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前者較大後者較小,還有什麼不同?功能和任務方面呢?個人感覺~前者是攻擊,後者是防守@@
2005-08-24 12:26:59 · 2 個解答 · 發問者 Anonymous in 政治與政府 ➔ 軍隊
驅逐艦(Destroyer):從二次大戰現在的主要任務是-獵殺同級的驅逐艦、潛艦和砲艇等中小型艦艇,提供整個艦隊「最外圍」的主動性防禦;大小範圍在3000~9000噸左右。 巡防艦(Frigate):在近30年才出現的艦艇種類,由負責近岸防禦的大型砲艇、砲艦轉換形成,現場成為具備有一定程度防空能力(比驅逐艦差一級)、反潛能力及反艦能力(擁有最低限度的能力)的輕型「萬能」護航艦隻;大小範圍在1000~4000噸左右。 另外特別說明─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導彈水面作戰艦時代,因為戰爭型態與戰略環境的發展改變,漸漸以各國自己認定的使用標準與艦隻性能為分類依據(也沒有了輕/重巡洋艦及輕/重驅逐艦之分),驅逐艦中開始分為防空驅逐艦(裝備搜索距離較遠的雷達與以防空類武器為主要武裝的驅逐艦)、反潛驅逐艦(裝備較精良的聲納系統與以反潛類武器為主要武裝的驅逐艦),輕巡洋艦或重巡洋艦則轉便成擁有指揮、防空、反艦等綜合能力(反潛完全成為艦隊中潛艦與驅逐艦的專屬任務)的導彈驅逐艦/巡洋艦(因為這類艦隻排水量都超過5000噸,所以要稱為驅逐艦或巡洋艦是隨使用/製造國家的喜好而定),有時也會偏重某一方面任務,跟一般驅逐艦搞混,因此看得出分類標準實在是非常的自由心證;巡防艦(Frigate)則是由負責近岸防禦的大型砲艇、砲艦轉換形成,現場成為具備有一定程度防空能力(比驅逐艦差一級)、反潛能力及反艦能力(擁有最低限度的能力)的輕型「萬能」護航艦隻(多在1000~3000噸左右),專門負責二線艦隊(如補給運輸艦隊)的外圍護航任務。因為目前的水面作戰艦艇功能多屬綜合性質,不像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分工那樣的明細,所以多沒有在級別上明確標示,只有日本等少數國家還有反潛驅逐艦(DDK-X)、護航驅逐艦(DE)、飛彈驅逐艦(DDG)...等等之細分。喜歡軍事的朋友~!歡迎加入軍武狂人夢!!!http://mbox.hchs.hc.edu.tw/~military/index2.htm
2005-08-24 12:52:37 · answer #1 · answered by Kirov 7 · 0⤊ 0⤋
"Gearing"級驅逐艦長390.5呎,寬40.9呎,吃水19呎;標準排水量2,425噸,滿載3,480噸. 四座燃重油鍋爐,兩部GE汽旋透賓主機雙軸推進,60,000匹軸馬力最高速率34節,巡航 15節. 乘員軍官35人,士官兵240人. 移交時之原始兵裝為兩座雙聯裝5吋38倍徑砲共計 四門(砲塔前後各一),艦舯裝ASROC 反潛火箭發射箱一座,三聯裝Mk32型魚雷發射管兩 座等;但"富陽"及"當陽"兩艦之艦艏則裝有兩座5吋雙聯裝砲塔,艦舯並未裝備ASROC發 射器.
"Allen M. Sumner"級艦長376.5呎,寬41.75呎,吃水19呎;標準排水量2,200噸,滿載3,320噸. 四座燃重油鍋爐,兩部GE汽旋透賓主機雙軸推進,60,000匹軸馬力最高速率32節,巡航24節. 乘員軍官35人,士官兵240人;原武裝為三座雙聯裝5吋38倍徑砲共計六門(砲塔前二後一),兩組76公釐雙管砲(FRAM II 艦取消此砲位);反潛武器有三聯裝Mk32型魚雷發射管兩座,一組深水炸彈施放軌等.
洛夫級能同時對敵重要水面目標發射多枚飛彈以實施飽和攻擊。
反潛能力也是基洛夫級的強項,由艦載反潛直升機、反潛飛彈、反潛火箭構成數道反潛火網。基洛夫級配備有3架反潛直升機,可用Ka-25B或Ka-27兩款,這些直升機配備有搜索雷達、吊放式聲納、聲納浮標等探測設備以及反潛魚雷、深水炸彈、水雷等攻潛武器,可執行最外層的反潛任務,最大航程650~800公里。反潛飛彈有兩型,1號艦烏沙科夫號配備的是與克瑞斯塔Ⅱ級和卡拉級相同的SS-N-14,這種反潛反艦兩用飛彈的反潛射程55公里、反艦射程35公里,可內裝多款魚雷、核彈頭或500公斤高爆彈頭,艦上計有14枚SS-N-14裝置於靠近艦艏的垂直發射器裡。2~4號艦改用SS-N-15反潛飛彈,採用慣性導引系統,最大射程約45公里,由艦上的兩座5聯裝533公厘魚雷發射器來發射,但艦內備彈數量不詳。艦上還裝有3座反潛火箭發射器,其中2座是位於後甲板的6管的RBU1000,另一座設置於艦艏,在1號艦烏沙科夫號配備的是12管的RUB6000,在2~4號艦改用10管的RBU12000,這些反潛火箭的最大射程分別為1,000、6,000和12,000公尺,構成艦上較近距離的反潛武器。
因艦種不同打出去的有可能是砲彈或飛彈;反潛發射器則有可能在艦首或艦尾。
2005-08-24 12:52:14 · answer #2 · answered by ? 3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