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請問如果地球真的有地殼運動,那麼是否會因為地殼的運動,而將地球內部的物質向外推出呢?

2005-08-28 19:47:28 · 3 個解答 · 發問者 天使の深い霧 7 in 科學 地球科學與地質學

3 個解答

會的,火山噴發、岩漿岩的形成即例證。其實地球上的物質都無所謂內外的。它們都處在不斷地運動中。
廣義的講,地表的物質都是從地球內部出來的(少量來自地外的隕石)。你在地表看到的所有東西,都曾是地球的一部分。他們是地球運動過程中,帶到地表的。而且,他們還會回到地球內部熔爐裏重新回爐。所以,太平洋的年齡沒有超過2億年。地球最古老的岩石也不過38億年。

2005-08-31 17:40:46 · answer #1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因為板塊運動學說範圍很廣~~~~且須用圖講解~~~~下面是社大網站下載請看文後點選圖檔~~~~你會更明白如果對這們學問有興趣~~~到我下面參考文獻去看看構造運動(Tectonic Movement)由地球內部能量所引發地殼岩石的機械變形和變位,構造運動結產生了岩石變形及地表形態的劇烈變化。規模小的可使地層傾斜與彎曲、岩石塊體的破裂及岩層的相對錯動以及山(斷層)如規模大的,可造成火山的噴發、地震、脈形成(圖14-1)、海陸變遷、大陸分裂與大洋擴張等。此外,構造運動也是引起岩漿作用與變質作用的重要原因。因此,構造運動在地質學中至為重要。按構造運動的運動方向可分為垂直運動和水平運動兩類:垂直運動(Vertical Movement)為指地殼或岩層大規模及大面積的上升(圖14-2)、下降。地殻的交替升降發生運動,它可造成地表地高度差的改變,以及海陸的變遷等。因此,垂直運動又稱為造陸運動(Epeirogeny)。 水平運動(Horizontal Movement)為指地殼或岩層平行於地表即沿地球切線方向的運動。此種運動常可造地殼或岩層的相互拉離、擠壓、剪切或平移錯動,最後導致岩層產生的褶皺與斷裂,甚至形成巨大的褶皺山系。因此,小平運動又稱為造山運動(Orogeny) (圖14-3)。 自從海底擴張學說及板塊構造學說(Plate Tectonics)的理論發表以來,地球科學的各種分野研究有了突破性的進展。目前此項學說已發展成為地質學經典的學說。根據板塊構造的理論,地球表面共分為二十大地殼板塊(圖14-43),此等板塊可以滑動,也會以彼此互相碰撞。地質史上所發生的各種地殼變動和地震都是由於板塊間的相互作用而造成。而各板塊的邊緣就是世界上目前主要的地震帶、火山帶及造山帶。而板塊的內部和中心較為穩定,僅見輕微的運動而已。板塊構造學說的出現,為地質科學界的一大革命。此學說可以將過去諸多地球上無法解釋的地質現象、成因和機制,例如地震、火山活動、岩漿侵入、變質作用及造山運動等,均可用此學說來解釋。事實上板塊構造學說的形成為經由二十世紀初期的大陸漂移說,最近發展出來的海底擴張說、地磁學及磁極的轉變和轉形斷層學說演化而來,最後經深海鑽探而獲得證實,茲分別兩點介紹如下:(二):大陸漂移說(Continental Drift)大陸漂移說為德國氣象學家和地球物理學家魏格納(A.Wegener)所提出。魏格納認為較輕的硅鋁質的大陸地殼,浮在較重的硅鎂層海洋地殼之上漂移。世界上所有的大陸在古生代早期為整個世界連接成一體,稱為聯合古大陸或泛大陸(Pangaea)。而圍繞在聯合古大陸周圍的廣闊海洋稱為泛大洋(圖14-44 )。自中生代開始,泛大陸開始破裂、分離,並逐漸漂移,直到最近才形成現代的海陸分佈狀況(圖14-45)。魏格納的大陸漂移說主要是根據太平洋及大西洋兩側大陸的地理形狀,具有相似性。而在地層、地質構造、古生物、古氣候等方面也提供相當有力的證據(圖14-46)。