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孔明為什麼會被尊稱為臥龍先生?由來為何?
2005-09-06 10:36:30 · 6 個解答 · 發問者 投資理財知識家-宋仁嵩地政士事務所 7 in 藝術與人文 ➔ 歷史
諸葛亮被稱為臥龍是因為<三國志˙諸葛亮傳>中記載,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愿見之乎?”因此才有臥龍先生的說法。
2005-09-06 17:39:08 補充:
只是問諸葛孔明為什麼會被尊稱為臥龍先生而已
有必要寫那麼多嗎??
2005-09-06 13:24:16 · answer #1 · answered by 潛龍子 7 · 0⤊ 0⤋
造王者裡面有講過二殿下是人中龍鳳,應該是取自臥龍與鳳雛的頭一個字吧,我想古人這樣比喻是含有深意的吧,可能比一般人有才華學問真材實料,龍的話應該是中國古代智慧的象徵,我也不大清楚,也可能指祥瑞的聖獸,人中龍鳳就可能代表是佼佼者或是智謀高深,很有遠見,又可能指的是才華蓋世舉世無雙,我也不太懂總之歡迎大家一起討論
2015-01-30 11:37:53 · answer #2 · answered by 憲廷 林 1 · 0⤊ 0⤋
我個人認為
她會較臥龍
是因為他一開始隱居在臥龍岡
而過人的才華使人佩服
所以臥 是沉睡 不被發覺的意思
龍 應該是只有才華ㄉ人
臥龍應該是說他是有才華而不被發掘8
2006-11-09 16:29:41 · answer #3 · answered by ? 5 · 0⤊ 0⤋
複製貼上達人= =~~
2005-09-07 13:07:17 · answer #4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諸葛亮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重定向自諸葛亮)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諸葛亮故里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號臥龍先生,琅琊郡陽都人(今山東省沂南縣)。三國時期蜀國大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由於其本身的智慧和《三國演義》一書的渲染與宣揚,諸葛亮在民間成為智慧的化身,現有「事後諸葛亮」一說,意思是事後聰明。諸葛亮還發明了孔明燈和手推車(木牛流馬)。生平與功績公元181年諸葛亮出生於琅琊郡陽都,家世二千石。9歲母親章氏去世。12歲父親諸葛珪去世。由叔父諸葛玄撫養長大。197年叔父去世,諸葛亮和和弟諸葛均移居南陽郡隆中(今湖北襄樊西)。雖躬耕隴畝,仍志向遠大,自比管仲、樂毅。後與徐庶,崔州平,孟公威,石廣元等交好俱游學,曾求學於司馬徽,龐德公等當時名士,並娶名士黃承彥之女為妻。公元207年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對劉備陳說三分天下之計,即著名的「隆中對」,旋即出山輔助劉備。後來羅貫中將這一事實加以藝術描寫,遂成為封建社會君臣相得的典範。諸葛亮進入劉備陣營後,被派往東吳,負責聯吳抗曹,並最終成功促進孫劉聯盟建立。使得赤壁之戰中,孫權和劉備聯軍大破曹操軍,從此奠定了三國鼎立格局。赤壁之戰後,協助劉備平定荊南。後劉備入川,諸葛亮坐鎮荊州。但龐統的身亡使得劉備調諸葛亮入川,改命關羽負責荊州防務。諸葛亮在川期間,主要依靠從荊州帶來的舊屬,同時注意籠絡原來劉璋部下和益州豪強大族。對出身貧寒而有才**士人,也大力拔擢,被稱贊為能盡時人之器用。他法令嚴明,賞罰必信。公元221年劉備稱帝,建立蜀漢,諸葛亮受任丞相、錄尚書事。章武三年223年,劉備病篤,臨終托孤於諸葛亮。劉禪繼位,他以丞相輔政,又領益州牧,封武鄉侯。對於諸葛亮何時當政有爭議。有人認為劉備一直十分看重諸葛亮,一直委以重任。另外有些人認為直到劉備去世,諸葛亮才實權推行自己的主張。諸葛亮主政後,先重建孫劉聯盟,建興三年(225年)蜀漢南部的南中地區少數民族在孟獲率領發動叛亂。