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求宋朝的所有皇帝,請將其年號和重要事蹟列出來【要是沒有重要事蹟的不必寫】

2005-08-05 18:23:06 · 8 個解答 · 發問者 Anonymous in 藝術與人文 歷史

8 個解答

宋太祖簡介  宋太祖趙匡胤出身將門,嫻於戰術,且沈著而勇敢,為諸將所推重,後周世宗時,曾招募天下壯士充任禁軍,稱為殿前班,而以趙匡胤為殿前都點檢以率其眾。     當北漢劉崇引契丹入侵時,高平之戰,世宗親冒矢石,陣前督師,而匡胤亦身先士卒,率眾力戰,卒敗敵軍,為世宗所賞識,擢為殿前督虞侯。    世宗死後。恭帝七歲即位,周太后以匡胤軍權在握,威望素著,加匡胤為檢校太尉並領歸德軍節度使駐宋州。    周世宗顯德七年(九六0)忽傳言契丹入寇,匡胤乃統軍出征,師次陳橋驛,將士大譁,以黃袍披在他身上,擁立為帝,遂受周禪,是為「陳橋兵變」。建國號為宋,改原建隆,是為宋太祖。    宋太祖為北宋開國第一人,結束了五代紛爭的局面,並且實行強幹弱枝政策,並且實行文人政治,使得影響北宋以後的整個政局。宋太祖的改革  宋太祖常憂懼五代時「方鎮太重,君弱臣強」禁軍驕橫和藩鎮擅權,都對朝庭不利,必須從制度上做徹底的改革以圖久遠,從觀念上先灌輸文治思想,以達潛移默化。因此於制度上做了以下改革: ﹝一﹞ 罷黜宿將典兵,創立禁軍更戌法。﹝二﹞ 命文臣知州以代節鎮。﹝三﹞ 設置諸州通判以監督地方行政長官。﹝四﹞ 收地方財權集於中央。宋太宗簡介    宋太祖既歿,由其弟光義繼位,是為太宗。太宗係太祖之弟,初名匡義,後賜名光義,即位後改名炅。他是一位很聰敏而又幹練的人,少年時代曾服務於太祖所領的宿位軍中,經歷戎事,對於民間疾苦,亦能留心,所以繼位後頗知澄清吏治,各項庶政,亦多顧及,一切政治措施,尚無乖謬,人民得到安居樂業,號稱賢君,在位二十二年崩,廟號太宗,年號有太平興國、雍熙、端拱、淳化、至道。。     史稱:「服澣濯之衣,毀奇巧之器,卻女樂,戒畋游,絕遠物,抑符瑞,閱農考績,講學勸諫,彬彬致治。」,祇可惜缺乏雄才偉略,未能為宋代開疆拓土,奠定下一個富強的基礎。宋真宗簡介    太宗第三子,名恒,初封壽王,以太子嗣未,是為宋真宗。在位二十五年崩,年號咸平、景德、大中祥符、天禧、乾興。景德初,契丹寇澶淵,帝自將禦之,契丹請盟而退。    大中祥符初年,王欽若謀作天書,見於成天門,帝乃大舉風禪泰山,此風一開,上行下效。竟使祥符之事層出不窮,及至真宗崩,倚天書殉葬,此後絕不復言。   真宗一朝,除符瑞之事外,又因王欽若與寇準的相互傾軋,展開了宋代的黨派之爭,因此內政上毫無建樹,使的宋朝的政治更由懈弛而轉向敗壞之路。宋真宗的澶淵之盟    莫州宋軍追擊獲得勝利 其間真宗咸平四年(1001) 契丹軍入寇,宋軍擊敗之於遂城,越二年,契丹軍復攻擊定州高陽關,宋軍潰退,副都部署王繼忠被俘降遼,契丹氣燄更熾。同時,遼聖宗蕭太后為報復太宗攻遼之仇,誇示強大武力以及為經濟上的需要,藉此壓迫宋朝締結邊疆互市的條約,因而率大軍南下,直抵澶洲(今洍北濮陽),邊疆告急,一夕五至,宋廷舉朝之震動。   當時,朝臣為此事惶恐不安,參知政事王欽若因係將男人,以請帝駕幸金陵,知樞密院事陳堯叟係四川人,請幸成都,時寇準為宰相兼樞密使,獨力排眾議,請天子親征,又得武將高瓊之贊同,遂決大計。  真宗既幸澶洲,御駕抵澶洲南城,望見契丹軍容甚盛,心殊戰慄,諸將請其駐蹕,但寇準固請即時渡河,以勵將士,時不可失。