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八月天 在偵結三一九槍擊案ㄉ時候,合歡山昆陽到武嶺間,卻是風狂雨驟,還下起冰雹 。
是什ㄇ原因造成夏天下冰雹?

2005-08-17 08:03:40 · 3 個解答 · 發問者 Anonymous in 科學 氣象

3 個解答

簡介 冰雹(hail)是大氣層中固態降水現象的一種,它在積雨雲(cumuloni-mbus)內強烈的上升和下降氣流環境中形成。雲中水蒸氣隨氣流上升遇冷會凝結成小水滴,隨著高度增加而溫度繼續降低,當溫度達到攝氏零度以下時,水滴就凝結成冰粒。在冰粒繼續上升運動的過程中,會吸附周圍的小冰粒或水滴而長大,直到其重量無法為上升氣流所承載時即往下降。當冰粒降落至較高溫度區時,其表面會溶解成水,同時亦會吸附周圍的小水滴,此時若又遇強大的上升氣流再被抬升,表面則又凝結成冰。如此反覆進行,就像滾雪球般,冰粒的體積越來越大,直到它的重量大於空氣的浮力,即往下降落。若達地面時未溶解成水仍呈固態冰粒者稱為冰雹,如溶解成水就是我們平常所見的雨。

雹塊的外觀  個別的冰雹稱為雹塊(hailstone)。雹塊的外觀與其運動過程有密切關係 ,大多數的雹塊呈球狀或橢圓形,有些則為圓錐狀,另外有些雹塊表面崎嶇不平或呈不規則狀,特殊一些的則有呈啞鈴狀。雹塊的直徑大致從0.5至15公分,或者更大一些。巨大的雹塊像葡萄柚或壘球,較小的雹塊則如豌豆般大小。1970年9月,美國堪薩斯州降落的冰雹中,發現一塊直徑達43公分、重量有0.75公斤的雹塊。據說,在1882年8月15日該州更曾發現過重達40公斤的降雹,不知是否真確。

雹塊的構造  大多數的雹塊是由許多透明與不透明冰層相間組成的。不透明冰層的產生原因,是由於雹塊捕獲到雲中小水滴,隨即快速凍結,上升空氣中的氣泡因此被困在水滴間,而產生不透明或白色狀。透明冰層形成的原因,則是雹塊迅速捕獲許多水滴後,水滴在冰雹的外圍形成一層薄薄的水層,而後逐漸凍結,過程中有足夠的時間讓大多數的上升氣泡從水滴中脫離,水凍結後即形成透明狀。如果將雹塊放入水中,可以觀察看看當它溶化時是否有許多氣泡從水中冒出。如果想辦法把雹塊切開,也可以看看它有多少透明與不透明冰層的分層結構。

雹塊的形成  形成冰雹的雲層垂直伸展很高,由於垂直溫度逐漸降低的關係,雲層內由下而上分布著水滴、過冷卻水滴(溫度低於0℃的液態水)、冰粒等不同形態的水。冰粒主要分布在雲層頂部 ,當它夠大時即往下墜落,墜落時表面溶解成水並吸附周圍的過冷卻水滴 ,隨後受強烈上升氣流的作用而又上升,如此反覆進行,冰粒逐漸長大,直到上升氣流無法承受,便脫離雲體墜到地面成為雹塊。小冰粒和過冷卻的液態水都是冰粒成長為雹塊不可或缺的。直徑大於1至2公分的雹塊在下落到地面的過程中,體積變化很小 ;直徑小於1公分的雹塊,可能在它抵達地面前就已溶化殆盡。最大的雹塊下落速度可達每小時88哩(約每秒40公尺),而大多數較小的雹塊則以每小時44哩(每秒10至20公尺)的速度落下。

雹暴的抑制  大量的冰雹降落稱為雹暴(hailstorm),對一般人而言,這是一種難得而又刺激的大氣現象,然而雹暴通常會造成農作物的重大損失,甚至危及生命。因此,雖然功效有限,抑制雹暴發生以避免造成重大災害的工作,仍舊在各個國家氣象專家與相關政府機構的努力下持續進行著。利用碘化銀注入雲體中形成許多微小冰粒(較自然產生的多)的過程,能有效地捕獲雲中許多過冷卻的液態水而使它們變成雹塊。過程中所形成的雹塊數量龐大而尺寸較小,在墜落地面時,逐漸會溶解為水而產生降雨。然而,是不是在各種情況中都可採用這項「種雲」作業?或者,在某些情況下反而形成更多的冰雹而減少了雨水?兩者仍存在著爭論。由於雹暴存在著高度的複雜性,利用實驗來測試其理論勢將耗費頗鉅。然而,在許多國家所做的試驗顯示,這種「消雹降雨」工作的努力結果可能減少30%的冰雹而增加10%的降雨

