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攝是甚麼?
2005-08-24 09:26:41 · 7 個解答 · 發問者 Anonymous in 社會與文化 ➔ 宗教信仰與靈性
菩薩悲愍一切眾生,為欲濟拔之而發菩提心,故廣修一切善法(六度)利己、利人,以期斷自他之煩惱得解脫慧;同時,並進而行純粹利他的四攝法以化導、饒益眾生,使歸向佛法而得究竟的利益安樂(佛菩提)。
而所謂四攝法的「攝法」,梵文作“samgraha-vastuni”,巴利語作“samgaha-vatthuni”,其本義為四種聚集(領受、容納、獲得、累積)的事物( 要素、要旨)。(註1)漢譯作「四攝法」、「四攝事」等,簡稱「四攝」,即指菩薩四種攝取(攝受)眾生的方便法門——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四者。
然而為何立此四種名目及如此的次第,以作為攝取眾生的方便?因布施首能饒益眾生,令眾生生起歡喜心而樂意親近菩薩;親近之後,菩薩則以軟語、法語教化之(愛語);爾後,方能令眾生於法起行(利行);末則,令之同登解脫之彼岸(同事),故立此四者及此先後次第以作為攝受眾生的方便。
--------------------------------------------------------------------------------
MW 1129b:「Sam-graha, m.holding together, seizing, grasping, taking, reception, obtainment, .....taking....bringing together, assembling....conglomeration....。」故“samgraha”本有聚集、結合、抓、所有、領受、容納、得到、累積等諸多意思。MW 932c:「Vastu, n. the seat or place of ; any really existing or abiding substance or essence, thing object, article,....。」故“vastu”本有場所、處所;實存、持久的本體、事物等義,而語尾“uni”表主格、對格的多數。PTSD 598b:「Vatthu....objcet,real thing,property,thing substance......」“vatthu”的意義與梵文同,至於“samgaha”一字,則未查到。
--------------------------------------------------------------------------------
再者,自原始佛教、部派佛教乃至大乘佛教,皆以此四者為攝受徒眾(眾生)之方便法門,如《中含》卷九、《大集法門經》云:
世尊告曰:『手長者,汝今有此極大眾長者,汝以何法攝此大眾?』彼時,手長者白曰:『世尊!謂有四事攝,如世尊說:一者、惠施;二者、愛言;三者、以利;四者、等利。世尊!我以此攝於大眾。』(大1,482c12f)復次,四攝法是佛所說:謂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大1,229b-2f)
《集異門》卷九:
四攝事者:一、布施攝事; 二、愛語攝事; 三、利行攝事; 四、同事攝事。(大26,402c-4f)
《雜心論》卷二:
謂四攝事,能攝眾生。(大28,880b-7f)
《智論》卷八八:
諸菩薩摩訶薩以四事攝取眾生。何等四? 布施、愛語、利益、同事。( 大25,679b-13f)
可見此四攝法之重要,無怪乎《大乘莊嚴》卷九云:
若諸菩薩欲攝徒眾者,一切皆須依此四攝以為方便。何以故?由一切大利得成就故,由是樂易方便故,由得諸佛稱揚故。……此四攝於三世中已攝、當攝、現攝一切眾生,是故此四攝是成熟眾生道,非餘諸道。(大31,634a13f)
然而於《瑜伽論‧攝受品》中(大30,563b-2f),此四攝法又皆可具有六種無顛倒的攝受方式:一、頓普攝受,指菩薩隨一己之力,對眾生及時作種種的利益安樂之事。二、增上攝受,指菩薩視眾生如一子的教化之,令離惡法、勸修諸善等。三、攝取攝受,意謂菩薩本著無染心、平等心、慈悲心而以財、法二施攝取眾生。四、長時攝受,謂於根器闇鈍者,菩薩需長時間的攝受、饒益方能使之清淨。五、短時攝受,指於中根者,菩薩則不需花很長的時間攝受、饒益。六、最後攝受,則指菩薩能令利根上智者今生即得成就,故曰最後攝受。此六者涵蓋了效率上的快速、範圍上的普遍、內容上的增益、心態上的無染平等及時間上的長短五方面的攝受,故其涵蓋面不可謂不廣矣!
