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有些人開口閉口總是糞便?佛陀設教從不說過糞便,就是禪宗也從不說過糞便,在糞便中看見佛性並不是那些人的想法,他們錯會了!到底還是這句,為何有些人開口閉口總是糞便?
2005-07-01 15:23:55 · 8 個解答 · 發問者 裱糊匠 4 in 社會與文化 ➔ 宗教信仰與靈性
除糞人-尼提在佛陀住世的那個時代,舍衛大城中有一位賤民,名叫「尼提」,因為種姓卑賤,只能為人做除糞的工作以養活自己。這一天,佛陀在祇洹精舍中,觀察到除糞人尼提得度的因緣已經成熟,於是帶著阿難進城,要來度化尼提。尼提這時正拿著盛滿便溺的瓦罐準備要去城外傾倒、掩埋,遠遠地望見世尊朝向自己走來,世尊安詳的步履,莊嚴的儀表,眉宇間綻放金色的毫光;不由得讓他自慚形穢,立刻避道而行,悄悄地離開。當他快要走出城時,卻又和世尊不期然地巧遇,端著盛滿便溺瓦罐的尼提,心急的想要再次迴避。但是心裡一慌張,轉個身,瓦罐正好撞擊到牆壁,立刻破碎,屎尿濺了他一身,在世尊面前如此,使尼提感到既羞愧,又惶恐。這時,佛陀已走到尼提的面前,慈悲地對他說:「你想不想出家修行?」;從未曾有人用這樣溫和的聲音與尼提講話,他既感動又慌張的回答:「世尊,您是尊貴的剎帝利種姓出身,您的弟子們也都是和您身份相稱的貴族;我……我是卑賤的奴隸,怎麼能和他們一樣成為您的弟子呢?」佛陀對尼提說:「佛法的殊勝,就像清淨的泉水,能夠洗除一切污垢;而又好似熊熊的烈燄,不論是巨大或是微小、細緻或是粗劣之物,都能焚燒殆盡。佛法的慈悲與平等是廣大無邊的,不論是貧、富、貴、賤、男、女,只要發心想修行的人,都能從佛法獲得最究竟的利益。」佛陀的開示就像黎明的曙光,讓尼提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光明與希望,心中也萌生了想要出家的願心。於是,佛陀便請阿難帶尼提到城外的大河邊沐浴清淨,再將他帶回祇洹精舍。在精舍中聽聞佛陀開示,尼提心開意解,立即得證初果,於是懇切地請求出家,佛陀對尼提說:「善來比丘!鬚髮自落,袈裟自著!」尼提於一剎那間,現出清淨的僧相,正式成為佛陀的弟子。佛陀更為開示四聖諦,尼提比丘立刻證到四果阿羅漢,無始劫來的煩惱,一時滅盡,證得神通自在。舍衛國的人民聽說低賤的除糞人「尼提」竟然出家了!心裡都懷著輕蔑的想法,也不了解佛陀為何要度奴隸出家修行?於是街頭巷尾議論紛紛,國人們都說:「這樣低賤的人,怎麼配受我們的禮拜、供養!」「假使尼提進城托缽,我們家都會被他弄髒了!」這樣的流言訿語總是傳播得特別快,連國王也知道了這件事,心中一則輕蔑,一則疑惑,於是乘坐著寶車,帶著僕從們,到祇洹精舍,想請佛陀為其解惑。一行人馬到了精舍門前稍作休息,這時尼提比丘正坐在山門外的巨石上縫補衣物,七百個天人周匝圍繞,散花供養。國王看到了這個殊勝的景象,心中讚歎不已,走至尼提比丘面前,說:「朕想見佛陀,麻煩尊者為替通報。」尼提比丘立即全身沒入巨石之中,出現在佛陀面前,向佛稟告:「波斯匿王現在正在精舍門外,想來向佛陀請法。」佛向尼提比丘說:「你用你剛剛所現的神通出去,請國王入內。」尼提比丘立刻又從巨石之中出現,就好像水能自由出入一切的孔隙一搬,沒有絲毫障礙,他向國王說:「已經幫國王通報過了,請大王入內。」國王看到尊者無礙的神變,心中既驚奇又讚歎,先前的疑惑及惡念一掃而空,決定先不問「除糞賤奴出家」的事,想先問佛陀:這位尊者為何能有這樣自在無礙的大神通?國王想著想著,走到了如來的面前,頂禮佛陀,右繞三匝,恭敬地退坐在一旁,向世尊說出自己心中的疑惑:「之前為朕通報的那位尊者,有大神通,他可以全身沒入巨石,猶如水流滲入石中;也可以自在地從巨石中出現,不知這位尊者上下如何稱呼?」佛陀告訴波斯匿王:「這位神通自在的比丘,正是目前舍衛國中,人們所流傳的「除糞人-『尼提』,我已度化他出家證阿羅漢果。」波斯匿王一聽,高傲驕慢的念頭馬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無比的欣慕歡喜。佛陀再次向國王開示:「一切世間萬事萬物,總離不開『因果』,人生在世為何會有貧、富、貴、賤、尊、卑、苦、樂的果報,完全是過去生中自己所種的因;過去生中心常懷仁愛、慈悲、謙讓、敬順之善念,身常行尊敬三寶、長輩,愛護晚輩及一切眾生之善行,今生就感得尊貴富有;過去生中兇殘暴虐、貢高我慢、放任隨順自己的習氣,生生就感卑賤貧窮的果報。所以『因果』就是世、出世間的真理。」波斯匿王再次問佛:「請問佛陀,尼提尊者,過去生中種了什麼樣的因,今生才感得貧窮下賤的果報?過去世中又是種了什麼因,今世可以遇佛得度,成就聖果?祈請佛陀慈悲開示。」佛告波斯匿王:「過去迦葉佛滅度後,有十萬比丘僧,在這僧團中,有一位比丘,擔任僧團中的執事,這位比丘因為身體有病,常常腹瀉、頻尿,但他並不外出至架房如廁,而是排泄在金、銀打造的器具中,仗著權勢命令他的弟子處理排泄物,因為他在僧團中擔任重要的執事,便放任自己的習氣,高傲自大,身體稍微有一些不舒服,就懈怠墮落,指使弟子替自己除糞,然而他所命令的弟子,是一位已經證到初果的聖人,因為這個緣故,他在五百世中都生為下賤的人,以替別人除糞來養活自己,一直到了這一輩子,還是為人除糞的賤民。