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東漢末年的黃巾之亂造成群雄割據,最後導致三國分裂,又因赤壁之戰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請問:黃巾之亂的起始原因與詳細內容和影響?

2005-08-11 07:32:30 · 2 個解答 · 發問者 lian 7 in 藝術與人文 歷史

2 個解答

民變四起與州邵割據 -- 太平道與黃巾暴動公元 25 年 -- 公元 220 年 東漢後期政治的黑暗,使全國出現類似西漢年末之社會危機。由
於戚宦亂政,黨禍屢起,玫朝綱不振,政治日趨腐敗。皇帝、權臣公
然賣官鬻爵以飽私囊,地方官吏則隨意魚肉百姓。據載,靈帝『(光
和)元年十二月,初開西邸賣官,自關內侯、虎賁、羽林入錢各有差
。私令左右賣公卿,公千萬,卿五百萬』,一說『時賣官,二千石,
二千萬;四百石,四百萬』。西漢以來一直存在的土地兼併問題,到
東漢後期愈趨嚴重,『豪人之室,連棟數百,膏田滿野,奴婢千群,
徒附萬計』,造成『地廣而不得耕,民眾而無所食』、『百姓虛懸,
萬里蕭條』。同時,東漢王朝自安帝永初元年(一零七年)後屢次對
西北羌人用兵,前後長達六十餘年,致『軍旅之費,轉運委輸,用二
百四十餘億。府帑空竭,延及內郡,邊民死者不可勝數,并、涼二州
遂至虛耗』。

本來官吏之橫行、豪強之兼併,賦役之苛繁,己使民不聊生,再
加上桓、靈之世全國各地連年災荒,饑民流離失所,凍饑交加,『人
相食』之慘象屢見不鮮。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民眾遂鋌而走險,起
而暴動。東漢末年的木規模黃巾暴動,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的。

東漢末年的黃巾暴動等民變,同道教思想的宣傳和組織的形成有
著密切的關聯。原始道教的雛形──黃老道,在兩漢之際已經流行,
但道教之完全形成則在東漢後期。順帝時有琅邪人于吉作《太平清領
書》(即《太平經》),後來張陵(三十四 -- 一五六)和張角(?
-- 一五四)據此各自分別創立了『五斗米道』和『太平道』,後者
即黃巾暴動的領導者和組織者。張角為鉅鹿人,自稱『大賢良師』,
與其弟張寶、張梁藉治病宣教,秘密反漢。在十餘年間,其信徒發展
到數十萬,遍佈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州。於是張角便
提出『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宣揚『
太平道』將取代漢朝,預定在中平元年(一八四年,甲子年)三月初
五各地同時起事。

中平元年二月,因叛徒之告密,太平道起事計劃泄露,張角乃決
定提前暴動,自稱『天公將軍』,張寶、張梁分別稱『地公將軍』、
『人公將軍』,在弋鉅鹿、廣宗(今河北廣宗東南)一帶起事。因其
軍以黃巾裹頭作為標識,故稱『黃巾』暴動。一時間,全國七州二十
八郡均同時發難,聲勢浩大。暴動者『所在燔燒官府,劫略聚邑,州
郡失據,長吏多逃亡。旬日之間,天下響應,京師震動』。

黃巾暴動一開即始即威脅到東漢的京城雒陽,漢室慌忙調集地方
之軍隊,由皇甫嵩(? -- 一九五),朱雋(? -- 一九五)及盧植
(? -- 一九二)分別討伐河南,河北之黃巾。河北的黃巾軍曾先後
打敗盧植及董卓(? -- 一九二),後張角病死,張梁、張寶被皇甫
嵩所敗而陣亡。至是年十一月,東漢前後花了八九個月時間,才把黃
巾的主力鎮壓下去。但黃巾之餘眾仍轉戰各地,同別處之民變相互呼
應,堅持鬥爭達一二十年之久。

民變四起與州邵割據 -- 州郡割據之形成公元 25 年 -- 公元 220 年 黃巾暴動發生後,全國大亂,地方豪強及州郡均乘機擴充自己的
勢力。當時東漢王室自身無力,不得不依靠地方政府和豪強的武來鎮
壓黃巾暴動。後來黃巾主力雖然消滅,但餘部仍很活躍,漢室為掃平
之,只好繼續借重於地方之勢力。

原來漢代自武帝時起,即分全國為十三州部,設刺史,屬於監察
官性質,州本身還不是正式的行政區劃。西漢後期,刺史一度改為州
牧,東漢初復改稱刺史。在鎮壓黃巾主力之後,靈帝接受宗室劉焉的
建議,於中平五年(一八八年)把刺史再改為州牧,而且使州成為郡
以上的一級行政區劃,賦予州牧以軍務、政務大權。這樣就進一步潛
伏下州郡割據的危機。

