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日本的詩好像是俳句,請問他的結構有沒有特別的要求?他是類似我們現在的新詩嗎?還是近體詩?

2005-08-10 13:52:22 · 1 個解答 · 發問者 Anonymous in 社會與文化 語言

1 個解答

「俳句」是日本傳統詩歌的一種形式,起源於一種卅一音節的短歌(也就是小詩)的前三行。也就是由排列成三個短行的五、七、五共十七個音節組成,其中會嵌上一個與季節相關的字詞,並且不強調韻腳,也不設下隱喻。這種文體的題材最初以不涉入主觀的方式寫景、寫大自然,作者以清新簡潔的文字,試圖讓讀者從對一個季節的聯想進而引發一種弦外之音的情感反應。其後主題範圍漸漸擴大,但仍然維持使用簡約文字的形式,用以抒發豐富的情感,並喚起更多的聯想。這些特質,除非是鑽研日本文學或精通日文的讀者,在過去可能不容易完全理解,現在只要通曉英文,來到俳句網站重鎮"HAIKU for PEOPLE!"( http://home.sol.no/~keitoy/haiku.html)就可以掌握住這種特殊的藝術形式及其基本要點,甚至也可以試著寫寫看自己的「俳句」。

當然,要進入任何一種陌生的文類,都必須閱讀大師的名作,才更能掌握其中的精髓。被譽為「俳聖」的松尾芭蕉(Basho, 1644 - 1694)確立了俳句在藝術史上的地位,自然不容錯過。其他像是與謝蕪村(Buson, 1716 - 1783)、小林一茶(Issa, 1763 - 1827)以及現代著名詩人正岡子規(Shiki, 1869 - 1902)都是深具代表性的俳人,他們的作品英譯本精選在「日本俳句大師網」(http://members.aol.com/markabird/index.html)可以一探究竟。

不過在眾多的傳統俳句站台中,製作最精美,資料最翔實的莫過於「子規的網際網路俳句沙龍」(The Shiki Internet Haiku Salon, http://mikan.cc.matsuyama-u.ac.jp/~shiki/)。早夭的正岡子規可說是文壇的彗星,在他廿二歲患病喀血後,就為自己取名「子規」,也就是我們在唐詩中熟知的「杜鵑啼血猿哀啼」的杜鵑鳥,用以自況孱弱的身軀。他以對生命無比的熱愛,力主素描生活,把俳句這種幾近陳腐的文體,帶進了一個新的境界。這個以現代俳句的革命宗師正岡子規為主角的網頁中,不但翔實地以文字、照片、繪畫作品與手稿記錄了子規一生的行誼與作品,更透過考據說明他在日本文學史上承先啟後的地位。編輯群營造出潔淨的版面,配合上生動的文字說明,處處都可看出動人的心思,使得這個網頁讀來格外溫暖。

在英語網路文學世界中居然會掀起一股「俳句熱」,倒是一件值得觀察的文學現象。對日本人而言,「俳聖」芭蕉辭世至今已經超過三百年了,子規創立的現代俳句也有一百年的歷史,有機會試著以外國語寫作「俳句」,可以暫時把牢不可破的形式與已經難以翻新的文字擱在一旁,自然是一件有趣而新鮮的嘗試。另一方面,對於外國人而言,好的俳句正是以清晰、簡潔的書寫為宗旨,排除隱喻、象徵等文學手法,以盡可能最簡短的文字來寫作,則透過翻譯的字面直接去理解俳句中描繪的情境,進而感受其中撼動心靈的力量,確實要比其他文體的翻譯作品要看似容易。當然,俳句形式短小,但是帶來的感動往往巨大,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中,無疑像是一道清流通過充滿亂石排障的心靈,自然吸引了英語世界的網友紛紛開始創作與討論。許多充滿戲謔與幽默的網站,像是流行歌曲偶像辣妹迷的俳句網(http://www.best.com/~milk/spice/poems.html),或是卡通寵物Kitty貓的俳句網(http://www.neosoft.com/~hk/phipps.htm),則是看過嚴肅文學站台後可以博君一笑的好去處。

這幾年台灣詩壇掀起「小詩運動」(詳細的討論可以參見台灣詩學季刊第十八期,http://www.poem.com.tw/pub/twn/index.htm),確實讓作者與讀者再一次對詩的形式重新反思,不過如果追溯台灣詩學的發展,早在日據時代俳句就是詩人們的最愛,而這個觀點似乎被本地文學理論家所忽略。小詩運動如果能結合上俳句的部份理念,能以更多本土作家的嘗試為範例,應當會有更多的啟發。如果對「俳句」還想多所瞭解,不妨趁著網路上的「俳句熱」尚未銷退,上網去感受一下三行文字的魔力。

2005-08-10 13:58:29 · answer #1 · answered by another april 6 · 1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