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前兩年玩電玩艦隊指揮官(Fleet Command)
美方的神盾艦只要中一枚船難飛彈或沙盒飛彈 損壞率就高達80%幾
整艘船癱瘓在海面上等於報廢
實際情況真的會這樣嗎?
2005-08-11 12:22:21 · 5 個解答 · 發問者 ? 2 in 政治與政府 ➔ 軍隊
SS-N-19船難(Shipwreck)及SS-N-12沙盒(Sandbox)都是重量級的反艦飛彈,SS-N-19、SS-N-12都會在最後階段會俯衝加速至高達2.5倍音速的速度,再加上SS-N-19的750公斤重的彈頭(或可裝50萬噸當量的核彈頭)、SS-N-12的1000公斤重的彈頭(或35萬噸當量的核彈頭),即使是10萬噸的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也會完全失去戰力,小如裝有神盾系統的9000噸等級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勃克級驅逐艦,只要中一發,就算不沉,這艄船艦也可以確定它保證會提前退役~!喜歡軍事的朋友~!歡迎加入軍武狂人夢!!!http://mbox.hchs.hc.edu.tw/~military/index2.htm
2005-08-11 17:01:22 補充:
第一個回答的答案根本是答非所問嗎~!
2005-08-11 12:54:47 · answer #1 · answered by Kirov 7 · 0⤊ 0⤋
ㄏㄏ叫它船難真的是名副其實
2005-08-11 13:35:30 · answer #2 · answered by ? 2 · 0⤊ 0⤋
難怪我整篇看完還是找不到標題所要的答案 眼睛真痛阿
2005-08-11 13:22:37 · answer #3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真的是答非所問~~~
2005-08-11 13:18:52 · answer #4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神盾系統概論
神盾 (AEGIS,台灣以外的華文媒體多譯為『宙斯盾』) 1字源於希臘神話中,宙斯 (Zeus) 等眾天神所使用的盾牌,是「空中早期預警地面整合系統 (Airborne Early-warning Ground Integrated System) 的英文縮寫,以目前的配備而言,1套神盾戰鬥系統 (Aegis Combat System) 的構成要素包括下列幾項:
神盾系統的首度測試是在1973年,結果相當成功。美軍決定在以史普魯恩斯(Spruance)級船體為基礎設計的泰康德洛加級巡洋艦上,配備神盾作戰系統。但隨即發現泰康德洛加級過於昂貴,且船體設計不利於系統進一步改良,因此在建造26艘(CG-47到CG-73)之後就告停止。而新的勃克級驅逐艦,則是為了配合神盾系統而設計。
其中,SPY-1雷達是整個神盾系統的核心,現有的泰康德洛加級飛彈巡洋艦 (CG Ticonderoga)、勃克級飛彈驅逐艦 (DDG Arleigh Burke),和日本的金剛級飛彈驅逐艦 (DDG Kongou),都配備SPY-1雷達。另外,西班牙與挪威兩國海軍的新型巡防艦,也計畫配備此型雷達,但未來將發展為海基式TMD平台的只有美日2國的3種神盾戰艦而已。
第1艘配備神盾系統的戰艦 (以下簡稱神盾艦),是泰康德洛加號飛彈巡洋艦 (CG-47 USS Ticonderoga),於1983年服役,當時尚處於冷戰時代,美軍計畫以神盾艦來應付蘇聯強大的空對艦武器的飽和攻擊,但到了第1艘勃克級驅逐艦服役的1991年,隨著蘇聯解體,全球局勢進入後冷戰時代,神盾艦的角色也起了變化。
