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云「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盤」。 1.菩提 = 覺性,煩惱如何等於覺性?2.涅者不生,槃者不滅,生死如何是涅盤?
2005-09-11 16:51:32 · 9 個解答 · 發問者 ? 7 in 社會與文化 ➔ 宗教信仰與靈性
佛法從印度傳到中國後,在達摩祖師之前有兩位僧人,佛陀跋陀羅和舍耶前來傳佛法,也就是傳這個不生、不滅、不死亡的這一念佛的心印。當時中國沒有一個人能夠接受,因為那時候的佛法都屬於漸修,不認為每一個人都能成佛。所以當時佛陀跋陀羅說出人人都能成佛的道理,社會佛教界都無法接受,就把佛陀跋陀羅等兩位尊者驅逐出境。佛陀跋陀羅覺得實在很頹喪,辛辛苦苦從印度到中國來傳佛的心法,結果不但佛的心法沒有傳,而且被中國驅逐出境。這時候忽然想起慧遠大師,他所居住的盧山是受政府保護的地方,於是兩位尊者只有去找慧遠大師傳法了。 見到了慧遠大師,慧遠大師就問:「兩位尊者從印度來傳佛法,為什麼被我們中國的政府驅逐出境?你們傳的是什麼樣的佛法?」 佛陀跋陀羅說:「大師,我們傳的是諸佛的心印,諸佛的心印是無上印,我們修行學佛的人就是希望要契悟到佛的心印。」 「佛的心印是什麼?」 「就是心靈不死。」 慧遠大師聽說佛陀跋陀羅傳的是佛的心印,就立刻請佛陀跋陀羅講佛的心法。當時佛陀跋陀羅把手舉起來,說:「大師,你看我的手,一撐開是手掌,手一屈就是個拳頭,拳頭一撐開又是手掌,手掌反過來是手背,手背翻過來又是手掌,手掌一屈又是拳頭,你看這個快不快?」慧遠大師一看,說:「這個當然很快!」佛陀跋陀羅接著說:「我還有一個東西比這個更快。」慧遠大師立刻意會:這個更快的東西一定是諸佛的心印,就請佛陀跋陀羅趕快說明,佛陀跋陀羅說:「煩惱即菩提!」這時慧遠大師一聽就開悟了。 這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心靈不死」,也是基督教所說的永生,在佛教淨土宗稱為無量壽,無量光,以禪宗來說就是本來面目,教下所說是菩提、涅槃,就密法而言,是大日如來、大圓滿、大手印,這些都不外乎是心靈的世界,悟到我們這個本心本性,就真正是無量壽,無量光。 剛才佛陀跋陀羅舉出手掌,翻掌、握拳,詢問慧遠大師快不快,這表示什麼呢?這表示大乘佛法,大乘佛法就是轉識成智。例如,以前起了壞念頭,現在把壞念頭轉過來馬上就是光明,地獄也變成了天堂。如果轉得過來,確確實實是很快,即所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以前是一個罪該萬死的人,現在忽然覺悟了,知道過去所作所為都不對,現在決定要重新作人,作一個善人,乃至賢人、聖人,這就是「轉」;手掌可以變成拳頭,拳頭又可以變成手掌,手掌也可以翻成手背,這就是譬喻大乘佛法轉識成智的微妙作用。 在佛法來講,小乘是斷煩惱證菩提,大乘而言是轉煩惱證菩提,而佛陀跋陀羅所傳的諸佛心印則不斷也不轉,煩惱即菩提。所以,只要活在當下這念無住心,就是如來住世,也就是「千年暗室,一燈即破」。 當時慧遠大師,一聽到真正的諸佛心印,歡喜得不得了,馬上請佛陀跋陀羅翻譯《禪門經》,這兩位尊者把《禪門經》從梵文翻成了中文以後,交給慧遠大師,兩位尊者就同時坐脫立亡,回印度去。這個就是「心靈不死」。 我們人有生一定有死,這是世間上的真理。想要達到不死,只有不生。什麼是不生呢?這念心,煩惱不生,本性就不死,「煩惱即菩提」就是這個道理。 所謂涅槃:「涅」是不生,「槃」即不滅,不生不滅就是「涅槃」。不生不滅,是指這念心,沒有煩惱,妄想不生;妄想既不生,本具清淨的智慧心就現前不滅。所以涅槃指這念心達到不生不滅的絕對境界;達到涅槃境界,這念心性就具有常、樂、我、淨四種果德。一般人認為入涅槃就是死,其實涅槃不是死,而是這念心到達寂靜、絕對的境界,稱為「涅槃妙心」。《大般泥洹經卷二》記載:「大般涅槃」具有八種法益,稱涅槃八味:一、常住,二、寂滅,三、不老,四、不死,五、清涼,六、虛通,七、不動,八、快樂。 涅槃境界無比殊勝,故聲聞聖者一入涅槃,就住於偏空中,不想出涅槃。明白涅槃的意義及所具的功德,就知聖人涅槃的境界,不同於凡夫的死亡;體證到涅槃妙心,就沒有煩惱存在,心清涼了,就是清涼淨土。 所以,涅槃並非子虛烏有、形而上的學問,它是佛法最高的境界,也是修行人追求的目標。涅槃人人本具,就是吾人本心本性,因為這念心為煩惱所覆蓋,所以無法體現心的清淨妙用。如同太陽本自光明,即使忽逢陰雨見不到陽光,但太陽始終存在,只是被烏雲遮住了。凡夫的心也是如此,本具清淨的智慧,為貪瞋癡的煩惱所障蔽。只要「撥雲」就能「見日」,把煩惱化除,本心就現前,就能證入涅槃。菩提覺法樂,涅槃寂靜樂!回答實在有點長,坐久延遲,望眾慈悲,布施歡喜!感恩^^
