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四書五經是哪[四]書哪[五]經??

2005-09-11 10:14:42 · 4 個解答 · 發問者 ? 6 in 社會與文化 語言

4 個解答

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易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左傳.公羊傳.穀梁傳)中國古代有"四書五經",幾與耶教有聖經、伊教有古蘭經相似。如果說今日學子不知"四書五經"為何物,恐怕會是件難堪的事。我們只要談到中國傳統文化,必然得提到"四書五經",以下聊作簡介。 一、四書——應該說,凡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稍有瞭解的人,都知道《四書》。它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這四部著作的總稱。據稱它們分別出於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參、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稱《四子書》(也稱《四子》),簡稱?《四書》。南宋光宗紹熙遠年(1190年),當時著名理學家朱熹在福建漳州將《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彙集到一起,作為一套經書刊刻問世。這位儒家大學者認為“先讀《大學》,以定其規模;次讀《論語》,以定其根本;次讀《孟子》,以觀其發越;次讀《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處”並曾說“《四子》,《六經》之階梯”(《朱子語類》)朱熹著《四書章句集注》,具有劃時代意義。漢唐是《五經》時代,宋後是《四書》時代。《大學》:《大學》原本是《禮記》中一篇,在南宋前從未單獨刊印。傳?孔子弟子曾參(前505-前434)作。自唐代韓愈、李翱維護道統而推崇《大學》(與《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獎宣揚,甚至稱“《大學》,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再到南宋朱熹繼承二程思想,便把《大學》從《禮記》中抽出來,與《論語》、《孟子》、《中庸》並列,到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時,便成了《四書》之一。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學者程頤的看法,《大學》是孔子及其門徒留下來的遺書,是儒學的人門讀物。所以,朱熹把它列"四書"之首。 《中庸》:《中庸》原來也是《禮記》中一篇,在南宋前從未單獨刊印。一般認?它出於孔子的孫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史記·孔子世家》稱“子思作《中庸》”。自唐代韓愈、李?維護道統而推崇《中庸》(與《大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獎宣揚,甚至認?《中庸》是“孔門傳收授心法”,再到南宋朱熹繼承二程思想,便把《中庸》從《禮記》中抽出來,與《論語》、《孟子》、《大學》並列,到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時,便成了《四書》之一。從《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觀點來看,也大體上相同的。不過,現存的《中庸》,已經經過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寫定于秦統一全國後不久。所以每篇方式已不同于《大學》,不是取正義開頭的兩個字?題,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內容?題了。 《論語》:《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儒家學派創始人,中國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對中國思想文化的發展有極其深遠的影響。《論語》成書於春秋戰國之際,是孔子的學生及其再傳學生所記錄整理。《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論語》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教育、文藝等諸多方面,內容非常豐富,是儒學最主要的經典。在表達上,《論語》語言精煉而形象生動,是語錄體散文的典範。在編排上,《論語》沒有嚴格的編纂體例,每一條就是一章,集章為篇,篇、章之間並無緊密聯繫,只是大致歸類,並有重復章節出現。到漢代時,有《魯論語》(20篇)、《齊論語》(22篇)、《古文論語》(21篇)三種《論語》版本流傳。東漢末年,鄭玄以《魯論語》為底本,參考《齊論語》和《古文論語》編校成一個新的本子,並加以注釋。鄭玄的注本流傳後,《齊論語》和《古文論語》便逐漸亡佚了。以後各代注釋《論語》的版本主要有:三國時魏國何晏《論語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論語義疏》,宋代邢晏《論語註疏》、朱熹《論語集注》,清代劉寶楠《論語正義》等。 《孟子》:《孟子》是記載孟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中期鄒國(今山東鄒縣東南人),離孔子的故鄉曲阜不遠。