準對皇帝說:「陛下不過河,則人心尚危,虜氣未懾,非所以取決勝也。且王超方領重兵,屯中山以扼其吭,李繼隆、石保吉分大陣以當其左右,四方征鎮,赴援者日至,又何疑畏不進乎?」可見寇準在事先也已有萬全之部署。當真宗河後,登上北城門樓,諸將士知帝已駕臨督師,同聲歡呼,聲聞數十里外,士氣大振。 遼之蕭太后鑒於宋軍士氣昂,且遼之初戰亦不利,統帥蕭撻覽(又作達蘭、撻凜)又於前線巡視時為宋軍用床子弩射死,撻覽為遼名將,士氣因而大挫,蕭太后持重,乃奉書求成,遂有澶淵之盟。約定:﹝一﹞ 兩國以白溝河為界。﹝二﹞ 約為兄弟,宋為兄,遼為弟。﹝三﹞ 宋每年輸給遼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稱為歲幣。由於雙方都有誠意,得以維持百年之和平。     宋仁宗簡介 仁宗為禎宗第六子,名禎。初嗣位,年僅十三,遂由劉太后臨朝聽政凡十一年之久,,她法令嚴明,恩威適當,中人貴戚,時或作威作福,不免驕恣,卻能一一裁抑,無所偏私。   劉太后死後,仁宗親政,召用范仲淹為右司諫,並罷修寺院,裁抑僥倖,極獲佳譽,可惜外患不斷的發生,如西夏寇邊,契丹背盟,南蠻叛亂等相繼而起。對宋朝來說,不單製造許多困擾的問題,也構成嚴重的威脅。 帝恭儉仁恕,慎刑愛民,唯有宋第一仁主。在位四十一年崩,廟號仁宗。年號有九:天熙、明道、嘉祐、寶元、康定、慶曆、皇祐、至和、嘉祐。 自太宗以五州之地,給予西夏李繼遷後,西陲雖然獲得了安靜,但是到了他的孫子元昊時代,形勢上有所改變,元昊是野心很大的番王,他不甘心做中國的藩屬,因而時時寇邊,殺掠居民,並西侵回鶻,擁有十四州之地,自立為皇帝,見國號曰大夏,建元大慶,奠都興慶(今甘肅靈武縣),形成宋室西陲的一大威脅。     元昊之叛亂事件,前後連兵六年,有延州之役,好水川之役,渭州之役,擔任統帥的前有范雍、夏竦、後有范仲淹、韓琦。雍極庸懦、竦為奸佞、仲淹與琦都是北宋的名臣,然四人的戰績則均十出九敗,不過韓范兩人號令嚴明,愛護士卒,諸羌來者,又能推誠撫綏使感恩威,故邊疆有歌謠:「軍中有一韓,西賊聞之心膽寒,軍中有一范,西賊聞之驚破膽。」范仲淹與慶曆改革:  范仲淹是一位受儒家薰陶極深的偉人,孔子教人有志節,有擔當,所謂「方今天下捨我豈誰」?范仲淹頗有這種氣概。曾說:「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仁宗要救國家危亡,常以治國平天下之責期仲淹,乃開天章閣訪問應興應革的意見,限令儘快詳細條陳,仲淹退而與韓琦、富弼聯合草擬十項革新綱領,期於實行。其要點如下: 一、 關於人事行政制度:    製定嚴密的考績辦法,無功的不遷,有善的必賞。二、 關於澄清吏治的辦法:    慎擇官長,均定公田。蓋以全國州縣守令得其人則致治,不得其人則招亂,令朝中各級官員默察所屬出任地方官吏,如不稱職,舉主受坐。地方官年年增加,俸祿有時不繼,故當注重州縣職田收入之均配,使地方長官能夠厚祿以養廉。只有能守節的地方官始可制奸贓之吏,鎮豪猾之民。三、 關於教育方面:    所謂精貢舉者,乃是主張大興學校,令士皆入學,平時考察他們的品行,以改革科舉制度只偏重較詩賦文論不重行實的流弊。四、關於民生方面:    務在勸農桑,減徭役,令諸路轉運司指導轄下各州縣興修水利,以備水旱不時。省併一些戶口寡弱的縣份,減少不必要的差役,則可以使農民皆能安心務農,以達成藏富於民的目標。五、關於軍事方面:    宜修戎備以鞏固國防,主張召募開封府壯丁,仿唐代府兵制加以訓練,推而廣之,以恢復古代兵農合一制度。    