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聽說

漢朝講台語的??
不知道真的假的???

2005-08-12 12:43:04 · 1 個解答 · 發問者 Anonymous in 藝術與人文 歷史

1 個解答

閩語或閩方言一般稱為福建話,漢語系分支之一。分佈於福建、臺灣、海南三地大部分地區和浙江省、廣東省部分地區。以福州話、廈門話為代表。閩語內部分歧巨大,不少地方不能相互通話。通常分作五片:閩南話,以廈門話(或臺灣通行腔)為代表,狹義的臺灣話即指此。 閩東話,以福州話為代表; 閩北話,以建甌話為代表; 閩中話,以永安話為代表; 莆仙話,分佈在莆田和仙游。閩南語的形成鶴佬話的前身 --- 閩南語,乃是閩語的一支。中國漢朝末年的三國時代,中原發生戰亂,難民開始進入福建, 造成原有「百越族」土著民族的語言發生變化,而逐漸形成了最初期的閩語。然而,漢人大規模入閩,則是始於「永嘉之禍」,由於晉室南遷,大批北方漢人入閩,而帶來了3世紀時北方的口語音,亦即所謂「十五音系統」,而「泉州語」亦於此時漸漸形成。基本上,按地域,大致可以劃分為以下幾種次方言:閩語可以被視為是屬於漢藏語系的一種語言,而不是方言,而鶴佬話是閩語的一種方言。事實上,正如同大部分對於其他語言之分類的爭議一樣,對於鶴佬話的分類,本來就是由個人的政治觀念來決定的。不論如何,大多數語言學家同意將鶴佬話放在以下的位置當中:漢藏語系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math/0f2c04f82a1eb8e3e371366214579f5b.png
鶴佬話漳州話 泉州話 廈門話(Amoy) 東南亞福建話(Hokkien) 浙南閩語 潮汕話 海南話 ----------------------古代漢語時期直到現在,還沒有對古代漢語和近代漢語定下公認明顯的劃分界線 。一般都以"五四運動"/"白話文運動"為分水嶺 。古代漢語可以細分為上古漢語 及 中古漢語 。近代漢語的上限大概約開始於金代或者元代,從近代漢語開始,漢語北方話又被叫做「官話」(官話方言),早期官話以元代曲韻作品《中原音韻》為代表。早期夏、商時代國語為周所續。周秦周、秦時代國語為「雅言」。雅言以宗周鎬京(位於今陝西長安縣西)語音為標準。西漢西漢國語為「通語」。通語沿承雅言。揚雄著書《方言》,「方言」即與「通語」相對。東漢與魏晉東漢、魏、晉代國語為「洛語」。洛語承襲雅言,中原建洛邑為「成周」﹐鎬京雅言東傳中原洛邑。南朝南朝國語為「吳音」。吳音承洛語。永嘉之亂,洛京傾覆,晉都遷建康(南京),洛語與古吳語結合形成中古金陵語音系統,稱吳音,為南朝沿襲。隋唐隋、唐國語為「漢音」,或「秦音」。隋唐都長安,並以洛陽為東都,此時中原及關中漢音(秦音),在與各民族交融後已有所演變。宋元宋、元國語為「正音」,或「雅音」。元代法定蒙古語為國語,而中國主流人口語言仍為「中原雅音」,以元大都北平話為代表。明清明、清國語為「官話」。明以中原雅音為正,明前中原地區經多個北方民族融入,江淮地區的「中原之音」相對純正,官話遂以南京音為基礎。明都北遷,北京城內南京移民過半,新官話即以舊北平話與舊官話相融的北京話為基礎。清定都北京,以滿語為國語,既保持滿族的「國語騎射」。以至民國初年的國語教材名為「滿語教材」,即英語中的mandarin的來源。1911年以後民國以後,中華民國政府採行以北京話為基礎的「國語」,1949年以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將之稱為「普通話」,同樣以北京話為基礎,而台灣仍稱為「國語」。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2005-08-12 13:03:21 · answer #1 · answered by ? 7 · 0 1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