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到南宋孝宗時,朱熹編《四書》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後又成?科舉考試的內容,更是讀書人的必讀書了。 《孟子》是記載孟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和孔子一樣,孟子也曾帶領學生遊歷魏、齊、宋、魯、滕、薛等國,並一度擔任過齊宣王的客卿。由於他的政治主張也與孔子的一樣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鄉聚徒講學,與學生萬章等人著書立說,“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趙岐在《孟子題辭》中把《孟子》與《論語》相比,認?《孟子》是“擬聖而作”。所以,儘管《漢書·藝文志》僅僅把《孟子》放在諸子略中,視為子書,但實際上在漢代人的心目中已經把它看作輔助“經書”的“傳”書了。漢文帝把《論語》、《孝經》、《 孟子》、《爾雅》各置博士,便叫“傳記博士”。到五代後蜀時,後蜀主孟昶命令人楷書十一經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這可能是《孟子》列入“經書”的開始。到南宋孝宗時,朱熹編《四書》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二、五經——儒家本有六經,《詩經》、《尚書》、《儀禮》、《樂經》、《周易》、《春秋》。秦始皇"焚書坑儒",據說經秦火一炬,《樂經》從此失傳,東漢在此基礎上加上《論語》、《孝經》,共七經;唐時加上《周禮》、《禮記》、《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爾雅》,共十二經;宋時加《孟子》,後有宋刻《十三經註疏》傳世。《十三經》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傳統觀念而言,《易》、《詩》、《書》、《禮》、《春秋》謂之"經",《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屬於《春秋經》之"傳",《禮記》、《孝經》、《論語》、《孟子》均?"記",《爾雅》則是漢代經師的訓詁之作。後來的五經是指:《周易》、《尚書》、《詩經》、《禮記》、《左傳》。 《周易》:也稱《易》、《易經》,列儒家經典之首。《周易》是占卜之書,其外層神秘,而內蘊的哲理至深至弘。作者應是筮官,經多人完成。內容廣泛記錄了西周社會各方面,包含史料價值、思想價值和文學價值。以前的人們對自然與人聖變幻規律的認識模式,從沒有超越陰陽八卦的思維框架。相傳龍馬馱“河圖”出現在黃河,上古聖人伏羲始作八卦;《史記》又稱“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一說伏羲重卦,有說神農),並作爻辭(或謂周公);後至春秋,又有孔聖作“十翼”之說,世稱“人更三聖,世曆三古”(《漢書·藝文志》)。《周易》包括《經》和《傳》兩部分。《經》文由六十四卦卦象及相應的卦名、卦辭、爻名、爻辭等組成。《傳》一共七種十篇,有《彖》上下篇,《象》上下篇,《文言》、《系辭》上下篇,《說卦》,《雜卦》和《序卦》。古人把這十篇“傳”合稱“十翼”,意指“傳”是附屬於“經”的羽翼,即用來解說“經”的內容。 《尚書》:古時稱《書》、《書經》,至漢稱《尚書》。“尚”便是指“上”,“上古”,該書是古代最早的一部歷史文獻彙編。記載上起傳說中的堯舜時代,下至東周(春秋中期),約1500多年。基本內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談話內容的記錄,這說明作者應是史官。《史記·孔子世家》稱孔子“序《書傳》,上紀唐虞之際,下至秦繆,編次其事”, 相傳為孔子編定。《尚書》有兩種傳本,一種是《今文尚書》,一種是《古文尚書》,現通行的《十三經註疏》本,是今文尚書和?古文尚書的合編。古時稱讚人"飽讀詩書","詩書"便是分別指《詩經》、《尚書》。 《詩經》:先秦稱《詩》,或《詩三百》,是中國第一本詩歌總集。彙集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的詩歌三百零五篇(原三百十一篇),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詩歌總集。“古者《詩》三千餘篇,及於孔子,去其重……”(《史記·孔子世家》),據傳為孔子編定。《詩》分"風"、"雅"、"頌"三部分,"風"為土風歌謠,"雅"為西周王畿的正聲雅樂,"頌"為上層社會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辭。此書廣泛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各方面,被譽為古代社會的人生百科全書,對後世影響深遠。喜歡詩詞的朋友,相信都有讀過。 《禮記》:戰國到秦漢年間儒家學者解釋說明經書《儀禮》的文章選集,“《禮記》只是解《儀禮》”(《朱子語類·卷八十七》),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彙編。《禮記》雖只是解說《儀禮》之書,但由於涉及面廣,其影響乃超出了《周禮》、《儀禮》。《禮記》有兩種傳本,一種是戴德所編,有85篇,今存40篇,稱《大戴禮》;另一種,也便是我們現在所見的《禮記》,是戴德其侄戴聖選編的四十九篇,稱《小戴禮記》。 《左傳》:也稱《左氏春秋》、《春秋古文》、《春秋左氏傳》,古代編年體歷史著作。《史記》稱作者為春秋時左丘明,清代今文經學家認為系劉歆改編,近人又認為是戰國初年人據各國史料編成(又有說是魯國歷代史管所寫)。它的取材範圍包括了王室檔案,魯史策書,諸侯國史等。記事基本以《春秋》魯十二公為次序,內容包括諸侯國之間的聘問、會盟、征伐、婚喪、篡弒等,對後世史學文學都有重要影響。《左傳》本不是儒家經典,但自從它立於學官,後來又附在《春秋》之後,就逐漸被儒者當成經典。

