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有颶風??
它的形成原因是什麼??
颶風跟颱風有什麼差別??
2005-08-18 09:11:18 · 4 個解答 · 發問者 Anonymous in 科學 ➔ 氣象
颶風跟颱風有什麼差別?? 是因地區不同廣東一帶稱颱風為...[大風]大西洋地區稱為.............[颶風]太平洋地區稱為....................[颱風]印度洋地區稱為............................[旋風]閩南話稱[風颱](可能由[風篩]演變而來 台灣縣誌云:所云颱者,乃土人見颶風挾雨四面環至,空中旋舞如篩) 颱風、颶風和氣旋是不同海域上使用名稱,過去亦有用「熱帶氣旋」或「熱帶風暴」,另亦有地區使用的俗名,如菲律賓稱「碧瑤風」、墨西哥稱「可爾多那左風」、海地稱「泰諾風」等,名稱雖有不同,所指均相似。颱風是誕生在熱帶海洋上的劇烈天氣,但不是所有熱帶海洋上都會有颱風形成,例如赤道南北緯度5度之間及南大西洋就沒有颱風,其他熱帶海域也只在某些條件下才有颱風的生成與發展。根據觀測有颱風誕生的海域有下列七個,分別在(1)北太平洋西部(包括南海)(2)北太平洋東部(3)北大西洋西部(4)北印度洋的孟加拉灣和阿拉伯海(由於印度東、西方海域的颱風自成體系,東方海域的颱風不會進入西方海域,西方海域颱風亦然,故有的學者將此區分為二區)(5)南印度洋(6)澳洲北方海域及(7)南太平洋等海域。範圍最廣的是北太平洋西部及南海,幾乎占東經180度以東的北太平洋海域一半的面積,對海面航行船隻的影響及沿海國家所造成的損失也是最嚴重者,其次嚴重的是北大西洋西部海域的颱風。不論是那個海域,颱風在形成後一般先向西行,然後再轉變方向,對陸地侵襲機率最高的是北太平洋西部及北大西洋西部,其次是北印度洋的孟加拉灣和阿拉伯海。但各區颱風並不相干擾,各有活動空間,會影響到我國的颱風都來自北太平洋西部及南海。 各海域上颱風發生頻率及最活躍時期差異甚大,在全球每年誕生平均約八十個颱風中,以北太平洋西部及南海的平均二十七個為最多,台灣即位於此海域,而且在颱風常走的路徑上。颱風生成次多的海域為北太平洋東部海域,全年平均約十三個颱風形成,集中在6至11月,以8、9月最多.大部分誕生在中美洲西岸近海.當地稱「颶風」(Hurricance)北大西洋上亦稱 颶風,平均每年約九個,誕生於6至11月,以8、9月最多。 孟加拉灣和阿拉伯海分別位於印度兩邊,各有颱風生成,形成後大多偏北進行,各有活動空間互不影響,平均發生次數分別為孟加拉灣五個,除1、 2、3月外各月都有,而以5月及10、11月最多,次數雖不高,但造成人口死亡最多的颱風大多發生於孟加拉灣。阿拉伯海的颱風平均每年約一至兩個,大都生成於5、6月或10、11月。此兩海域不稱颱風而稱「氣旋」(Cyclone)。南印度洋上亦稱氣旋,全年有八個生成,均在11月至4月,以1~3月最多。 南太平洋上稱颶風,均誕生在西經140度以西,全年約六個發生於12月至4月,以1、2月最常見。澳洲北方海域亦稱颶風,全年平均十個,發生於12月至4月,1~3月較多。颱風是一種熱帶氣旋,也就是在熱帶海洋上所發生的低氣壓,在日光直射的熱帶海域,空氣受熱膨脹,密度變小而上升,因此形成低氣壓。 所謂的低氣壓,是指它的氣壓比四周的氣壓還要低的現象;由於空氣傾向於由高壓處向低壓處流動,因此,氣流會向低氣壓的中心流入,使得低壓中心的空
