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現在我們下的象棋(將,士,相,車,馬,炮這種象棋)由來是什麼呢?

2005-09-08 15:36:13 · 4 個解答 · 發問者 Anonymous in 藝術與人文 歷史

4 個解答

中 國 象 棋 簡 史 
 
  中國象棋具有的歷史。戰國時期﹐已經有了關於象棋的正式記載 ﹐如﹕《楚辭*招魂》中有“蓖蔽象棋﹐有六簿些﹔分曹並進﹐遒相迫些﹔成梟而牟﹐呼五白些。”。《說苑》載﹕雍門子周以琴見孟嘗君﹐說﹕“足下千乘之君也﹐……燕則斗象棋而舞鄭女。”由此可見﹐遠在戰國時代﹐象棋已在貴族階層中流行開來了。據上述情況及 象棋的形制推斷﹐象棋當在周代建朝(公元前11世紀)前後產生于中國南部的氏族地區。早期的象棋﹐棋制由棋﹑箸﹑局等三種器具組成。兩方行棋﹐每方六子﹐分別為﹕梟﹑盧﹑雉﹑犢﹑塞(二枚)。棋子用象牙彫刻而 成。箸﹐相當于骰子﹐在棋之前先要投箸。
  局﹐是一種方形的棋盤。比賽時﹐“投六箸﹐行六棋”﹐斗巧鬥智﹐相互進攻逼迫﹐而制對方于死地。春秋戰國時的兵制﹐以五人為伍﹐設伍長一人﹐共六人﹐當 時作為軍事訓練的足球游戲﹐也是每方六人。由此可見﹐早期的象棋 ﹐是象征當時戰鬥的一種游戲。在這種棋制的基礎上﹐後來又出現一種叫“塞”的棋戲﹐只行棋不投箸﹐擺脫了早期象棋中僥倖取勝的成份。
  秦漢時期﹐塞戲頗為盛行﹐當時又稱塞戲為“格五”。從湖北雲 夢西漢墓出土的塞戲棋盤和甘肅武威磨嘴子漢墓出土的彩繪木俑塞戲 ﹐可以映證漢代邊韶《塞賦》中對塞戲形制的描寫。三國時期﹐象棋 的形制不斷地變化﹐並已和印度有了傳播關係。至南北朝時期的北周 朝代﹐武帝(公元561~578年在位)制《象經》﹐王褒寫《象戲·序 》﹐庚信寫《象戲經賦》﹐標誌著象棋形制第二次大改革的完成。隋 唐時期﹐象棋活動穩步開展﹐史籍上屢見記載﹐其中最重要的是《士禮居叢書》載《梁公九諫》中對武則天夢中下象棋頻國天女的記敘和 牛僧孺《玄怪錄》中關於寶應元年(公元 762年)岑順夢見象棋的一 段故事。結合現在能見到的北宋初期飾有“琴棋書畫”四樣圖案﹐而 以八格乘八格的明暗相間的棋盤來表示棋的蘇州織錦﹐和河南開封出土的背面繪有圖形的銅質棋子﹐可以得到這樣的結論﹕唐代的象棋形 制﹐和早期的國際象棋頗多相似之處。當時象棋的流行情況﹐從詩文傳奇中諸多記載中﹐都可略見一斑。而象棋譜《樗薄象戲格》三卷則可能是唐代的著作。 宋代是象棋廣泛流行﹐形制大變革的時代。北宋時期﹐先後有司馬光的《七國象戲》﹐尹洙的《象戲格》﹑《棋勢》﹐晁補之的《廣象戲圖》等著術問世﹐民間還流行“大象戲”。 經過近百年的實踐﹐象棋于北宋末定型成近代模式﹕32枚棋子﹐ 有河界的棋盤﹐將在九宮之中等等。南宋時期﹐象棋“家澈戶曉”﹐ 成為流行極為廣泛的棋藝活動。李清照﹑劉克莊等文學家﹐洪遵﹑文天祥等政治家﹐都嗜好下象棋。宮廷設的“棋待詔”中﹐象棋手佔一半以上。民間有稱為“棋師“的專業者和專制象棋子和象棋盤的手工業者。南宋還出現了洪邁的《棋經論》﹑葉茂卿的《象棋神機集》﹑ 陳元靚的《事林廣記》等多種象棋著述。 元明清時期﹐象棋繼續在民間流行﹐技術水平不斷得以提高﹐出現了多部總結性的理論專著﹐其中最為重要的有《夢入神機》﹑《 金鵬十八變》﹑《桔中秘》﹑《適情雅趣》﹑《梅花譜》﹑《竹香齋 象棋譜》等。楊慎﹑唐寅﹑郎英﹑羅頎﹑袁枚等文人學者都愛好下棋 ﹐大批著名棋手的涌現﹐顯示了象棋受到社會各階層民眾喜愛的狀況。 新中國建立之後﹐象棋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1956年﹐象棋被為國家體育項目。以後﹐幾乎每年都舉行全國性的比賽。1962年成立了中華全國體育總會的下屬組織──中國象棋協會﹐各地相應建立了下屬協會機構。40多年來﹐由於群眾性棋類活動和比賽的推動﹐ 象棋棋藝水平提高得很快﹐優秀棋手不斷涌現﹐其中以楊官磷﹑胡榮華﹑柳大華﹑趙國榮﹑李來群﹑呂欽﹑許銀川等最為著名。

