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清萊省的美斯樂有一群異域的孤軍停留在那裡當時將領是誰?又是隸屬哪一個單位呢
2005-08-20 19:44:57 · 3 個解答 · 發問者 Anonymous in 藝術與人文 ➔ 歷史
「滾滾江水抱孤村,原為苗共大本營,血戰七日奏凱歌:逢人都說段將軍」 就在萊弄山下,湄公河畔。泰寮邊境丘陵地區的一個戰略村,原來是一片蠻荒原始森林地帶,也是早年泰北異動分子-苗共,經常出沒,打家劫舍的武裝叛亂游擊基地。附近居民談之色變,連當時的清萊省省長、縣長、警察局長及隨行官員一共七人。都在苗共的設陷計誘下,在此全遭襲殺喪命,震動全國!泰政府多次派軍進剿無功。 就在這種情形下,商請我當時駐在美斯樂地區的前國軍第五軍軍長段希文將軍﹙已故﹚,由其摩下編組一特遣部隊,在時任參謀長雷雨田將軍的策畫指導下,派遣勁旅實施突擊突襲。經七日浴血苦戰,才犁庭掃穴,力克敵陣。泰國政府為鞏固邊防,就以陣地為中心點,區分為東、南、西、北四方,各畫界四千公尺,要求我軍駐紮下來。拓荒墾植,設村自治,以靖後患,就地取名曰「密額」。連同投誠的苗人及眷屬,也就分區設村招撫安置,而成為今日附近的苗人村落。 民國六十九年間,政府為了要救助泰北難胞,由救總派請甯鴻賓顧問、湯振熹組長一同到泰北訪問,抵達密額村時。因係原始森林剛剛開發,遍地荊棘蚊吶橫飛。據說難胞們初定下來,一年之間患瘧疾病毒死亡的,就多到六十餘人,醫療衛生極為缺乏,連去訪問的湯組長也因不慎飲水而腹瀉帶病回來。 民國七十一年冬,當泰北工作團到達,要進入該地區時,還要沿湄公河岸繞過景仙縣境,逐漸轉入山區,順著一條溪流左彎右轉。走過九道雙獨木橋﹙足用一棵大樹劈成兩半。左右各放一塊,中間空著,僅容車輪緩緩駛過,如稍不慎則車毀人亡,後果不堪設想。﹚,而寬不到二公尺的土路兩側茅草過人頭,蓋滿山坡,目不能見,在夕陽黃昏下行走其間,前後左右四顧無人,令人毛骨棟然!還聽人說,在那兒的搖家寨美女,當看中來訪的漢家郎,在晚上睡覺時,會用根棍子來偷偷戳人的腳跟,引人遐思。 此地早晚溫差很大,中午酷熱,入夜寒冷。晚上與老兵話家常,據說在早幾年前,因是原始森林剛開發不久,偶然還會有毒蛇猛獸出沒,夜間會有虎豹之類,來居家附近噬咬豬牛,聽到豬兒慘叫之聲,漸叫漸遠沒入森林。有次早上起來,發現衛兵已被大蟀纏死在大樹底下。每逢夜雨,偶而也會聽到殺戮喊叫的哭泣聲,一片陰風慘慘,令人毛骨悚然!可是大家都還幸運,住了很久尚未遇見這些情形。 經過一番調查了解,救總泰北工作團為了要輔導村民建設發展,就策訂計畫進住該村,開設前進辦公室,在中泰合作下,於當地興建了一座蓄水池,是清萊省區內最大的,以供飲用:設立了一個醫院為民治病。接著就沿著彎曲的溪流,一共興建了九道鋼筋水泥橋樑,名之日「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及八德」,以利民行。又輔導開拓農、牧場各一處,引進優良牛種、牧草與龍眼、荔枝、芒果、竹苗等,免費分配村民飼養和種植,以利民生:興辦學校,發揚中華文化;架設電力供給能源。十餘年來總計投入超過泰幣二十萬銖以上,完成了各項基本和生產建設,大部分難胞生活都獲顯著改善。 但是,當年老兵,多已垂暮老景。安居下來所娶的妻子,除了漢人外,大部是夷、搖、苗族婦女,生兒育女,老少搭配。