諸葛亮即親率大軍,深入不毛,採取參軍馬謖建議,以攻心為主,打擊為首分子,儘量爭取當地上層大姓和民眾支持,有的被起用為地方長官。一年多後,這些地區的統治得以穩固,為後來的北伐提供了物力和兵力。建興六年(228年)春,諸葛亮率領大軍出漢中,開始第一次北伐。參軍馬謖極受器重,北伐中馬謖為先鋒,違反節度,為魏將所敗,亮流涕處死,並以用人失察自請貶官。建興十二年(234年)54歲的諸葛亮於第六次北伐魏國中病故於五丈原,歸葬定軍山。著作西晉陳壽撰《諸葛亮集》二十四篇,十萬四千多字。 明王士騏撰《武侯全書》 清張澍撰《諸葛忠武侯文集》 《隆中對》 《悼周瑜》(亮本傳及瑜本傳未見,唯演義有載,恐非亮作,當為羅貫中之藝術添加) 《前出師表》 《後出師表》(《後出師表》疑為後人偽作,陶元珍所著魏晉史叢考的第一篇《世傳諸葛亮後出師表辨證》(全文)加以考證。) 《誡子書》 《誡外甥書》 《將苑》(又名心書,多數學者認為非諸葛亮所作,多為後人托諸葛之名而作) 《馬前課》(絕非諸葛亮著作) 《便宜十六策》 後人評價陳壽 在《三國誌·諸葛亮傳》的後面稱他「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 懲,無善不顯,至於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 化肅然也」尚馳《諸葛武侯廟碑銘序》所說「至令官書廟食,成不刊之典,一山之內,每有風行草動,狀帶威神,若歲大旱,邦人禱之,能為雲為雨,是謂存與沒人皆福利,生死古今一也。死而不朽,反貴於生。」[《唐文粹》]呂溫《諸葛武侯廟記》說,諸葛亮「大勛未集,天奪其魄。至誠無忘,炳在日月,烈氣不散。長為雷雨。」[《唐文粹》]唐朝著名詩人杜甫曾作名為《蜀相》的七言律詩表達了其景仰之情,詩曰: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批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狀多智而近妖。諸葛後裔根據古代史料,有關諸葛亮後裔三代之後裔孫下落均無記載。1992年,浙江蘭溪諸葛村發現《高隆諸葛氏族宗譜》,據此記載,自宋代以來諸葛亮後裔一直生活在浙江蘭溪一帶。現在諸葛亮的後裔主要聚居在建德、蘭溪、龍游三市縣相鄰的50公里範圍內的11個村鎮中,那裡有諸葛亮的後裔八千余人,多是諸葛亮的第49代和第50代孫。諸葛亮後裔聚居浙江是從其第14代孫諸葛利任五代時壽昌縣縣令開始的。五代時的壽昌即今浙江建德。諸葛利生子諸葛青,諸葛青的長子諸葛承陰的後代於南宋時遷到泉麓村。泉麓村現屬蘭溪市,現該村有109戶569人,其中450人是諸葛氏後裔。諸葛青之次子諸葛承枯的後代從壽昌遷到石鼓阪腳,石鼓阪腳即今浙江省建德縣李家鎮石鼓村,現那裡有諸葛後裔292人。諸葛青之四子諸葛承突的後代從壽昌遷到浙江省龍游縣華龍村定居,目前這裡有諸葛後裔49戶230人。諸葛青的三子諸葛承載的後代於南宋時遷居到浙江高隆定居,高隆之名,取諸葛亮高臥隆中之意。高隆即今蘭溪市諸葛鎮。諸葛後代散居在高隆周圍的7個村落生息繁衍,到了明朝人們便開始稱高隆為諸葛鎮了,這個稱呼一直叫到現在。現在的諸葛鎮有諸葛後裔2500人,是諸葛後裔最集中的地方,現已成為諸葛後裔的活動中心。諸葛鎮保存有始建於明代的諸葛大公堂和丞相祠堂。在大公堂內的寶樓上珍藏著 《諸葛氏宗譜》,這本宗譜共修過15次,第一次在南宋初年,最後一次在1947年,當時的國民黨元老陳果夫為這部宗譜的最後修訂寫了序。隆中對From Wikisource< 古文 < 作者:诸葛亮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冑,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脩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Retrieved from "http://wikisource.org/wiki/%E9%9A%86%E4%B8%AD%前出师表From Wikisource< 《前出师表》,表文第一部分寓精于议,谈论形势、赏罚、任贤教训,希望后主[原文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陳和睦,優劣得所.