1991年波斯灣戰爭期間,伊拉克大量使用飛毛腿飛彈攻擊,被當時在中東戰區的多艘神盾艦,以SPY-1雷達追蹤;1996年中國對台灣南北海域試射東風15型(M-9)彈道飛彈,碉堡山號飛彈巡洋艦 (CG-52 USS Bunker Hill) 也做了同樣的追蹤;1998年8月31日,北朝鮮試射大浦洞1號飛彈,在日本海戒備的日本海上自衛隊妙高號飛彈驅逐艦 (DDG-175 MYOUKOU),準確「抓」到了大浦洞飛彈的軌跡。
這些經驗顯示,擁有SPY-1雷達的神盾系統,可用於彈道飛彈防禦,而水面艦艇可自由活動的特性,也讓神盾艦成為TMD規劃人員心目中的最佳選擇。
美軍經常需要快速部署到有危機發生的地區,但陸基式的愛國者三型 (PAC-3) 和戰區高空層區域防禦 (THAAD) 萬一趕不上其他地面部隊的佈署進度,該地區又面臨短程彈道飛彈威脅,此時海基式的海軍區域防禦 (NAD) 和海軍戰區廣域防禦 (NTW) 就可以即時趕往戰區支援。
海基式戰區飛彈防禦系統的發展
美國現有的神盾戰艦,包括27艘泰康德洛加級巡洋艦和38艘勃克級驅逐艦,目前已經有「愛爾湖號(Lake Eire, CG-70)」和「皇家港號(Port Royal, CG-73)」2艘巡洋艦,在1998年9月首度接受彈道飛彈防禦(BMD)作戰相關的改良,並在同年10月完成試航。
同年11月在夏威夷海域又進行了完整的模擬接戰測試。從改良型SPY-1雷達偵測、追蹤目標,艦外偵測 (飛機、人造衛星等) 統合運用戰鬥管理,一直到模擬發射RIM-156C Block 4A (即SM-2 ER) 的過程都獲得確認。
這兩艘神盾艦未來將持續進行各項海上測試,以發展海基式BMD作戰的戰術、戰法與準則。
另外在飛彈方面,RIM-156C Block 4A的首度實彈雛型試射,已於1997年1月進行,並在54,000英呎(約16,500公尺)的高空、與目標超過8馬赫的相對速度之下,藉著紅外線、雷達等多重導引模式,成功攔截靶彈。
另外,2000年6月起在新墨西哥州的白沙試射場展開 CTV (Controled Test Vehicle) 實驗彈試射,預計總共試射8次。
在完成海上模擬和陸上實彈測試後,美國海軍將在2001年底,由愛爾湖號和皇家港號2艘測試艦,進行由偵測目標到發射飛彈擊中目標的完整測試,包括RIM-156C Block 4A飛彈的導引、信管動作精確度、彈道飛彈獵殺效果評估等過程,這一系列試驗完成後,配備完整TMD系統、編號DDG-85的勃克級驅逐艦「麥坎貝爾號 (USS McCambell)」也正好完工,由它來進行海基式TMD的實戰測試。
美國海軍原本的如意算盤,是在2003年開始正式佈署海基式低空層飛彈防禦系統,也就是「海軍區域防域(Navy Area Defense,NAD)」。但由於飛彈測試成果不理想,美國國防部在2001年12月15日宣佈,中止NAD計劃。重新檢討在海上佈署飛彈防禦系統的構想,因此佈署的時程也必然延後。
至於高空層的NTW,由美日共同研發的RIM-156C Block 4C (SM-3) 飛彈,在2001年1月25日,才由愛爾湖號巡洋艦 (CG-70 USS Lake Erie) 首度試射成功。有關SM-3飛彈的研發內容請看「日本的彈道飛彈防禦」。
NTW發展計畫原則上分為Block 1、Block 2兩個階段,分別針對近期和遠期的假想威脅。
近期的假想威脅,包括北朝鮮的飛毛腿、蘆洞系列和中國的東風11型等戰術彈道飛彈,這些都是已經實戰配備的飛彈。而長期的假想威脅,則有北朝鮮的大浦洞系列和中國的東風21/東風21A等,這2型飛彈仍在發展中,實戰配備的時間尚不確定。
2005-08-11 12:27:37 · answer #5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