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不名之為菩薩?是名為什麼呢?一問就倒?
2005-08-26 08:04:54 · 3 個解答 · 發問者 Anonymous in 社會與文化 ➔ 宗教信仰與靈性
善知識,大哉問。
此題出自金剛經。經文如下:
须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則非莊嚴,是名莊嚴。
末學心得:
如維摩詰所說經佛國品所云:佛言:「寶積!眾生之類是菩薩佛土。所以者何?菩薩隨所化眾生而取佛土,隨所調伏眾生而取佛土,隨諸眾生應以何國入佛智慧而取佛土,隨諸眾生應以何國起菩薩根而取佛土。所以者何?菩薩取於淨國,皆為饒益諸眾生故。譬如有人,欲於空地,造立宮室,隨意無礙,若於虛空,終不能成!菩薩如是,為成就眾生故,願取佛國,願取佛國者,非於空也。」 「寶積當知,直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不諂眾生來生其國;深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具足功德眾生來生其國;…。是故寶積,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爾時,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薩心淨,則佛土淨者,我世尊本為菩薩時,意豈不淨,而是佛土不淨若此?佛知其念,即告之言:「於意云何?日月豈不淨耶!而盲者不見。」對曰「不也!世尊!是盲者過,非日月咎。」「舍利弗!眾生罪故,不見如來國土嚴淨,非如來咎;舍利弗!我此土淨,而汝不見。」爾時,螺髻梵王語舍利弗:「勿作是念,謂此佛土以為不淨,所以者何?我見釋迦牟尼佛土清淨,譬如自在天宮。」舍利弗言:「我見此土丘陵坑坎,荊棘沙礫,土石諸山,穢惡充滿。」螺髻梵王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見此土為不淨耳!舍利弗!菩薩於一切眾生,悉皆平等,深心清淨,依佛智慧,則能見此佛土清淨。」於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時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寶嚴飾,譬如寶莊嚴佛,無量功德寶莊嚴土,一切大眾歎未曾有!而皆自見坐寶蓮華。佛告舍利弗:「汝且觀是佛土嚴淨?」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見,本所不聞,今佛國土嚴淨悉現。」佛語舍利弗:「我佛國土,常淨若此,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眾惡不淨土耳!譬如諸天,共寶器食,隨其福德,飯色有異;如是舍利弗,若人心淨,便見此土功德莊嚴。」
故知,佛土實為眾生,莊嚴佛土實為饒益眾生、成就眾生至無餘涅槃,而非外在宮殿住所器具之裝飾,這才是莊嚴佛土。綜上所論,知佛與須菩提的第四段問答,從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至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則非莊嚴,是名莊嚴。是表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本自具足,以行者本具之「覺」,引導眾生本具之「覺」,度眾生至無餘涅槃以致佛土成就。
此解為因緣具足之閱讀者解,因問者已自會,不须看此解。
2005-08-26 11:14:50 · answer #1 · answered by 生命愛徒 7 · 0⤊ 0⤋
末學淺見,簡略答之。
何以莊嚴?莊嚴者,莊盛嚴飾也。菩薩於因地修行六度萬行功德,並以
之回向,莊嚴成時之依報國土,謂之莊嚴佛土。
菩薩莊嚴佛土,只是權設方便,度化眾生,若存有莊嚴清淨佛土的心念
,便是著相執法,就不是清淨心。著相的莊嚴佛土,便落入世間的有漏
福德,即非真正莊嚴佛土。莊嚴二字,只是為了度化眾生,權立一個名
相而已。
所以,諸位大菩薩都應該像這樣生起清淨心,不應該對眼識所見的種種
色相生起迷戀、執著,也不應該執迷於聲香味觸法等塵境,應該心無所
住,令清淨自心顯露。
果無可得,此分則云聖果亦無可得;若是有得,皆是住相。凡夫總以為
,四果既無所得,為何有四果之名?聖果若無所得,又何以有聖果的名
稱?這都是犯了住相的毛病。要知道,聖賢的名稱,都是假名、有為法
。所以,般若即要處處破這些有執,唯恐凡夫貪愛有為法,被假名所蒙
蔽。所謂「莊嚴淨土」,並非就是凡夫眼中所見的色相莊嚴,而是指那
無形無相的法性莊嚴。
何有名之?無名,無名也。
阿彌陀佛。
2005-08-26 23:21:04 · answer #2 · answered by Wisdomer C 2 · 0⤊ 0⤋
己三 莊嚴佛土
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嚴淨佛土,就是化穢土而成淨土,這是得無生法忍菩薩的大事。菩薩以法攝取同行同願者,以共業莊嚴佛土。但如菩薩在莊嚴佛土時,這樣說:我當莊嚴佛土,這就有能莊嚴的人及所莊嚴的法,取我相、法相,即不成其為菩薩。
要知如來所說的莊嚴佛土,本無實性的莊嚴佛土可得,只是緣起假名的莊嚴罷了!
前明心菩提,約分證菩提而結說如來的真義。這裡,約菩薩的嚴土、熟生,結明菩薩的真義。
雖沒有少許法可名菩薩,但由因緣和合,能以般若通達我法的無性空,即名之為菩薩。
這是說:能體達菩提離相,我法都空,此具有菩提的薩埵,才是菩薩。
所以《智論》說:『具智慧分,說名菩薩』。這樣,可見菩薩以悲願為發起,得般若而後能成就,這約實義菩薩說。
..............擷取於印順導師論著{般若經講記}……….
2005-08-26 15:09:28 · answer #3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