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歎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閒,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歎,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姦凶,興復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Retrieved from "E5%B0%8D古文 < 作者:诸葛亮诸葛亮作于227年。蜀汉从猇亭(今湖北宜都)惨败初步恢复过来,与东吴通好,免了东顾之忧,又平定了南方。在后方巩固的情况下,诸葛亮决定伐魏。行前上表,写了这篇文章。作者劝诫刘禅要继承先主刘备遗志,完成兴复汉室、统一中国的大业。刘禅继承并完成先帝未竟大业。第二部分是通过叙述作者身世、迫随先帝创业过程中,抒发对先帝托孤感激之情。最后一部分涉及表达了完成先帝遗愿的决心。文章表现了诸葛亮的抱负和忠诚。全文观点鲜明,精辟透彻,感情真挚,披肝沥胆,感人至深。edit]http://wikisource.org/wiki/%E5%89%8D%E5%87%BA%E5%B8%88%E8%A1%A8""后出师表From Wikisource< 古文 < 作者:诸葛亮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 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怫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弩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合、邓铜等,及驱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丛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Retrieved from "http://wikisource.org/wiki/%E5%90%8E%E5%87%BA%E5%B8%88%E8%A1%A8"
2005-09-06 10:58:09 · answer #5 · answered by ? 7 · 0⤊ 0⤋
圖片參考:http://www.greatchinese.com/famous/xianchen/xianchenpict/zhugeliang.jpg
三國蜀漢 諸葛亮(181~234)諸葛亮字孔明,三國蜀漢琅琊郡陽都人(今山東省沂水縣)。少年時父母雙亡,逐隨叔父避亂荊州,隱居於南陽隆中,常自比管仲、樂毅,愛唱《梁父吟》,結交龐德公、龐統、司馬徽、黃承彥、石廣元、崔州平、徐庶等名士。其智謀為大家所公認,人稱「臥龍」。娶黃承彥之女為妻。劉備屯兵新野時,徐庶為幕僚,向劉推薦諸葛亮。劉備三訪其廬,諸葛亮才與其相見,並立刻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對》。即佔據荊、益二州,聯合孫權,對抗曹操,統一天下的建議。深得劉備的讚賞,自此成了劉備主要輔佐。後助劉備敗曹操於赤壁,佐定益州,使蜀與魏﹑吳成鼎足之勢。曹丕代漢為帝後,劉備也稱帝,諸葛亮出任丞相,總理國家大事,關羽鎮守荊州。 章武三年(223)春,劉備在永安病危,召諸葛亮矚託後事說:「君才十倍於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助,便給以輔助;若其不才,您可取而代之。」諸葛亮忙哭道:「臣必竭心盡力相輔,效忠貞之節,死而後已!」後主即位,諸葛亮受封武鄉侯,建立丞相府以處理日常事務,又兼任益州牧。當時,全國的軍、政、財,事無大小,皆由諸葛亮決定。 諸葛亮執政後,首先要辦的第一件大事是恢復與東吳的外交關係。