(三):海底擴張學說(Seafloor Spreading)為60年代初,美國地質學家赫斯(Hess,1962)和迪芝(Distz,1961),首先提出大洋中脊頂部為地函物質上升的出口,而此物質經冷凝後即形成新的洋殼。此新洋殼將早形成的老洋底,逐漸向兩側推開,並呈對稱性的擴張(圖14-47)。如此持續進行,則先生成的老洋殼就可不停地向大洋兩側擴張及推移(圖14-48及圖14-49)。此可由洋脊中的古地磁記錄得到印證(圖14-49及圖14-50)。一般而言,洋底的移動擴展速度,大約是每年個厘米而已。(四):板塊構造學說(Plate Tectonics)板塊構造學說為1967年麥金齊(D.P.Mckenzie)和派克(R.L.Parker)及1968年犘根(J.Morgan)所提出。根據這個學說,地殼的上部可以分為六或七個大板塊和十多個小板塊(圖14-51),這些板塊厚約一百公里。根據板塊構造學說,地球的上部可以分為三大層,最上一層為岩石圈(Lithosphere),也是板塊本身,由冷而剛強的岩石構成,厚約七十至一百多公里左右。第二層為軟流圈(Asthenosphere),平均厚約二百公里。軟流圈由軟弱而流動性佳的物質所構成,各板塊可在軟流圈上自由移動(圖14-50、圖14-52)。(五):板塊運動與各種地質作用的關係與應用板塊構造與岩漿作用現代活火山已知共有523座(其中455座在陸地上,68座位於海底),呈狹長的火山帶分佈,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帶: 環太平洋火山帶 阿爾卑斯 (地中海)-喜馬拉雅-印尼火山帶 大洋中脊及大陸裂谷火山帶(圖14-53) 由上述三個火山帶與板塊邊界的地理分佈,可知岩漿活動的空間分佈主要集中在板塊的邊界附近,而板塊的邊界活動影響並控制岩漿活動的成份、來源及成因機制等(圖14-54及圖14-55)。板塊構造與變質作用板塊活動與變質作用之間關係密切。在分離型板塊邊界的大洋脊軸部附近,由於岩漿不斷上升而形成新洋殼,因此具有較高的地熱梯度及活躍的熱液作用,因而使先形成的洋殼岩石產生中-低級的變質作用,此即所謂洋底變質作用。在平移型板塊邊界,由於兩板塊的相對移動,因此多會產生動力變質作用(圖14-56)。板塊構造與地震、火山及造山運動的關係世界上的地震及火山主要集中分佈在如下三個地震帶上: 環太平洋地震及火山帶-此帶為目前世界上地震活動最強的地震帶及火山活動最為頻繁的火山帶,其分佈主要在板塊的碰撞邊緣上。 阿爾卑斯(地中海)-喜馬拉雅-印尼地震帶及火山帶-此帶的分佈與歐亞板塊與非洲板塊和印度板塊的碰撞邊界一致。 大洋中脊及大陸裂谷地震帶-此帶的地震及火山活動主要與分離型板塊邊界及一些轉換斷層有關(圖14-53)。 板塊構造與表層地質作用在地殼表面的表層地質作用與地表的地形及氣候條件有關。但地表地形變化則受到構造運動、造山運動及板塊活動的控制。換言之,板塊活動間接影響地表自然條件地質與地形和氣候的變化與變遷。台灣島位於西太洋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海板塊的交界線附近。向中新世晚期以來,菲律賓海板塊。即以海百萬70km的速度,沿西北方向的歐亞板塊並撞,直到最近還在持續進行中,所以地震特別多,而台灣島也是在過程中隆起的(圖14-57、圖14-58、圖14-59)。

2005-08-29 07:14:19 · answer #2 · answered by raywin 6 · 0 0

基本上地殼變動是有可能把地球內部的物質向外推出的!不過重點是要看是怎樣的地殼變動法,有的動法只是地表擠壓而以,基本上只會將地表較下層的物質往外推出。不過火山爆發也算是因地殼變動而把「地球內部」的物質向外推出的!

2005-08-28 20:25:17 · answer #3 · answered by 阿琦 2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