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
中國古代的"一里"相當於現在的幾公里(或幾公尺)?
謝謝
2005-08-10 19:13:13 · 3 個解答 · 發問者 Anonymous in 藝術與人文 ➔ 詩詞與文學
古人的長度基本單位是‘尺’,五尺為一步,三百步為一里。漢代一裡為三百六十步,每步六尺,每尺合0.231米,一里約合498.96米(1華里=500米),所以2華里約等於1公里(1000米)http://culture.163.com/editor/040228/040228_83153.html 簡單的古代度量衡換算表~尺度:│ │標準制│市用制│營造庫制│明 制│宋 制│唐 制│漢 制│日本制││公 尺│ 1.000│ 3.000│ 3.125 │ 3.215│ 3.257│ 3.215│ 4.340│ 3.300││市 尺│ 0.333│ 1.000│ 1.042 │ 1.072│ 1.086│ 1.072│ 1.447│ 1.100││營造尺│ 0.32 │ 0.960│ 1.000 │ 1.029│ 1.042│ 1.029│ 1.389│ 1.056││明 尺│ 0.311│ 0.933│ 0.972 │ 1.000│ 1.013│ 1.000 │ 1.350│ 1.026││宋 尺│ 0.307│ 0.923│ 0.960 │ 0.988│ 1.000│ 0.988 │ 1.333│ 1.014││唐 尺│ 0.311│ 0.933│ 0.972 │ 1.000│ 1.013│ 1.000 │ 1.350│ 1.026││漢 尺│ 0.230│ 0.691│ 0.720 │ 0.741│ 0.750│ 0.741│ 1.000 │ 0.760││日 尺│ 0.303│ 0.909│ 0.947 │ 0.947│ 0.987│ 0.974│ 1.315│ 1.000 │
2005-08-10 19:14:12 · answer #1 · answered by 秦 6 · 0⤊ 0⤋
中國裏的長度演變考 中國裏的長度及其演變,無論今人關於度量衡的著作和古籍記載,都很少談及。著名中國經濟史專家梁方仲先生在所著《中國歷代度量衡之變遷及其時代特徵》中說:“自漢代以後,歷代計算長度,都是自尺以上,到丈為止。至清光緒34年(1908年)重定度量衡制時,……才明文規定於尺之外,另立裏制。所以,中國裏作為計算道路等的長度單位在制度上確立得是很晚的。但這決不是說中國古代沒有裏這種長度的概念,相反這種概念當時應用很多。如《漢書·西域傳》所載數十個方國中,大多數方國到長安有多少裏的記載:“鄯善國,本名樓蘭,……去陽關千六百里,去長安六千一百里。”“且末國,……去長安六千八百二十裏”等等。這說明裏這種長度概念在當時是常常用到的。雖然如此,正史講度量衡時卻沒有裏的長度。如《漢書·律曆志》談到長度時說:“度者,分、寸、尺、丈、引也,所以度長短也。……一為一分,十分為寸,十寸為尺,十尺為丈,十丈為引,而五度審矣。”此處講的五個長度單位,是分、寸、尺、丈、引,就是沒有裏。這裏沒有講裏的長度,不是沒有裏的長度,而是由於種種原因缺少記載造成的。探討中國裏的長度演變,不僅要探討裏本身的長度,而且還要牽連到其他長度的演變問題,如尺的長度。有時,同一個朝代就有幾十個不同長度的尺,與此相應,可以計算出幾十種裏的長度。但這些裏的長度,並不一定是法權認可的現實應用的裏的長度。因此,這裏僅計算社會公認的裏長度的演變,供關注此問題的人們參考。 一、周、秦、兩漢裏的長度:周代裏的長度在計算井田面積時常常提到。