此四攝中的「布施攝」因於六波羅蜜中已詳細論述,故《瑜伽論‧攝事品》中亦只論及愛語、利行、同事之後三攝。宗喀巴大師之《菩提道次第》論著中亦未論及布施度與布施攝之異同,而但言「如前說波羅蜜多學處時說」。(註2)又觀乎《阿含》亦無特殊之言說,但言法施為最勝施,「無極布施不過於法」等:
若最勝施者,謂法施。最勝愛語者,謂……。(大2,185a4f)
四施為人同心,何等為四?一為布施;二為相愛;三為利;四為同利。……無極布施無過於法。(大2,877a5f)
而《智論》卷八八則言:
諸菩薩摩訶薩以四事攝取眾生。……云何菩薩以布施攝取眾生?……菩薩以二種施攝取眾生:財施、法施。(大25,679b-13f)
觀乎以上《瑜伽論》、《阿含》、《智論》三者之言,布施攝事之內容亦同於布施度;然筆者認為二者在心態上和行施之深度、廣度當有差異,即行施度時的心態(動機)是為一己和他人能到彼岸,是為廣修善法;而行施攝時卻是純為成就他人,不考慮個人的利益因素;且行六度在先,四攝繼之,故行施攝時在悲心、願行上當較施度來得深廣(因六度已為四攝奠基)。茲即依次分述愛語、利行、同事三種攝事。(註3)
--------------------------------------------------------------------------------
見宗喀巴(1934,331;1942,157)。
關於「四攝」可參考宗喀巴(1934,331;1942,157),昂旺朗吉(1989,下冊138)。
第一項 愛語攝事之意義
常人皆喜聽聞悅耳的言語,例如己遇災難時,則喜聞他人安慰語;與人起口角時,則喜聞勸慰之語;表現出眾時,又希望他人(如實)讚嘆幾句;有煩惱不得開解時則又需他人的寬慰之語……凡此種種言語皆屬愛語。愛語的本質在令人寬心、解憂、喜悅,故廣義的來說,凡是有利於人的言語皆屬愛語的範圍;不過,在此攝法中尤其強調法語的重要性。
一、愛語攝之本質
《菩薩地.攝事品》云:
「云何菩薩自性愛語?謂諸菩薩於諸有情常樂宣說悅可意語、諦語、法語、引攝義語,當知是名略說菩薩自性愛語。」(大30,529c6f)
《攝事品》認為凡是隨著眾生的根性而適當地言說有益於眾生的言語;或如實語、法語;或為引導他人入佛法知見的言語都是愛語。
二、愛語攝之層次
由《攝事品》中可知愛語分為隨世儀軌語和順正法教語二個層次:
「云何略說如是菩薩一切愛語?當知此語略為二種:一、隨世儀軌語;二、順正法教語。若慰喻語,若慶悅語,當知是名隨世儀軌語。若勝益語,當知是名順正法教語。」(大30,530a11f)
是則所謂「隨世儀軌語」乃包括慰喻、慶悅一類的言語,而所謂「順正法教語」則指宣說一切圓滿法教,隨根性相應,使一切眾生得利益安樂的勝益語。亦即在《瑜伽論》中所謂的愛語是有二個層次的不同,一個是隨順著世俗法而對眾生作歡顏慰問、讚嘆、慶賀等的攝受。一個是作法上的攝受,即順應眾生的根性和修行境界而作適當地開解及引導,使其能得修行次第上的進昇和解脫,故第一個世俗法的層次僅能作為引導眾生進入第二個層次的方便,菩薩絕不可停滯於隨世儀軌語的愛語而忘卻愛語攝法的真正本質和目的。
三、愛語攝之種類
愛語的種類大別可為三,即上述的慰喻語、慶悅語和勝益語三種,而自勝益語中又可依不同的對象和目的而廣別出許多種類,如為好樂修行者、多放逸者、多疑者說法;或為令斷愁憂、眾苦者說法;或說種種讚美淨行、知見之法等:
(一)「一切門愛語」中分為四類:(大30,530a-4f) 1.為欲斷諸蓋,趣向善趣者說法;2.為已離諸蓋,心已調伏者說法;3.為多放逸者說法;4.為於佛法法中多疑惑者說法。
(二)「善士愛語」中,則為眾生說五種法:(大30,530b4f)因緣法、出離法、所依法(四依)、勇決法(出一切苦,不退還)、神變法。