以上五方面是內外兼顧,富民和強兵並重的,要貫徹這些改革方案,還必須「覃恩信,重命令」,換言之就是講求實際,任何赦放、賞罰等命令,都必須切實執行,不可任意增減變更。可是宋儒好議論,以批評別人為高明,以敵視當權派為勇敢,任何異乎故常的設施,都會遭到他人的尋疵抵隙之攻訐。尤其此次革新在抑僥倖,宋史所謂「自任子之恩薄,磨勘之法令,僥倖者不便」,於是謗誨叢集,甚而以朋黨目之,究竟不是所有的士大夫都能以天下為已任,終使他不安於位而去。上述改革方案中復府兵一項,因其他大臣的反對,根本沒有實行,其他各項也只是開了一個端緒,便因他的去職而告停,只有興學校一項比較有成效,這是有名的慶曆興學,奠定宋代良好的教育基礎。宋英宗簡介  英宗一向有病,即位之初,就由皇太后曹氏垂簾聽政。一年後英宗病稍癒,太后便徹簾歸政,英宗便自己臨朝,但在位不過短短四年,一病而亡,年號治平。 英宗本是濮王之子,濮王係仁宗之兄,英宗繼位後,詔議崇奉典禮,而引起兩派的爭議,司馬光一派主張不宜追尊,宜稱皇伯。而韓琦一派則認為禮不忘本,當時的名臣如王珪、歐陽修、呂誨、范純仁、呂大防等人都加入了這場爭辯,最後來是由太后下手書,尊濮王為皇,夫人稱后,而由韓琦勸帝下詔謙讓,不受尊號,但稱親,即園立廟,示四方以尊崇非出於皇帝之意,然後爭論始息。宋神宗簡介 英宗歿後,英宗的長子太子頊繼位,是為神宗,改元熙寧。神宗二十歲即位時,即遭逢與西夏戰爭等各種內政、外交的危局,激起壯心雄圖,立志革新富國強兵,對於王安石的政治理論及其有系統的改革方法,頗為傾倒,遂擢拔他,以求富國強兵,可惜操之太急,廢逐元老,擯斥諫士,而任使之人,又多奸佞,不但新法不能推行,且弊端叢生,遂使國內騷動,民不堪命。     神宗是宋代有理想有抱負的君主,可惜王安石的胸襟與手腕無法達成帝的理想—取靈夏,滅西羌,然而皆不能達成目的,元豐八年飲恨而卒。在位十八年,廟號神宗,年號熙寧、元豐。宋神宗熙寧變法 神宗為太子時,即已熟知王安石,心儀神馳,及即位,召為翰林學士,越次入對,三年之間,由參知政事而宰相,於是王安石提出變法的主張,神宗言聽計從,當時反對王安石的司馬光就說:「上(神宗)與介甫如一人。」也只有如此,才能推動空前的變法。 王安石變法內容    王安石次第推行的新法有左列各項,茲分述如下: ﹝一﹞ 設置「制置三司條例法」:為國家最高的理財機構,以宰相領其事,總天下之利及國家預決算。﹝二﹞ 興農田水利:置水利官,考察各地已廢的陂塘溝洫及湖泊,及勸導並協助農民修整,`以利農田灌溉。﹝三﹞ 行均輸法:使有無相溝通,徙貴以就賤,既便轉輸,又省勞費。﹝四﹞ 行青苗法:以諸路常平錢借貸給民戶,春散秋斂,出息二分,免民戶受高利貸的剝削。此謂之散青苗,有強迫性質,因為散歛以錢不以穀,秋收後,貸錢戶反要賣掉數倍之糧食以還債,因穀物秋賤而春貴,往往懸殊三四倍或五六倍而不止。﹝五﹞ 行免役法:亦稱僱役法或募役法,令當役的民戶按貧富戶等第出免役錢,官戶,女戶,坊郭戶,單丁戶,原不充役戶及寺觀亦分別輸錢助役(其中官戶減半),叫做助役錢。又增收二分以分以備水旱欠缺,叫做免役寬剩錢。﹝六﹞ 行市易法:在京設市易務,許民以田宅向政府辦理抵押貸款,以購官物,其價較市價低廉。期內收息二分,逾期不還者,再追交百分之二的罰錢。﹝七﹞ 行方田均稅法:以東西南北各一千步為一方,相當於四十一頃六十六畝一百六十平方步(二百四十平方步為一畝,百畝為頃),歲以九月開始丈量登記,驗土地肥瘠顏色,定為等級,攤派賦稅,以均平負荷,杜絕隱漏。