2005-09-11 10:15:22 · answer #1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四書五經是哪[四]書哪[五]經??
四書 : 論語. 孟子. 大學. 中庸
五經:詩. 書. 易. 禮. 春秋

2005-09-11 10:45:43 · answer #2 · answered by ? 6 · 0 0

四書五經《四書》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這四部著作的總稱《五經》:儒家本有六經,《詩經》、《尚書》、《儀禮》、《樂經》、《周易》、《春秋》。而《樂經》亡逸,故為五經。一、四書: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這四部著作的總稱。據稱它們分別出於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參、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稱《四子書》(也稱《四子》),簡稱《四書》。南宋光宗紹熙遠年(1190年),當時著名理學家朱熹在福建漳州將《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彙集到一起,作為一套經書刊刻問世。這位儒家大學者認為“先讀《大學》,以定其規模;次讀《論語》,以定其根本;次讀《孟子》,以觀其發越;次讀《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處”並曾說“《四子》,《六經》之階梯”(《朱子語類》)朱熹著《四書章句集注》,具有劃時代意義。漢唐是《五經》時代,宋後是《四書》時代。1.《大學》:《大學》原本是《禮記》中一篇,在南宋前從未單獨刊印。傳?孔子弟子曾參(前505-前434)作。自唐代韓愈、李翱維護道統而推崇《大學》(與《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獎宣揚,甚至稱“《大學》,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再到南宋朱熹繼承二程思想,便把《大學》從《禮記》中抽出來,與《論語》、《孟子》、《中庸》並列,到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時,便成了《四書》之一。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學者程頤的看法,《大學》是孔子及其門徒留下來的遺書,是儒學的人門讀物。所以,朱熹把它列"四書"之首。 2.《中庸》:《中庸》原來也是《禮記》中一篇,在南宋前從未單獨刊印。一般認?它出於孔子的孫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史記·孔子世家》稱“子思作《中庸》”。自唐代韓愈、李?維護道統而推崇《中庸》(與《大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獎宣揚,甚至認?《中庸》是“孔門傳收授心法”,再到南宋朱熹繼承二程思想,便把《中庸》從《禮記》中抽出來,與《論語》、《孟子》、《大學》並列,到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時,便成了《四書》之一。從《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觀點來看,也大體上相同的。不過,現存的《中庸》,已經經過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寫定于秦統一全國後不久。所以每篇方式已不同于《大學》,不是取正義開頭的兩個字?題,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內容?題了。 3.《論語》:《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儒家學派創始人,中國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對中國思想文化的發展有極其深遠的影響。《論語》成書於春秋戰國之際,是孔子的學生及其再傳學生所記錄整理。《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論語》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教育、文藝等諸多方面,內容非常豐富,是儒學最主要的經典。在表達上,《論語》語言精煉而形象生動,是語錄體散文的典範。在編排上,《論語》沒有嚴格的編纂體例,每一條就是一章,集章為篇,篇、章之間並無緊密聯繫,只是大致歸類,並有重復章節出現。到漢代時,有《魯論語》(20篇)、《齊論語》(22篇)、《古文論語》(21篇)三種《論語》版本流傳。東漢末年,鄭玄以《魯論語》為底本,參考《齊論語》和《古文論語》編校成一個新的本子,並加以注釋。鄭玄的注本流傳後,《齊論語》和《古文論語》便逐漸亡佚了。以後各代注釋《論語》的版本主要有:三國時魏國何晏《論語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論語義疏》,宋代邢晏《論語註疏》、朱熹《論語集注》,清代劉寶楠《論語正義》等。 4.《孟子》:《孟子》是記載孟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中期鄒國(今山東鄒縣東南人),離孔子的故鄉曲阜不遠。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到南宋孝宗時,朱熹編《四書》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後又成?