中平六年(一八九年),靈帝死,廢帝繼之,大將軍何進掌握大
權,聯絡袁紹殺宦官蹇碩,又密召駐軍河東(今山西南部)的軍閥董
卓入京,圖謀一舉聚殲宦官勢力。不料宦官反先殺何進,於是袁紹遂
入宮盡滅閹黨。不久,董卓帶兵進入雒陽,獨攬東漢朝政。他罷黜廢
帝,另立劉協為帝即漢獻帝(一八九 -- 二二零),並逼走袁紹等人
。董卓之專權、京都之混亂,使各地分裂割據狀況更形加劇。袁紹號
召各州郡起而討董,州牧郡守乃各樹一幟,招兵買馬,擁軍自立,割
據稱雄。初平元年(一九零年),董卓挾持獻帝西遷長安。初平三年
(一九二年),司徒王允(一三七 -- 一九二)策動董卓部將呂布(
? -- 一九八)殺死了董卓。董卓的舊部郭氾、李傕等又政入長安,
殺王允,趕走了呂布。於是全國陷入了軍閥混戰的局勢之中,獻帝在
逃回雒陽之後,於建安元年(一九六年)被兗州牧曹操(一五五 --
二二零)迎遷於許(今河南許昌東),形同傀儡。曹操自任丞相,得
『挾天子以令諸侯』,而東漢已名存實亡。
三國公元 220 年 -- 公元 280 年 魏 (220-265)
蜀 (211-263)
吳 (222-280)

東漢末年,宦官專政,外戚爭權,政治腐敗,大姓豪族獨霸經濟,壟
斷教育,軍閥殘暴,官吏貪污。民間
起義層出不窮,公元184 年,太平清道首領張角率領黃巾軍起義『七
州二十八郡同時俱發』。『天下響應,京師震動』。東漢王朝發動個
路大軍鎮壓。在參加鎮壓的隊伍中,騎都尉曹操因軍功突出,戰後被
任為濟南相;孫堅因軍功被任為別部司馬;劉備也因軍功被任為安喜
縣尉。

在鎮壓黃巾軍後,全國被地的軍閥所割據,無處不在混戰。以曹操為
宰相的東漢政府統一了中國北部。曹操控制了中央政府。220 年曹操
的兒子曹丕奪得政權,把皇帝劉協趕下寶座,建立魏王朝。

一年後,以皇族自居的劉備在四川建立蜀漢王朝,又明年,孫權在武
昌建立吳王朝。成三國鼎立。史稱三國。

劉備以宗室稱帝於蜀,繼承漢統,為三國之一,史稱為蜀漢。凡二主
,四十三年。有今四川及雲南、貴州北部、陝西舊漢中府一帶,為魏
所滅。

孫吳帝國是三國中最晚滅亡的帝國,盤踞長江東南,又稱東吳。

2005-08-11 07:50:55 · answer #1 · answered by hunck 7 · 0 0

漢中期以後,由於外戚宦官長期鬥爭,政治已經敗壞,人心怨
憤。東漢安帝以後連年天災,水利失修,農村經濟衰退,人民生活相
當痛苦,社會已出現動盪不安現象,野心家於是借宗教迷惑人心,加
以煸動。東漢靈帝時,終於演變成「黃巾之亂」。
  鉅鹿人張角,信俸黃老,以妖術傳道,稱為「太平道」自已稱為
「大賢良師」;他用符咒治病,騙誘人民達數十萬,遍布青、徐、幽
、冀、荊、揚、兗、豫八個州。張角和眾徒以黃巾為標識,與宦官勾
結,散步謠言,陰謀造反;並到處殺人打劫,全國受黃巾禍害者,逐
漸增多。東漢靈帝大懼,赦免黨人,以皇甫嵩等為將,用了數月時間
,才討平;但黨仍在河北一帶作亂,達十年之久。 在黃巾之亂被平定後,冀州刺史王芬,南陽許攸,沛國周旌等人企圖謀廢靈帝,立合肥侯,後來失敗,王芬自殺,靈帝末,馬騰與邊章,韓遂等在涼州叛亂,靈帝死後少帝即位,何太后臨朝,用她哥哥何進為大將軍輔佐朝政,何進與袁紹秘密計謀要殺掉宦官,乃召集涼州大將董卓入京城幫助,但秘密被宦官所知,何進被殺,袁紹覺自己已不安全,所以率領軍隊進入宮中,殺盡宦官二千多人,外戚與宦官同歸於盡.
東漢末年,董卓聽到京城發生袁紹殺宦官之事,隨即帶兵進入洛陽,廢除東漢少帝,改立東漢獻帝,自己做相國,朝政由他自己把持,殘暴凶狠無人能比.
袁紹逃出京師後,號召東方州郡共同討伐董卓,董卓挾持東漢獻帝往西遷到長安,不久被王允與呂布所殺死,接著董卓部下李傕,郭汜又將王允殺死,長安大亂,東漢獻帝逃回洛陽,當時四方州牧,各個擁有自己的兵隊,佔地稱雄,獻帝已是只有虛名沒有實權,東漢至此也已名存實亡.

2005-08-11 07:35:00 · answer #2 · answered by 3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