﹝八﹞ 立保甲法:以「十家為一保,選主戶有心力者一人為保長;五十家為一大保,選主戶最有心力及物力最高者一人為大保長,十大保為一都保,選住戶最有行止心力,材勇為眾所服及物力最高者二人為都副保正,凡選一家兩丁以上通主客為之,謂之保丁。」負責地方匪盜之討平和煙火的防範。﹝九﹞ 行保馬法:陜西五路義勇保甲,願養官馬者,由監牧以現馬給之,或官與其值令自市之,戶養一匹,給予免稅之優待,官府每年檢查一次,病死者補償。其用意一則可省公家開支,二則可加強地方民兵習戰禦盜之能力。﹝十﹞ 更貢舉立太學三舍法:廢除明經科,進士科議罷詩賦,改試經義策論,並頒布三經新義於學校,令天下士子皆誦習,又設明法科,試以宋律及刑統大義,以待不能業進士者。  由上述可以看出王安石的新法規模甚大,其中理財方面最為重要,只可惜沒能貫徹實行,反落個徒勞無功之譏,而加深了政治上的反覆仇報和黨派分野,這真是值得惋惜的事,此誠安石的不幸,亦為宋室的不幸!宋哲宗簡介    哲宗為神宗長子,名煦。元豐八年,神宗駕崩,便為其年方十歲的他即位,哲宗年齡尚輕,由太皇太后高氏臨朝聽政,將新政新法一筆勾消,且將新黨人物貶遂殆盡,謂之「元祐更化」,元祐八年(一0九三)年太皇太后病歿,哲宗始親政,以紹述神宗遺志為言,改元紹聖。恢復新法,排斥舊黨,報仇恩怨,大小之臣無一人幸免,在位十五年崩。廟號哲宗。年號三:元祐、紹聖、元符。 徽宗是神宗之第十一子,名佶。哲宗駕崩後,由其弟徽宗即位,經通百藝,書法尤工,為窮極土木,崇奉道教,自教主道君皇帝,群小競進,任用菜京、童貫、梁師成身、李彥、朱靦、王黻,十稱六賊,籍司馬光等百二十餘人為奸黨,刻石端禮門。又與金啟釁,致金師深入,帝懼,傳位太子,是為欽宗,尊帝為道君太上皇帝。在位二十五年,年號六:建中靖國、崇寧、大觀、政和、重和、宣和。徽宗時蔡京為相,大斥熙寧元祐時代反對新政的人士,追貶司馬光等嗣十四人官爵,復將司馬光、文彥博、呂公著等一百二十人開列名籍,指為「奸黨」,請徽宗御書刻石樹立在端禮門外,號稱「黨人碑」。菜京又欽書為大碑,頒布於天下。且規定凡名列奸黨的人士,皆遭禁錮,不得為官。  崇寧三年(一一0四),祐重訂元祐元符黨人及彼等所認為的邪惡人士,合為一籍,再刻石朝堂,乃造成繼東漢之後,歷史上又一次大規模的黨錮之獄。靖康之禍 當靖康元年正月汴京被金軍圍之時,朝臣分主戰主和兩派,李綱主固守以待勤王之師。當時金人兵力不滿五萬之眾,而宋諸路勤王之師漸集,總數不下二十萬,如能截斷金兵歸路,使金人進無可取,退無可掠,未嘗不能轉敗為勝,無奈欽宗優柔寡斷,受主和派包圍,下詔諸路勤王的軍隊不得進攻金軍,致錯失了良機。宋並割中山、太原、河間三鎮,才令金人退兵。金人食髓知味,不出一個月兵分兩路軍先後攻到汴京城下,至閏十一月二十五日終於陷落,金帥出下令屠城,激起汴都軍民同仇敵愾之心,金兵怕久留而生變,感覺用暴力也徒然無濟於事,乃打消屠城的念頭,復偽倡和議,以軟化宋人。欽宗以為金人想和,乃派宰相前往議,而金兵欲邀上皇(徽宗)出郊。欽宗不忍心年邁的父親再受驚嚇,乃親自前往和金人講和,金人索金一千萬錠,銀二十萬錠,縑帛二千萬疋,於是京師及開封府轄內直到應天府,到處根括金銀財物,這時也想不到百姓困乏了。及至靖康二年二月,徽、欽二帝再赴金營求和,及被扣留不遣,聲言候金銀足放歸,實一方面做要挾榨取人質,另一方面早已決意別立異姓廢掉欽宗了。京城被圍久,食物缺乏,道上橫屍,率取來吃,貓狗被食皆盡,金人掠奪財物計:北珠四千斤、金磚一百四十一葉、金器物四百二十五副,瑪瑙一千二百斤,水晶一萬斤,象牙一千四百六十座。其他賠償之金銀絹尚不計在內。宋室若能以如此財力募天下豪傑,大犒將士,起而保衛國家,抵抗侵略,決不遭致國亡被擄的慘禍。