科舉考試的內容,更是讀書人的必讀書了。 《孟子》是記載孟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和孔子一樣,孟子也曾帶領學生遊歷魏、齊、宋、魯、滕、薛等國,並一度擔任過齊宣王的客卿。由於他的政治主張也與孔子的一樣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鄉聚徒講學,與學生萬章等人著書立說,“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趙岐在《孟子題辭》中把《孟子》與《論語》相比,認?《孟子》是“擬聖而作”。所以,儘管《漢書·藝文志》僅僅把《孟子》放在諸子略中,視為子書,但實際上在漢代人的心目中已經把它看作輔助“經書”的“傳”書了。漢文帝把《論語》、《孝經》、《 孟子》、《爾雅》各置博士,便叫“傳記博士”。到五代後蜀時,後蜀主孟昶命令人楷書十一經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這可能是《孟子》列入“經書”的開始。到南宋孝宗時,朱熹編《四書》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二、五經——儒家本有六經,《詩經》、《尚書》、《儀禮》、《樂經》、《周易》、《春秋》。秦始皇"焚書坑儒",據說經秦火一炬,《樂經》從此失傳,東漢在此基礎上加上《論語》、《孝經》,共七經;唐時加上《周禮》、《禮記》、《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爾雅》,共十二經;宋時加《孟子》,後有宋刻《十三經註疏》傳世。《十三經》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傳統觀念而言,《易》、《詩》、《書》、《禮》、《春秋》謂之"經",《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屬於《春秋經》之"傳",《禮記》、《孝經》、《論語》、《孟子》均?"記",《爾雅》則是漢代經師的訓詁之作。後來的五經是指:《周易》、《尚書》、《詩經》、《禮記》、《左傳》。 1.《周易》:也稱《易》、《易經》,列儒家經典之首。《周易》是占卜之書,其外層神秘,而內蘊的哲理至深至弘。作者應是筮官,經多人完成。內容廣泛記錄了西周社會各方面,包含史料價值、思想價值和文學價值。以前的人們對自然與人聖變幻規律的認識模式,從沒有超越陰陽八卦的思維框架。相傳龍馬馱“河圖”出現在黃河,上古聖人伏羲始作八卦;《史記》又稱“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一說伏羲重卦,有說神農),並作爻辭(或謂周公);後至春秋,又有孔聖作“十翼”之說,世稱“人更三聖,世曆三古”(《漢書·藝文志》)。《周易》包括《經》和《傳》兩部分。《經》文由六十四卦卦象及相應的卦名、卦辭、爻名、爻辭等組成。《傳》一共七種十篇,有《彖》上下篇,《象》上下篇,《文言》、《系辭》上下篇,《說卦》,《雜卦》和《序卦》。古人把這十篇“傳”合稱“十翼”,意指“傳”是附屬於“經”的羽翼,即用來解說“經”的內容。 2.《尚書》:古時稱《書》、《書經》,至漢稱《尚書》。“尚”便是指“上”,“上古”,該書是古代最早的一部歷史文獻彙編。記載上起傳說中的堯舜時代,下至東周(春秋中期),約1500多年。基本內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談話內容的記錄,這說明作者應是史官。《史記·孔子世家》稱孔子“序《書傳》,上紀唐虞之際,下至秦繆,編次其事”, 相傳為孔子編定。《尚書》有兩種傳本,一種是《今文尚書》,一種是《古文尚書》,現通行的《十三經註疏》本,是今文尚書和?古文尚書的合編。古時稱讚人"飽讀詩書","詩書"便是分別指《詩經》、《尚書》。 3.《詩經》:先秦稱《詩》,或《詩三百》,是中國第一本詩歌總集。彙集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的詩歌三百零五篇(原三百十一篇),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詩歌總集。“古者《詩》三千餘篇,及於孔子,去其重……”(《史記·孔子世家》),據傳為孔子編定。《詩》分"風"、"雅"、"頌"三部分,"風"為土風歌謠,"雅"為西周王畿的正聲雅樂,"頌"為上層社會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辭。此書廣泛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各方面,被譽為古代社會的人生百科全書,對後世影響深遠。喜歡詩詞的朋友,相信都有讀過。 4.《禮記》:戰國到秦漢年間儒家學者解釋說明經書《儀禮》的文章選集,“《禮記》只是解《儀禮》”(《朱子語類·卷八十七》),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彙編。《禮記》雖只是解說《儀禮》之書,但由於涉及面廣,其影響乃超出了《周禮》、《儀禮》。《禮記》有兩種傳本,一種是戴德所編,有85篇,今存40篇,稱《大戴禮》;另一種,也便是我們現在所見的《禮記》,是戴德其侄戴聖選編的四十九篇,稱《小戴禮記》。 5.《左傳》:也稱《左氏春秋》、《春秋古文》、《春秋左氏傳》,古代編年體歷史著作。《史記》稱作者為春秋時左丘明,清代今文經學家認為系劉歆改編,近人又認為是戰國初年人據各國史料編成(又有說是魯國歷代史管所寫)。它的取材範圍包括了王室檔案,魯史策書,諸侯國史等。記事基本以《春秋》魯十二公為次序,內容包括諸侯國之間的聘問、會盟、征伐、婚喪、篡弒等,對後世史學文學都有重要影響。《左傳》本不是儒家經典,但自從它立於學官,後來又附在《春秋》之後,就逐漸被儒者當成經典。