圖片參考:http://www.bud.org.tw/Hu/images/essay32-3.jpg
氣被壓擠到高空中,高空中的氣溫很低,水蒸氣在這裏遇冷會凝結成雲或雨(如左圖),所以通常低氣壓地區都是壞天氣;如果這個空氣對流的強度很強(那就是風很大的意思),挾帶的水氣又很多的話,就會產生強風豪雨。但是並非所有的低氣壓都會形成颱風,颱風中心附近最大風速等於或小於每小時 33浬(每秒17.1公尺;即等於或小於7級風)者,仍稱為熱帶性低氣壓,只有大於等於8級風者才稱為颱風。(颱風的分級請參考任立渝先生文章:千變萬化的颱風)
2005-08-18 09:13:06 · answer #1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颱風形成的過程
熱帶性低氣壓是由許多向上發展強盛的對流性積雨雲所組成,是由熱帶海洋上,空氣不穩定區內發展的雲雨,形成的所謂「熱帶擾動」(參考附錄)開始。熱帶海洋上氣溫高﹑陽光強,陽光照射在海洋上,海水蒸發旺盛,大量蒸發的水汽進入空中,使熱帶海洋上空的空氣既熱又濕,常有白色朵朵如花椰菜般的對流雲形成,並能發展成非常巨大的積雨雲而有陣雨的降落,也就是在氣象衛星雲圖上經常在熱帶海洋上看到的許多白色雲團,稱為「熱帶擾動」。如熱帶擾動能繼續發展,雲雨範圍擴大,氣壓值降低,風力增強,並可畫出封閉等壓線時,就已增強為熱帶性低氣壓了。
熱帶性低氣壓如能繼續發展﹐衛星雲圖上可看到雲區擴大,同時氣壓降低風力增強,當風力增大到每小時63公里(每秒17.2公尺)時,就變成一個輕度颱風。如以風級表示,一定要達8級風或以上才能算是颱風,要達每小時56公里(每秒15公尺)或以上即7級風的範圍才是颱風的暴風範圍,所以颱風內一定有強勁風力,再加上由發展龐大可降豪雨的積雨雲組成,因此,颱風範圍內除強風外又有豪雨,都會造成災害。
‧颱風形成的條件
熱帶性低氣壓是颱風形成過程中的一個階段,但有了熱帶性低氣壓,並不一定都會增強為颱風,就像不是所有的熱帶擾動都會形成熱帶性低氣壓一樣,只有約四分之一的機率可能成為熱帶性低氣壓,也只有約十分之一的機率可能變為輕度颱風。熱帶性低氣壓的風力通常在每秒15公尺左右,並不很強勁,但對流雲可發展到相當強大,而降下大量雨水,所以災害以水災為主,並可造成極嚴重水災。此外,要使熱帶擾動能增強為颱風還要其他條件,首先是這片海域為弱的低壓區,周圍的氣流又有向內匯流的作用,才能使雲層容易發展並增強低壓漩渦。
另外,高空也要有適合空氣向外流的輻散區,使上升至高空的空氣順利向四周散開,並加強上升氣流的流動及強度,在垂直方面的風速,高低空間不能相差太大,尤其高空風速不可太強,否則增暖的空氣和伸展至高空的雲層會被強風吹走,不能形成溫暖的空氣層及大量的雲層,颱風亦難形成。還有,積雨雲所在的位置,不能太近赤道,一般要在南、北緯5度以上,才有夠大的科氏力(科氏力大小隨緯度增高而增強)使氣流形成低氣壓環流。所以颱風要誕生也不容易,必須許多條件配合。
颱風是誕生在熱帶海洋上的劇烈天氣,但不是所有熱帶海洋上都會有颱風形成,例如赤道南北緯度5度之間及南大西洋就沒有颱風,其他熱帶海域也只在某些條件下才有颱風的生成與發展。