2005-09-08 15:39:08 · answer #1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象棋名稱源起   1. 「說苑」記載:「足下燕居,則鬥象棋,而舞鄭女。」2. 後周武帝制「象經」,有日月星辰之象,象棋名稱由此而來。3. 傳說古代的棋子試用象牙作的,所以稱為象棋。 我國象棋起源於什麼時候?   很久以來一直未得到圓滿的解答。儘管有人根據宋玉〈招魂〉篇裏的〈菎蔽象棋〉和劉向〈說苑〉裏的〈鬥象棋而舞鄭女〉這兩句話,作為象棋出現於戰國時代的引證;也有人以晉末北周武帝制〈象經〉,而肯定象棋是周武帝所創制;也還有各種各樣的說法,因此,象棋的起源有待於進一步的探討和考證。 ◆印度說: 象棋以象為名,而印度多象,是以傳說象棋係由印度發明而傳入中國。 ◆中國說: 象棋據說是南北朝時北周武帝所發明,周書本紀:「天和四年五月乙丑,帝制象經成,集百僚講說。」 ◆黃帝說: 黃帝大戰蚩尤,驅猛獸以為陣;象為獸之雄,是以象戰為兵戰。 ◆武王說: 傳說為西周武王伐紂時所創作。 ◆戰國說: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廢車陣改習馬陣,故傳象棋為戰國時發明。

2005-09-08 15:40:01 · answer #2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象棋的形成與秦朝末年的「楚漢相爭」有著密切的關係。象棋棋子分紅、黑兩種顏色,帥方紅色,將方為黑色,俗稱「紅帥黑將」。這也有其出處。

在象棋最早形成的時候,人們一般把紅帥代表劉邦,黑將代表項羽,即紅方代表劉邦的軍隊, 黑色代表項的軍隊。傳聞,劉邦率領義軍在芒碭山起義,並親自在山上斬死一條大白索,這就是 民間流傳很久的「高祖斬蛇」的故事。傳說,劉邦將大白蛇斬死後,一位老婦人哭著找上山來,說他的兒子就是白帝的兒子,化作白蛇上山遊玩,被亦帝的兒子殺死了,她傷心極了。說完,老婦女倏地不見,這個故事意味著當時的秦朝就要被新的王朝所替代。

自從斬殺白蛇後,劉邦便自稱是赤帝的兒子,也就特別喜歡紅色,連軍中的大旗都改為紅色。

而項羽則喜歡黑色,他穿的衣服,披掛皆為黑色,就連騎的鳥騅戰馬也都是黑色的。 「紅帥黑將」大概由此而來。 將帥不能照面的依據 凡是會下象棋的都懂得,雙方將帥不能直接見面,規則這樣規定是有依據的。 據有關史書記載,在楚漢大戰中,漢王劉邦曾在廣武山上對著西楚霸王項羽破口大罵,結果被 楚兵用箭射中,差點丟了性命。《續藏經》記載:「劃神農以日月星辰為象,唐相牛僧孺用車、馬、將、士、卒加炮,代之為棋矣。」根據這個記載,在唐朝之前的象棋沒有炮,這恰好和中國古代軍事技術的發展相吻合。加炮之後象棋,才和現代的象棋相近,或者說初步成為現代象棋的雛形。 「琴、棋、書、畫」是中國古代文人的四藝,有悠久的傳統。誰想在當時稍有層次的文人都應該諳熟,比如今人的會玩電腦
圖片參考:http://www.cchess.com/images/ls/17.jpg
、開汽車、打麻將那樣普及。四藝中琴、書、畫流傳下大量精美
無比的傳世作品,但「棋」古人留給我們的卻不多。
「棋」包括棋譜和棋具,而後者更 是鮮得一見。為什麼呢?竊以為是淹沒於藏家,沒有深入挖掘之故。筆者三年前開始收集中國象棋棋具,但收穫有限,本文僅是拋磚引玉,以求教於象棋收藏的大方之家。