許多老兵又只會握槍把扳機,而不善把鋤生產,一家大小全靠家裡的押寨夫人,內外兼顧,操勞生產,自然勞力不足。生產有限,而子女又都幼小眾多,食指浩繁,一年下來生活仍難溫飽,所居的茅屋也就一直破爛不堪,生活環境極為貧苦。 正值政府八年救助工作計畫又已結束,而陷傍徨無依之際。幸蒙中華民國一貫道總會,慈悲為懷,慨捐新台幣貳佰多萬元,由理事長施慶星先生、蕭總幹事家振先生,親自送到救災總會來。以供密額村貧戶難胞茅屋改建,以寬九公尺,進深五公尺,水泥地面,紅瓦屋頂:木門窗的新住宅,共四十三戶。每戶造價泰幣五五、○○○銖的善心義舉事蹟,也改變了四十三個家人的生活,使其重見生機,奮發自強起來。不僅受者感恩不盡,其義行更為影響深遠,特將原村名「密額」,用垂久遠。
2005-08-20 19:56:33 · answer #1 · answered by JUNNY 7 · 0⤊ 0⤋
庹宗華演的那位以前在永和賣豆漿.
2005-08-20 20:32:03 · answer #2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泰北難胞茅屋改建磚瓦房落成碑記」,我詳實轉載於下: 西元1949年,神州易色,中華民國政府播遷台灣,國軍李彌將軍餘部及顛邊軍民同胞,奔向緬甸猛撒一帶整訓。後因國際因素,於1953年及1961年分批撤台;唯段希文、李文煥兩部官兵及眷屬與難民續留顛緬邊境,嗣轉徙泰北地區,幸蒙泰皇慈悲為懷,政府仁德寬大,准在泰北邊境劃地居留。 1953年,難胞集體上書先總統 蔣公,請求救濟,隨由中國災胞救助總會籌撥經費,辦理急賑,改善難胞生活 。1980年起復先後訂定多種救助計畫,項目包括農牧生產、道路橋梁、水利電力、教育輔導、醫療衛生、工藝訓練、傷殘收容、貧民食米、急難救助及獎助難胞子弟回國深造,並於1982年冬派遣工作團長期進駐,輔導難胞自力更生。 1996年秋,救總第25屆理監事會成立,郭哲理事長耑赴泰北視察,感於既訂計畫雖告結束,而泰北難胞困境尚待繼續改善,乃又策訂三年就地輔導計畫,自籌經費,付諸實施。同時,親睹難胞所居破舊茅屋難蔽風雨, 不忍於心,激發宏願,決志全部協助改建,以使貧困難胞住有其屋。爰於次年三月在台北舉辦新春聯誼茶會,發起籌募泰北難胞三千戶茅屋改建為磚瓦房運動,獲得社會各界愛心人士之支持,紛紛熱烈捐輸,責由工作團輔導各村成立建設委員會規畫其事,中華民國政府亦延長發放戰士授田憑據補償金申請日期至1997年底,使難民村前國軍老兵一千餘人續獲實惠;其中不乏配合救總計畫,自力改建者。 近二十年來,泰北難胞在泰國政府照顧及救總協助下,各項基本建設,齊頭並進,生活日見改善,普受各界之肯定,而救總以負責之精神,挑起歷史道義重擔,使昔日原始叢林,變成當前小農社會;此一國際救災成功範例,實出於國人之關懷,救總之努力,難胞之奮發,以及泰國朝野與軍方之支持;益以當時駐泰代表沈克勤及歷任代表之熱心支助;地方領導人士李文煥、雷雨田、陳茂修將軍之熱烈響應,共襄盛舉;工作團龔承黨團長之不辭艱辛, 全力投注,克服諸多困難,功不可沒。 茲值改建茅屋為磚瓦房計畫圓滿竣工,特勒石立碑,記述泰北難胞流離奮鬥之史實與國人關愛捐輸之熱忱,以示不忘,永垂久遠。
2005-08-20 19:54:14 · answer #3 · answered by 秦 6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