金人除了擄走二帝及宗室、大臣和上述財寶之外,帝后的法駕、法物、冠服、儀仗、教坊樂器、宗廟禮器、宣和殿的古代器物、太清樓祕閣三館的圖書,三省六部檔案,天下府州縣圖籍,官吏名冊,以及國史實錄院所修的大典,載走的載走,焚燒的焚燒,其他公私物產被摧毀,實為有史以來最悲慘的民族浩劫,史稱「靖康之禍」。宋高宗簡介    宋高宗,徽宗之第九子,名構,字德基,始封康王。徽、欽二帝為金人所虜時,康王出任河北兵馬大元帥,在外,張邦昌迎元祐皇后聽政後,乃迎康王至南京(河南商秋)即位,以李綱為相,宗澤為將,力謀匡復。然帝素性怯懦,志在苟安,為黃潛善、汪伯彥所惑,復南遷避敵,定都臨安。以秦檜為相,殺岳飛,乞和於金,稱臣納幣,遂成為偏安之局,是為南宋。    高宗在位三十六年,無子,傳位於孝宗,尊為太上皇帝,淳熙十四年(一一八七)崩,年八十一,廟號高宗。年號建炎、紹興。南宋偏安    金人聞迎康王,甚為憤怒,乃第三度南下,以示伸張討伐。高宗聞金人渡河,倉皇避敵。時河南州縣仍為宋有,宗澤留守東京,頗繫中原人之心,但高宗不仍撫定,只知逃避,先奔揚州,繼渡長江,從此決定宋室偏安江左的命運。宋孝宗簡介 孝宗,字永元,為太祖七世孫。高宗無子,乃於紹興二年收養孝宗於宮中,年方六歲,三十二年五月立為皇太子,六月禪位。即位後,是一位英明有為的君主,每感慨乎國土的淪喪與國恥的未雪,乃厲精圖治,立志復仇,首詔「追復岳飛元官,以禮改葬,訪求其後,特與錄用。以振人心而作士氣。次則起用始終反對和議的張浚,拜為江淮宣撫使,以樹風聲而示有為。帝退朝後就練兵講武,勤勞堅忍,期能達成恢復失地的願望。     孝宗在位二十七年,是南宋的黃金時代,帝平日生活力求樸素,而於官吏善惡,民生利病疾苦則極關心,所以遇到水旱災,帝每憂形於色,立刻下詔減免賦稅,遣官賑濟。帝又常詔侍講侍讀及掌制學士更直迭宿,或問經史,或談時事,或訪人才;有薦賢者,往往朝奏入而夕召見,故薦賢乃成為一時風尚。帝尚於調和人事,從不以朋黨侍臣下,為以賢否為用人的標準。所以朝多賢士,人才之盛,有「小元祐」之稱。傳位光宗,尊帝為壽皇,紹熙五年(一一九四)崩,廟號孝宗。年號三:隆興、乾道、淳熙。符離之潰    孝宗聰明英逸,恭儉勤政,以賢孝稱,為南宋之明君,可惜他所倚任的張浚,並非良將之才,隆興元年五月渡淮北伐,李顯忠攻下宿州,君臣方相慶賀,然曾不旋踵,得而復失,顯忠退師時,又被金兵擊敗於符離,宋軍所喪人馬軍資略盡,史稱「符離之潰」。敗訊傳來,孝宗精神上突受如此重大的打擊,只有悔恨用人不當,他雖然還有恢復之志,但恢復的機運卻更渺茫了。於是孝宗不得不採納和議,暫且休養生息,等待時機再舉大事。次年十二月宋金再度約和,條款是: ﹝一﹞ 宋主稱金主為叔父。﹝二﹞ 國交平等,改詔表為國書。﹝三﹞ 改歲貢為歲幣,銀絹各減五萬。﹝四﹞ 疆界如紹興之舊,宋歸還所取商秦二州。    雖然此戰失利,但卻簽訂比紹興和議還合理的和議,也使金人侵宋之心為之改變。宋光宗簡介   宋金再和以後,金世宗銳意內治,宋孝宗也致力生聚教訓,兩國晏然無事者三十餘年。孝宗於高宗崩後,哀傷過甚,開始倦勤,乃於淳熙十六年二月禪位於太子惇。是為光宗,光宗體弱多病,性非純孝,而卻多疑,其后李氏是一位猜忌成性的女人,挑撥離間,使光宗對乃父心懷埋怨,以致孝宗生病,光宗也不去重華宮問疾。及至孝宗病歿,光宗也臥病不起,不能執喪。內外洶洶,不知計將安出。宗室趙汝愚主張內禪,遣知閤門事韓侂冑﹝太皇太后女弟之子﹞請命於太皇太后而許之,光宗子擴遂即帝位,是為寧宗。宋寧宗簡介 光宗次子,名擴。