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六根?六根要如何才能清淨?
2005-09-05 01:59:31 · 6 個解答 · 發問者 ming43ms 7 in 社會與文化 ➔ 宗教信仰與靈性
「六根清淨」這個名詞,在一般不知佛法的人看來,是非常浮淺的,甚至非常 好笑的,他們以為凡是出了家的僧尼,一定就是六根清淨的人,如果稍微沾染了一 點男女錢財的習氣,一些專門喜歡揚惡隱善的新聞記者,便會在報紙上大做他們「 六根不淨」的渲染文章!至於什麼叫做六根,甚麼又叫做六根清淨?他們是不想知 道的。 其實,六根清淨四個字中,大有道理。 六根,是指生理學的全部範圍。佛教看宇宙人生,既不是唯物論者,也不是唯 心論者,更不是唯神論者,乃是主張因緣和合的緣生論者。所以,佛教看一個人的 構成,是從心理、生理、物理的三方面來分析的。上面所說的六根是屬於生理學, 加上六塵的物理學及六識的心理學,便是一個人的總和,六根、六塵、六識的形成 ,稱為十八界,十八界的三大類,構成鼎足之勢,相互為用,缺了一類,其他的二 類也就不能存在。因為六塵與六識要靠六根的媒介才有作用,六塵與六根要靠六識 的判別才有價值,六根與六識要有六塵的反映才有功效。 如果要下一個比喻,那麼,六根是鏡子,六塵是被鏡子所照的影像,六識是判 別鏡中所照影像的人。 甚麼是六根六塵和六識呢?說起來,很簡單,那就是︰眼、耳、鼻、舌、身、 意,從心理與物理的媒介功能上說,稱為六根,也就是生理學上的神經官能。眼有 視神經,耳有聽神經,鼻有嗅神經,舌有味神經,身有感觸神經,意有腦神經,這 些都是心與物的媒介的根本,所以稱為六根。 從六根所接觸的對象上說,稱為六塵,也就是物理學上的各類物質。眼根所見 的顏色和形色,耳根所聽的聲音,鼻根所嗅的香臭,舌根所嚐的味道,身根所觸的 粗細冷熱與濕滑等,意根思想的稱為「法」──那是指的極微極遠的無從捉摸的東 西,這些就被稱為六塵。 從六根接觸六塵而產生的判別力與記憶力上說,稱為六識。如果沒有六識而僅 有六根與六塵,那就不是活人而是死屍,所以,六識是六根的操縱者,六根是六識用來接觸六塵的工具。 那麼,為什麼要稱為六根清淨呢? 因為六根是六識的工具,作善作惡,固然是出於六識的主張,造成善惡行為的事實,卻是在於六根的作用。人之流轉於生死輪迴的苦海之中,就是由於六根不曾 清淨,自從無始以來的一切罪業,均由六根所造,比如眼根貪色、耳根貪聲、鼻根 貪香、舌根貪味、身根貪細滑、意根貪樂境;有貪,也必有瞋,貪與瞋,是由無明 ──煩惱而來,合起來,就是「貪、瞋、痴」的三毒交加,惡多善少,永無出離生 死苦海的日子了。 修持解脫道的工夫,不外戒、定、慧的三學,但是,慧的主要根源是戒與定, 所以修持的入門工夫,應從身心的兩方面著手,一是修身,一是修心。把不好的念 頭修理掉,稱為修心,修心的主要工夫是禪定;把不好的行為修理掉,稱為修身, 所以修身也可稱為修行,修身的主要工夫是持戒,持戒的目的是在守護根門──守 衛保護住六根的大門,不讓壞事從六個根門之中溜進我們的心田,以致種下生死流 轉的禍苗。 因為,一個凡夫,除了進入禪定的境界而外,就不能沒有妄想,妄想是促成六 根造業的導火線,佛教的戒律,就是妄想與六根之間的保險絲或滅火器,在戒律的 防衛之下,六根才能漸漸地清淨,一旦到了六根清淨的程度,超凡入聖的境界,也 就快要接近了。 所以,一般的凡夫僧尼,只能在戒律的保護下,勉強守住了六根,至於清淨二 字,那是談不上的。一般人的觀念,總以為僧尼們只要不犯淫行,不貪非分之財, 不介入人我是非,便算是六根清淨了,事實上,凡是貪逐於物境的受用,總是六根 不淨,不論是看的、聽的、嗅的、吃的、穿的、玩的、用的,只要有了貪取不捨的 情形,就是六根不淨。因為除了男女及錢財等的問題,都不容易覺察出來,淨與不 淨,也就很少有人細心地注意它了。 根據中國天台宗的判斷,六根清淨位,便是五十二個菩薩階位最初十階的十信 位,要斷見思二惑──相當唯識宗的分別煩惱與分別所知的二障,這應該是從普通 (外)凡夫進入賢位(內)凡夫的階段。 又據法華經及涅槃經中說,能得六根清淨,便可六根互用,所謂六根互用,那 是說,六根之中的任何一根。均可兼備其他五根的功能,眼能見色,也能聞聲、嗅 香、嚐味等,耳能聞聲,也能見色、嗅香、嚐味等,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 是一樣。 六根清淨了,就能六根互用,這在一般的讀者看來,難免會說這是神乎其神的 神話。事實上,我們之所以不能六根互用,正因為自己把六根的官能限制住了,也 就是說,我們利用六根而執取六塵,六塵充塞了六根,障礙了六眼,六根便成了六 塵的奴才,也習慣地成了六塵的應聲蟲,色塵來了,眼根應付,聲塵來了,耳根應 付,香塵來了,鼻根應付,舌、身、意根,也是一樣。 如果不是這樣,如果六根不執六塵,六根不受六塵的支配與誘惑,那麼,六根就從六塵之中得到了解脫,解脫了的六根,便是自由的六根,自由的六根,自然可以彼此互用而不分界限了。這個自由的六根,也就是清淨的六根,因為自由的六根雖然仍與六塵打交道,但已不受六塵的引誘而造生死的染污之業,所以稱為六根清 淨。 說得明白一些,所謂六根清淨,不是沒有了六根,而是我們的生理官能,不再隨著外境的幻象而轉,這就叫做一塵不染──但這絕不是等閑的工夫所能辦到的事。 為了便於讀者的記憶,再將六識、六根、六塵的名目,抄錄如下︰ 一、眼、耳、鼻、舌、身、意──六識。 二、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三、色、聲、香、味、觸、法──六塵。 六識發動六根而接觸六塵,六塵映入六根而由六識判別及記憶保存,再從六識 的記憶保存中顯現出來,發動六根貪取六塵,就這樣交互迴還而造成生生死死之流,六根清淨的目的,便在斷絕並超越這一生生死死的生命之流。
