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參殺人與三人成虎同義
問其典故原文
和其他同意詞或成語
2005-08-06 12:30:17 · 2 個解答 · 發問者 ? 3 in 社會與文化 ➔ 語言
曾參殺人釋義本指謠傳,久聽而信,後比喻流言可畏或稱誣枉的災禍。典出《戰國策.秦策二》。典源-->典故原文《戰國策.秦策二》秦武王謂甘茂曰:「寡人欲車通三川,以闚周室,而寡人死不杇乎?」甘茂對曰:「請之魏,約伐韓。」王令向壽輔行。甘茂至魏,謂向壽:「子歸告王曰:『魏聽臣矣,然願王勿攻也。』事成,盡以為子功。」向壽歸以告王,王迎甘茂於息壤。甘茂至,王問其故。對曰:「……今臣羇旅之臣也,樗里疾、公孫衍二人者,挾韓而議,王必聽之,是王欺魏,而臣受公仲侈之怨也。昔者曾子1>處費,費人有與曾子同名族者而殺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參殺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殺人!』織自若2>。有頃3>焉,人又曰:『曾參殺人!』其母尚織自若也。頃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參殺人!』其母懼,投杼4>踰牆5>而走。夫以曾參之賢,與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則慈母不能信也。今臣之賢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適三人,臣恐王為臣之投杼也。」王曰:「寡人不聽也,請與子盟。」於是與之盟於息壤。 〔注解〕(1)曾子:曾參(西元前505~前436),字子輿,春秋時魯國南武城(今山東省費ㄅ|ˋ縣西南)人。曾點之子,為孔子弟子。性至孝,相傳《大學》為其所述,又作《孝經》,以其學傳子思,子思傳孟子。後世尊稱為「宗聖」、「曾子」。 (2)自若:態度自然如常。若,如。 (3)有頃:不久、一會兒。 (4)杼:音ㄓㄨˋ,梭。織布機上用來持理緯線的器物。 (5)踰牆:跳牆。踰,音ㄩˊ,越過、超過。典故說明春秋時魯國有一個學者,名叫曾參,他是孔子的得意門生。學養很深,品性端正,是個有名的孝子。他住在魯國費(音ㄅ|ˋ)邑時候,有一個和他同名的人殺了人,有人就跑去跟曾參的母親說:「曾參殺人了!」曾參的母親說:「我兒子不會殺人!」就照常織她的布,沒有理會。過了不久又有人又來說:「曾參殺人了!」曾子的母親還是泰然自若地繼續織布。過了一會,又有人跑來說:「曾參殺人了!」曾子的母親就害怕起來,丟下織布的梭子,跳過圍牆逃走了。像曾參那麼賢良的人,只要多幾個人來說他殺了人,那麼連對他最有信心的母親也會相信,可見流言的可畏。後來「曾參殺人」就被用來比喻流言可畏或稱誣枉的災禍。 --------------------------------------------------------------------------------------------------------------三人成虎戰國時,龐恭和魏太子同去趙國當人質,臨行前龐恭以三人成虎勸諫惠王不要聽信讒言。典出戰國策˙魏策二。比喻謠言惑眾。※其他相似成語眾口鑠金:眾口所毀,雖金石猶可銷。語出國語˙周語下:「眾心成城,眾口鑠金。」引申為眾口同聲,往往積非成是。亦作「群口鑠金」。流言惑眾:製造無根據的傳言,欺騙、迷惑大眾。
2005-08-06 12:36:10 · answer #1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2⤋
1.典故:在《戰國策‧秦策》中有一則故事,叫做「曾參殺人」。曾參就是曾子,是儒家知名的賢者。有一次他來到費這個地方,當地有一個與他同名的人殺了人,於是有人告訴了曾子的母親:「曾參殺人了。」曾子的母親說:「我兒子不會殺人。」毫不受影響地繼續織布。過一會兒,又有人來說:「曾參殺人了。」曾子母親仍不相信,繼續織布。再一會兒,第三個人前來告知:「曾參殺人了。」曾子母親嚇得丟下織布機翻牆逃出去。三個人以訛傳訛就足以鬆動曾母對曾子的信任。2.其他同意詞或成語-以訛傳訛.積非成是.三人成虎3.這是原來文言文~「昔者曾子處費,費人有與曾子同名族者而殺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參殺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殺人。』織自若。有頃焉,人又曰:『曾參殺人。』其母尚織自若也。頃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參殺人。』其母懼,投杼。踰牆而走。」
2005-08-06 12:38:21 · answer #2 · answered by 寶鴨 7 ·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