初封嘉王,受內禪,初年召用諸儒,引擢善類,未幾韓侂冑權,削朱熹官,唱偽學之禁。開禧中為金所敗,又求議和,國體以虧。晚年史彌遠擅政,舞弄威福。在位三十年,廟號寧宗。年號四:慶元、嘉泰、開禧、嘉定。  韓侂冑是北宋名臣韓琦的曾孫,寧宗之立,侂冑自以為有定策之功,希圖厚賞,而汝愚入相後,裁抑近戚僥倖,沒有厚賞侂冑,侂冑大恨,乃陰謀排除去汝愚,並大興偽學黨禁,朝中正人一空,侂冑權勢漸增。開寧宗開禧初,侂冑專政,思建邊功以固權位,並提高個人聲望。適逢金章宗在位,北部蒙古遊牧部族興起,寇擾邊疆,連歲用兵,國勢日弱,韓侂冑認為這是揚威恢復的好機會,二年(金泰和六年,1206年)四月,決計北伐,下親征之詔,因為世守四川的吳曦叛國降金,使宋有西顧之憂。迨金兵渡淮,宋軍竟遭失利,韓侂冑知不能再戰,乃請求講和,以金的要求條件太苛,致侂冑勃然大怒,復有用兵之意,朝臣恐懼。楊太后素恨侂冑,乃與兄次山及禮部侍郎史彌遠合謀共誅之,函其首以謝金人,定訂新約: ﹝一﹞ 兩國疆界如紹興和議時。﹝二﹞ 宋主稱金主為伯父。﹝三﹞ 歲幣銀絹各增十萬。﹝四﹞ 宋以犒軍銀三百萬兩與金。宋度宗簡介  咸淳十年(1274)十月,宋度宗去世,由皇子嘉國公即位,年僅四歲,改元德祐,是為恭帝。謝太皇太后臨朝聽政,而軍國實際大權,則乃操之於賈似道之手。因為賈似道有定策功,所以加封太師,似道也常以去就要挾皇帝,帝甚至下拜留之。似道對有言邊事者,輒加貶之,由是邊事日急,無敢言者。度宗亦不知實情,其愚可知,在位十年崩,廟號度宗,年號咸淳。賈似道擅權誤國 賈似道因有策立之功,度宗對他尊敬異常,稱之為「師臣」,而不呼其名,每朝必起立答拜,朝臣稱之為「周公」,大小朝政都取決於他。他卻排除異己,朝中正是罷斥殆盡。     他又忽視國事,每日止在葛嶺私邸中,用心經營樓閣亭榭,當蒙古大軍向南進攻之時,他卻終日與群妾鬥蟋蟀為樂,如此顢頇,宋朝又進一步邁向滅亡。恭宗為度宗之次子,是全皇后所生,咸淳十年(1274)十月,宋度宗去世,由皇子嘉國公即位,年僅四歲,改元德祐,是為恭帝。謝太皇太后臨朝聽政,而軍國實際大權,則乃操之於賈似道之手。國政漸壞 正當其時元兵逼近,沿江諸州多降於元,賈似道迫於無奈,不得不赴前線督師,又遭敗績,宋軍大潰,賈似道又被交章糾劾,貶循州(今廣東龍川),並籍其家,但行至漳州(今福建龍溪)便為監押者所殺。  賈似道罷相後,繼之者為陳宜中,專務蒙蔽,遇事自私,將士離心,郡縣殘破,但均置諸不聞不問,祇終日對與其並相的王爚傾軋排斥,國事更不可為了。宋端宗簡介 當臨安未被元兵逼近之際,文天祥曾奏請詔立吉王與信王出鎮閩廣以圖復興。吉王是恭帝庶兄,信王是恭帝之弟。   兩王受封為益王與廣王後,而臨安亦破,乃輾轉逃至溫州,由陳宜中、張世傑等共謀擁立以繼承南宋之緒。旋同赴福州,吉王即帝位,改元景炎,是為端宗。時文天祥從元軍中逃出,抵達福州,詔拜右丞相兼樞密使,並開府南平,使經略江西。  因元軍之壓迫,張世傑、陸秀夫奉端宗及楊太后走泉州、漳州,又走惠州,其後再遷淺灣(今南澳島),又走秀山(今東莞縣西南海中)、井澳(今中山縣南海中)、謝女峽(中山縣南海中),又於景炎三年(1278)走碙州(今廣東吳川縣南),途中遇颶風溺海驚悸而死。 趙昺簡介 端宗死後,乃共立八歲的衛王昺為帝,改元祥興,是為帝昺。楊太后仍同聽政。並詔以陸秀夫為丞相,張世傑為太傅,文天祥為少保,升碙州為龍翔縣。  此時元廷已指定張弘範為蒙古漢軍都元帥,指揮十萬雄師,文天祥與戰於潮陽(今廣東潮陽縣),戰敗,退走海豐,被擒於五坡嶺。而張世傑也退據崖山。相戰於海中,大敗,陸秀夫乃負帝同溺於海,宋亡。