2005-09-11 10:16:03 · answer #3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四書五經
《四書》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這四部著作的總稱

《五經》:儒家本有六經,《詩經》、《尚書》、《儀禮》、《樂經》、《周易》、《春秋》。而《樂經》亡逸,故為五經。

一、四書: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這四部著作的總稱。據稱它們分別出於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參、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稱《四子書》(也稱《四子》),簡稱《四書》。南宋光宗紹熙遠年(1190年),當時著名理學家朱熹在福建漳州將《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彙集到一起,作為一套經書刊刻問世。這位儒家大學者認為“先讀《大學》,以定其規模;次讀《論語》,以定其根本;次讀《孟子》,以觀其發越;次讀《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處”並曾說“《四子》,《六經》之階梯”(《朱子語類》)朱熹著《四書章句集注》,具有劃時代意義。漢唐是《五經》時代,宋後是《四書》時代。

1.《大學》:《大學》原本是《禮記》中一篇,在南宋前從未單獨刊印。傳?孔子弟子曾參(前505-前434)作。自唐代韓愈、李翱維護道統而推崇《大學》(與《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獎宣揚,甚至稱“《大學》,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再到南宋朱熹繼承二程思想,便把《大學》從《禮記》中抽出來,與《論語》、《孟子》、《中庸》並列,到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時,便成了《四書》之一。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學者程頤的看法,《大學》是孔子及其門徒留下來的遺書,是儒學的人門讀物。所以,朱熹把它列"四書"之首。

