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圓滿的教育與人生觀?如何達到?

2005-09-04 12:27:25 · 4 個解答 · 發問者 ming43ms 7 in 社會與文化 宗教信仰與靈性

4 個解答

所謂「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是父母對子女的愛心。如果愛心當中有智慧,就能得到相輔相成的效果;相反的,如果過於溺愛,就可能產生負作用。所以,我們中國的教育思想就是「中庸之道」。這就是說,太積極了,會使孩子產生壓力,有情緒反彈、起無明;太鬆了,會使孩子懈怠放逸,兩者都不適當。   中國有一個故事,一個農夫看到自己的稻子長得又矮又瘦,心裡很難過,整天想著「怎麼樣才能讓稻子趕快茁壯,趕得上鄰家的稻子那麼茂盛?」他忽然想到一個方法,就到田裡面去把自己的稻子往上拉,把每一棵稻子都拉高了,自己感到非常歡喜,覺得這個方法真是太好了。不料,第二天到田裡一看,稻子全都枯萎了,這就是因為過份求好心切而產生的結果。   佛經裡也有一個故事,叫做「愚人吃鹽」。在一個鄉村裡面,有一個人到親戚家裡去作客,親戚很久沒和他見面了,於是準備了很好的菜飯來款待他。其中有一道湯淡淡的沒有味道,主人就叫他太太拿些鹽來放到湯裡,湯的味道就變得非常好。客人喝了湯,覺得這個湯特別鮮美,心想:這個鹽巴實在太好了。於是就向他的親戚要了一大包鹽回家。  到了吃飯的時候,就吩咐他的太太把鹽放到菜裡。他想,這鹽巴只放一點點就那麼好吃,如果放多一點一定更好吃。放是把一包鹽全灑到湯裡、菜裡,結果鹹得不能下嚥。所以說,做事情要恰到好處。  佛經裡面還有一個故事。釋迦牟尼佛有一個弟子叫做二十億耳,有一次,這位尊者誦經的時候很悲切、很激昂,釋迦牟尼佛聽到了就對他說:「你誦經這麼悲切,心中一定有很多煩惱,為什麼起這些煩惱呢?」二十億耳尊者說:「世尊,我出家修行很久了,看到別人得到三昧、證了禪定、乃至於成道、證果,而我不但沒有成道、證果,連三昧都得不到,所以自己覺得很悲傷,心也靜不下來,誦經也誦不下去了,請世尊慈悲開示。」佛就應機施教,問他:「你沒有出家以前是做什麼行業?」二十億耳尊者說:「世尊,我沒出家以前是彈琴的。」佛就問他:「好,我現在問你,怎麼樣把琴彈得很好?如果琴上的弦太鬆了,有沒有聲音?」二十億耳尊者回答:「世尊,弦太鬆了,根本沒有聲音。」「那麼,把這個琴弦上得很緊,聲音好不好聽呢?」尊者回答:「世尊,弦太緊了彈出來的調子也不好聽,甚至弦還會斷掉。」於是佛說:「我們修行也是一樣,心不能太緊張也不能太懈怠,太緊張容易生無明、起煩惱,反而定不下來;太鬆了,這個心又容易懈怠、散漫。所以,我們的心應該保持不鬆不緊,誦經的時候也是這樣子。」尊者聽了佛的教化,很快心就定下來了。  這就是教育。無論我們教育子女,或是自己做學問、學任何東西,都應該保持不鬆不緊的態度,在儒家就稱為「中道」。我們佛法也有「中道」。「中庸之道」就是不會過與不及,這樣子來教育子女,子女一定能有所成就。 把佛法的道理濃縮起來,不外乎是修福、修慧。修福德,一方面是修一切世間的善法,如孝順父母、恭敬師長、慈心不殺,這是屬於倫理道德的範圍;二方面是修佛法上的善法,歸納起來有三種,一種是假觀善、一種是真空善、一種是中道實相善。修了這些善,才有福報,有了福報再配合我們的智慧,福慧俱足,做任何事情都會左右逢源。   在佛經裡面有一個故事,有兩位師兄弟,師兄專門注重修智慧,師弟專門注重修福報。修智慧就是看經、聽經;修福報就是多做一些善事、多做一些功德。這兩方面都有偏差,只修智慧這個人沒有福報,到最後轉世出家修行,證了羅漢果,但是常常托空缽,沒有東西吃;而他的師弟專門修福報,沒有修智慧,以致看什麼事情都看不清楚,結果最後一生墮落,變成一頭大象。可是這頭象長得很莊嚴、很有力氣,被皇帝看上選為座騎,每一次出戰得到勝利,皇帝就給牠配戴瓔珞、珠寶,而且封牠官位,可以說是吃得好、住得好。雖然如此,牠還是一頭大象。所以佛經裡面有一句詩,所謂「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修福不修慧、香象掛瓔珞;福慧兩足尊,無上正等覺」。如果又修福德、又修智慧,將來一定能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佛陀的果報稱為福足、慧足、福慧雙修,所以我們的教育也是應該要修福德、修智慧,才能成為「全人教育」。

2005-09-04 14:19:17 · answer #1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這超出常識範圍內了..
能發現答案的只有自己

2005-09-12 06:44:52 · answer #2 · answered by no nickname 2 · 0 0

精進不懈以所學所習自利利他 終身學習並與他人交互教學相長
肯定並發揚自我存在價值 建立正確價值觀與人生觀 修習佛法即一良途

2005-09-05 08:08:26 · answer #3 · answered by pony 2 · 0 0

善知識,只要是出現『圓滿』兩個字,
以下的這句話,佛陀所教導的,絕對可用。
『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以白話解釋,惠能大師註解了一句。
『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故云: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在吾等生活的實行面,最簡單者,就是除了自己的觀念以外,多聽聽別人的看法,若能以貫穿三界,整體生命的制高點看問題,則屬不可多得。

2005-09-04 15:27:03 · answer #4 · answered by 生命愛徒 7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