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為什麼那麼複雜,那麼不單純,為什麼會有地支藏干?本氣,中氣,餘氣,是怎麼分的?可不論中氣、餘氣嗎?
2005-07-09 15:59:50 · 5 個解答 · 發問者 Anonymous in 社會與文化 ➔ 神話與民間傳說
我想我問的不是很精準,應該這樣問:例如子水藏干癸水,為什麼是癸水,而不是壬水?又例如巳火藏干丙火、戊土、庚金,為什麼不是藏干丁火己土辛金?這些氣的安排、這些組成是誰設計的?
2005-07-09 21:40:07 · update #1
五行分陰陽而成干支,干支所屬五行之性情互異,地支配合十二月令,為廿四
節氣流還的表徵,五行之氣分別蓄藏,而有寒暑溫凍之異。
八字的神奇就是將方位與節氣相結合,談天干時請以方位來理解,談地支時請以節氣來理解(這不全然對,但有利於以下的論述),再配合五行的方位屬性來看。
以地支「子」而言,自十一月「大雪」起,「冬至」是中點,一直到「小寒」結束,謂之「仲冬」,冬季中最中間的一個節氣(月),氣勢最強而純正(所以中點是「冬至」),但以天干論卻是正北方,是最冷最寒的時節,所以氣最純。以這個概念帶到天干來看,甲乙東方木...壬癸北方水。
這時候你會問,為何不帶壬水,而是癸水?再看一下前面,我前面說「氣勢最強」,也就是說幾乎沒有其他「餘氣」存在的空間,壬水初起是由弱而強,先有少許「辛金」含在其中,後面氣再強,只是壓迫「辛金」的範圍,所以氣還不夠專,待到「癸」方,氣由強而弱,強先弱後,也就先佔滿了「子」這個容器,後方的木又弱,根本壓迫不進來!所以氣最純!
所以子卯午酉就是四季中的最中間,氣勢最強,所以稱之為「四專氣」只含一、兩個人元(或稱藏干)。
以下類推(實在太長,講到你懂,鬍鬚會打結,而且這麼辛苦才給五點)...
依這種氣的方式理解,你或許會比較瞭解。
因此四專氣位居四季之中,最純、最強。
四長生位居四季的初始,藏干是主氣弱而範圍廣,餘氣的影響會逐漸增強。
四庫位居四季之末,藏干是主氣強而餘氣弱。
當然再加上其他柱的影響,以及當下或問事時辰的影響,就會產生種種生、化、剋、制、洩的千變萬化現象。
也因此如果不論中氣、餘氣是不行的,會有很大的誤差!
一般命理師談「地支藏干」通常都是死記死背,很少論述為何藏干,而不是「天干藏支」!
你的第二個問題是由誰設計的,依照我現有的資料,你可以參考「子平源流考」的第一段「今之談命者,輒以子平為名,子平何所取意?蓋以天開於子,子乃水之專位,為地支之首,五行之元,生於天一,合於北方,遇平則止,遇坎則流,此用子之義也」,同篇後段又說道「子平係徐居易之字,今之談命者,遠其宗法,故稱子平...」
所以應該是徐居易先生所創!
2005-07-10 07:23:58 · answer #1 · answered by ouwen 6 · 0⤊ 0⤋
到下面的網址看看吧
▶▶http://qaz331.pixnet.net/blog
2014-11-14 00:54:38 · answer #2 · answered by YZSLDDDREIDD 1 · 0⤊ 0⤋
到下面的網址看看吧
▶▶http://*****
2014-08-02 17:25:51 · answer #3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台灣首家合法娛樂城開幕囉!
體育博彩、真人對戰、現場遊戲、彩球
投注高賠率,歡迎您來體驗!
官方網站 aa777.net
2013-12-14 20:50:10 · answer #4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季節的變換不是一下就180度的轉變,不會今天酷熱的像夏天,明天就涼的像秋天,季節的更迭,是一消一長慢慢轉變的。夏天要熱,也是慢慢熱,到最熱,到慢慢不熱。季節的中段最明顯,氣最專。季節交接時,氣就雜。本氣,中氣,餘氣,是怎麼分的?一般八字書中都有地支藏干的月令分日用事。查表就可。中氣、餘氣都是八字的一部份,要談這門學問,不能不論。有時本氣不透干,要看中氣餘氣透不透,天干無明顯根氣,也要看中餘氣有無否。94.07.11補充:你是問藏干原理吧!有下面一說,但未盡善,僅供參考。寅申巳亥四支為天干臨地支長生臨官之位,如寅為甲之臨官、丙戌之長生。巳為丙戊之臨官、庚之長生。子午卯酉四支為天干臨官之位,如子為癸臨官,午為丁己臨官。以上兩組按十二長生陽死陰生推算之。有個漏洞,申所藏之戊土解釋不出。另外陽死陰生和下面四支之解釋又不對盤。辰戌丑未四支為本氣、加陰天干庫位〈就這點與陽死陰生之理相悖〉,及方位之餘氣。另外提供我對藏干的記憶方法:
圖片參考:file:///C:/Documents%20and%20Settings/user/My%20Documents/My%20Pictures/藏干.bmp
2005-07-09 17:52:51 · answer #5 · answered by 冷風 6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