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同上,誰能告訴我解釋呢?拜託啦~~!
10點
2005-08-08 18:49:51 · 2 個解答 · 發問者 ? 1 in 教育與參考 ➔ 其他:教育
《前出師表》白話解:
先帝創建(復興漢室、統一天下)的事業還沒有完成一半,就中途死去了。現在天下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而蜀國國力困乏,這真是危急存亡的時刻啊!然而在朝廷裡面的侍衛大臣毫不懈怠,在朝廷外面的忠心將士捨身忘死,這大概是為了追念先帝對他們的特殊厚待,要向陛下報答啊。您實在應該廣泛聽取意見,來發揚光大先帝遺留下來的美德,振奮有志之士的氣節,不應當隨便看輕自己,說話不合道理,以致堵塞群臣向您忠心進諫的道路啊。
皇宮裡的侍臣和丞相府裡的官員,都屬於一個整體,對他們的提拔、處分、褒揚、批評,不應該有不同的標準。如果有作惡犯法的以及忠於職守做了好事的,都應該交給主管的官員,研究確定對他們的處分或獎賞,來表明陛下公正英明的治理,不應當偏袒徇私,使宮內和宮外有不同的法制。
侍中郭攸之、費褘,侍郎董允等,他們都是善良誠實、心地忠貞純正的人,因此先帝選拔出來留給陛下。我認為宮中的事務,不論大小,都徵詢他們的意見,然後施行,一定能夠彌補缺失和漏洞,獲得更多的好處。
將軍向寵,性情善良,品行公正,精通軍事,從前經過試用,先帝稱讚他能幹,所以大家商議推舉他擔任中部督。我認為軍營裡的事務,都徵詢他的意見,一定能夠使軍隊和睦融洽,將士中才幹高的差的都各得其所。(得到適當的任用)
親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前漢興隆的原因;親近小人,疏遠賢臣,這是後漢衰敗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時候,每次跟我談論起這些事情,沒有不對桓帝、靈帝感到惋惜、痛心的。 侍中郭攸之、費褘,尚書陳震,長史張裔,參軍蔣琬,這些人都是堅貞可靠能夠以死守節的忠臣,希望陛下親近他們,信任他們,那麼,蜀漢的興隆,就可以計日而待了。
我本來是一個平民,在南陽郡親自耕種田地,只希望在亂世之中苟全性命,並不要求在諸侯面前揚名顯達。先帝不因為我出身低賤、學識淺陋,竟然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廬來探望我,詢問我對當前國家大事的意見,因此我十分感激,於是就答應為先帝奔走效勞。後來遇到軍事失利,我在兵敗的時候接受了任務,在危急的關頭奉命出使。從那時起到現在已經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謹慎,所以臨死的時候,把(復興漢室,統一天下的)重任付托給我。我接受任命以來,日交擔心憂愁,恐怕托付給我的任務完成不了,而有損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在五月裡渡過瀘水,深入不毛之地作戰。現在南方已經平定,兵器盔甲已經準備充足,應當鼓勵和率領三軍,北伐平定中原,希望竭盡我平庸的才能,消滅奸詐兇惡的敵人,復興漢朝,回到原來的首都(洛陽)。這就是我報答先帝和盡忠陛下的職責本份。至於考慮政事的興革無保留地提出忠誠意見,那是郭攸之、費褘、董允等人的責任。
希望陛下把討伐奸賊、復興漢室的任務交給我,如果不能完成任務,就治我的罪,上告先帝在天之靈;如果沒有興發陛下聖德的忠言,那就責罰郭攸之、費褘、董允的人的怠慢,以顯示他們的罪過;陛下也應當自己思考、打算一下,徵詢治國的好辦法,明察並採納正確的意見,深切地追念先帝的遺命。這樣,我就深受思德而感激不盡了。
現在就要遠離您了,面對表文眼淚直流,不知道自己說了些甚麼說話。
《後出師表》白話解:
先帝考慮到蜀漢和曹賊不能並存,帝王之業不能苟且偷安於一地,所以委任臣下去討伐曹魏。以先帝那樣的明察,估量臣下的才能,本來就知道臣下要去征討敵人,是能力微弱而敵人強大的。但是,不去討伐敵人,王業也是要敗亡的;是坐而待斃,還是主動去征伐敵人呢?因此委任臣下,一點也不猶疑。