知道全球熱帶海洋上颱風生成的海域、常活動的時期,以及常走的路線後,在海上有活動就應參考,最好避免在最危險時期前往。如逢漁業捕獲期非要前往不可,就應盡量收集氣象資料,有的颱風從熱帶性低氣壓到強烈颱風的發展過程甚快,2~3天就能迅速長大;又有的移速快,1小時可走30~40公里而來不急走避,這些現象都是引起災難的原因,所以對颱風成長與動向等問題我們必需多了解,才能在防災上有幫助。
根據觀測有颱風誕生的海域有下列七個,分別在(1)北太平洋西部(包括南海)、(2)北太平洋東部、(3)北大西洋西部、(4)北印度洋的孟加拉灣和阿拉伯海(由於印度東、西方海域的颱風自成體系,東方海域的颱風不會進入西方海域,西方海域颱風亦然,故有的學者將此區分為二區)、(5)南印度洋、(6)澳洲北方海域及(7)南太平洋等海域。範圍最廣的是北太平洋西部及南海,幾乎占東經180度以東的北太平洋海域一半的面積,對海面航行船隻的影響及沿海國家所造成的損失也是最嚴重者,其次嚴重的是北大西洋西部海域的颱風。
不論是那個海域,颱風在形成後一般先向西行,然後再轉變方向,對陸地侵襲機率最高的是北太平洋西部及北大西洋西部,其次是北印度洋的孟加拉灣和阿拉伯海。但各區颱風並不相干擾,各有活動空間,會影響到我國的颱風都來自北太平洋西部及南海。
各海域上颱風發生頻率及最活躍時期差異甚大,在全球每年誕生平均約八十個颱風中,以北太平洋西部及南海的平均二十七個為最多,台灣即位於此海域,而且在颱風常走的路徑上。颱風生成次多的海域為北太平洋東部海域,全年平均約十三個颱風形成,集中在6至11月,以8、9月最多,大部分誕生在中美洲西岸近海,當地稱「颶風」(Hurricance)。北大西洋上亦稱颶風,平均每年約九個,誕生於6至11月,以8、9月最多。
孟加拉灣和阿拉伯海分別位於印度兩邊,各有颱風生成,形成後大多偏北進行,各有活動空間互不影響,平均發生次數分別為孟加拉灣五個,除1、2、3月外各月都有,而以5月及10、11月最多,次數雖不高,但造成人口死亡最多的颱風大多發生於孟加拉灣。阿拉伯海的颱風平均每年約一至兩個,大都生成於5、6月或10、11月。此兩海域不稱颱風而稱「氣旋」(Cyclone)。南印度洋上亦稱氣旋,全年有八個生成,均在11月至4月,以1~3月最多。
南太平洋上稱颶風,均誕生在西經140度以西,全年約六個發生於12月至4月,以1、2月最常見。澳洲北方海域亦稱颶風,全年平均十個,發生於12月至4月,1~3月較多。
颱風、颶風和氣旋是不同海域上使用名稱,過去亦有用「熱帶氣旋」或「熱帶風暴」,另亦有地區使用的俗名,如菲律賓稱「碧瑤風」、墨西哥稱「可爾多那左風」、海地稱「泰諾風」等,名稱雖有不同,所指均相似。
各海域颱風中能對台灣影響的,是約占全球颱風數三分之一的北太平洋西部及南海海域,這海域內的颱風全年任何月分都有生成機會,形成的颱風中有64%到達中度以上颱風階段,8月分颱風最易出現,每年平均有5個以上,7月、9月、10月也都有,這四個月的颱風數即占全年的68%,所以是颱風最活躍的危險時期,也是要特別提高警覺時期,其他時期颱風出現機會雖較少,但也不可輕忽,尤其是7月的颱風常能發展成強而大的颱風。
北太平洋西部颱風誕生的地區較集中在菲律賓東方的長方形範圍內,也就是在密克羅尼西亞群島(Micronesia)的西半部,但長方形內颱風誕生後,常循西北西再轉西北方向行進,經過台灣附近機會很高。另在南海中、北部亦有颱風形成,雖大部分向西北方,移向廣西及中南半島,但有小部分可向東北到達台灣,常造成極大損害。
~^^~
