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不需大師級精闢深奧的闡論
大約適合國高中程度即可
只需約1000~4000字左右 , 不用太多也不用太少
感謝!
(查過搜尋竟然找不到 )

2005-08-28 02:11:31 · 3 個解答 · 發問者 Anonymous in 藝術與人文 詩詞與文學

不是我不是要 " 水滸傳 " ,
我是要 " 水滸傳的賞析 "
麻煩您確認一下謝謝

2005-08-28 02:50:39 · update #1

抱歉第二位大大..
我也不是要"元代文學一覽" ,
我需要的只是針對水滸傳這部小說的賞析

2005-08-28 09:49:14 · update #2

好像還是沒有我需要的~"~

2005-09-03 08:11:54 · update #3

3 個解答

水滸傳     水滸傳在藝術上所達到的成就是空前的,她給人印象最深、最強烈的,是其所塑造的一大批性格鮮明、光彩奪目的傳奇式英雄。與三國演義相比,水滸傳的人物塑造是有突出進步的。水滸傳沒有歷史的束縛,再加上講唱、戲曲藝術為她提供了豐富的累積,這一切給水滸傳的創作提供了廣闊的天地,可以盡情的發揮藝術想像力,人物的性格不在是單一的,而是相當豐滿與多樣的。     水滸傳的結構安排,也是為塑造人物服務的。她不像三國演義,是根據歷史發展的過程,一回之中兼顧了眾人多事,場面宏大,而是一個人物、一個事件地一一道來,就像是眾家英雄的單本傳記,充分的描述其遭遇經歷和性格特徵,自成體系但又相互銜接,而且還能縱橫捭闔、波瀾起伏,精彩場面層出不窮。     水滸傳在藝術上的成就還體現在她的語言上。他繼承了宋元話本的傳統,以北方口語為基礎,經過創作者的加工,千錘百鍊成準確、生動、通俗而又異常豐富的文學語言,她所遵循的是現實主義的精神。在敘述語言上,她平實、樸素、富於生活氣息,善於用細線條勾畫,在具體細節上精心雕琢,並結合人物的性格心理活動和自然環境的變化,創造出一種特有的氣氛與境界。在人物對話上,水滸傳則大膽地使用了口語,期期突出的是她高度個性化的處理。人物的性格、身份、地位、處境不同,其語言也各異,從而鮮明的表現出他們的個性。往往一句話、一個詞便能畫龍點睛的揭示人物的性格風貌,是後代小說語言的一個典範。 http://www.ltjhs.tyc.edu.tw/%B1%D0%B0%C8%B3B/%A4p%AFZ%B1%D0%BE%C7/valley/new_page_24.htm

