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惠能大師 有所謂的 [無諍法門 ]?是什麼 無諍 ?謝謝˙
2005-08-26 10:17:51 · 4 個解答 · 發問者 Anonymous in 社會與文化 ➔ 宗教信仰與靈性
善知識,六祖惠能的真假動靜偈有所說明。文長,請靜心看完。
吾與汝等一偈,名曰:真假動靜偈。汝等誦取此偈,與吾意同。依此修行,不失宗旨。眾僧作禮,請師說偈。偈曰。
一切無有真 不以見於真 若見於真者 是見盡非真
若能自有真 離假即不動 自心不離假 無真何處真
有情即解動 無情即不動 若修不動行 同無情不動
若覓真不動 動上有不動 不動是不動 無情無佛種
能善分別相 第一義不動 但作如此見 即是真如用
報諸學道人 努力須用意 莫於大乘門 卻執生死智
若言下相應 即共論佛義 若實不相應 合掌令歡喜
此宗本無諍 諍即失道意 執逆諍法門 自性入生死
一切無有真,
如覺林菩薩偈,大種中無色,色中無大種。故人肉眼所見之物,並無那「真實」的存在。故金剛經云: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若有人說修行人用肉眼見到佛性,那一定有問題。因為見見之時,見見非見。故惠能大師說,不以見於真。若見於真者,是見盡非真。
若能自有真,離假即不動。假者,身心幻垢也。如圓覺經云:善男子,圓覺淨性,現於身心,隨類各應,彼愚癡者,說淨圓覺,實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復如是,由此不能遠於幻化,是故我說身心幻垢,對離幻垢,說名菩薩,垢盡對除,即無對垢及說名者。見本來面目者,即能「離」假,那「能」離假者,即自性。亦即惠能大師所說,何其自性本無動搖,故稱「不動」。何為「不動」?圓覺經云:諸幻盡滅,覺心不動,依幻說覺,亦名為幻,若說有覺,猶未離幻,說無覺者,亦復如是,是故幻滅,名為不動。
自心不離假,無真何處真。
自性起用,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無有漸次。是故重點是自性『起用』,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起用即能離假,若不能知幻離假,亦即自性未「不取相起用」,故被一切相所取、所染而不能離假。當行者落於一切相時,無處是真實。但若自心能離假,意則處處皆是真。所以就知「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鬱鬱黃花無非般若」。
有情即解動,無情即不動。
吾等有情眾生,真如自性起念,六根即有見聞覺知。故曰有情即解動。無情眾生如木石,無有自性起念,無有見聞覺知,無有四肢能移動,故曰無情則不動。
若修不動行,同無情不動。
若行者不知「不動」之真義,而,守姿勢上的不動,如一般行者對「入定」的錯解;或守心念上的不動,如臥輪禪師「能斷百思想」。在見性者看來接如同木石,外相上的定,我們比不上那張桌子,那張桌子節節分解時,如佛陀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桌子與佛陀一般,不生瞋恨。但桌子仍是桌子。故桌子的不動,不是真「不動」。所以外修不動行,是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繫縛。
若覓真不動,動上有不動。
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是為「動」,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是為「不動」。故曰若覓真不動,動上有不動。
不動是不動,無情無佛種。
若以為「心不起念,長坐不臥」是不動,則此種不動如同木石,故曰:無情無佛種。
能善分別相,第一義不動。
但作如此見,即是真如用。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故云,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這裡以現代的話來說,能善分辨諸法相,又能平等觀之,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所以橫說豎講,還是那句話「自性起用」,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不斷的覺。
報諸學道人,努力須用意。
惠能大師要吾等學道之人,多加思惟他所說的真假動靜偈。
莫於大乘門,卻執生死智。
惠能大師告訴智常,汝觀自本心,莫著外法相。法無四乘,人心自有等差。見聞轉誦,是小乘。悟法解義,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萬法盡通,萬法俱備,一切不染,離諸法相,一無所得,名最上乘。乘是行義,不在口爭。若觀念中還以為生命有生有死,有涅槃寂靜,就執著於生死智當中,落於二相。
若言下相應,即共論佛義。
若於談論中能相契產生共鳴,即知是人如金剛經云: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故可與之深談,共論了義。
若實不相應,合掌令歡喜。
若於談論中不能相契產生共鳴,則知是人福德尚不具足。這時只能挑對方所喜的方便法來談,以維繫將來的機會,所以吾等须謙恭,令對方歡喜且不產生不悅。
此宗本無諍,諍即失道意。
一位覺者的任務,是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令另一眾生本具之「覺」產生共鳴,故曰『覺覺不知覺不覺』。以是故,覺者不諍,覺者等待。若諍則可能失去眾生產生共鳴的機會。故曰諍即失道意。
執逆諍法門,自性入生死。
若硬要執著非爭到底,爭個絕對的是非善惡,這稱為執逆諍法門,卻正好使自性被某一相所遮,落入外在的生、死;善、惡;空、有;煩惱、菩提等三十六對中。那就不妙了。
2005-08-26 17:51:56 · answer #1 · answered by 生命愛徒 7 · 0⤊ 0⤋
這有類似的
▶▶http://qoozoo1400703.pixnet.net/blog
2014-08-05 22:23:34 · answer #2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事實勝於雄辯
雄心萬丈猶可撥雲弄月,怎奈何平實悠然且高淨!
【飲酒詩二十首其五】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005-08-26 17:54:29 · answer #3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悟者超心,琰魔四起.
六祖無諍,門人有諍.
2005-08-26 16:44:31 · answer #4 · answered by 英融 6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