2005-09-11 17:54:11 · answer #1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到下面的網址看看吧
▶▶http://qoozoo09260.pixnet.net/blog
2014-10-07 03:28:04 · answer #2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我個人認為是這樣:第一句是斷十結使的煩惱,即可轉為菩提成聖人。第二句是斷十二因緣的生死勾鎖,此生命終即可進入涅槃。
2005-09-12 15:39:48 · answer #3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你很奇怪大德說得好!
我怕!
萬一她們餵屎怎麼辦!
2005-09-12 00:42:27 補充:
讚嘆
問得好
答得妙
列入回答清單備詢
感恩
2005-09-12 09:32:30 補充:
看說者的心態!
開解對象程度!
跟切入的角度!
就俗諦而論:
假如您說牛糞餅和牛肉餅平等,
那您會用牛糞餅去煎漢堡賣嗎?
就聖義諦緣起性空論:
假如您說牛糞餅和牛肉餅平等,
末學愚意是肯定的。
2005-09-12 09:42:39 補充:
動物是我們的兄弟姊妹,我們要知道如何跟他們和諧相處,要懂得尊敬他們,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因為他們的存在各有不同的功能。你們看一些鳥類或動物,他們在這個世界上都有特定的任務,比方說禿鷹會清理垃圾,當然,過程中免不了弄得亂七八糟,但他們的工作對整體環境有貢獻,可以平衡地球的生態系統,保持空氣清新乾淨。
萬物也都有他們的用處:像樹木提供氧氣給地球,沒有樹木,我們根本活不了,因為沒有氧氣。而且沒有樹來吸住水分、保存水分的話,水也會變少。地球上的萬物,包括我們人類在內,彼此都是息息相關。大家要相互幫助,才能使我們在地球的生活變得舒服,環境適合居住。
2005-09-12 09:43:26 補充:
要是不清楚這一點,人類就等於在殘害自己。每當我們砍掉一顆樹,或殺害一隻動物,就等於是殺死自己的一部份。所以如果非得砍樹不可的話,我們要種更多的樹,比方說再多種三棵。不過,樹木成長需要時間,所以砍樹前就要先種樹,因為一棵樹要長很久才能製造新鮮的空氣,吸收我們的髒空氣。老樹和年輕的樹,就算看起來一樣高,老樹也比年輕的樹更會製造氧氣和吸收髒空氣。就像我們長大以後,能力比較強,生活常識比較豐富,也比較有靈性智慧,道理是相同的。
2005-09-11 20:42:27 · answer #4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就迷的角度而言,生死是生死,涅槃是涅槃,兩者一而二;就佛的角度言之,兩者二而一,煩惱與菩提亦復如是.
譬如波與水,風吹時,全水成波,風止時,全波即水.
楞嚴經云:"狂性自歇,歇即菩提."
"如演若達多,自怖頭走,忽然狂歇,頭非外得;縱未歇狂,亦何遺失?"
"又如衣裡明珠,雖實貧窮,珠不曾失,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方悟神珠,非從外得."
華嚴經說:眾生無始劫來,本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若離妄想執著,則無師智`自然智,皆得現前.
是故煩惱與菩提,迷時是二,覺時是一,生死與涅盤亦復如是.
末學一竅不通,只是學著回答,順便賺一些點數而已.
