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1.史記作者如何評論楚漢相爭的勝負(劉邦勝利跟項羽失敗的原因為何)?
2.你覺得歷史人物應該忠實地描述事件發生的經過即可, 或應該加以評論? 為什麼?

2005-08-23 13:16:18 · 3 個解答 · 發問者 Anonymous in 藝術與人文 歷史

3 個解答

司馬遷在《史記˙項羽本紀》的結尾中,對項羽提出了這樣的批評,『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杰窵起,相與并爭,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怀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從這段評語中可以知道,司馬遷認為項羽的失敗在於項羽本身性格上的缺點所致,項羽在司馬遷眼中,其實並不是個具有帝王氣度的人,從頭到尾,司馬遷都不認為項羽的失敗與劉邦的成功,是因為天命的流轉,或是劉邦有何特出的長才,而是項羽本身的想法與作為有問題,才會導致滿盤皆輸的後果。對於這個問題,可以參考《傳統中國文學網站》中,蘭流所寫的《司馬遷筆下的項羽》一文(網址:http://www.literature.idv.tw/news/n-193.htm),裡面對於這個問題有非常深入的研究。

至於『歷史人物應該忠實地描述事件發生的經過即可;或應該加以評論?為什麼?』這個問題則是牽涉到史學研究的範疇。基本上,中國史學家對於史學有著雙重的任務,一是記事;一是載道。前者是史學家對於事件發生的經過加以忠實的描述,後者則是對於歷史的批評。對於中國史學家而言,前者是因,後者才是果,沒有前面的因(忠實的描述事件發生的經過),就不會有後面的果(加以評論),而這個『果』卻也是歷史真正的作用。為什麼史書可成為制衡中國皇帝的工具之一,最主要的就是在這個『果』身上。

倘若只是『忠實地描述事件發生的經過』,那麼史書只不過是一本小說,但是就因為有了後面的『加以評論』,使得史書開始有存在的價值,這也就是中國史學之所以能連綿不絕的主要原因之一。

不過問題來了,史學家會否因為後面的果而使前面的因失真?原則上,司馬遷的《史記》為這一點立下了優良的範例。史學家在記載史料的時候是不會也不能加以評論,是必須忠實的記載,對於評論的部份則是在結尾的地方獨立撰述的,與史料是完全分開的。舉例來說,宋朝最重視氣節,因此對於自稱『長樂老』的馮道的評價非常低,但是歐陽修在修五代史的時候,卻未因鄙視馮道的作為而抹去馮道為民的功績,反而如實記載下來,也讓後世不會因為一句『士大夫無恥,是為國恥』而忽視馮道為民愛民所做的一切。因此兩者並存不但無害於史學,反而更使史學有了生命。

2005-08-23 14:43:58 · answer #1 · answered by 潛龍子 7 · 0 0

楚」指的是楚霸王項羽,
「漢」指的是後來建立漢朝的漢高祖劉邦。

秦二世之後,天下大亂,群雄紛起,
當時的項羽和劉邦原是共同擁護楚懷王的,
在討秦的過程中,
先行攻入咸陽城(秦的首都)原是劉邦,
但項羽不甘,設下鴻門宴想要除掉劉邦,
可惜並未成功。
項羽後來尊楚懷王為義帝(後來又殺了他),
自封為「西楚霸王」,
當時劉邦勢力尚不及項羽,
只得接受項羽的受封,退守漢中。
不過他手下有太多的能人,
在蕭何、張良的輔佐下,
勢力逐漸壯大,
而後打著為義帝發喪的名義揮軍東進,
開啟了「楚漢相爭」的戰爭。
此戰役歷時五年,
項羽由初期的佔優勢到最後被逼至烏江,
手下的人勸他退回江東之後再捲土重來,
但項羽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
所以自刎於烏江。
至此,楚漢相爭結束。

