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提 氫彈的名稱和構造
2005-08-17 18:40:58 · 2 個解答 · 發問者 失明 3 in 科學 ➔ 化學
氫彈的原理與構造 核熔合與核分裂氫彈的原理是基於原子核的熔合。凡原子核都帶陽電,所以彼此相斥。兩個原子核之間的距離,約為10-12公分左右。除直接接觸外,無法產生熔合反應。通常,促使原子核反應的辦法有四種:第一,使不帶電的中子接近並和原子核作用,產生更多的中子。新生的中子又與餘下的原子核作用,成連鎖反應。第二,將原子加速,使原子核互撞而發生反應。第三,在太陽或星球上行反應。那裏有數百萬度高溫,可予原子核動能,使彼此接近。這就是所謂的「熱核反應」。第四,人造的熱核爆炸。例如氫彈,溫度高而作用快。熱核爆炸的燃料,是氕(俗稱氫,1H)的同位素氘(deuterium, 2D)和氚(tritium, 3T)。欲使各原子飛快地運動,原子核能互撞而熔合,需要數百萬度的高溫。這樣的高溫,只有求諸原子彈引爆一法。所謂「原子彈引爆機」,遂應運而生。原子彈的原理是基於原子核的分裂,恰與氫彈相反。用中子射擊鈾-235(235U),使鈾原子核不穩定而分裂為兩個較輕的元素。在這個過程中,減少的質量變成了原子能。1945年8月6日炸廣島的原子彈,便是由60公斤重的鈾-235製成的,威力為20,000噸TNT。引爆的原理是將小塊鈾射入大塊鈾內,使二者合併後超過鈾的「臨界質量」,引起爆炸。三日後,炸長崎的原子彈則是由鈽-239(239PU)製成的,威力亦20,000噸。引爆的原理是將鈽壓縮,使原子核接近,起反應而分裂。無論鈾或鈽,分裂後放出的中子至少要有一個擊中餘下的原子核,才能使反應連續,放盡所有的核能。計算中子的效能相當複雜,因與燃料的純度及臨界質量有關。純鈾-235的臨界質量是20公斤;即質量達到20公斤時,便自行爆炸。但如將鈾壓縮,使單位體積內原子核的數量增加,則鈾的臨界質量可減至5公斤。鈽-239是壓縮引爆的,臨界質量是2公斤。因此,「粗製」的原子彈只能達到100,000噸的威力;反之,熔合燃料則沒有這個限制。發展經過氫彈的構想,孕育於1942年為原子彈而設的曼哈坦計畫。1946年9月,泰勒(E. Teller)始建議製造氫彈。1947年底,他算出1,000萬噸威力的氫彈,可產自40~100噸重的裝置,並知大力壓縮,使燃料的密度增加數千倍(從13至800公斤/立方公尺),原子核才能接近而後熔合。那時,粗製的原子彈雖可勉強「點燃」熱核反應,但詳細的計算指出反應還來不及進行,燃料便已飛散冷卻,使英雄無用武之地。後來幾年裏,這問題一直困擾著核武器設計家。迨至1951年某日,烏林(S. M. Ulam)走訪泰勒,說他有一個新構想,於是閉門長談。泰勒聽了之後,馬上想出一個更好的辦法,來安排彈內各種組成。事後知悉,這兩位氫彈發明人的貢獻,是將原子彈引爆時所放出含不同能量的中子,轉變成適當的溫度、壓力、中子流量,以備點燃熱核反應之用。同年春天,熔合促進的原子彈試驗成功了。那是在小型的原子彈中央裝些氘、氚,使成一強力原子彈(或小氫彈)。用小氫彈點燃大氫彈,能力綽綽有餘。於是由設計進而開始製造氫彈。以氚作中間點燃劑,來點燃氘。因氚與氘熔合的溫度略低於氘與另一氘熔合的溫度;又因液體氚與氘不便於武器化,故採用固體的氚化鋰-6(6Li3T)及氘化鋰-6(6Li2D),當場產生氚。又用鈾-238(238U)作外殼,取其質堅(註一),盛熔漿時能維持若干時間而不破;又取其變性,後期變為鈾-235而增強威力。第一個製成的氫彈長6.7公尺,直徑1.68公尺。1952年11月1日在Eniwetok試驗時,威力為1,000萬噸。