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能否具體方法說明?
不知各家方法為何?
方便此處切磋?
目前修持最高境界?

2005-09-04 13:45:45 · 7 個解答 · 發問者 Anonymous in 社會與文化 宗教信仰與靈性

末學認為
最清靜的六根應該是
清靜到無染
甚至到了
根本沒有六根境界
甚至

(空一行)
最清淨了

2005-09-04 15:08:52 · update #1

空一行
就是隨便你高興怎麼認定就是怎麼認定
你喜歡就好
隨您的心

2005-09-04 15:11:23 · update #2

7 個解答

正信的佛教》 六根清淨
------------------------------------------
「六根清淨」這個名詞,在一般不知佛法的人看來,是非常浮淺的,甚至非常好笑的,他們以為凡是出了家的僧尼,一定就是六根清淨的人,如果稍微沾染了一點男女錢財的習氣,一些專門喜歡揚惡隱善的新聞記者,便會在報紙上大做他們「六根不淨」的渲染文章!至於什麼叫作六根,什麼又叫作六根清淨?他們是不想知道的。
   其實,六根清淨四個字中,大有道理。
   六根,是指生理學的全部範圍。佛教看宇宙人生,既不是唯物論者,也不是唯心論者,更不是唯神論者,乃是主張因緣和合的緣生論者。所以,佛教看一個人的構成,是從心理、生理、物理的三方面來分析的。上面所說的六根是屬於生理學,加上六塵的物理學及六識的心理學,便是一個人的總和,六根、六塵、六識的形成,稱為十八界,十八界的三大類,構成鼎足之勢,相互為用,缺了一類,其他的二類也就不能存在。因為六塵與六識要靠六根的媒介才有作用,六塵與六根要靠六識的判別才有價值,六根與六識要有六塵的反映才有功效。