2005-09-05 02:01:16 · answer #1 · answered by 小風 7 · 0⤊ 0⤋
跟地藏菩薩許願
後努力稱念"南無地藏菩薩"
久之就能如你所願
2005-09-05 19:23:27 · answer #2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不去攀緣六塵,就清淨了
2005-09-05 14:11:42 · answer #3 · answered by ? 7 · 0⤊ 0⤋
六根又作六情。指六種感覺器官,或認識能力。為十二處之內六處,十八界之六根界。根,為認識器官之意。即眼根(視覺器官與視覺能力)、耳根(聽覺器官及其能力)、鼻根(嗅覺器官及其能力)、舌根(味覺器官及其能力)、身根(觸覺器官及其能力)、意根(思惟器官及其能力)。前五種又稱五根。五根乃物質上存在之色法,即色根。有二種之別,生理器官稱為扶塵根,以四大為體,對取境生識僅起扶助作用;實際起取境生識作用者稱為勝義根,以四大所生淨色為性。對此,意根則為心之所依生起心理作用之心法,即無色根。據有部之說,前剎那之六識落謝於過去,意根即是引起次剎那六識之等無間緣。故六識之作用,須常以意根為所依(通依)。然前五識除依意根之外,另有特定之根為其所依(別依);意識則僅依意根,並無其他特定之根。瑜伽行派等則由唯識義上說六根,主張六根、六境均為內識所變。又六根可視為我人之身心全體,如法華經說讀誦、書寫經典,六根即可清淨。
又作六根淨。即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清淨無雜,亦即指我人身心充滿種種功德而清淨之意。今一般所用「六根清淨」一語,蓋襲用自佛教經典。 天台宗所說別教十信之位,為六根清淨位。法華經法師品謂,依受持、讀、誦、解說、書寫經典等五種行,則可依經典之力量,而使六根清淨,並得六根種種之功德。將以上之想法配當於修行之行位,就判教上之別教而言,則為初階段之十信位;依圓教而言,則為六即中第四之相似即。五種行則為五品弟子位之次階段。
2005-09-05 08:43:10 · answer #4 · answered by Lee 6 · 0⤊ 0⤋
前二位大大說得很好,我補充一下個人見解:1、持好在家五戒十善,使之圓滿。2、在戒行的基礎上,內正思惟,法次法向。3、斷五下分結:身見、戒禁取見、疑、欲愛( 貪 )、嗔恨。4、斷五上分結:色愛、無色愛、掉舉、我慢、無明。5、斷以上十結,於六根應繼續常行觀照,知患味離,使六根繼續清淨不染,成為一種生活態度。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以上有不清楚的名詞,可以看" 台灣原始佛教協會 "的討論區、法鏡室等相關資訊。
2005-09-05 05:54:23 · answer #5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善知識,六根如何清淨?普眼菩薩問於佛陀,佛陀解答記載於圓覺經。
經文如下:
於是普眼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菩薩眾,及為末世一切眾生,演說菩薩修行漸次,云何思惟,云何住持,眾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開悟,世尊若彼眾生無正方便,及正思惟,聞佛如來說此三昧,心生迷悶,即於圓覺不能悟入,願與慈悲,為我等輩及末世眾生,假說方便。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普眼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修行漸次,思惟住持,乃至假說種種方便,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普眼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彼新學菩薩,及末世眾生,欲求如來淨圓覺心,應當正念遠離諸幻,先依如來奢摩他行,堅持禁戒,安處徒眾,宴坐靜室,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謂髮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於地,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於水,暖氣歸火,動轉當風,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即知此身,畢竟無體,和合為相,實同幻化,四緣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緣氣,於中積聚,似有緣相,假名為心。