(三)「此世他世樂愛語」則說九種正法語:(大30,530c3f)1.令斷親屬難愁憂;2.令斷財位難愁憂;3.斷病難愁憂;4.斷淨戒難愁憂;5.斷正見難眾苦;6.讚美淨戒圓滿;7.讚美正見圓滿;8.讚美軌則(淨行)圓滿;9.讚美正命圓滿。
四、愛語攝之淨相
《菩薩地‧力種姓品》中認為若菩薩依下列五者而說正法,則為清淨愛語:(大30,30b15f)(一)以慈心而對與己有怨者說正法;(二)對行惡行眾生,則以利益此眾生之心,為說正法;(三)以令安住於利益、安樂的哀愍心而對諸有苦、有樂、放逸、下劣的眾生說正法;(四)不因(猛利的)嫉妒心的緣故而自讚毀他;(五)以無染心(不為求利、求譽)而為他說法。
此五者可謂為菩薩為他人宣說正法時所應具有的正確心態;然而依此心態後,又當如何正確、善巧地為他說法?此於《力種姓品》中則詳細地列出二十種相狀,諸如應時、應理、應次第、重法、恆時不斷、隨順、歡喜、慈悲心、利益心、無染心等:
如是菩薩說正法相略有二十:一者、以時;二者、重法;三者、次第;四者、相續;五者、隨順;六者、歡喜;七者、愛樂;八者、悅豫;九者、欣勇;十者、不擯;十一者、應理;十二者、稱順;十三者、無亂;十四者、如法;十五者、順眾;十六者、慈心;十七者、利益心;十八者、哀愍心;十九者、不自讚毀他;二十者、不依利養恭敬讚頌。菩薩如是應常為他宣說正法。(大30,503b-7f)
是則依《瑜伽論》之意,愛語首當具《力種姓品》所言之五種心態而方便善巧地以上述二十種相狀而為眾生說種種令得究竟利益、安樂(解脫)之法,如是即為愛語攝之終極目的。
第二項 利行攝事之意義
一、利行攝之本質
觀乎字面之意,凡是能饒益眾生的行為即可名為「利行」;不過《攝事品》中予之更確切的定義:
云何菩薩自性利行?謂諸菩薩由彼愛語為諸有情示現正理,隨其所應於諸所學,隨義利,行法隨法行,如是行中安住悲心、無愛染心,勸導調伏,安處建立,是名略說利行自性。(大30,530c-13f)(註4)
--------------------------------------------------------------------------------
所謂「法隨法行」在《力種姓品》中有確切定義:「云何菩薩法隨法行?當知此行略有五種。謂如所求,如所受法、身語意業無倒隨轉、正思、正修。若佛世尊於彼諸法制身語意令不造作,於此諸法開身語意令其造作,即於如是二種法中,身語意業無倒遠離、無倒修證,是名菩薩於諸法中身語意業無倒隨轉法隨法行。」(大30,503c2f)
簡言之,利行即是菩薩以慈悲心、無染心而令眾生如法思惟、修證。因為此攝事乃著重於聞法後之思惟、起修和證得,故名為利「行」;前攝之愛語只是「坐而論道」——為眾生開示正法,宣說修行次第,而此利行攝則是令眾生「起而力行」——身口意三業確切地依法實踐。
二、利行攝之心態
菩薩為眾生作利行攝法時,當具何種心態?《攝事品》中提及數者,例如:當具深廣之慈悲心、無愛染心、無憍慢我執心及永不生疲厭之心。
云何菩薩於諸有情依內清淨五種利行?謂諸菩薩於諸有情起廣大悲意樂,現前而行利行。又諸菩薩於諸有情所作義利,雖受一切大苦劬勞,而心無倦,深生歡喜,為諸有情而行利行。又諸菩薩雖現安處最勝第一圓滿財位,而自謙下如奴、如僕……其心卑屈,離憍、離慢及離我執,於諸有情而行利行。又諸菩薩於諸有情心無愛染,無有虛偽,真實哀憐而行利行。又諸菩薩於諸有情生起畢竟無復退轉慈愍之心 ,而行利行。(大30,531c-5f)
此五者之中無染心、無憍慢、無我執心及深廣慈悲心固為大乘菩薩行者首當具有的本質,而「於諸有情所作義利,雖受一切大苦劬勞而心無倦,深生歡喜。」與「於諸有情生起畢竟無復退轉慈愍之心」此二者的確是相當重要的,因為如《地藏經‧囑累人天品》中所言:「是南閻浮提眾生志性無定,習惡者多。縱發善心,須臾即退;若遇惡緣,念念增長。」(大13,789b6f) 故欲渡化此世界的眾生,若無深廣之悲心、大願實不易也!
