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為避免讓國人被外界批評為沒有文化的台灣人…請問:『文化』構成的五個要素,分別為何?

2005-08-05 11:53:36 · 3 個解答 · 發問者 Anonymous in 社會科學 社會學

Narayanan & Nath

2005-08-05 12:03:12 · update #1

3 個解答

文化的要素
(一)語言(Language)
它是一套象徵與規則,以有意義的方式匯集而成,提供一種複雜的溝通體系。人類間的文化形成,是因為語言才使其成為可能。對於要變成某社會成員的人而言,一種文化語言的學習是必要的,而且它是孩子學習的首要事務之一。至少在孩子獲得初步指令的語言情況下,他們似乎不能獲得其他社會技能。由於語言對於人類互動是如此的重要,因此,我們很難想像沒有語言的生活。誠如一位語言評論者所說:生活是因為一系列的對話而持續著。
※補充5 語言---思考時,所需要的概念工具
語言形塑文化嗎?沙比爾與霍爾夫假設(Sapir-Whorf hypothesis):顯然地,語言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Edward Sapir(1920年代的著作)與其學生Benjamin Whorf(1950年代的著作)認為:在決定社會思想上,語言是重要的。他們的理論(沙比爾與霍爾夫假設)認為:語言決定文化的其他面向,因為語言提供不同範疇,藉此,社會實相乃被界定與建構。換言之,沙比爾與霍爾夫認為:語言強制人們從某個角度來認知生活世界。
※補充6
語言能夠成為一種靈活的溝通工具,主要是因為它有一個為眾人所共同分享的記號、文法和意義系統。這使得它能夠成為一個穩定的溝通系統,成為文化價值、規範和意識形態的輸送管道。
多種語文並存的形式通常可能隨著社會的發展,演變成一種國語和方言的區別。由於語言經常成為一種族群和身分認同的表徵,這種人為的選定和從而形成的國語和方言的差別,往往也變成族群關係緊張的一個來源。在族群關係不甚協調的地方,它也可以變成一個政治敏感的地帶。ex.台灣—語言是政治性的,是野蠻、暴力的
語言的社會意義
1.語言影響人們對實相的認知ex.歹竹出好筍
2.語言會反映出不同團體的社會或政治地位ex.職業婦女、同性戀劇展
3.團體會倡導改變與其有關的語言方式,以增加該團體的正面身分認同 ex.**者→喜憨兒
4.語言的使用會隱含其特定的歷史和文化脈絡ex.番仔→山胞→原住民
5.語言會扭曲真實的群體經驗ex.外省人
6.語言經常會有種族中心主義和性別主義的假定ex.外籍新娘
7.語言的定義會隨時間而改變,尤其是受下列兩因素而改變
(1)隨團體本身如何看待自己 (2)隨優勢團體如何看待該團體
(二)規範(Norms)---一種特定的文化期待→對應於特定的情境
規範是一種特殊的文化期待,指在某個既定情境下,如何表現相以對應的行為。社會如果沒有規範,天下將會大亂;一個有規範的地方,人們知道該如何行動,而且社會互動是一致的、可預期的和可學習的。規範支配著每一種情境。有時候,它們是隱而不顯的;換言之,它們不必清楚說明以讓人們瞭解它們的意涵。譬如說,當我們加入排隊時,一種隱而不顯的規是:你不應該闖入排在你前面的那些人的隊伍中。
※補充7
1.規範的存在並不總是負面、惹人討厭的,它的存在使我們更能預估其他人的行為,並且在這種預估的安全感中坦然存活。
2.規範是會隨著時空點而改變的。ex.服裝的改變
孫末楠(William Graham Sumner)的著作中曾提出兩種規範:民俗與民德。
1.民俗(Folkways)---比較不具強制力的,是一種行為的一般原則
民俗是一個團體行為所遵循的一般標準。你可以把民俗看作是不同團體文化的一般習俗。男人穿長褲而不是裙子,是文化民俗的一種範例。其他範例則是:人們彼此問候、裝飾他們自己的家中,以及整備其食物的方式。民俗可能是鬆散地界定、鬆散地被遵循,但是,它們結構團體習俗,並且支配許多社會行為。
2.民德(Mores)---較具有強制力的ex.法律、道德
是嚴格的規範,它控制道德與倫理行為。民德提供嚴謹的行為守則,例如命令、告誡、法律與宗教、反殺害他人與反通姦。民德也經常透過規則或法律來支持。
3.社會制裁(Social sanctions)---具程度上的不同
當任何規範被侵犯時,制裁會出現以制止或懲罰違反者。社會制裁是社會控制的機制,藉以執行規範。主要視規範被支持的嚴格情況而定。違反民俗比違反民德可能會有較輕的制裁。非通常性的穿著(亦即違反穿著文化民俗)可能帶來嘲笑,但是,通常不會受到嚴厲懲罰。然而,在某些文化裡,穿著的規則是嚴格被支持的。譬如說,回教的法律要求:女人出現在公眾場合時,必須將她們的身體覆蓋起來,還有她們的臉也要披上面紗。對於違反民德可能是嚴厲的,包括鞭打、烙印、放逐,甚至死亡。
※補充8
1.民俗(folkways)---風俗習慣v.s怪怪的
2.民德(mores)---道德成分v.s譴責、懲罰
3.法律(laws)---(1)由立法機關訂定
(2)有民俗、民的的基礎存在
(3)具強制性
獎賞懲罰
正式升遷降職
非正式微笑皺眉
俗民方法論(Ethnomethodology)---一種研究技巧
1.學者:葛芬柯(H.Garfinkal)
2.假設:社會的進行其實是奠基在「假設會怎麼樣」的基礎上的
3.透過精心設計的方式,去破壞社會規範,進而去觀察人們是如何做出反應的
4.破壞性實驗(馬後砲實驗)
(1)主旨:藉由破壞社會秩序,以了解社會秩序的存在
(2)案列:A.走路實驗 B.陌生人實驗(客人實驗)
研究社會規範的方法之一:觀察當它們被侵犯時,會發生什麼事?一旦你知道社會情境如何受到規範的控制,你就可以看出它是如何瓦解或分裂情境,因為這些情境往往是由規範形成的社會秩序所固守著。俗民方法論是一種透過有計劃地中斷或干擾社會規並觀察個人如何回應,而研究人類互動的技巧或手法。基本理念是:社會規範的中斷或干擾中斷或干擾有助於我們發現正常的社會秩序。
(三)信仰(Beliefs)---規範、價值的基礎
與社會規範一樣重要的是:人們在社會中的信仰。它們是某一特定文化內人們所集體持有的共享理念。共同信仰是社會中的人們匯集在一起的部分。對於某一特定文化的許多規範與價值而言,信仰也是基礎。在美國的範例是:信仰上帝,也信仰民主制度。這些信仰是普遍的受到支持與重視。
(四)價值(Values)---指的是社會或團體中抽象的標準,界定何者是可欲的以及道德正確的等理想的原則。
與信仰深層赳結的是一種文化中的價值。它們是一個社會或團體界定理想原則的抽象標準。價值界定什麼是可欲的或想望的,或是道德上正確的。因此,價值決定什麼是對與錯、美與醜、好與壞。雖然價值是抽象的,但是,它們為行為提供一種普遍的或一般的方針。譬如說,在美國社會中,自由是一種價值,它被認為與平等是一樣重要的。價值是理想的,它們形成團體行為的抽象標準,但是,它們也可能是在每一種情境中都無法實現的理想。
※補充9
Ronald Inglehart:寧靜革命─後物質主義價值變遷
Inglehart區分物質主義(materialism)與後物質主義(post-materialism) 的價值差異。
物質主義(一直到1960-70年代左右)的價值優位(value priorities)是放在經濟安定與人身安全。而後物質主義(經前一階段,物質生活已達一定水準)則是放在歸屬感、自我表現與生活品質。
對Inglehart而言,價值變遷研究的主要假設有二:
1.匱乏假設(the scarcity hypothesis)。一個人價值優位反映出社會經濟環境:一個人會將最高的主觀價值放在供應出現短缺的事物上。→短期的影響
2.社會化假設(the socialization hypothesis)。社經環境與價值優位間的關係並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存在著實質的時間遲滯(time lag),因為在相當大的程度之內,一個人的基本價值反映出他在未成年時期所處的條件。→長期的影響
※補充10
1.每一個社會的存在都包含了一個理想與現實的落差,以此可知,每一個社會都有自我設定的理想社會的存在。這個理想社會的形式往往就是這個社會的共同價值投射所在。
2.理解價值的存在---我們可以把它視為一套社會主要成員共同信守,並認為是重要的文化準則。是以一種廣泛而抽象的形式存在於社會中,如:自由、誠實等,這個高度抽象的性質,使它容易為社會成員所共同接受。
3.價值的建立和傳衍通常和社會的當下需求相呼應,不符合社會主要成員的想法和利益的價值,基本上是不會出現在這個社會的。這種片面強調某些價值觀點的做法,往往會導致某些價值在一個社會中被過度聖化,某些則被視為一種禁忌或罪惡。
以資本主義的生產為例,它就明顯排斥任何足以妨礙「競爭」和「成 就」的價值觀點,這種情況下,偷懶、失敗和浪費時間就成了一種污名標記,一種足以導致資本主義無法順利運作的危險因子。這也就是為什麼在現今社會中,競爭力會成為無上的價值準則,而任何足以影響競爭力的因素都受到貶損的原因。