2005-08-18 09:17:00 · answer #2 · answered by b0tany 5 · 0⤊ 0⤋
颶風:廣義而言,「颶風」即是海上的颱風。對航行於海上的船員來說,「颶風」可說是他們航海時的最大夢魘。颶風的活動範圍,自非洲塞內加爾西岸開始,一直延伸至美洲大陸。一個暴風圈五百至一千英哩的颶風,它在大洋中所孕育出的能量、挾帶的溫濕水氣,即可為整個美國帶來約六個月的充分水量!而匯集颶風所有能量的「颶風眼」,竟是平靜無風,而且還異常的晴朗!唯有在颶風眼四周才是最狂暴、破壞力最大的地區。颱風與颶風"颱風"一詞是用於西太平洋或南中國海風力超過118公里的熱帶氣旋."颶風"是用來形容東太平洋或大西洋風力超過118公里的熱帶氣旋 。基本上香港才用「颶風」形容風力 ,颱風係形容一個熱帶氣旋既程度,美國不在此限! 不過,天文台慣用"颱風"代表中心風力118km/h以上的風力。
2005-08-18 09:13:54 · answer #3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在氣象學上說颱風是一種劇烈的熱帶氣旋,熱帶氣旋就是在熱帶 海洋上發生的低氣壓。在北半球的颱風,其近地面的風,以颱風中心 為中心作逆時針方向轉動,在南半球作順時針方向轉動。至於颱風這 個名字的來源,一般認為是從廣東話「大風」演變而來;但據林紹豪 教授的考據,可能是從閩南語「風篩」演變而來,於魯鼎梅重修台灣 縣志云:「所云颱者,乃土人見颶風挾雨四面環至,空中旋舞如篩」 ,因曰風篩,謂颶風篩雨,未嘗曰颱風也,臺音篩同台,加風作颱, 諸書承誤。至今閩南語稱颱風為風颱,所以這一說法頗為可信。但無 論「大風」也好,「風篩」也好,總之颱風就是發生在熱帶海洋上的 一種非常猛烈的風暴。
颱風:
在氣象學上說颱風是一種劇烈的熱帶氣旋,熱帶氣旋就是在熱帶海洋上發生的低氣壓。在北半球的颱風,其近地面的風,以颱風中心為中心作逆時針方向轉動,在南半球作順時針方向轉動。至於颱風這個名字的來源,一般認為是從廣東話「大風」演變而來;但據林紹豪教授的考據,可能是從閩南語「風篩」演變而來,於魯鼎梅重修台灣縣志云:「所云颱者,乃土人見颶風挾雨四面環至,空中旋舞如篩」,因曰風篩,謂颶風篩雨,未嘗曰颱風也,臺音篩同台,加風作颱,諸書承誤。至今閩南語稱颱風為風颱,所以這一說法頗為可信。但無論「大風」也好,「風篩」也好,總之颱風就是發生在熱帶海洋上的 一種非常猛烈的風暴。
颶風:
廣義而言,「颶風」即是海上的颱風。對航行於海上的船員來說,「颶風」可說是他們航海時的最大夢魘。颶風的活動範圍,自非洲塞內加爾西岸開始,一直延伸至美洲大陸。一個暴風圈五百至一千英哩的颶風,它在大洋中所孕育出的能量、挾帶的溫濕水氣,即可為整個美國帶來約六個月的充分水量!而匯集颶風所有能量的「颶風眼」,竟是平靜無風,而且還異常的晴朗!唯有在颶風眼四周才是最狂暴、破壞力最大的地區。
颱風與颶風
"颱風"一詞是用於西太平洋或南中國海風力超過118公里的熱帶氣旋."颶風"是用來形容東太平洋或大西洋風力超過118公里的熱帶氣旋 。
基本上香港才用「颶風」形容風力 ,颱風係形容一個熱帶氣旋既程度,美國不在此限! 不過,天文台慣用"颱風"代表中心風力118km/h以上的風力。
2005-08-18 09:12:35 · answer #4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