2005-08-05 19:11:22 · answer #1 · answered by ? 7 · 0 0

到下面的網址看看吧

▶▶http://qaz331.pixnet.net/blog

2014-10-29 04:36:16 · answer #2 · answered by JWNQALNVXVPU 4 · 0 0

他有更好的解決方式
TS777。CC

2014-10-26 02:08:01 · answer #3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到下面的網址看看吧

▶▶http://*****

2014-09-12 19:19:14 · answer #4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到下面的網址看看吧

▶▶http://*****

2014-08-11 05:49:55 · answer #5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到下面的網址看看吧

▶▶http://*****

2014-08-10 06:43:54 · answer #6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參考下面的網址看看

http://phi008780430.pixnet.net/blog

2014-05-05 07:57:31 · answer #7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中國是一個很服從的民族,縱看中國兩千年,百姓都活在集權統制下,甚至有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所以一個皇帝的好壞,代表著這個時期的國民生產毛額。但是自古昏君多於賢君,人民也就只好聽君由命了。

宋朝自太祖趙匡胤稱帝建國後,強幹弱枝,集中兵權,使大權主要掌握在皇帝、 太后、和宰相上,比起唐代,皇帝權力變大,比起後代,宰相卻有勸諫時政的功能,使得國家不因國君一人敗,也不因將領一人滅。

宋代皇朝的勝衰興滅,實在和在位皇帝的作為功績休戚與共,習習相連。所以了解宋朝歷史的最好方法,就是從了解各個帝王開始,以下將為你透析整個宋朝皇帝18名。
http://content.edu.tw/senior/history/ks_rs/sung/history/hyellow00.htm

2005-08-05 18:25:11 · answer #8 · answered by 琥珀 4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