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初的政黨有哪些?梁啟超籌組的是哪一個?
2005-07-04 14:43:49 · 2 個解答 · 發問者 ? 6 in 藝術與人文 ➔ 歷史
清末政治組織以革命派的同盟會以及立憲派的憲友會為主,民初政黨多為由此兩個政治組織演化而成,直到第一次正式國會成立的前後,又化成革命派與立憲派對立的兩個大黨:前者為國民黨,後者為進步黨。
同盟會要人的章炳麟,在辛亥革命以前,已和孫中山有很深的隔閡,到辛亥光復事畢,便與同盟會分離,改組中華民國聯合會;湖北方面的孫武、藍天蔚、劉成禺等,原來也都是同盟會派的人物,現在也和張伯烈、饒漢祥等擁載黎元洪為首領,以湖北人為中心,組織一個政團叫作民社。
立憲派的憲友會在資政院時代,以君憲為目標;現在因為目標消滅,也不能不起化分作用;湯化龍、林長民等率領一部分人化分而成一個共和建設討論會;孫洪伊等率領一部分人化分而成一個共和統一黨;又有籍忠寅、周大烈等一部分人化分而成一個國民協進會。
在南京臨時政府時代,同盟會的幹部人員握重權,而該會中的少年黨員,妄自驕功,舉動暴烈,幹部領袖,不能節制,同盟會便為人所詬病;於是凡非同盟會的團體與由同盟會化分出來的團體,漸有互相結合以抗同盟會的趨勢。章炳麟所改組的中華民國聯合會,與往昔預備立憲公會的領袖張謇等,以江浙人士為中心,聯合而組成一個統一黨,這是第一步的化合。接著統一黨又與籍忠寅等的國民協進會,湖北團體的民社,聯合合而組成一個共和黨;便是第二步的化合。此時湯化龍等的共和建設討論會,孫洪伊等的共和統一黨,尚未十分活動;在北京臨時參議院中,積極與同盟會為對抗行動的,還祗有化合的共和黨。同盟會以民權黨自命,共和黨則以國權自居;同盟會對袁世凱謀防制,共和黨則擁護之;前者詆後者為御用黨,後者則詆前者為暴民黨。但兩黨議員,在參議院中皆不及半數,而共和黨有袁世凱的軍閥官僚勢力,與相援接,故參議院的行動,常為共和黨所操縱;於又有最重要的第三黨及其他各種小黨,再起後來的大化合作用。
所謂最重要的第三黨,便是統一共和黨。該黨的日要人員有谷鍾秀、張耀曾、歐陽振聲、殷汝驪、彭允彝、吳景濂等;他們所擁載的總幹事為蔡鍔、王芝祥。這一黨的人士,有從前加入過同盟會的,也有不曾加入過的,有從前與立憲派發生過關係的,也有不曾發生關係的。這一黨在精神性質上,可以說是介於所謂「民權黨」與「國權黨」之間。它在北京臨時參議院中也有二十五個議席,(同盟會與共和黨各四十餘席)所以有舉足輕重之勢;并且在各省的支部也有六七所,所以是重要的第三黨。
另外其他各小黨:
(一)陳錦濤、徐謙、許世英、牟琳、陳籙等以伍廷芳為會長的國民共進會;
(二)溫宗堯、王人文等以岑春渲、伍廷芳為名譽總理的國民公黨;
(三)董之雲等的共和實進會;
(四)張國維等的民國公會;
(五)潘鴻鼎等的國民黨(此非由同盟會改組之國民黨);
(六)共和俱進會,共和促進會,及國民新政社等,
以外還有所謂自由黨、社會黨種種名目,都不過曇花一現便不見了。
至於梁啟超所籌組的政黨為進步黨,這是因為袁世凱見國民黨在國會中占優勢,迫不及待地將共和、民主、統一3黨合並為進步黨。為盡快實現合並,袁世凱
在宣佈暫不入黨的同時,從善後大借款中,撥出160萬元作為經費,由袁派統一黨出面策劃3黨聯合。他派人去天津迎梁啟超入京,商討合黨事宜。梁啟超進京後,便積極活動,他同各方面反覆磋商,在大體取得一致意見的基礎上,舉行3黨黨員懇親會。梁啟超還以共和黨理事長黎元洪名義,公宴該黨參眾兩院議員,並以《共和黨之地位與其態度》為題,作了長達3小時的演說,闡釋了共和黨成立以來,為什麼在許多重大政治問題上,一直采取支持袁世凱政府而反對革命黨人的政策和立場。
不過雖然進步黨在許多重大政治問題上,一直采取支持袁世凱政府而反對革命黨人的政策和立場,但是推翻洪憲帝制卻是進步黨人的功勞。
2005-07-05 11:19:45 · answer #1 · answered by 潛龍子 7 · 0⤊ 0⤋
民國成立後.政黨林立,至民國2年2月國會選舉完畢後,形成二大黨相互抗衡的局面.
(1)國民黨:以同盟會為基礎改組而來.黨務運作由代理理事長送叫人負責.
(2)進步黨:親袁世凱.由梁啟超領導.成員多為昔日的立憲派人士.
2005-07-04 14:56:57 · answer #2 · answered by 冰〃咖啡☆〞 1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