2005-08-17 08:07:07 · answer #1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冰雹是在對流雲中形成,當水汽隨氣流上升遇冷會凝結成小水滴,若隨著高度增加溫度繼續降低,達到攝氏零度以下時,水滴就凝結成冰粒,在它上升運動過程中,並會吸附其周圍小冰粒或水滴而長大,直到其重量無法為上升氣流所承載時即往下降,當其降落至較高溫度區時,其表面會融解成水,同時亦會吸附周圍之小水滴,此時若又遇強大之上升氣流再被抬升,其表面則又凝結成冰,如此反覆進行如滾雪球般其體積越來越大,直到它的重量大於空氣之浮力,即往下降落,若達地面時未融解成水仍呈固態冰粒者稱為冰雹,如融解成水就是我們平常所見的雨。

冰雹的形成:

當有強烈的上昇氣流(旺盛的對流雲)時,

雲層裡的水氣被強烈的上昇氣流快速舉升到高空,

隨著高度的增加,氣溫會逐漸降低。

因為氣流上昇時(的絕熱膨脹過程使得)溫度下降,

每升高100公尺氣溫約降低 0.67℃。

使得水氣(小水滴)因為氣溫驟降而凝結成『冰』(非常小的冰球)。

當冰雹體積/重量 逐漸增加(重力增加,速度漸緩)

到上昇氣流無法支撐時,就會開始下降。

降落過程中(溫度漸增)雖有部份冰雹會融化,

但是更多水氣再被氣流舉昇,凝結成冰,形成更大的冰雹。

而當上昇氣流又無法支撐時,又再落下,如此重複循環。

當冰雹在 強烈上昇氣流中上下往返多次運動時,

體積就像滾元宵般越滾越大!當最後上昇氣流已經完全無法再支撐時,便又落下。

冰雹雖由於重力而落下,但是氣流會對其產生阻力,

一般空氣阻力與 速度 v 的平方及物體的截面積 A=πr2 成正比。

空氣阻力 Fr = 常數 *空氣密度* πr2 *v2

重力 Fg = 冰雹密度* 4/3 *πr3 * g

最後 當阻力等於重力時,也就是合力為零,以等速度落下(稱終端速度)。

因此 終端速度的平方 會隨著 冰雹重量而增加(越大的冰雹速度越大)。

當冰雹半徑變為 4倍時,體積增加為幾倍呢?重量增加為幾倍呢?

截面積增加幾倍呢? 因此 速度增加幾倍呢?

最常見的冰雹大小以直徑半吋(1.27公分)居多,最大也可達數吋。



--------------------------------------------------------------------------------


估算一下終端速度:

空氣密度 約 1.293 ×10-3 g/m3 , 直徑 2.5公分

取常數 = 1 , 可得 v = 11 m/s (以 45°拋出,可拋 13公尺遠)

比直徑 0.1公分的雨滴,速度大 5 倍。

但是雨滴接觸到 地面時(與地面碰撞),作用時間較長。

但冰雹則作用時間短 ,因此 作用力 又增大許多。

於 民國 87年 二月 18日 清晨, 嘉義 新港 飼養 五千餘頭大鵝的 蔡先生,

欣賞冰雹情景後發現,150隻 重約 8 公斤的鵝 被冰雹擊斃。

2005-08-17 08:08:08 · answer #2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天空中有時會落下許多的小碎冰粒,我們叫它「冰雹」。下冰雹時,往往雷電交加、狂風怒吼,一粒粒的小碎冰打在身上,還真的很痛呢!有時冰雹還可能像雞蛋或拳頭一樣大,這樣一場冰雹過後,農作物一定損失慘重。

冰雹是從雷雨雲裡落下的,但不是每個雷雨雲都會形成冰雹。只有當雷雨雲的某個部分,氣流上升猛烈,把水氣帶到高空凝結成雪花,又遇上忽強忽弱不穩定的現象,將雪花上下翻滾,結上一層冰殼,才會有冰雹的產生。

真正會形成冰雹的雷雨雲部分,大概只有三、五公里寬,但當它們移動時,卻可以走上數十到數百公里遠,因此,一旦是在農作物生長的地區下起冰雹,那麼受損的區域,往往就是狹長的一大塊。

一般在山坡地,常迫使氣流急遽上升,所以,通常這裡的空氣上升運動,就比平地或山谷來的厲害。因此,山區和丘陵地,下冰雹的機會就比較多了

2005-08-17 08:07:46 · answer #3 · answered by 查無此人 5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