劉備死後,東吳一方面繼續向魏稱臣,一方面尚未拿定主意怎樣對蜀,仍陳大軍於蜀的邊境。諸葛亮派尚書鄧芝出使東吳,說服孫權與蜀聯合,與魏斷絕關係。 當時,南中諸郡在劉備東伐之時,受東吳策動而叛亂,嚴重威脅蜀漢後庭。諸葛亮執政後,與東吳恢復邦交,切斷了南中的外援。經過兩年調養,諸葛亮上書後主,決心平定南中叛亂。建興三年(225)春,諸葛亮率大軍兵分三路征伐南中。在此次戰爭中,諸葛亮對叛軍首領孟獲採用攻心戰術,七擒七縱,使其心悅誠服。平叛戰鬥結束後,諸葛亮吸取「眾建諸侯分其力」的經驗,將南中四郡分為六郡,叛亂中心建寧郡被分得最細,起用大量土著大姓為官吏,達到不留軍隊、不運糧草,又能治理該地的目的;徵調南中「青羌」萬餘家入蜀,以其青壯組成騎兵五部,號稱「飛軍」:設立庲降都督,掌管南中軍政。該年十二月,諸葛亮率軍回到成都。 建興五年(227)三月,諸葛亮上《出師表》於後主,率軍至漢中,準備北伐。他先在漢中練兵約一年,然後北攻。魏南安(治甘肅隴西)、天水、安定(治甘肅濟川)三郡當即降蜀。魏明帝親赴長安督戰,以曹真督關右諸軍,採用以防守為主的戰略。蜀軍先揚言要由斜谷道攻取郿縣,並使趙雲、鄧芝率一軍據箕谷(今陝西褒城西北)為疑軍,諸葛亮率主力西攻祁山。參軍馬謖領一軍為先鋒,駐街亭。馬謖揮不當,大敗於魏軍,丟失街亭。蜀軍失去前進的據點,只好退回漢中(正史並無「空城計」退司馬懿軍之說)。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上書自貶三級,以右將軍身分行丞相之職。 建興六年(228)冬,魏軍三路攻吳,關中空虛。諸葛亮再次率軍北伐。蜀軍此次出大散關,圍攻陳倉二十餘日不下,糧盡而退。建興七年(229),諸葛亮第三次率軍北伐。蜀軍西向,取魏武都、陰平二郡而回。諸葛亮復任丞相。 在這一時期,諸葛亮與李嚴的矛盾為引人關注的焦點。本來,他們兩人同受劉備託孤,共為輔臣。直到建興四年(226),兩人關係還比較好,諸葛亮在與孟達的信中環稱讚李嚴。但不久,李嚴寫信給諸葛亮,建議利用掌握朝政大權的便利,像曹操那樣進爵封王,接受「九錫」,這樣他也能撈到若干好處。諸葛亮對此非常生氣,在回信中狠狠批評了李嚴一通。不久,諸葛亮在即將伐魏前,調李嚴帶他所轄的二萬軍隊來鎮守漢中。李嚴卻討價還價,要諸葛亮從益州東部劃出五郡設立江州,讓他當江州刺史,致使調動未成。諸葛亮以大局為重,也就妥協了;建興七年,陳震在出使東吳前,專門找諸葛亮匯報李嚴的巧詐問題,特別談到李嚴早年在家鄉為官時的一些劣跡,但沒引起諸葛亮的足夠重視。建興八年(230),曹軍欲三路攻蜀,諸葛亮再次要李嚴帶二萬軍隊到漢中坐鎮,李嚴又討價還價。諸葛亮即做讓步,任命其子為江州都督督軍,接替李嚴調走後的工作,李嚴這才執行調動命令。建興九年(231),諸葛亮第四次伐魏,命李嚴在漢中負責後勤供應,李嚴未及時籌集到糧草,便寫信給諸葛亮說皇上命令退兵。諸葛亮退軍後,他又欺騙朝廷說此次退兵是為了誘敵。當諸葛亮回來後,他又故作驚問:「軍糧已經夠用,為何突然退兵?」於是,諸葛亮在上朝時拿出李嚴的書信為據,與許多將士一道簽名上表,彈劾李嚴,將他免為庶人,流放到梓潼。 建興十二年(234)二月,諸葛亮第五次北伐,以大軍出斜谷,據五丈原(今陝西岐山縣南四十里)。此次出兵,事先與東吳約好同時攻魏。但東吳遲遲不發兵,迄至五月,孫權才派陸遜、諸葛瑾率兵屯江夏、沔口(今湖北漢囗),進攻襄陽,孫權自己則率大軍圍合肥新城。對此,魏明帝的策略是先挫敗東吳。他親率水軍東征,讓西守的司馬懿堅守不戰,讓蜀軍糧盡自退。但當孫權得知魏主的意圖後,認為己方成了主戰場,吃了虧,即令全線撤軍。在西線。諸葛亮鑑於以往的教訓,分兵屯田,打算久駐。這年八月,諸葛亮突患急病,暴卒於前線,時年五十四歲。蜀軍全線撤軍。諸葛亮在生前留下遺囑:「葬於漢中定軍山,就在山坡中挖一個墳,墳坑可裝下棺材便行了。穿平常的衣服,不隨葬器物。」 諸葛亮的著述,在《三國志》本傳中載有《諸葛氏集目錄》,共二十四篇,十萬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後人所編,以清人張澍輯本《諸葛忠武侯文集》較為完備。
2005-09-06 10:40:18 · answer #6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