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那邊常常在說我一分鐘可以唸十遍,他一分鐘可以唸二十遍,我也要練到一分鐘二、三十遍的地步,我是真的不懂,如果是我在唸的,我覺得就算是一分鐘一遍,只要這一分鐘能心無旁騖、無雜念的專心唸出一遍,就是一次好的唸經。不是在比較,也許他們也有他們的堅持,也許他們認為全心投入在速度上就會心無旁騖了,或是他們相信唸十遍的功德和唸一遍的功德確實有差,所以才會唸經速度的要求,這一點我猜想是如此,但始終心中還是疑惑,因為唸得很快的時候,心理還是會浮現一些念頭或是歌曲,對我來說,不見得能比較專心的~我真的很疑惑,因為我從來不去道場或是佛堂的,只是自己想清淨一下,偶爾唸個兩句,對於其它人的做法無法深究,只是疑惑到底大家是怎麼認定的呢?請知道的人告訴我一下吧~
2005-07-28 13:43:59 · 8 個解答 · 發問者 Anonymous in 社會與文化 ➔ 宗教信仰與靈性
其實我心裡倒是沒有什麼答案,因為我只是照我喜歡的万式唸經 ,因為我從來沒有參加任何的佛堂,最早接觸的佛學只是看了幾本佛書罷了,唸了幾年下來,有一個朋友新去了一個道場,他們那裡常常在講"師父,我現在可以大悲咒一分鐘30遍了","師父,我一個小時可以遍500遍了",我覺得聽得很疑惑,所以才提出這個問題,我所接觸過的佛堂只是他們這一家而己,過去從來沒和出家人或是廟方、佛堂打過交道,所以對於唸經要多唸幾遍這一點真的是疑惑至極呢~??
2005-07-29 09:50:03 · update #1
說句笑話,要是唸的人,一心不亂,那裏還會去計較一分鐘唸了多少篇呢!
其實口裏誦經、持佛菩薩名號,或持咒等,都只是口部活動,重要的是意識如何去運用或安住,或觀或止都不一而定。很視乎學佛者本身對佛法的理解及其修行的宗見如何。
就算同樣在用口唸,也有大聲小聲、舌頭微動的唸、默唸種種,這些都與唸的快與不快沒有關係。
不過如果唸誦多了,自然會產生慣性作用。同樣的時間,當然會比初唸誦者快點,但這與修行的作用好壞無關,只不過是舌頭靈活一點吧。
修行時,
太過昏沉,可大聲快唸一會,精神可振發起來。
太過散亂,則宜微細慢唸,專注於一字一音,這樣心神會收回來,較為安住。
所以快唸和慢唸,各種唸法,都可配合心識不同的狀況來運用。
2005-07-28 14:33:16 · answer #1 · answered by Tony 3 · 0⤊ 0⤋
到下面的網址看看吧
▶▶http://*****
2014-08-09 07:18:58 · answer #2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唸佛快慢是稱念的方式,有的人是習慣於快或慢,有的人是作意的去加速或是趨緩。
而佛號是稱念方式的目標,你要作的是把現在心口的這個唸放在佛號上,所以你的目標是佛號的話,快慢只是唸佛之道上的風景。
許多人的唸佛並不是在唸佛,他們的目標是在稱念佛號之外,比如說你舉的例子,他們的目標就是一分鐘三十遍,所以他們所念的是一分鐘要三十遍這是他們的目標,雖形式上在唸佛但心卻是在一分鐘三十遍上。
而你的唸佛,佛號也不是你的目標,你的目標是想「清淨」。
所謂念茲在茲,唸佛時就是唸佛,因為人心是心猿意馬的,不能念茲在茲,今天唸佛時這個習慣也是如此,唸佛時想要清淨,想清淨時在唸佛,跳來跳去跑這跑那的,就是無法在此佛號上歇息。
當你的目標是佛號,唸佛就是唸佛,自然就是清淨,清淨不求自來。
稱念佛號就是清淨,何必在清淨時又去找清淨呢?