   如果要下一個比喻,那麼,六根是鏡子,六塵是被鏡子所照的影像,六識是判別鏡中所照影像的人。
   什麼是六根六塵和六識呢?說起來很簡單,那就是:
   眼、耳、鼻、舌、身、意,從心理與物理的媒介功能上說,稱為六根,也就是生理學上的神經官能。眼有視神經,耳有聽神經,鼻有嗅神經,舌有味神經,身有感觸神經,意有腦神經,這些都是心與物的媒介的根本,所以稱為六根。
   從六根所接觸的對象上說,稱為六塵,也就是物理學上的各類物質。眼根所見的顏色和形色,耳根所聽的聲音,鼻根所嗅的香臭,舌根所嚐的味道,身根所觸的粗細冷熱與濕滑等,意根思想的稱為「法」──那是指的極微極遠的、無從捉摸的東西,這些就被稱為六塵。
   從六根接觸六塵而產生的判別力與記憶力上說,稱為六識。如果沒有六識而僅有六根與六塵,那就不是活人而是死屍,所以六識是六根的操縱者,六根是六識用來接觸六塵的工具。
   那麼,為什麼要稱為六根清淨呢?
   因為六根是六識的工具,作善作惡,固然是出於六識的主張,造成善惡行為的事實,卻在於六根的作用。人之流轉於生死輪迴的苦海之中,就是由於六根不曾清淨,自從無始以來的一切罪業,均由六根所造,比如眼根貪色、耳根貪聲、鼻根貪香、舌根貪味、身根貪細滑、意根貪樂境;有貪,也必有瞋,貪與瞋,是由無明──煩惱而來,合起來,就是「貪、瞋、癡」的三毒交加,惡多善少,永無出離生死苦海的日子了。
   修持解脫道的工夫,不外戒、定、慧的三學,但是,慧的主要根源是戒與定,所以修持的入門工夫,應從身心的兩方面著手,一是修身,一是修心。把不好的念頭修理掉,稱為修心,修心的主要工夫是禪定;把不好的行為修理掉,稱為修身,所以修身也可稱為修行,修身的主要工夫是持戒,持戒的目的是在守護根門──守衛保護住六根的大門,不讓壞事從六個根門之中溜進我們的心田,以致種下生死流轉的禍苗。
   因為,一個凡夫,除了進入禪定的境界而外,就不能沒有妄想,妄想是促成六根造業的導火線,佛教的戒律,就是妄想與六根之間的保險絲或滅火器,在戒律的防衛之下,六根才能漸漸地清淨,一旦到了六根清淨的程度,超凡入聖的境界,也就快要接近了。
   所以,一般的凡夫僧尼,只能在戒律的保護下,勉強守住了六根,至於清淨二字,那是談不上的。一般人的觀念,總以為僧尼們只要不犯淫行,不貪非分之財,不介入人我是非,便算是六根清淨了,事實上,凡是貪逐於物境的受用,總是六根不淨,不論是看的、聽的、嗅的、吃的、穿的、玩的、用的,只要有了貪取不捨的情形,就是六根不淨。因為除了男女及錢財等的問題,都不容易覺察出來,淨與不淨,也就很少有人細心地注意它了。
   根據中國天臺宗的判斷,六根清淨位,便是五十二個菩薩階位最初十階的十信位,要斷見思二惑──相當唯識宗的分別煩惱與分別所知的二障,這應該是從普通(外)凡夫進入賢位(內)凡夫的階段。
   又據《法華經》及《涅槃經》中說,能得六根清淨,便可六根互用。所謂六根互用,那是說,六根之中的任何一根,均可兼備其他五根的功能,眼能見色,也能聞聲、嗅香、嚐味等,耳能聞聲,也能見色、嗅香、嚐味等,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是一樣。
   六根清淨了,就能六根互用,這在一般的讀者看來,難免會說這是神乎其神的神話。事實上,我們之所以不能六根互用,正因為自己把六根的官能限制住了,也就是說,我們利用六根而執取六塵,六塵充塞了六根,障礙了六根,六根便成了六塵的奴才,也習慣地成了六塵的應聲蟲,色塵來了,眼根應付,聲塵來了,耳根應付,香塵來了,鼻根應付,舌、身、意根,也是一樣。
   如果不是這樣,如果六根不執六塵,六根不受六塵的支配與誘惑,那麼,六根就從六塵之中得到了解脫,解脫了的六根,便是自由的六根,自由的六根,自然可以彼此互用而不分界限了。這個自由的六根,也就是清淨的六根,因為自由的六根雖然仍與六塵打交道,但已不受六塵的引誘而造生死的染污之業,所以稱為六根清淨。
   說得明白一些,所謂六根清淨,不是沒有了六根,而是我們的生理官能,不再隨著外境的幻象而轉,這就叫作一塵不染──但這絕不是等閒的工夫所能辦到的事。
   為了便於讀者的記憶,再將六識、六根、六塵的名目,抄錄如下:
(一)眼、耳、鼻、舌、身、意──六識。
(二)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三)色、聲、香、味、觸、法──六塵。
   六識發動六根而接觸六塵,六塵映入六根而由六識判別及記憶保存,再從六識的記憶保存中顯現出來,發動六根貪取六塵,就這樣交互迴還而造成生生死死之流,六根清淨的目的,便在斷絕並超越這一生生死死的生命之流。

末學打字慢簡略說明...

吃素.自在.......歡喜心包容一切..不執著世間有形無形的認知

2005-09-04 14:04:59 · answer #1 · answered by ? 6 · 0 0

U6善知識,說得好。

2005-09-05 03:59:40 · answer #2 · answered by 生命愛徒 7 · 0 0

答:我相信你 已經知道 心經所記載的 [ 不垢不淨 ]˙所謂的 [ 清淨 ]˙就是 [ 不垢不淨 ]˙否則˙你會認為 自己的 身體是 污穢的 ˙ 產生 [ 不淨觀 ]˙建議你 莫停留於 一邊˙ 只顧 清淨˙ 你永遠 不懂 [ 污垢 ]˙若 不懂污垢者˙則永遠無法 得到 [ 清淨 ]˙ 因為是 相對的˙例如:同樣的環境˙ 有人覺得 不清淨˙但有人 則很自在 ˙

