攝作為園景的組成部分。從昆明湖上和湖濱西望,園外之景和園內湖山渾然一體,這是中國園林中運用借景手法的杰出范例。湖區建築主要集中在三個島上。湖岸和湖堤綠樹蔭濃,掩映瀲灩水光,呈現一派富于江南情調的近湖遠山的自然美。

  萬壽山的南坡(即前山)瀕昆明湖,湖山聯屬,構成一個極其開朗的自然環境。這里的湖、山、島、堤及其上的建築,配合著園外的借景,形成一幅幅連續展開、如錦似繡的風景畫卷。前山接近園的正門和帝、後的寢宮,游覽往返比較方便,又可面南俯瞰昆明湖區,所以園內主要建築物均薈萃于此。造園匠師在前山建築群體的布局上相應地運用了突出重點的手法。在居中部位建置一組體量大而形象丰富的中央建築群,從湖岸直到山頂,一重重華麗的殿堂台閣將山坡覆蓋住,構成貫穿于前山上下的縱向中軸線。這組大建築群包括園內主體建築物──帝、後舉行慶典朝會的“排云殿”和佛寺“佛香閣”。後者就其體量而言是園內最大的建築物,閣高約40米,雄踞于石砌高台之上。它那八角形、四重檐、攢尖頂的形象在園內園外的許多地方都能看到,器宇軒昂,凌駕群倫,成為整個前山和昆明湖的總綰全局的構圖中心。與中央建築群的縱向軸線相呼應的是橫貫山麓、沿湖北岸東西逶迤的“長廊”,共273間,全長728米,這是中國園林中最長的游廊。前山其余地段的建築體量較小,自然而疏朗地布置在山麓、山坡和山脊上,鑲嵌在蔥蘢的蒼松翠柏之中,用以烘托端庄、典麗的中央建築群。



云輝玉宇

  後湖的河道蜿蜒于萬壽山北坡即後山的山麓,造園匠師巧妙地利用河道北岸與宮牆的局促環境,在北岸堆築假山障隔宮牆,并與南岸的真山脈絡相配合而造成兩山夾一水的地貌。河道的水面有寬有窄,時收時放,泛舟後湖給人以山復水回、柳暗花明之趣,成為園內一處出色的幽靜水景。

  後山的景觀與前山迥然不同,是富有山林野趣的自然環境,林木蓊郁,山道彎曲,景色幽邃。除中部的佛寺“須彌靈境”外,建築物大都集中為若干處自成一體,與周圍環境組成精致的小園林。它們或踞山頭,或倚山坡,或臨水面,均能隨地貌而靈活布置。後湖中段兩岸,是乾隆時摹仿江南河街市肆而修建的“買賣街”遺址。後山的建築除諧趣園和霽清軒于光緒時完整重建之外,其余都殘缺不全,只能憑借斷垣頹壁依稀辨認當年的規模。

  諧趣園原名惠山園,是摹仿無錫寄暢園而建成的一座園中園。全園以水面為中心,以水景為主體,環池布置清朴雅潔的廳、堂、樓、榭、亭、軒等建築,曲廊連接,間植垂柳修竹。池北岸疊石為假山,從後湖引來活水經玉琴峽沿山石疊落而下注于池中。流水叮咚,以聲入景,更增加這座小園林的詩情畫意。

2005-09-13 06:20:45 · answer #2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據史料記載,清代乾隆十五年三月十三日(1750年4月19日),乾隆皇帝為迎接其生母崇慶皇太后于次年到來的60歲大壽,決定在好山園舊址挖湖堆山、大興土木,營建清漪園。乾隆將瓮山更名為“萬壽山”,在山前建造了為母祈福祝壽的“大報恩延壽寺”。又將瓮山泊更名為“昆明湖”,取漢武帝在長安開挖“昆明池”,以操練水軍、策划攻略滇池之濱的昆明之典。

  但不幸的是,清漪園等“三山五園”(圓明園、暢春園、萬壽山清漪園、玉泉山靜明園、香山靜宜園)在1860年10月18日,遭英法聯軍縱火焚毀。到了光緒十二年六月初十日(1886年7月1日),垂帘聽政的慈禧太后宣布,將于次年正月“撤帘”,由年將16歲的光緒皇帝親政。慈禧乘機提出,要重建清漪園,以作為自己“離退休養”的場所。

  兩年后,光緒皇帝將重建中的清漪園命名為“頤和園”。他說,“朕自沖齡入承大統,仰蒙慈禧皇太后垂帘聽政十有余年,萬几余暇,不克稍資頤養……”其清漪園舊名,改為頤和園。“頤和”一詞,即是供慈禧“頤養天和”之意。

2005-09-13 06:20:34 · answer #3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頤和園地處北京西北郊外﹐距京城約15公里。頤和園的前身是清漪園﹐是清朝乾隆時期(1750年)修建的﹐1860年清漪園被英法聯軍焚毀﹐1888年開始﹐慈禧挪用海軍經費3000萬兩白銀曆時十年重建新園﹐並改名頤和園﹐作為她消遣游樂之地。

2005-09-13 06:19:52 · answer #4 · answered by 阿布 5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