文獻中關於棋具的記載幾乎是空白,有的只是個別詩句中提及或非,常簡短的記載,迄今為止關於棋具(包括棋子、棋盤、棋盒)製造方法的記載尚未發現,但是通
過現有的簡短、零星
的文獻,我們可以知道當時棋具的材質和樣式的大致情形,如洪遼《夷堅志‧夷堅支景卷第‧琴棋桌條記載》。韓道初(1165年),內待陳源坐罪,謫郴,詔籍
其粗資出鬻。將作丞呂義卿得二物:其一琴台,虢州月石所斫,色紫而理細,茂林修竹,江村小景,工巧不可名狀,四腳各以緩絲絛系降真香鎔子一枚,其一象棋
桌,高一尺五
時,闊二尺五寸,空中以貯棋合,四圍有闌,沉香為局面,牙柵界之,其外有烏木花梨白檀,數匝緣飾,以降真香刻水浪加金填。而浪頭項以銀,芬薌襲人。
該條詳細描寫的棋桌的材質和樣式令人神往。北宋末宋徽宗趙佶 (1101-11 26)深通百藝,尤嗜琴棋,有御制《宣和宮詞》為證:
圖片參考:http://www.cchess.com/images/ls/16.jpg

白檀象戲小盤平,
牙子金書字更明。
夜靜綺窗絳月葛,
玉容相對暖移聲。
可見宋徽宗用 的棋盤是白檀香木製成,棋子則是象 牙製成。上面二條記載了宋代棋具主要是棋盤的情形,可惜這種棋盤的
出土傳世尚未發現(或秘藏於私家尚未公開)。
實際上常見於出土實物或傳世作品主要是棋子,它是象棋棋具的核心。對於棋子而言,主要由兩部分組成:材質和書法刻工。以材質分類說:
1、銅製棋具
圖片參考:http://www.cchess.com/images/ls/15.jpg


報導1984年,江西安義縣長埠鄉村農民龔聲漢,在建新房挖屋基地時,在一米深處發現鋼質古象棋一副,置於木盒之內。象棋子中放有「崇寧通寶」銅錢一枚,
並附有一張字紙,惜出土時紙已毀。象棋共32只,鑄有陽文,系楷字,計有將二只、士四隻車四隻、馬四隻,炮之別,士、仕之分,
也無兵,據「崇寧通寶」的銅錢判斷,其窖藏時間可能系宋徽宗崇寧 (11 02-1106)年間。
據考古學家鑑定,開封出土的一批黃銅質象棋子,亦系崇寧年間遺物,棋子圓形,最大者直 徑為
31cm不等。棋子正反兩面均為漢字,一邊為圖案,有的正反兩面均為漢字,顯然屬於不同 套的象棋殘存。棋子兵種有將、士、象、車、馬、炮、卒等七種。(據《中國象棋史》)專家論證,宋徽宗時期象
棋已經定型。造型特徵為扁圓形雙面 棋子,兩邊均為漢字,或一面為漢字,一面為圖形,這些出土文物均是國家藏有,但是銅材不易破損,推測流落在私人藏家手中的還有相當一部分,筆
者偶逢機遇收藏一枚。(見照片①)直徑56mm、厚2mm,雙面楷書,為「將」字,中間打有一孔。系作為掛件使用,意卻掛將封侯之意,看來它的主人也許並不善棋,僅是用作吉祥物罷了。類似的情形還有「馬」字,取馬到成功之意(詳見後文)。
在宋代象棋初定型時,棋子上書並無將、帥、仕、士、象、
圖片參考:http://www.cchess.com/images/ls/18.jpg
相之別、而是用顏色加以區分的,這也是判斷銅質子是否為宋代初期之物的依據之一。宋代的銅質棋子過於薄,不易於捉棋行子,而且製造麻煩,逐漸退出了棋具的歷史舞台。