那時,泰樂(T. Taylor)還是一個出道未久的研究助理,不夠格參加第一次氫彈的試爆盛典。但他察覺到如此笨重的氫彈,應有改良的餘地。泰樂是從重量上佔很大比例的中子反射體著眼。原來,中子的速度與核分裂有密切的關係:快中子飛行(速度超過16,000公里/秒)太快,不能被鈾-235「捕捉」,因此沒有反應,但它能分裂鈾-238。慢中子(速度小於16,000公里/秒)被鈾-238吸收後,不起作用,但它能分裂鈾-235,並放出中子,產生連鎖反應。熱中子(速度約1.6公里/秒)被鈾-235所吸收的數量,遠較鈾-238為多。故如能將中子的速度迅速降低,當可增加分裂的能力。早期的中子反射體係用比鋼還重的金屬做成,包括鈾-238在內。泰樂在原子週期表上找到了鈹(9Be)。於是,反射體的材料從重金屬改用輕金屬,這種構想實是創新的改變。當鈹製的中子反射體在原子彈試驗場試爆時,估計威力仍在2萬噸左右。不料引爆以後,傳來一陣陣的熱浪,竟將泰樂吊在儀器上的香煙點燃了。從此氫彈不但重量減輕,而且威力增強。巧妙的設計由氫彈的橫斷面可看到:中心部分是較多的氘化鋰-6和較少的氚化鋰-6(兩種熔合燃料),用鈾-238製的薄箔裹成小包,放在鈹製的格子中,排成橄欖形。熔合燃料之外是兩種分裂燃料,即鈾-235與鈽-239,其中滲入少許氘化鋰-6及氚化鋰-6,作為中間點燃劑。分裂燃料外面是鈾-238彈殼及鈹製的中子反射體。再外面是一層聚苯乙烯泡沫膠(polystyrene foam)及幾個烈性炸藥包。一支高電壓中子發生管,從外面經過各層,插至中央。這樣一個氫彈的組成,可放在1.2公尺長,0.45公尺直徑的圓筒中。爆炸過程氫彈爆炸的過程經簡化,包括:一、爆炸前。二、引發TNT,導致核分裂。三、核分裂引起核熔合。四、核熔合又衍生核分裂四個過程。點燃這樣一個高能的核子武器,是件複雜而精確的事。從烈性炸藥包爆炸至鈾-238分裂,每一過程都應準時開始。例如鈾-235與鈽-239的爆炸必須同時,才能產生壓力與射線,同時自四面八方均勻地壓向彈心的熔合燃料。如此複雜的過程,從頭至尾,為時只歷百萬分之幾秒。現簡述如下:一、烈性藥包爆炸。以TNT為主要成分的烈性藥包,形如透鏡(註二),貼於最外層的特定位置,由電線聯到電子控制箱,再到時間控制器。它們必須同時引爆,爆炸後約1/3的震波傳向彈心,經過一層聚苯乙烯泡沬膠時,力量加強,將整個裝置壓縮成原來體積的1/2~1/3。二、第一次核分裂。內壓至某一時刻,開動中子發生管,供應首輪中子。從前是用釙(Po)與鈹兩個半球相擊而產生少量中子。現在則將氚或氘放在管中,用高電壓加速,使原子核互撞而產生大量中子。中子就像化學反應中的作用物,必須與另一作用物(即分裂燃料)接觸,才能起反應。氫彈設計者的功勞之一便是將鈾-238(質堅,反射力弱)及鈹(質碎,且有毒,但反射力強)合併起來,做成彈殼,將中子困在彈內。中子的來回反射,增加了原子核的捕捉機會。慢中子被捕捉後,鈾核便一分為二。新生而質量較輕的元素包括由鋅至釓之間約300個放射性同位素;過程中失掉的質量轉變成能量,它較化學反應所放出的熱能大百萬倍,單位為MeV(百萬電子伏特)。可能的分裂反應約有四十個,其中之一如下:1n+235U→21n+γ+147Nd+87Ge+200MeV鈾分裂時平均新生2.5個中子;鈽分裂時平均新生3.0個中子,除供連鎖反應外,尚有剩餘。三、第一次核熔合。雜於鈾、鈽中的少量氘化鈾-6與氚化鋰-6,受到剩餘的中子撞擊時,鋰核分裂為氦與氚:1n+6Li→4He+3T+4.7MeV新生的氚與氘化鋰-6中的氘熔合,放出原子能及含不同能量的各類中子:3T+2D→4He+1n+17.6MeV低能的慢中子繼續鋰的分裂,氚與氘的熔合隨之而來;高能的快中子剛轟擊鈾-238薄箔及外殼,引起電離作用。四、恒能壓縮。