2005-09-04 19:07:29 · answer #1 · answered by 清仔 7 · 0 0


圖片參考:http://www.millionbook.net/ar.gif
其他作品隨園食單文心雕龍河東記宣室志林紓作品   更多>>>>

2005-09-01 09:30:46 · answer #2 · answered by 料理達人BOSS 7 · 0 0

施耐庵
為1296-1370年(元元貞二年至明洪武三年),也就是說︰考中進士的年齡大約是三十五歲至三十八歲,做官的年齡是三十九歲至四十一歲,著書的時間共有三十多年。終年七十五歲。
  羅貫中,名本,一說名貫,字貫中,號湖海散人,陝西太原人,一說錢塘人或廬陵今江西吉安)人,生卒年月約為1330-1400,終年七十一歲。也就是說,羅貫中比施耐庵小三十五歲,施耐庵中進士那一年,羅貫中剛出世;施耐庵死的那一年,羅貫中四十一歲。
  羅貫中的著作比施耐庵多︰有《三國演義》、《三遂平妖傳》、《隋唐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粉妝樓》、《龍虎風雲會》等共有幾十種。但是從文字水準看,有的文字準比《三國》相差太遠,不大可能出于同一人之手,有可能是偽托。
  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中說羅本(羅貫中)是施耐庵的門人。高儒《百川書志》說︰“《忠義水滸傳》一百卷,錢塘施耐庵的本,羅本貫中編次。”意思是說︰《水滸傳》是施耐庵寫的,羅貫中編的,也可以理解為兩人合作的。粗粗一想,這種情況似乎不大可能︰
  施耐庵辭官不做,開始著述的年齡是四十二歲,這時候羅貫中還是個三歲的小孩兒。等到羅貫中成人,施耐庵的小說已經寫了近二十年,應該定稿了。一般說來,老師水準總應該比學生高些,但是事實上羅貫中的水準比施耐庵要高得多︰施耐庵著述三十多年,一生只  編撰了一部《水滸傳》(也許還有別的著作湮沒了),而羅貫中一生卻寫了十幾部書;羅貫中寫《三國》,戰爭場面寫得十分生動,地理位置也大都與實際相符,而《水滸》所寫的戰爭場面大都出于想像,地理位置更是錯誤百出,是名副其實的“紙上談兵”;《水滸傳》  如果經過羅貫中編輯整理,戰爭場面應該寫得比現下的版本更好一些,作為學生,而且參與“編次”,總不會眼睜睜地看見老師的作品中錯誤百出而無動于衷吧?
  《水滸傳》裡的地理性錯誤相當多,單是常識性的,就不下幾十條,這裡不一一列舉,只說幾處最突出的︰
  第一,從大名府運送生辰綱到開封去,幾乎是一條向南的直線路線。書中透過楊志的口說,要經過黃泥岡、二龍山、桃花山等強人出沒的地方。最後生辰綱在黃泥岡被劫。這個黃泥岡,按書仲介紹,卻在大名府的正東面,屬于濟州管轄。后文又說︰二龍山、桃花山和清山同屬青州管轄。青州在濟州的東北,離大名府到開封的路線相距千裡﹗
  第二,戴宗從江州(今江西九江)出發到開封去送信,不走直線經漢口、信陽,卻繞了一個大圈子跑到山東去,在梁山泊經過﹗
  第三,為了救宋江,梁山好漢二百來人不遠來回六千裡路從梁山到江州劫法場,回去的時候,還收了四個好漢和近一千人馬,一路沖州撞府,平安返回梁山。這樣的軍事部署,不懂打仗的假冒偽劣軍師吳用也許敢于這樣做出,懂得三國紛爭的羅貫中,敢于這樣寫么?  不要命了呀?
  第四,為了救史進和魯智深,梁山泊出動七千大軍,沿黃河而上,經過都城開封和“泥丸可封”的天險潼關,直達華州,半路上還劫持了欽差大臣的“金鈴吊掛”,救出史進和魯智深,又平安回到梁山,也是來回三四千裡﹗──這簡直是古今中外戰爭史上獨一無二的神話﹗宋代的軍事力量的確比較薄弱,被稱為“宋鼻涕”,版圖最小,四周都是強敵,國內還有許多“獨立山頭”,但也絕不可能讓宋江等人“橫行”到這種程度。宋江如果僅帶一兩千或七千人馬就能夠做到“縱橫天下”,“大宋”的江山不拱手讓給宋江,也早已經被“異族”所吞並了。
  像這樣的笑話,熟悉三國戰事艱辛的羅貫中,會這樣寫么?
  這裡,還要特別指出︰《水滸傳》中的地理性錯誤,只錯在北方地區,到了后面,宋江大軍一開到浙江去“征方臘”,據我高中時代的同班同學、浙江水滸學會會長、杭師院中文系主任馬成生教授的研究,作者對浙江的地理環境特別是杭州地區的地理描述,小到一個村莊、橋樑、山頭、廟宇,都具體、詳細而準確,真是熟之又熟,一點兒錯誤也沒有。
  這說明什麼問題呢?這說明《水滸傳》的作者或編撰者沒有到過北方,是個南方人,而且就是杭州人﹗──這身分,與施耐庵、羅貫中完全符合。
  除了地理方面的錯誤之外,氣候方面的錯誤也不少。下面也隨便舉兩個例子︰
  “風雪山神廟”之后,那雪依舊紛紛揚揚地下得緊,可是林沖在嚴冬歲末走了十來天,到了梁山,看到的梁山泊居然是“山排巨浪,水接遙天”,他也還能夠坐著小嘍啰劃的船上了梁山。不但這一年梁山泊湖水沒有結冰,整部《水滸傳》,梁山泊就從來沒有結過冰﹗
  這對千裡冰封萬裡雪飄的華北來說,簡直就是亙古奇跡﹗
  再例如呼延灼用鐵甲連環馬進攻梁山泊的時間,也正值冬令,先不說這種連環馬根本就不可能上戰場(只要射倒一匹,就得拖著走),就那冰封的湖面,所有的馬匹都要滑倒,哪兒還用得著徐寧的鉤鐮槍?
  有人從語言方面分析,認為《水滸傳》中使用了大量山東、河南方言,據此而否定了《水滸傳》是身居錢塘的施耐庵或羅貫中編寫的說法。其實《水滸傳》的故事來源是宋元話本,而話本的主要流行地區是河南、河北、山東,話本所使用的文學語言是當時的“官話”,也就是“首都語言”開封方言,這是不足為怪的。有許多方言語詞,很可能是直接照抄話本底稿的。

2005-08-28 03:31:38 · answer #3 · answered by milkfish 7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