你所謂的〝文化〞其實應該是指:
「文化」概念的意義演變
1.原始為教養=動植物的培育=人類發展的進程
2.啟蒙時期則是文明化=人類發展與進步的普遍性和通則性過程
(此時期,文化被賦予神聖的意涵) culture
3.在19世紀,在Herder及浪漫主義者與民族主義者的影響下
---文化變成是特定團體、人民、國家或時期的生活方式=複數的cultures
=今日的意涵
19世紀後半葉,狹義成藝術、哲學與學習有關的精緻智識活動


那才是你所指的文化吧!

至於被批〝沒文化〞是指一些生活中的行為,如亂吐檳榔汁、亂丟垃圾、在去共場所吵鬧...,外國人很不能認同那些行為,所以會認為台灣是〝沒有文化水準〞的。

2005-08-05 14:30:04 · answer #1 · answered by 寒寒 5 · 0 0

每一位孩子,都是父母心中最美麗的天使,即使 殘缺,也不不影響它他身上莊嚴的光彩。我們始終相信,心智上的障礙,只是生命裡部分的殘缺,而你我的溫情可以化解這些障礙,並引導他們發揮潛能。致力讓所有喜憨兒生活在社區、有朋友、有工作、有溫暖的家
盼大家以行動,鼓勵身心障礙朋友。
http://www.funchao.com.tw/

2014-05-31 13:43:31 · answer #2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文化間溝通能力的模式包含了五個因素:社交適應,自知之明,溝通技巧,率直,和互動投入。

2005-08-05 11:57:01 · answer #3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