2.《中庸》:《中庸》原來也是《禮記》中一篇,在南宋前從未單獨刊印。一般認?它出於孔子的孫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史記·孔子世家》稱“子思作《中庸》”。自唐代韓愈、李?維護道統而推崇《中庸》(與《大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獎宣揚,甚至認?《中庸》是“孔門傳收授心法”,再到南宋朱熹繼承二程思想,便把《中庸》從《禮記》中抽出來,與《論語》、《孟子》、《大學》並列,到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時,便成了《四書》之一。從《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觀點來看,也大體上相同的。不過,現存的《中庸》,已經經過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寫定于秦統一全國後不久。所以每篇方式已不同于《大學》,不是取正義開頭的兩個字?題,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內容?題了。

3.《論語》:《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儒家學派創始人,中國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對中國思想文化的發展有極其深遠的影響。《論語》成書於春秋戰國之際,是孔子的學生及其再傳學生所記錄整理。《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論語》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教育、文藝等諸多方面,內容非常豐富,是儒學最主要的經典。在表達上,《論語》語言精煉而形象生動,是語錄體散文的典範。在編排上,《論語》沒有嚴格的編纂體例,每一條就是一章,集章為篇,篇、章之間並無緊密聯繫,只是大致歸類,並有重復章節出現。到漢代時,有《魯論語》(20篇)、《齊論語》(22篇)、《古文論語》(21篇)三種《論語》版本流傳。東漢末年,鄭玄以《魯論語》為底本,參考《齊論語》和《古文論語》編校成一個新的本子,並加以注釋。鄭玄的注本流傳後,《齊論語》和《古文論語》便逐漸亡佚了。以後各代注釋《論語》的版本主要有:三國時魏國何晏《論語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論語義疏》,宋代邢晏《論語註疏》、朱熹《論語集注》,清代劉寶楠《論語正義》等。

4.《孟子》:《孟子》是記載孟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中期鄒國(今山東鄒縣東南人),離孔子的故鄉曲阜不遠。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到南宋孝宗時,朱熹編《四書》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後又成?科舉考試的內容,更是讀書人的必讀書了。 《孟子》是記載孟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和孔子一樣,孟子也曾帶領學生遊歷魏、齊、宋、魯、滕、薛等國,並一度擔任過齊宣王的客卿。由於他的政治主張也與孔子的一樣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鄉聚徒講學,與學生萬章等人著書立說,“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趙岐在《孟子題辭》中把《孟子》與《論語》相比,認?《孟子》是“擬聖而作”。所以,儘管《漢書·藝文志》僅僅把《孟子》放在諸子略中,視為子書,但實際上在漢代人的心目中已經把它看作輔助“經書”的“傳”書了。漢文帝把《論語》、《孝經》、《 孟子》、《爾雅》各置博士,便叫“傳記博士”。到五代後蜀時,後蜀主孟昶命令人楷書十一經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這可能是《孟子》列入“經書”的開始。到南宋孝宗時,朱熹編《四書》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

二、五經——儒家本有六經,《詩經》、《尚書》、《儀禮》、《樂經》、《周易》、《春秋》。秦始皇"焚書坑儒",據說經秦火一炬,《樂經》從此失傳,東漢在此基礎上加上《論語》、《孝經》,共七經;唐時加上《周禮》、《禮記》、《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爾雅》,共十二經;宋時加《孟子》,後有宋刻《十三經註疏》傳世。《十三經》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傳統觀念而言,《易》、《詩》、《書》、《禮》、《春秋》謂之"經",《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屬於《春秋經》之"傳",《禮記》、《孝經》、《論語》、《孟子》均?"記",《爾雅》則是漢代經師的訓詁之作。後來的五經是指:《周易》、《尚書》、《詩經》、《禮記》、《左傳》。

