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可以給我赤壁之戰的詳細資料嗎?
包括:時代.起因.過程.結果.人物.影響.謝謝嚕!

2005-07-05 07:08:52 · 3 個解答 · 發問者 latter day saint from Taiwan 3 in 藝術與人文 歷史

3 個解答

赤壁之戰的主角是曹操、劉備及孫權。當時曹操挾持了東漢末年的皇帝-漢獻帝,因此勢力最大。全國有力量和曹操對抗的,只剩下劉備和孫權。不過他們的軍隊聯合起來也不過五萬個人,而曹操集合了二十多萬軍隊,對外宣稱八十萬大軍,向南方進攻。於是劉備及孫權的聯合部隊,由劉備的軍師諸葛亮,和孫權的大將軍周瑜負責指揮,在赤壁用水軍抵抗曹操。
南方多湖泊及河流,習慣坐船,北方多陸地,習慣騎馬,用水軍抵抗來自北方的曹操,這是個不錯的方法。
曹操的兵大多是北方人,不要說打仗了,根本一上船,頭就暈了。有人出了個主意-連環船,把船一排排用鐵鏈連起來,船和船間鋪上木板,這樣不但可以在上面走,連馬都可以來回跑。不管風浪再大,它都很平穩。於是諸葛亮及周瑜想到用火來攻擊曹操的軍隊,但是必須要有一個放火的人。老將軍黃蓋看出周瑜的煩惱,就建議周瑜,找個藉口痛打自己一頓,然後假裝向曹操投降。
幾天後,曹操得到了周瑜打黃蓋的消息,也收到黃蓋要求投降的信。曹操非常高興的接受了。
到了約定的日子,來的不只是黃蓋,還有一艘艘燃燒的火龍。當曹操發現黃蓋是詐降時,已經來不及了,被鐵鏈鎖在一起的連環船,一艘接一艘著火,很快的燒成一片火海。
這年是西元二0八年,劉備及孫權打敗曹操,因為是在赤壁開戰,所以稱為赤壁之戰。由於這場戰爭的緣故,劉備取得西南一帶,孫權繼續固守江南,而曹操佔領中原一帶,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

2005-07-05 09:31:22 · answer #1 · answered by ? 5 · 0 0

(一)三國鼎立,赤壁之戰為重要一役。試陳述下列三項:

 (1) 此戰之起因;  

 (2) 此戰之經過;

 (3) 此戰與三國鼎立局面形成之關係。

答:三國時期,社會動盪,戰事頻仍,其中以赤壁之戰最為著明,現述其起因  如下:

  1, 州郡割據:東漢末年,漢靈帝採納宗室劉焉的建議,改州刺史為州牧,授以軍政大權,以對付民變。經董卓之亂後,州牧郡首割據稱雄,互相攻伐,逐漸形成幾種較大的勢力,其中以袁紹及曹操最為強大。


  2, 曹軍南下:建安五年,袁紹及曹操戰於官渡,乘其驕傲輕敵,內部出現不和,大破袁軍主力,結果統一北方。十三年,他再率兵南下,欲取荊州,江東等地區,以消滅劉備,孫權等勢力。

  3, 孫權抗曹:孫權為保父兄遺業,不甘為人控制,亦有奪取荊州,擴張勢力之意,所以在魯肅,周瑜和諸葛亮的力權下,決定聯劉備與曹操對抗。

  4, 劉備聯吳:建安十三年,曹操揮軍南下,荊州州牧劉表病逝,共子琮不戰而降,劉備原 依附於劉表,此時乃退至夏口,並派諸葛亮說服孫權與之共抗曹軍。

答:赤壁之戰之經過

  1, 赤壁初遇:曹操統一北方後,於建安十三年,率兵二十餘萬南侵,孫權,劉備聯軍五萬迎戰。曹操攻至赤壁.但初戰失利,退駐江北,與孫劉聯軍隔江對峙。

  2, 火攻破曹:曹軍長途跋涉從北方遠道南下,士氣下跌,而且不善水戰,聯軍遂以火攻破敵,擊敗其水師,隨即水陸並進,乘勝追擊,曹操被迫領殘兵狼狽返北。

答:赤壁之戰與三國鼎立局面形成之關係:

  1, 魏據北方:曹操經赤壁之戰一敗,無力南下,乃致力經營北方,奪取關中等地,為普魏稱霸北方奠定基礎。   

2, 蜀據西南:赤壁之戰使劉備保存了實力,戰後他乘機佔據荊,益二州,後來更從曹操手上奪去漢中,令其勢力大增,終能建立蜀漢。   

3, 吳佔東江:赤壁一戰解除了曹操對吳的威脅,使孫權在東江的地位更為鞏固。其後,他向長江中游發展,從劉備手中奪得荊州,又向東南地區擴張勢力,形成三國鼎立之局。

2005-07-05 09:16:34 · answer #2 · answered by 志明 3 · 0 0

赤壁之戰

十三年秋七月,公南征劉表。八月,表卒,其子琮代屯襄陽,劉備屯樊(魏書一‧武帝紀)。越、嵩及東曹掾傅巽等說琮歸太祖,琮曰:「今與諸君據全楚之地,守先君之業,以觀天下,何為不可乎?」巽對曰:「逆順有大體,彊弱有定勢。以人臣而拒人主,逆也;以新造之楚而禦國家,其勢弗當也;以劉備而敵曹公,又弗當也。三者皆短,欲以抗王兵之鋒,必亡之道也。將軍自料何與劉備?」琮曰:「吾不如也。」巽曰:「誠以劉備不足禦曹公乎,則雖保楚之地,不足以自存也;誠以劉備足禦曹公乎,則備不為將軍下也。願將軍勿疑。」太祖軍到襄陽,琮舉州降(魏書六‧劉表傳)。