南無阿彌陀佛
2005-07-29 08:16:36 · answer #3 · answered by 南無 3 · 0⤊ 0⤋
善知識,不論念佛與誦經,其真實的目的在於『明白自己』,既不在速度的快慢,亦不在次數的多寡。
在六祖壇經記載,法達比丘參訪惠能大師的這段紀錄,對仁者有大幫助。所以在下將之恭錄如下,煩您細閱。
僧法達。洪州人。七歲出家常誦法華經。來禮祖師,頭不至地。師訶曰:禮不投地,何如不禮。汝心中必有一物。蘊習何事耶。曰:念法華經已及三千部。師曰:汝若念萬部,得其經意,不以為勝,則與吾偕行。汝今負此事業,都不知過。聽吾偈曰。禮本折幔幢 頭奚不至地 有我罪即生 亡功福無比 師又曰:汝名什麼。曰:法達。師曰:汝名法達,何曾達法。復說偈曰。汝今名法達 勸誦未休歇 空誦但循聲 明心號菩薩 汝今有緣故 吾今為汝說 但信佛無言 蓮華從口發
達聞偈悔謝曰,而今而後,當謙恭一切。弟子誦法華經,未解經義,心常有疑。和尚智慧廣大,願略說經中義理。師曰:法達,法即甚達,汝心不達。經本無疑,汝心自疑。汝念此經,以何為宗。達曰:學人根性暗鈍,從來但依文誦念,豈知宗趣。師曰:吾不識文字,汝試取經誦之一遍,吾當為汝解說。法達即高聲念經。至方便品,師曰:止。此經元來以因緣出世為宗。縱說多種譬喻,亦無越於此。何者因緣。經云諸佛世尊惟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一大事者,佛之知見也。世人外迷著相,內迷著空。若能於相離相,於空離空,即是內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開,是為開佛知見。佛猶覺也。分為四門。開覺知見,示覺知見,悟覺知見,入覺知見,若聞開示,便能悟入,即覺知見本來真性而得出現。汝慎勿錯解經意,見他道開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見,我輩無分。若作此解,乃是謗經毀佛也。彼既是佛,已具知見,何用更開。汝今當信,佛知見者,只汝自心,更無別佛。蓋為一切眾生自蔽光明,貪愛塵境,外緣內擾,甘受驅馳。便勞他世尊從三昧起,種種苦口勸令寢息,莫向外求,與佛無二。故云開佛知見。吾亦勸一切人,於自心中常開佛之知見。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惡,貪嗔嫉妒,諂佞我慢,侵人害物,自開眾生知見。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觀照自心,止惡行善,是自開佛之知見。汝須念念開佛知見,勿開眾生知見。開佛知見,即是出世。開眾生知見,即是世見。汝若但勞勞執念以為功課者,何異犛牛愛尾。達曰:若然者,但得解義,不勞誦經耶。師曰:經有何過,豈障汝念。只為迷悟在人,損益由己。口誦心行,即是轉經。口誦心不行,即是被經轉。聽吾偈曰。
心迷法華轉 心悟轉法華 誦經不明己 與義作讎家
無念念即正 有念念成邪 有無俱不計 長御白牛車
達聞偈,不覺悲泣,言下大悟而告師曰:法達從昔已來,實未曾轉法華,乃被法華轉。再啟曰:經云諸大聲聞乃至菩薩皆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今令凡夫但悟自心,便名佛之知見。自非上根,未免疑謗。又經說三車,羊鹿之車,與白牛之車,如何區別。願和尚再垂開示。師曰:經意分明,汝自迷背。諸三乘人不能測佛智者,患在度量也。饒伊盡思共推,轉加懸遠。佛本為凡夫說,不為佛說。此理若不肯信者,從他退席。殊不知坐卻白牛車,更於門外覓三車。況經文明向汝道,惟一佛乘,無有餘乘若二若三。乃至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詞,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汝何不省,三車是假,為昔時故。一乘是實,為今時故。只教汝去假歸實。歸實之後實亦無名。應知所有珍財,盡屬於汝,由汝受用,更不作父想,亦不作子想,亦無用想。是名持法華經從劫至劫手不釋卷從晝至夜無不念時也。達蒙啟發踴歡喜,以偈讚曰。
經誦三千部 曹溪一句亡 未明出世旨 寧歇累生狂
羊鹿牛權設 初中後善揚 誰知火宅內 元是法中王
師曰,汝今後方可名念經僧也。達從此領玄旨,亦不輟誦經。
2005-07-29 06:06:18 · answer #4 · answered by 生命愛徒 7 · 0⤊ 0⤋
當你開始打工時後
你的速度非常緩慢不熟練
時時刻刻都需要非常專心
當你做到一時日後
幾乎是重複性動作
心不在焉也可以一樣快速完成
客官
哪一種比較好???
各有各的好處各有各的壞處
請你取捨對你好的部份
不要被人所左右
唸經快速
比不上誠心緩慢唸誦一句佛號
重點在於心
心為切要
有心才會信
信為功得道源母
2005-07-28 16:20:03 · answer #5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只要你認為唸得很快的時候,心理還是會浮現一些念頭或是歌曲,對你來說,不見得能比較專心的~若是這樣子倒不如不唸,唸多唸少並不重要,只要你心誠,以及你念佛的方法正確(是指你唸佛沒有雜唸的正確方法喔!),以雜念之心唸十遍功德倒不如心無旁鶩唸一遍,其實沒有快不快的問題只在於哪種方法適合你,佛陀並沒有要我們唸佛唸的讓自己不開心呀!!不是嗎??
2005-07-28 14:08:39 · answer #6 · answered by ? 7 · 0⤊ 0⤋
大德說對了!專心唸一遍比散亂心唸得快有用,「口唸彌陀心散亂,唸破喉嚨也枉然」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2005-07-28 14:07:55 · answer #7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唸經唸久了就會越來越熟,越唸越快,或許你的朋友只是在強調自己對這本經很熟了,自己常常用功的表現吧。
唸的快慢跟功德沒有關係,誠心比較重要。
2005-07-28 14:04:42 · answer #8 · answered by 秋伶 2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