《春秋·谷梁傳》宣公十五年(前594年)載“古者,三百步一裏,名曰井田。井田者,九百畝,公田居一。”周代井田制下,方一裏,耕地九百畝,四邊都是三百步一裏的長度。這一點在古代是公認的。《說文解欄位注》引《谷梁傳》曰:“古者,三百步為裏。”然而,僅僅知道一裏三百步,不知一裏多少尺還是無法求得一裏的具體長度。《漢書·食貨志上》說:“理民之道,地著為本。故必建步立畝,正其經界。六尺為步,步百為畝,畝百為夫,夫三為屋,屋三為升,井方一裏,是為九夫。”從這一記載可知,井方一裏,為九夫耕種的九百畝耕地,每一邊的邊長為一裏三百步。一步六尺,則一裏三百步為l800尺。這裏需要說明的是,據《續文獻通考》卷108《樂8》載“周以八尺為步”,“秦以六尺為步”,同時又引《律學新說》指出,二者是相等的。所以《漢書·食貨志上》在這裏是用秦的步尺制度代替了周的步尺制度。由於秦漢尺的長度如商鞅量尺、新莽銅斛尺、後漢建武銅尺都是一尺等於0.231米。由此可以算出一裏等於1800尺為415.8米。現今的市里一裏為500米。則知周代一裏為今市里的83.16%。由於周代一裏三百步的裏制到秦漢並沒有發生什麼變化,所以這一裏制可視為周秦漢三代的裏制。 二、以商尺(營造尺)計算裏的長度是裏長度的一次重要演變。商尺,傳說為商朝的尺,唐以後歷代為工部用的營造尺,也稱部尺,俗名叫魯班尺,也叫大尺。這種尺的一個重要特點是一步為五尺。一尺的長度為秦尺的1.25尺。《續文獻通考》卷108《樂8·度量衡》:“商尺者,即今木匠所用曲尺。蓋自魯般傳至於唐,唐人謂之大尺。由唐至今用之,名曰今尺,又名營造尺。古所謂車工尺。”由於營造尺是歷代工部用的尺度,公信力強,應用廣泛。隨著社會發展,以營造尺計算裏的長度是一種合理的選擇。然而這一點來得畢竟太遲了。清光緒34年(1908年)重定度量衡時明確規定裏制為:“五尺為一步,二步為一丈,十丈為一引,十八引為一裏。”在“新制說略”中指出:“長短度分為兩種:一曰尺度,以尺為單位,所以度尋之長短也。一曰裏制,以一千八百尺為一裏,用以計道路之長短也。裏制即積尺制而成。蓋道裏甚長,若僅以尺計,則諸多不便,故必別為裏制。”這裏把尺制、裏製作為基本長度單位列出,在當時是有新意的。據上述清光緒末年所立裏制可知:一裏為營造尺1800尺。營造尺一尺等於0.32米,所以1800尺,等於576米。因今市里一裏為500米,所以以營造尺計裏則一裏為今市里的115.2%。 三、第三次中國裏制的變化,發生在民國時期,“西元1929年制定一市里為150丈,合公制為500米。這次制定的裏制一直沿用至今,既繼承了中國傳統裏制的特點,又吸收了西方米制,並與其結合。所謂繼承中國裏制特點表現在:從周代開始中國傳統裏制為一裏300步,這次裏制為一裏150丈,而以營造尺的五尺為步、二步為一丈,則150丈恰為三百步。所謂吸收西方米制與之結合表現在:“一市里為150丈合公制為500米”,則是以西方的米制表示中國的裏制,而中國的市尺則變為西方一米的三分之一。這樣二者融為一體。由於這次制定的裏制,適合了社會發展的需要,方便了與西方長度單位的換算,所以沿用至今。上述三種裏制,是中國歷史上裏長度變化的三次演變。 中國歷史上裏長度的三次演變http://economy.guoxue.com/article.php/5564
2005-08-10 19:25:12 · answer #2 · answered by ? 7 · 0⤊ 0⤋
請問原發問者你從哪裡看到這問題的?
2005-08-10 19:14:03 · answer #3 · answered by 阿華 5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