鈾-238吸收快中子後,變為鈾-239。鈾-239放出一電子(β-),變成錼-239(239Np),再放出一電子,變鈽-239:【 瀏覽原件】鈾-238變性後新生的鈽-239,就是前面所說的兩種分裂燃料之一。變性時放出大量電子,使薄箔與外殼都帶負電。由於薄箔的負電受到外殼的負電排斥,箔內的氘化鋰-6與氚化鋰-6遂被壓縮,使0.1立方公尺的熔合燃料(重約90公斤)被壓縮至1.6×10-5立方公尺左右(約一湯匙大小),密度因而大增。這是因電離而壓縮,與能量無關,故稱恒能壓縮。五、熱量增加。第一次核分裂所生的中子與其他粒子均具有巨大的動能,此時轉變為熱量,使彈內的溫度陡升至千百萬度,受電離壓縮後的主要熔合燃料遂起反應。六、第二次核熔合。這裏所謂主要熔合燃料。是指彈心薄箔中大量的氘化鋰-6和氚化鋰-6而言。最初,熔合反應與上述的「第一次核熔合」相同。即中子分裂鋰為氦與氚,氚再與氘熔合為氦。此分裂與熔合反應均放出原子能。溫度於是再升高,一直到氘核具有足夠的動能與另一氘核接近時,遂再進行熔合而產生氦:2D+2D→4He實際上,發生下列兩反應的可能性也很高:2D+2D→3T+1p2D+2D→3He+1n其中1p是質子,3He是氦的同位素。氘和氘熔合時產生更多的原子能及快中子。在如此高溫下,快中子的動能很大。七、第二次核分裂。當熔合反應不斷進行時,彈內動能很大的快中子愈來愈多,它們不斷地撞擊鈾-238外殼,將其變為鈽-239(見「恒能壓縮」中的反應式);鈽的分裂又與「第一次核分裂」中所述相同。因鈾-238在氫彈中的分量很重,故變性後幾個分裂過程中所放出的原子能,約佔了氫彈威力的50~60%。上面敘述的爆炸或反應過程,係發生於瞬間。它們交互作用,力量逐步加強,故時間是決定性因素──每一階段開始的時間必須恰當,否則便功虧一簣。結語本文的目的,只在介紹基本的氫彈常識,故盡量簡明通俗。圖一所示氫彈的形狀及各種成分在彈內的位置,都已經簡化,故不能作藍圖之用。如今製造氫彈,已不似當年創業時需要一群物理天才。因熱核反應的一切資料多已解密,並散載於大學課本、雜誌、專論,及百科全書之中。受過核子訓練的有心人當可將這些零碎資料像積木一樣地拼湊起來,如法泡製。實際上,製氫彈需要比本文所述更多更精確的資料。如原子核的各種反應,本文便掛一漏萬,所舉只是最重要的(註三);又如時間控制器的構造與操作,本文也付諸闕如;至於分裂與熔合燃料的重量與比例,即使已經參加「氫彈俱樂部」的各國(註四),仍孜孜於一試再試。可見氫彈一行,也是學無止境。註一:鈾-238在天然鈾中佔99.28%。天然鈾較鋼的硬度稍軟,熔點為1132.3±0.8℃。註二:從計算中知透鏡形藥包的內壓效力最佳,約為全力的1/3。註三:其他反應,如4He+9Be→12C+1n也很重要,因能產生中子之故。註四:試爆日期為:美國(1952)、蘇聯(1953)、英國(1957)、中共(1967)及法國(1968)。參考資料http://lib.swsh.tpc.edu.tw/science/content/1980/00050125/0008.htm
2005-08-17 18:43:47 · answer #1 · answered by ? 7 · 1⤊ 0⤋
1).如果能夠妥善控制(氫彈能量)於正當的(能源利用)上,而不是作為(武器使用)時,就是造福社會的喔。比如說,將其(奈米級縮小)方向研究呀。
2)•如何進行(奈米級極端微小化)呢?比如(單一原子)方式進行研究製造呀。
Ok.
2016-01-06 05:55:05 · answer #2 · answered by shine 6 ·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