善男子,此虛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四大分解,無塵可得,於中緣塵,各歸散滅,畢竟無有緣心可見。
善男子,彼之眾生幻身滅故,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塵亦滅,幻塵滅故,幻滅亦滅,幻滅滅故,非幻不滅,譬如磨鏡,垢盡明現。
善男子,當知身心,皆為幻垢,垢相永滅,十方清淨。
善男子,譬如清淨摩尼寶珠,映於五色,隨方各現,諸愚癡者,見彼摩尼,實有五色。
善男子,圓覺淨性,現於身心,隨類各應,彼愚癡者,說淨圓覺,實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復如是,由此不能遠於幻化,是故我說身心幻垢,對離幻垢,說名菩薩,垢盡對除,即無對垢及說名者。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眾生,證得諸幻滅影像故,爾時便得無方清淨,無邊虛空覺所顯發,覺圓明故,顯心清淨,心清淨故,見塵清淨,見清淨故,眼根清淨,根清淨故,眼識清淨,識清淨故,聞塵清淨,聞清淨故,耳根清淨,根清淨故,耳識清淨,識清淨故,覺塵清淨,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善男子,根清淨故,色塵清淨,色清淨故,聲塵清淨,香味觸法,亦復如是。
善男子,六塵清淨故,地大清淨,地清淨故,水大清淨,火大風大,亦復如是。
善男子,四大清淨故,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五有清淨,彼清淨故,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清淨,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一切清淨。
善男子,一切實相性清淨故,一身清淨,一身清淨故,多身清淨,多身清淨故,如是乃至十方眾生圓覺清淨。
善男子,一世界清淨故,多世界清淨,多世界清淨故,如是乃至盡於虛空,圓裹三世,一切平等清淨不動。
善男子,虛空如是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四大不動故,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
善男子,覺性遍滿,清淨不動,圓無際故,當知六根遍滿法界,根遍滿故,當知六塵遍滿法界。塵遍滿故,當知四大遍滿法界,如是乃至陀羅尼門遍滿法界。
善男子,由彼妙覺性遍滿故,根性塵性無壞無雜,根塵無壞故,如是乃至陀羅尼門無壞無雜,如百千燈光照一室,其光遍滿無壞無雜。
善男子,覺成就故,當知菩薩不與法縛,不求法脫,不厭生死,不愛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毀禁,不重久習,不輕初學。何以故?一切覺故,譬如眼光,曉了前境,其光圓滿,得無憎愛。何以故?光體無二,無憎愛故。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眾生,修習此心,得成就者,於此無修,亦無成就,圓覺普照,寂滅無二,於中百千萬億,阿僧祇,不可說,恒河沙諸佛世界,猶如空華,亂起亂滅,不即不離,無縛無脫,始知眾生,本來成佛,生死涅槃,猶如昨夢。
善男子,如昨夢故,當知生死,及與涅槃,無起無滅,無來無去,其所證者,無得無失,無取無捨,其能證者,無作無止,無任無滅,於此證中,無能無所,畢竟無證,亦無證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壞。
善男子,彼諸菩薩如是修行,如是漸次,如是思惟,如是住持,如是方便,如是開悟,求如是法,亦不迷悶。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普眼汝當知,一切諸眾生。
身心皆如幻,身相屬四大。
心性歸六塵,四大體各離。
誰為和合者,如是漸修行。
一切悉清淨,不動遍法界。
無作止任滅,亦無能證者。
一切佛世界,猶如虛空華。
三世悉平等,畢竟無來去。
初發心菩薩,及末世眾生。
欲求入佛道,應如是修習。
2005-09-05 03:52:59 · answer #6 · answered by 生命愛徒 7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