臣下接受任命的時候,睡不安穩,食無滋味。想到要去北伐,應該先南征。所以五月裏竟渡過瀘水,深入不毛之地,兩天才能吃上一餐;臣下不是不愛惜自己呵,而是看到帝王之業不可能局處在蜀地而得以保全,所以冒著危險,來執行先帝的遺願,可是爭議者說這不是上策。目前敵人恰好在西面疲于對付邊縣的叛亂,東面又要竭力去應付孫吳的進攻,兵法要求趁敵方勞困時發動進攻,當前正是趕快進軍的時機呵!現在謹將這些事陳述如下:
高祖皇帝的明智,可以和日月相比,他的謀臣見識廣博,謀略深遠,但還是要經歷艱險,身受創傷,遭遇危難然後才得安定。現在,陛下及不上高祖皇帝,謀臣也不如張良、陳平,而想用長期相持的戰略來取勝,安安穩穩地平定天下,這是臣所不能理解的第一點。
劉繇、王朗,各自佔據州郡;在議論安守策略時,動輒引用古代聖賢的話,大家疑慮滿腹,胸中充斥著懼難;今年不出戰,明年不征討,讓孫策安然強大起來,終於併吞了江東,這是劉繇、王朗,各自佔據州郡;在議論安守策略時,動輒引用古代聖賢的話,大家疑慮滿腹,胸中充斥著懼難;今年不出戰,明年不征討,讓孫策安然強大起來,終於併吞了江東,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二點。
曹操的智慧謀略,遠遠超過別人,他用兵好象孫武、吳起那樣,但是在南陽受到窘困,在烏巢遇上危險,在祁山遭到厄難,在黎陽被敵困逼,幾乎慘敗在北山,差一點死在潼關,然後才得僭稱國號于一時。何況臣下才能低下,而竟想不冒艱險來平定天下,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三點。
曹操五次攻打昌霸而攻不下;四次想跨越巢湖而未成功,任用李服,而李服密謀對付他;委用夏侯淵,而夏侯淵卻敗死了。先帝常常稱讚曹操有能耐,可還是有這些挫敗,何況臣下才能低劣,怎能保證一定得勝呢?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四點。
自從臣下進駐漢中,已一周年了,期間就喪失了趙雲、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郃、鄧銅等將領及部曲將官、屯兵將官七十余人;突將、無前、賨叟、青羌、散騎、武騎等士卒一千餘人。這些都是幾十年內從各處積集起來的精銳力量,不是一州一郡所能擁有的;如果再過幾年,就會損失原有兵力的三分之二,那時拿什麽去對付敵人呢?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五點。
現在百姓貧窮兵士疲乏,但戰爭不可能停息;戰爭不能停息,那末耽(耽擱)在那裏等待敵人來進攻和出去攻擊敵人,其勞力費用正是相等的。不趁此時去出擊敵人,卻想拿益州一地來和敵人長久相持,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六點。
最難於判斷的,是戰事。當初先帝兵敗于楚地,這時候曹操拍手稱快,以爲天下已經平定了。但是,後來先帝東面與孫吳連和(聯合),西面取得了巴蜀之地,出兵北伐,夏侯淵掉了腦袋;這是曹操估計錯誤。看來復興漢室的大業快要成功了。但是,後來孫吳又違背盟約,關羽戰敗被殺,先帝又在秭歸遭到挫敗,而曹丕就此稱帝。所有的事都是這樣,很難加以預料。臣下只有竭盡全力,到死方休罷了。至於伐魏興漢究竟是成功是失敗,是順利還是困難,那是臣下的智力所不能預見的。
2005-08-08 18:53:37 · answer #1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出師表與諸葛亮
夫難平者,事也。昔先帝敗軍於楚,當此時,曹操拊手,謂天下已定。然後先帝東連吳、越,西取巴、蜀,舉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計,而漢事將成也。然後吳更違盟,關羽毀敗,秭歸蹉跌,曹丕稱帝:凡事如是,難可逆見。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2005-10-26 17:50:17 · answer #2 · answered by ? 1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