2、 象牙棋具
象牙做棋子大約始於宋代,詩句「牙子金書字更明」可以為證,參考日本正倉院北所藏太平勝寶五年(753)金字牙牌實物,當是用密陀僧僧合粉塗寫成字也可佐證。有的專家認為「金書」是指宋徽宗的瘦金書(《象棋史話》),但從「字更明」三字看來仍指金色而非它。

牙價昂,非一般市民所用之物,但是歷史上豪門富戶又兼好棋者並不少,所以宋以後傳世之物較多,一是易於保存,二是本身有保存的價值,擁有者也刻意保存所
致,現在各古玩市場仍可看見,不過新品或新品作舊之物多,真正老東西較少。本人所藏一枚(見照片②),直徑46mm、厚15mm,中間有一圓孔,作為掛件
取馬 到成功之意,整套32枚的寧明之物已不易得,但「將」與「馬」仍可看到, 正是掛件這一功能使它們得以傳世的。
純象牙之物裝飾性不強,故有人將其嵌入紫檀、黃花梨、紅木之中,本人藏有一幅紫檀嵌入象牙(見照片
③),乃是民國之物,全幅完整,古樸 典雅,甚為喜愛。
在市場上選購時,通過象牙材料新舊可以初步確定象棋的具體年代,因為若以舊材改制象棋來謀求暴利,造假者不屑一顧。
3、玉質棋具
圖片參考:http://www.cchess.com/images/ls/20.jpg


紫堯《阮郎歸》有「閒臨小玉盤」之句。根田藝衡《留青日托楊墳》記載,明正德年間沈某掘南宋名將楊存中在德清之墓,發現玉象棋一副並諸玩器,說明至少在宋
代已有玉製的象棋盤和象棋子,後作為棋具的製作材料歷代不絕,因玉質的價格相差較大,優質玉棋子與劣質玉棋子價格可以相差幾十倍、上百倍,如現市面上常見
的玉質棋子刻工造型粗俗,玉質低下實有損玉質棋子的形象,本人收藏有明晚期玉子一副(見照片④)。全幅僅一子有破損,黑白雙方
分別用黑玉與碧玉區分,比 較少見,另外尚有瑪瑙、石 料等均非正宗,還有陶瓷棋 子,據說在清代也頗為興盛 (見照片⑤)。但棋子在棋手
情緒激動之時無法承受重力拍擊,故未能廣泛流傳。
4、木質棋具
圖片參考:http://www.cchess.com/images/ls/19.jpg

1973
年8月間,我國考古人員從福建泉州的後渚港,發現了一批沉在航道邊緣的宋代文物,其中有木製圓 形象棋子20枚,陰刻加圓框書填紅馬棋
1枚,墨書或雙鉤朱書有將、仕、士、車、象、炮、兵等10枚,字跡模糊不清者9枚,屬紅方的有將、士、仕各1枚,屬黑方的有士、象、炮各1枚,車、兵各2
枚,書寫的象棋子,車已殘損。據《中國象棋史》,這是已發現最早的木質象棋子,象棋史研究家正是
通過這些棋子及旁證才做出現行象棋定型於宋代的結論。木質用於棋具是象棋走向民間的重要舉措,為象棋的發展與普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木
材易得、刻字方便,成了象棋棋具的主流,中國一向有傢俱製作和雕刻的傳統,優質硬木如紫檀、黃花梨、紅木等;易於雕刻的優質木材則有黃楊等,所以這些材料
立刻被用於高檔棋具。明代是我國家具藝術的頂峰,木器工匠們對木質軟硬和紋理的表現等達到了空前的高度。作為傢俱的小品餘韻,明代硬木象棋是我國象棋棋具
的高峰,藏家們青睞有加,我個人尤為偏愛,以為它們藝術性、收藏價值要超過象牙、玉質等,本人藏有一副紫檀、黃擅陰陽子象棋系明初之物觀照片⑤)。正面楷
書,背面大篆,刀法工穩,造型古樸流暢,一般市民多不識大篆,推測乃文人雅士之物。

2005-09-08 15:40:00 · answer #3 · answered by andy 6 · 0 0

Sorry我剛PO的內容跟上一位朋友的內容一樣
所以就修改之後刪掉嚕~@@

2005-09-08 15:39:19 · answer #4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