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請比較余光中、徐志摩、梁啟超三人的文筆風格,各獨特風格有何差異?並且介紹他們在其他方面的發展例如,余光中兼善文學批評、梁啟超善於政治等。

2005-09-10 05:42:47 · 2 個解答 · 發問者 lian 7 in 藝術與人文 詩詞與文學

2 個解答

余光中的散文特色中國意識他從故鄉來,仍帶著故鄉的記憶;他曾徜徉在中國古典文學之中,讀過強調中國美的作品,加深他對故鄉的美感;他從舊大陸漂到臺灣,成長,又飄到新大陸的異域去。以至於經常會流露出對中國纏綿的情感,有時是直接的頌揚,有時卻透過對其他文化未必是否定的非正面敘述來烘托出明顯的中國意識。感覺性而散文雖由文字構成,余光中不希望作品僅能夠單純由眼睛看到字,然後在腦海中構出圖像,而希望透過人類本有的感官,具體的隨著文字的描繪感生出似乎是真實在讀者身邊發生的感覺性,各種感官似乎完全的在感受著外在的變化,細心地帶領我們去感覺那微妙又精準的意象。幽默感比喻和比擬在余先生的作品中也透露出不同凡響的新潮,富於變化,節奏感強,富於動態特徵,完全的顛覆傳統靜態比擬,也不滿足於單純的明喻,更欣賞用隱喻,也因此展現餘光中作品中另外一個經常出現的特色──幽默感,那是一種讓人會心一笑的娛弄筆法,而不是像一般默劇滑稽愚蠢荒謬的可笑把戲。評論集有《掌上雨》、《分水岭上》,評著有《梵谷傳》等。徐志摩徐志摩的散文實際上也是詩,它具有詩的意境美、韻律美和語言美。他的散文大體上可分以下幾種類型:有抒寫個人生活經歷;有剖析自己思想感情;有念舊悼亡;有抨擊時政議論文藝;有描寫自然風光。濃鬱的抒情性是他散文的一大特色,一切均從官能感受出發,抒寫自己的心聲,無論悲祖母、弔友人、哭亡兒,無不真情流露,感人肺腑。他的遊記散文最為出色,唯以抒情達意為主,均從自我感受入手,寓意於物,寄情於景,盡情揮發,著重創設意境。他是自然崇拜者,認為「自然是最偉大的一部書」,竭力提倡回歸自然,以為只有大自然是聖潔的、美的,而人生則是骯髒的、醜的。他要以對大自然性靈的禮讚,來改變黑暗現實,恢復人性的美麗。大體說,他在詩歌與散文中盡情地描寫自然、讚美自然,其本意均在於此,這在當時不無反封建的意義。他寫康橋,則透過富有層次的美麗風光的描寫,以顯現自然的靈性,於中抒寫心曲,以至在萬縷金光中低頭膜拜,極表自己至高虔誠的感情。寫泰山,則有意忽略對日出種種形景的描寫,而著重創造奇異的幻境,出現了一個由雲氣、霧海、山巒融匯而成的巨人形象,他長髮飛揚,伸出長臂,指向東方,呼喚祈求。詩人借助這個奇幻的帶有象徵意義的景象,表達了自己對光明的企求。他寫翡冷翠、寫北戴河、寫印度洋、寫天目山,也無不如此,重心均不在客體自然,而意在宣露自我心境,通過感情駕馭想像,擰攄出獨特的意境。梁啟超在《飲冰室合集》、《夏威夷遊記》中繼續推廣「詩界革命」,批判了以往那種詩中運用新名詞以表新意的做法,提出「以舊風格含新意境」的進步詩歌理論。梁啟超在自己的詩歌創作中也努力實踐新的詩歌理論,他的詩作留存不多,多數創作於流亡日本時期,但是用語通俗自由,敢於運用新思想、新知識入詩,詩風流暢。與詩歌、小說、戲曲相比,梁啟超在散文方面取得的成就要高得多。他的散文或揭露批判黑暗醜惡的現實,或為祖國的現狀憂心忡忡,或引進西方先進的思想與科技,積極呼籲變法自強,將散文作為其變法思想的宣傳工具。在形式上,他的散文議論縱橫、氣勢磅礡,筆端常帶感情,極富鼓動性;語言半文半白,時雜以俚語、韻語及外國語法,縱筆所至不拘束。針對中國現狀,分析透徹,說理條理清楚,運用一連串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行文一瀉千里,文章呈現出大氣磅礡的風格。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後,與康有為一起聯合各省舉人發起「公車上書」。後主筆於《萬國公報》宣傳變法維新,協助康有為創辦「強學會」。1898年「百日維新」開始後,光緒皇帝於7月3日召見梁啟超,命呈《變法通議》,授六品卿銜,令辦理京師大學堂、譯書局事務。1898年9月21日,戊戌政變發生,梁啟超出亡日本。1899年3月,康有為離開日本前往加拿大;其後,孫中山等多次與梁啟超接觸,商談兩黨合作;12月31日,梁啟超離開日本抵達檀香山。1900年7、8月間唐才常策劃、發動自立軍起義,梁啟超由檀香山急速返回中國;自立軍起義事敗,梁啟超經香港前往新加坡與康有為會面,後應澳洲保皇會邀請前往澳洲。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告中華民國成立;9月28日離開日本返回中國。回國後,梁啟超曾任民主黨首領,後民主黨、共和黨與統一黨合併為進步黨,他被選為理事。1913年進步黨熊希齡組成「人才內閣」,梁啟超出任司法總長。1914年「人才內閣」僅存在五個月便宣告解散,梁啟超辭去司法總長職務,任幣制局總裁。1915年袁世凱稱帝的野心日益暴露,梁啟超發表《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進行猛烈抨擊。其後梁啟超與蔡鍔策劃武力反袁。1915年底,護國戰爭在雲南爆發,1916年梁啟超經越南赴兩廣參加反袁鬥爭,梁啟超的反袁舉動使得他同老師康有為徹底決裂。1916年6月袁世凱在全中國人民的反對中羞憤而死。1917年7月段祺瑞內閣成立,梁啟超任財政總長;9月,孫中山發動護法戰爭;11月,段內閣下臺,梁啟超隨之辭職,從此退出政壇。

2005-09-10 12:26:53 · answer #1 · answered by ? 6 · 0 0

到下面的網址看看吧

▶▶http://qoozoo09260.pixnet.net/blog

2014-10-10 07:04:13 · answer #2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