1.《周易》:也稱《易》、《易經》,列儒家經典之首。《周易》是占卜之書,其外層神秘,而內蘊的哲理至深至弘。作者應是筮官,經多人完成。內容廣泛記錄了西周社會各方面,包含史料價值、思想價值和文學價值。以前的人們對自然與人聖變幻規律的認識模式,從沒有超越陰陽八卦的思維框架。相傳龍馬馱“河圖”出現在黃河,上古聖人伏羲始作八卦;《史記》又稱“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一說伏羲重卦,有說神農),並作爻辭(或謂周公);後至春秋,又有孔聖作“十翼”之說,世稱“人更三聖,世曆三古”(《漢書·藝文志》)。《周易》包括《經》和《傳》兩部分。《經》文由六十四卦卦象及相應的卦名、卦辭、爻名、爻辭等組成。《傳》一共七種十篇,有《彖》上下篇,《象》上下篇,《文言》、《系辭》上下篇,《說卦》,《雜卦》和《序卦》。古人把這十篇“傳”合稱“十翼”,意指“傳”是附屬於“經”的羽翼,即用來解說“經”的內容。

2.《尚書》:古時稱《書》、《書經》,至漢稱《尚書》。“尚”便是指“上”,“上古”,該書是古代最早的一部歷史文獻彙編。記載上起傳說中的堯舜時代,下至東周(春秋中期),約1500多年。基本內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談話內容的記錄,這說明作者應是史官。《史記·孔子世家》稱孔子“序《書傳》,上紀唐虞之際,下至秦繆,編次其事”, 相傳為孔子編定。《尚書》有兩種傳本,一種是《今文尚書》,一種是《古文尚書》,現通行的《十三經註疏》本,是今文尚書和?古文尚書的合編。古時稱讚人"飽讀詩書","詩書"便是分別指《詩經》、《尚書》。

3.《詩經》:先秦稱《詩》,或《詩三百》,是中國第一本詩歌總集。彙集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的詩歌三百零五篇(原三百十一篇),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詩歌總集。“古者《詩》三千餘篇,及於孔子,去其重……”(《史記·孔子世家》),據傳為孔子編定。《詩》分"風"、"雅"、"頌"三部分,"風"為土風歌謠,"雅"為西周王畿的正聲雅樂,"頌"為上層社會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辭。此書廣泛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各方面,被譽為古代社會的人生百科全書,對後世影響深遠。喜歡詩詞的朋友,相信都有讀過。

4.《禮記》:戰國到秦漢年間儒家學者解釋說明經書《儀禮》的文章選集,“《禮記》只是解《儀禮》”(《朱子語類·卷八十七》),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彙編。《禮記》雖只是解說《儀禮》之書,但由於涉及面廣,其影響乃超出了《周禮》、《儀禮》。《禮記》有兩種傳本,一種是戴德所編,有85篇,今存40篇,稱《大戴禮》;另一種,也便是我們現在所見的《禮記》,是戴德其侄戴聖選編的四十九篇,稱《小戴禮記》。

5.《左傳》:也稱《左氏春秋》、《春秋古文》、《春秋左氏傳》,古代編年體歷史著作。《史記》稱作者為春秋時左丘明,清代今文經學家認為系劉歆改編,近人又認為是戰國初年人據各國史料編成(又有說是魯國歷代史管所寫)。它的取材範圍包括了王室檔案,魯史策書,諸侯國史等。記事基本以《春秋》魯十二公為次序,內容包括諸侯國之間的聘問、會盟、征伐、婚喪、篡弒等,對後世史學文學都有重要影響。《左傳》本不是儒家經典,但自從它立於學官,後來又附在《春秋》之後,就逐漸被儒者當成經典。

2005-09-11 10:15:42 · answer #4 · answered by 6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