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題,THANKS,非常想了解台北市大安區為啥叫做大安ㄋ,大安這ㄍ名字怎麼來的
2005-08-25 13:18:47 · 4 個解答 · 發問者 Anonymous in 社會與文化 ➔ 其他:社會與文化
當大安圳完工時,以「大安」之吉祥文字為該圳命名,意「太平無事」,因此該地也以「大安」為其地名。
大安即坡心、十二甲、龍安坡等地,康熙、雍正之交即有移民來墾,築有坡心埤(上陂)、土地公陂等灌溉設施,以儲天然水。至雍正末年之霧里薛圳,乾隆中期之 公圳闢成後,墾地日增。大安清代稱為大灣,係因其地之坡心埤(上陂),沿著其東北角在今日大安、松山二區交界處成彎曲狀而得名。其後因諧音及吉祥立意,才改為大安。
2005-08-25 13:21:24 · answer #1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昔日大安
大安在清代時稱大灣,先民在今坡心的灌溉設施,在東北角今大安、松山
兩區交界處成彎曲狀而得名。還被諧稱為「大冤」,是「打架」的意思,
傳說曾有兩位孩童大打出手,大人都阻不了。日據時期,改稱大安,希望
地方安寧。
2005-10-29 11:55:16 · answer #2 · answered by 紫荊 1 · 0⤊ 0⤋
大安區名之由來,地名起源於「大安圳」(雍正末年,周永清招七人合股,開墾水圳,引水自景美霧裡薛溪,經蟾蜍山麓,今水源地附近,在此分渠導流,以灌溉臺北盆地之西南部。此圳稱內湖坡或霧裡薛圳,又稱七股圳。後該地墾域日廣,由林成祖等鳩資置「大安陂圳」)。聚落初稱「大安寮」,舊地名「大安庄」。爰光緒元年,臺北設府,轄二十二街庄,其中之大安庄(大安、龍安、坡心)、下內埔庄與六張犁庄均在大安區內。民國九年改市制時,除上述三庄外,包括古亭、東門之一部,分即以後之錦町、古亭町、昭和町、福住町亦在大安區轄內。光復後,將上述區域合併為區,因大安庄佔地廣且位於中心,故命名為「大安區」。
2005-08-25 13:25:31 · answer #3 · answered by 家 3 · 0⤊ 0⤋
大安區名之由來,本於舊地名「大安庄」。爰光緒元年,臺北設府,轄二十二街庄,其中之大安庄(大安、龍安、坡心)、下內埔庄與六張犁庄均在大安區內。民國九年改市制時,除上述三庄外,包括古亭、東門之一部,分即以後之錦町、古亭町、昭和町、福住町亦在大安區轄內。光復後,將上述區域合併為區,因大安庄佔地廣且位於中心,故命名為「大安區」。
大安區初闢於康熙末年,最初至大安移墾的,多來自福建泉州府「安」溪人,當時較顯赫的家族有陳姓、林姓、周姓、廖姓、凌姓等數家。各家族曾擁有幅員寬闊的田產,建了不少棟相當考究的華麗古厝。今日在原地仍保有昔時風貌的已不多見,陳姓古宅、義芳居、芳蘭大厝及黃家古厝,則是少數僅存之古厝。至雍正、乾隆時範圍漸大。時為農業區,農作之成長首重灌溉,先民初乃利用天然池沼築坡造埤,下雨時儲水,利用雨水灌溉田園,類此儲水池沼,昔時稱埤或陂(坡),故有上陂、下陂、土地公陂(今金山南路郵政包裏大樓北側)、柴頭陂等。後因陂水不敷使用,於雍正、乾隆間築第七股圳、繼築塯公圳,圳道陂池遍佈全區,農事大興,居民以種植水稻為主,蔬菜次之
2005-08-25 13:22:34 · answer #4 · answered by and 5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