三、利行攝之原則
《攝事品》中「一切種利行」之前六者,可謂為利行的主要原則,而後七者則歸屬於此前六者之中;又「善士利行」中之五者亦當歸屬於此六者。「一切種利行」之前六者即為:(大30,531b3f)(一)應攝受者,則正攝受之;(二)應調伏者,則正調伏之;(三)若憎背聖教者,則當除其恚惱(障礙);(四)未入佛法者,則令入正法律;(五)已入正法者,則以三乘法令其根成熟;(六)根已成熟者,則令得解脫。此六者始自初機之攝受、調伏,至三乘根者之安處,乃至最後皆令解脫證果,其步驟之由淺入深井然有序,誠然亦已涵蓋利行攝之普遍原則,故「一切種利行」之後七者——
云何七種?謂諸菩薩安處一分所化有情,於善資糧守護長養,所謂或依下乘出離,或復依於大乘出離,如令所化於善資糧守護長養,如是或於遠離;或於心一境性;或於清淨諸障;或於修習作意,正安處之;若有聲聞、獨覺種姓,即於聲聞、獨覺乘中而正安處;若有如來種姓有情,即於無上正等菩提最上乘中而正安處之。(大30,531b8f)
此中的前六者:教令守護長養善資糧,安處眾生於遠離法、定法、慧法等及安處聲聞、緣覺乘者於其二乘法中,即皆屬於前列六項主要原則的第五項「已入正法者,則以三乘法令其根熟」。而第七種「若於如來種姓有情,即於無上正等菩提最上乘中而正安處」,則為主要原則之第六項「根已熟者,則令得解脫」所攝。
又「善士利行」中之以真實義、應時宜、引攝勝妙義利、柔軟、慈心五者,勸導有情,亦皆為前列六項主要原則之第(一)、(二)兩項所涵蓋矣!(註5)
此外,「清淨利行」中之「外清淨五利行」的第一種,則屬前列六項主要原則之第二項;其後四種外清淨利行,則又為六項主要原則之第一、二項所涵蓋。(註6)
--------------------------------------------------------------------------------
《攝事品》:「云何菩薩善士利行?當知此行略有五種:謂諸菩薩於真實義勸導有情,於應時宜勸導有情,於能引攝勝妙義利勸導有情,於諸有情柔軟勸導,於諸有情慈心勸導。」(大30,531a-4f)
「外清淨五利行」:「云何菩薩於諸有情依外清淨有五利行?一、無罪利行;二、不轉利行;三、漸次利行;四、遍行利行;五、如應利行。……。」其詳細解釋的內容請翻閱大30,531c6f。此中之「外清淨」,指菩薩攝化眾生時,一己身心上的清淨。
--------------------------------------------------------------------------------
四、利行攝之層次
利行攝之層次於《攝事品》之「一切利行」中,可看出有三個不同的層次:
云何菩薩一切利行?……一、於現法利勸導利行;二、於後法利勸導利行、三、於現法、後法利勸導利行。(大30,530c8f)
意即利行可分與現世利、與後世利及與現世、後世利三個層次。所謂與現世利的利行,指以正法勸導眾生致令今世具大財富及聲譽。所謂與後世利利行,則指以正法勸導眾生,致令棄捨財位而出家如法修行。與現法、後法利行,意指以正法勸導在家、出家的眾生如法修行,依次修行,致令今世身心得安樂,後世或生天,或得解脫。故此三者之中,第一者,只得今生之安樂,因不求法故;第二者,今生乞食,生活未必安樂,然因求法、修行故,於後世有益;末者則因如法修行故,不僅當生身心得安樂,來生亦得安樂,故三者之層次有別;而攝化眾生之利行當亦不外乎此三種層次。
五、利行攝之種類
此於《攝事品》中或依身、口、意三業而行的利行攝;或依眾生根性之差異而行應機的利行攝,其種類或多或少各有不同。如「此世他世樂利行」則依三業而分為令遠離殺、盜、淫、酒、妄語、綺語、離間語、惡口、三毒的九種利行攝。(大30,531b-7f) 而「難行利行」中則依眾生根性:未具善根者(未修善因者)、具善根而耽著財位者及外道具邪見者,而各行不同的利行攝。(大30,531a11f) 又,「一切門利行」亦依於眾生之根性而行不同的攝法,如:於不信正法者,則殷勤勸導乃至令其建立信圓滿;於犯戒有情,則殷勤勸導乃至令其具有戒圓滿;於惡慧有情則令具有慧圓滿;於慳吝有情,則令具有捨圓滿。(大30,531a-9f)
故總而言之,欲行利行攝事者,除了當具悲、智、無染心以外,尤當具不疲厭之心,然後,再依利行之六項主要原則,以正法教隨機化導,則庶幾可矣!