2005-09-11 18:50:54 · answer #5 · answered by 小丘 3 · 0⤊ 0⤋
善知識,六祖壇經記載薛簡問於惠能大師,惠能大師說:『煩惱即是菩提,無二無別。若以智慧照破煩惱者,此是二乘見解,羊鹿等機。上智大根,悉不如是。』
經文:
簡曰:弟子回京,主上必問。願師慈悲,指示心要。傳奏兩宮,及京城學道者,譬如一燈然百千燈,冥者皆明,明明無盡。師云:道無明暗,明暗是代謝之義。明明無盡,亦是有盡。相待立名。故淨名經云:法無有比,無相待故。簡曰:明喻智慧,暗喻煩惱。修道之人儻不以智慧照破煩惱,無始生死慼何出離。師曰:煩惱即是菩提,無二無別。若以智慧照破煩惱者,此是二乘見解,羊鹿等機。上智大根,悉不如是。
心得:
道無明暗,明暗是代謝之義。明明無盡,亦是有盡。相待立名。內侍薛簡落在外相的分別上,故有明、冥之稱。吾等亦然。不住於覺,立刻掉入一切相。外相本有差異,但若提及了義之「道」,道不在外相的明暗分別上。明暗是生滅代謝,是外相不同狀態的相對名詞,例如貪、嗔、癡對戒、定、慧。貪、嗔、癡是真如自性被無明所遮,比如我在高品大飯店住聲生心的故事,那時就有嗔。可就在那同一剎那,淨在妄中,真如自性大放光明,馬上知道自己住聲生心,這是慧。所以貪、嗔、癡與戒、定、慧,都是自性起用後的不同狀態。但都不是自性本體,是故淨名經云:法無有比,無相待故。
這樣的論「道」,對一般行者來說,相當困難。是因為一般行者不見本來面目,故執著於智慧、煩惱;善、惡;生、死之對立妄相。所以內侍薛簡才會如此說:明喻智慧,暗喻煩惱。修道之人儻不以智慧照破煩惱,無始生死慼何出離。有多少行者能見自己本來面目,確信「覺」即真正的「我」,而能離身心幻垢。是故大多行者皆落於外相的修行,始終以「有所得」的心,想要一「果」,想要「證得」,想要出離生死。
煩惱即是菩提,「煩惱」是心的狀態,『菩提』亦是自性起用適當的心的狀態,兩者皆是心的狀態,都屬自性起用後不同的兩端,皆屬外相,但「真如自性」卻是無二無別。所以不是以外在的『智慧相』照破外在的『煩惱相』,而是住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住色聲香味觸法,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故慧能大師說若以智慧照破煩惱者,此是二乘見解,羊鹿等機。上智大根,悉不如是。
經文:
簡曰:如何是大乘見解。師曰:明與無明,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實性者,處凡愚而不減,在賢聖而不增,住煩惱而不亂,居禪定而不寂,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不在中間及其內外,不生不滅,性相如如,常住不遷,名之曰道。
心得:
惠能大師曾答志道比丘,諸求二乘人,目以為無作。惟一佛乘,無有餘乘,若二若三。求二者,指在外求佛法,以為禪定、解脫是佛法者。這些未見本來面目者,不知自性虛空,包含萬象,萬象雖異,其性卻一。所以凡夫執著以智慧照破煩惱,卻不知智慧與煩惱皆是自性起用程度之差別而已。重點在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心迷則煩惱,心悟則智慧,如此轉識成智而已。若藉由煩惱即菩提的過程,發現都是『自性起用,內見自性不動』,名之曰道。
2005-09-11 18:24:30 · answer #6 · answered by 生命愛徒 7 · 0⤊ 0⤋
1.菩提˙不可翻譯˙方便說:無覺 亦無[無覺]˙菩提 ˙非是可得˙亦非不可得˙轉煩惱為 菩提˙仍是 方便說而已˙只說給初學者聽˙2.涅槃˙也不可翻譯˙方便說 : 非 [ 常]˙亦非 [ 無常 ]˙永生不死˙不生不滅˙就是 [ 常 ]˙ 反之 就是 [無常]˙慢慢看˙相信你能搞清楚的˙
2005-09-11 18:14:03 · answer #7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煩惱生死者~眾生!菩提涅槃者~佛!
因為煩惱菩提,生死涅盤.皆空性!!
當下證得諸法空如,不一不二,無有所異~煩惱菩提,生死涅盤俱不可得!!
即是禪宗說的
2005-09-11 17:56:07 · answer #8 · answered by STORY 6 · 0⤊ 0⤋
之所以有煩惱因感覺之存在
肉體之死精神永遠不滅
超脫生死之不生不滅
只留虛無於幻滅
2005-09-11 17:05:37 · answer #9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