2005-09-04 19:19:14 · answer #3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六根」於佛教修行實踐方面之內涵:原始佛教中對「六根」的說明,除了關於解釋認識的作用外,最主要是應用於修道上的止惡行善。初期佛學提及眼、耳、鼻、舌、皮(並非身)、意為六種感官,而其客體分別為色、聲、香、味、觸、法(泛指其他一切事物及概念)。當感官與其客體接觸時,吾人須覺察其身、語、意的活動以避免為貪、憂、惡等所污染。[30]而認識論意義的六根之解釋,雖是佛陀的教說,然此複雜、繁瑣的系統是佛陀應某一類根器的眾生而有的教說,並非佛陀真正的關切點。那些繁瑣複雜的名相理論,除了承襲自佛陀所說的論藏外,主要是經院佛學發展的結果,是對佛陀教說有不同的解釋,才產生的體系。[31]而且佛教中這種認識論意義的教說,其目的還是為了修道解脫的。《中阿含經》講到防護六根時說: 舍梨子!如是比丘、比丘尼以持禁戒為衛梵行。舍梨子!若比丘、比丘尼成就禁戒為衛梵行者,便能捨惡,修習於善。舍梨子!猶如王及大臣有守閤人,舍梨子!如是比丘、比丘尼以護六根為守閤人。舍梨子!若比丘、比丘尼成就護六根為守閤人者,便能捨惡,修習於善。[32] 《雜阿含經》亦云: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此六根不調伏、不關閉、不守護、不執持、不修習,於未來世必受苦報。   何等為六根?眼根不調伏、不關閉、不守護、不修習、不執持,於未來世必受苦報。耳、鼻、舌、身、意根亦復如是。……云何六根善調伏、善關閉、善守護、善執持、善修習,於未來世必受樂報。多聞聖弟子眼見色,不取色相,不取隨形好,任其眼根之所趣向,常住律儀。世間貪、愛、惡、不善法不漏其心,能生律儀,善護眼根,耳、鼻、舌、身、意根,亦復如是。如是六根善調伏、善關閉、善守護、善執持、善修習,於未來世必受樂報。[33]「清淨」一詞,若為名詞,可說是一種境界;若為形容詞,則為描述此種境界之狀態;然重要的是,達至此種狀態的方法,亦即動詞屬性之語法。《增壹阿含經》:云何比丘知覆護瘡?於是,比丘若眼見色,不起色想;亦不染著,而淨眼根,除去愁憂、惡、不善法,心不貪樂,於中而護眼根。如是,比丘若耳聞聲、鼻嗅香、舌知味、身知細滑、意知法,不起識想,亦不染著,而淨意根,如是比丘知覆護瘡。[52] 此處之「淨眼根」亦可說成「清淨眼根」、「淨化眼根」,此處之「清淨」,即屬動詞屬性。然如經文中所說,清淨六根的方法並非在於不面對外在的六塵境界,事實上這也是不可能的;而是在面對外在現象世界時,不起分別之想、亦不貪染沾著,而於此中保持心靈的平穩清明,這樣自然能防護六根使之不被六塵所染,而得到清淨。此處《增壹阿含經》這種清淨六根的說法,和中國禪宗之經典《六祖壇經》中所言,在精神上有相通處: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用即遍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但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若百物不思,當令念絕,即是法縛,即名邊見。[53]亦即六根之淨化,重點應放在面對外在六塵時之防護上,使心靈保持清淨、明晰,無染於外在之六塵境界。而非如「百物不思」般,阻絕內心念頭之升起;若一昧地令念頭不升起,只是受制於外在之六塵,是無法得至解脫的。

2005-09-04 18:12:45 · answer #4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感謝渡一切苦厄大大提供這麼清楚的資料。

2005-09-04 16:07:04 · answer #5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六根中若在意上下功夫.其餘五根便可清淨

2005-09-04 15:25:15 · answer #6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心無罣礙

2005-09-04 15:19:39 · answer #7 · answered by henry 3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