第三項 同事攝事之意義
此攝事在漢譯中或譯為「同事」;或譯為「同利」、「等利」。(註7)其於《攝事品》的意義為:菩薩勸導眾生所學之法,己亦或等或增的受學、自證。(大30,532a11f) 簡言之,菩薩將一己所知、所證者,亦教化、示導眾生令與己同,此即為「同事」之義。
而菩薩所表現的同事攝法於《攝事品》中,雖提及四種,然最主要者則當為第二、三兩種:
第二句者,謂諸菩薩見有下劣信解有情於甚深處心生怖畏,便正思擇為欲方便化導彼故,自現己身與其同法,所謂下於旃荼羅類乃至狗類,欲作饒益,欲除災患,欲調欲化……;第三句者,謂諸菩薩見所化者,所受善根猶可動搖為令堅住,現與同事或等或增。」(大30,53 2a-1f)
此中之第三種——引導勸化眾生令於法堅住,此當為最普遍的同事攝法;而第二種之化現為種種身,或以神通示現,方便調伏、饒益眾生則非一般初發心菩薩所能為。綜合以上所言,一言以蔽之,菩薩唯當先依六度成就、圓滿自我,先令一己修證基礎穩固後,方能順應、成滿眾生的一切世、出世間之需求。而菩薩行四攝事乃始於(動機)攝化眾生令歸向佛法大海,而終於(究極目的)令之與己同證佛菩提。故菩薩行四攝法在表現的方式上雖或有差異,然其基本心態與終極目標則是一致的。
--------------------------------------------------------------------------------
譯為「同事」者,如:《阿含》、《集異門》、《毘婆沙論》、《智論》、《瑜伽論》等。譯為「同利」者,如:《阿含》、《地持經》、《善戒經》、《大乘莊嚴》等。譯為「等利」者,如:《阿含》。
再者,在表面上四者或有不同,然深入探究則將發現,實則四而為一、一而為四。蓋愛語、利行、同事在本質上即為法施;而廣言之,四攝法即無不歸屬利行攝;又,法施中之說正法語饒益他人者,即為愛語攝。……等等,凡此種種皆表攝化眾生之方便雖有多門,然「但求無上道」之本質卻為一。而六度四攝亦正為菩薩成滿自、他之佛菩提,相當重要的資糧可知矣!
2005-08-24 09:30:00 · answer #1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到下面的網址看看吧
▶▶http://*****
2014-08-08 07:20:55 · answer #2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到下面的網址看看吧
▶▶http://*****
2014-07-21 09:20:25 · answer #3 · answered by JOLYOOBLLVQZ 1 · 0⤊ 0⤋
到下面的網址看看吧
▶▶http://*****
2014-07-15 07:17:00 · answer #4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到下面的網址看看吧
▶▶http://*****
2014-07-11 02:05:30 · answer #5 · answered by ? 1 · 0⤊ 0⤋
到下面的網址看看吧
▶▶http://*****
2014-07-04 12:55:50 · answer #6 · answered by ? 1 · 0⤊ 0⤋
四攝是甚麼?1.眼看糞˙2.肩挑糞 ˙3. 口吃糞˙4.拉出糞˙ 共有 四種攝取念頭的方法˙稱為四攝法˙
2005-08-24 11:09:46 · answer #7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