先主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聞之,遂將其眾去。過襄陽,諸葛亮說先主攻琮,荊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乃駐馬呼琮,琮懼不能起。琮左右及荊州人多歸先主。比到當陽,眾十餘萬,輜重數千兩,日行十餘里,別遣關羽乘船數百艘,使會江陵。或謂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雖擁大眾,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曹公以江陵有軍實,恐先主據之,輕軍到襄陽。聞先主已過,曹公將精騎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餘里,及於當陽之長阪(蜀書二‧先主傳)。先主聞曹公卒至,棄妻子走,使飛將二十騎拒後。飛拒水斷橋,瞋目橫矛曰:「身是張益(翼)德也,可來共決死!」敵皆無敢進者,故遂得免(蜀書六‧張飛傳)。雲身抱弱子,即後主也,保護甘夫人,即後主母也,皆得免難。(蜀書六‧趙雲傳)。先主斜趨漢津,適與羽船會,得濟沔,遇表長子江夏太守琦眾萬餘人,與俱到夏口(蜀書二‧先主傳)。

先主至於夏口,亮曰:「事急矣,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時權擁軍在柴桑,觀望成敗(蜀書五‧諸葛亮傳)。論者以為孫權必殺備,昱料之曰:「孫權新在位,未為海內所憚。曹公無敵於天下,初舉荊州,威震江表,權雖有謀,不能獨當也。劉備有英名,關羽、張飛皆萬人敵也,權必資之以禦我。難解勢分,備資以成,又不可得而殺也。」(魏書十四‧程昱傳)。是時曹公新得表眾,形勢甚盛(吳書二‧吳主傳),欲順江東下,詡諫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漢南,威名遠著,軍勢既大。若乘舊楚之饒,以饗吏士,撫安百姓,使安土樂業,則可不勞眾而江東稽服矣。」太祖不從(魏書十‧賈詡傳)。

會權得曹公欲東之問,與諸將議,皆勸權迎之,而肅獨不言。權起更衣,肅追於宇下,權知其意,執肅手曰:「卿欲何言?」肅對曰:「向察眾人之意,專欲誤將軍,不足與圖大事。今肅可迎操耳,如將軍,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乘犢車,從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將軍迎操,欲安所歸?願早定大計,莫用眾之議也。」權嘆息曰:「此諸人持議,甚失孤望。今卿廓開大計,正與孤同,此天以卿賜我也。」時周瑜受使至鄱陽,肅勸追召瑜還(吳書九‧魯肅傳)。權延見群下,問以計策。議者咸曰:「曹公豺虎也,然託名漢相,挾天子以征四方,動以朝廷為辭,今日拒之,事更不順。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劉表治水軍,蒙衝鬥艦,乃以千數,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陸俱下,此為長江之險已與我共之矣。而勢力眾寡,又不可論,愚謂大計不如迎之。」瑜曰:「不然。操雖託名漢相,其實漢賊也。將軍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據江東,地方數千里,兵精足用,英雄樂業,尚當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況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請為將軍籌之:今使北上已安,操無內憂,能曠日持久,來爭疆場,又能與我校勝負於船楫乎?今北上既未平安,加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後患。且捨鞍馬,仗舟楫,與吳越爭衡,本非中國所長。今又盛寒,馬無蒿草,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閒,不習水土,必生疾病。此數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將軍禽操,宜在今日。瑜請得精兵三萬人,進住夏口,保為將軍破之。」權曰:「老賊欲廢漢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呂布、劉表與孤耳。今數雄已滅,惟孤尚存,孤與老賊勢不兩立。君言當擊,甚與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吳書九‧周瑜傳)。

時劉備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與魯肅遇於當陽,遂共圖計,因進住夏口,遣諸葛亮詣權(吳書九‧周瑜傳)。亮說權曰:「海內大亂,將軍起兵據有江東,劉豫州亦收眾漢南,與曹操並爭天下。今操芟夷大難,略已平矣,遂破荊州,威震四海,英雄無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將軍量力而處之,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若不能當,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將軍外託服從之名,而內懷猶豫之計,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矣!」權曰:「苟如君言,劉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橫,齊之壯士耳,猶守義不辱,況劉豫州王室之冑,英才蓋世,眾士慕仰,若水之歸海。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安能復為之下乎!」權勃然曰:「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吾計決矣!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然豫州新敗之後,安能抗此難乎?」亮曰:「豫州軍雖敗於長阪,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曹操之眾,遠來疲弊,聞追豫州,輕騎一日一夜行三百餘里,此所謂『彊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將軍』。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又荊州之民附操者,偪兵勢耳,非心服也。今將軍誠能命猛將統兵數萬,與豫州協規同力,破操軍必矣。操軍破,必北還,如此則荊、吳之勢彊,鼎足之形成矣。成敗之機,在於今日。」權大悅,即遣周瑜、程普、魯肅等水軍三萬,隨亮詣先主,并力拒曹公(蜀書五‧諸葛亮傳),遇於赤壁(吳書九‧周瑜傳)。

時曹公軍眾已有疾病,初一交戰,公軍敗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將黃蓋曰:「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然觀操軍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乃取蒙衝鬥艦數十艘,實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書報曹公,欺以欲降。又豫(預)備走舸,各繫大船後,因引次俱前。曹公軍吏士皆延頸觀望,指言蓋降。蓋放諸船,同時發火。時風威猛,悉延燒岸上營落。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軍遂敗退,還保南郡,備與瑜等復共追。曹公留曹仁等守江陵城(吳書九‧周瑜傳),嘆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魏書十四‧郭嘉傳),乃引軍還。備遂有荊州、江南諸郡(魏書一‧武帝紀)。

2005-07-05 07:54:14 · answer #3 · answered by 孜孜 3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