對了,在楚霸王死前,他的寵妾「虞姬」在為他起舞結束後,
便已自刎,後來的「霸王別姬」講的就是這段故事。
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寫完了劉邦的傳記。
面對這個謎樣般的歷史人物,很想知道他是如何在輸輸贏贏。成成敗敗的打擊中,
度過失敗、邁向成功。
原先也一直以為,楚漢相爭時期劉邦是個大輸家,面對百戰百勝的項羽,劉邦幾乎
屢戰屢敗,最後是在不可知的運氣中成功的。
這是千百年來史學家、小說家以及戲劇家所共同認定的,很多人都認為項羽是位英
雄,劉邦的成功來自於其狡猾的天性與過人的運氣。
但寫完楚漢相爭時,我確定我的假設全錯了。在楚漢相爭的第2年,劉邦便已取得
優勢。
以作戰能力和戰術運用而言,項羽的確是空前絕後的天才,一部非常高效率的戰爭
機器,在這方面,劉邦是遠不如他的。
但劉邦的經營眼光和器識,卻比項羽高出很多。
項羽是戰爭英雄,但絕不算是優秀的經營家。相反地,劉邦是位卓越的經營英雄。
他的處境相當惡劣,但卻能在不斷隱忍的努力下,吸引優秀人才為其效命,而轉劣
勢為優勢,一步一步堅實有力地邁向勝利。
劉邦的成功,沒有半點僥倖和運氣,是憑著只有比人更多的努力和累積出來的實力,
去擊敗項羽的。
第一次滎陽對峙時,劉邦采用張良的建議,成功地結合了彭越和英布的力量,便已
在戰略上取得了擊敗項羽的優勢。
此後,劉邦統轄下的人口、軍隊、土地、糧食、物資日益龐大,項羽則日益縮小,
勝敗之間早已決定。
楚漢長期對抗時,韓信成功地攻略下魏、代、趙、齊等地,彭越掌握了梁地,英布
在淮南仍有豐沛人脈,加上蕭何統有的關中、漢中,劉邦陣營的實力已數十倍於項羽之
上,項羽的敗亡,指日可待。
相反地,漢皇朝成立以後,劉邦順利剷除諸侯,史學家大多認為,這段期間的劉邦
在經營上是成功的。
但如果以經營的眼光來看,作為皇帝的劉邦,遠不如漢王時代來得勝任。
只要仔細觀察劉邦和諸侯間的互動,就可以看出劉邦作得並不成功。
最後甚至疲於奔命,在無奈中去世。
但這個失敗的後遺症,仍導致了呂氏作亂的悲劇,差點造成新成立皇朝的崩潰。
不過,劉邦在大漢皇朝政略的規劃上,仍作得相當成功,這是史無前例的創見,不
同於封建的周王朝,也相異於中央集權的秦皇朝。
在蕭何的設計上,漢皇朝的制度,的確頗符合幅員廣大、文化性差異頗大的中國。
所以史學大師湯恩比在比較東西方文明史後,將劉邦列為和羅馬的凱撒同屬對人類文明
最有影響力的兩大歷史人物。
由於他們兩人的存在,東西兩方的文明史分別有了燦爛輝煌的發展。
不過劉邦出身低微,「邦」這個字可能還是成功後才取的名字,年輕時他甚至於連
名字都沒有。
甚至,他的出生日期也不明,有的人認為他是在公元前十百四十七年——也就是秦
莊襄王3年時出生,但也有人認為應是公元前256年出生。
因此,劉邦到底活了幾歲,也眾說紛紜。
劉邦去世於公元前195年,如果以公元前247年為其生年,去世時應為53歲,如果以
公元前256年為其生年,則為62歲。
也有人以鴻門宴前劉邦和張良對話中,曾比較張良和項伯年歲作為對項伯稱呼的參
考,而認定劉邦和張良同歲,應屬公元前250年前後出生。如果真是這樣,則劉邦享年
56歲。
或許連劉邦自己都不清楚自己到底是幾歲。
這樣一個沒有名字、沒有生辰年月日、沒有身分的野漢,卻成了人類史上最重要的
人物之一。
這豈是只靠運氣所能作得到的!?

2005-08-24 04:44:49 · answer #2 · answered by 小江 3 · 0 0

1劉邦與項羽的轉折是鴻門宴鴻門宴項羽沒有按照范贈事先的計劃殺掉劉邦項羽錯失良機縱虎歸山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又與最重要謀士范贈發生誤會使得項羽缺乏人才使劉邦成為大患項羽個性殘暴雖然取得優勢但是失去民心終究難逃失敗的命運又不聽謀士的建議失敗已經注定反觀劉邦得到韓信張良蕭何終於扭轉局勢取得優勢終於取得勝利2我覺得歷史人物應該要做到忠實描述事件的發生對於歷史事件也應該積極加以評論因為我認為這是一種使命與責任這樣一來或許可以促進社會進步或者培養開放的思想

2005-08-23 14:29:18 · answer #3 · answered by ? 7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