但是由於他曾經出家、持守戒律,所以這一生因緣成熟,得遇如來,聽聞法要,即能漏盡煩惱,證阿羅漢果。大王!你知道剛才說的那位驅使聖人除糞的執事人是誰嗎?他就是尼提比丘的前世!」波斯匿王聽了佛陀的開示,茅塞頓開,法喜充滿,高慢之心消失殆盡,讚歎道:「如來出現於世,真是太殊勝難得了!無量無邊的眾生都可以蒙受法益,離苦得樂。」並從座而起,走到尼提比丘前,恭敬長跪,頂禮尼提比丘,至誠懺悔先前所起的惡念。此時佛陀見波斯匿王已除慢心,更為彼說微妙法義:「執相修布施、持戒,乃至希望生天,這些都是生滅的法,並不究竟;唯有不住相修一切善法,心無所住著,才是最究竟的大樂。」這時在場的大眾,聽到佛陀微妙的開示,皆有所體會,大眾一心聞法精進,依教奉行。尼提比丘的前世因為貢高我慢、隨順習氣,驅使聖人為自己除糞,所以感得五百世卑賤貧窮,以除糞為業;卻也因為前世出家修行、持守戒律,今生方能生值佛世,得佛化度,聞法證果,所以「因果」確實是世、出世間的真理,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了解因果的道理,可以更積極地運用有限的生命,創造無限的未來。
2005-07-01 16:20:31 · answer #1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這家不錯 lv333。cC買幾次啦真的一樣
傳会咝匄
2014-09-06 04:57:52 · answer #2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如果有關佛教的各項問題~我個人的小小看法是覺得你可以參考下列正知正見的網站【淨空法師專集網站】http://www.amtb.org.tw/【法鼓山全球資訊網】http://www.ddm.org.tw/【慈濟全球資訊網】http://www.tzuchi.org.tw/ 【報佛恩網】http://www.bfnn.org/【佛陀教育網】http://foedu.51.net/big5/main.htm【法音清流】http://www.fa-in.org/index.html
2005-07-03 03:44:36 · answer #3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善知識,此乃「天設巧局」。
為何某些善知識開口閉口總是糞便?因為眾善知識落於外相,不肯思惟故。
善知識,容在下舉一例,煩請大眾思考。
『一位行者將一個蘋果吞下去,原封不動排出來。米飯吞下去,也原封不動排出來。任何食物吞下去,都原封不動排出來。排出來時且非常清淨。善知識,這行者能住世多久?」
各位善知識,是否看到糞便的不淨不垢?
2005-07-02 17:01:16 · answer #4 · answered by 生命愛徒 7 · 0⤊ 0⤋
珍貴的 糞便咖啡˙麝香貓或 果子狸 挑嘴吃食 成熟甜美的咖啡樹果實,而排出的糞便˙首先將其糞便曬乾 ˙保持原狀˙裝入鐵罐˙限量進口來台灣˙來到糞便咖啡的展示場˙粒粒糞便價格昂貴˙嗅聞起來並無臭味˙老闆逐一的撥開糞便˙取出咖啡原豆˙烘烤˙研磨成粉˙煮沸˙過濾˙哇~ 一小杯咖啡要價新台幣2000圓˙很香˙很好喝˙你敢喝嗎?
2005-07-02 14:50:33 · answer #5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古云讀文其人!如是觀者,如是明也!若心有異者,其人必異,任它起滅!若心有佛,其人心同佛心!由是觀者,如如不動也!無生!
2005-07-02 10:56:57 · answer #6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我來給大家介紹一下,他是我們的搗蛋金剛,以搗蛋出名。為何叫金剛,因為帳號有許多,是不會死的,因此大家不必去檢舉他。他是專門來給大家修行用的,所以大家不可對他無理。他也是我們將來的大恩人,因為他不惜犧牲自己,種下惡因,淪落惡道,與承受內心的痛苦,而讓我們修行。要記得!他可以無理,但是我們不要有過。只要你好好的轉變念頭,你就可以因此道業增增日上。電腦世界是虛擬的,各位不要被我們的搗蛋金剛考倒了。只要你通過了這一關,再以同樣的模式應用在生活中,哪你就可以解脫了。各位!多多寬容我們的搗蛋金剛吧!因為他的內心也是很苦的。此外,面對搗蛋金剛時,用詞用字要很小心,才不會被淘汰了。ok!
2005-07-01 15:45:33 · answer #7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或許~那已經是他ㄇㄉ習慣ㄌ
ㄝ就是~口頭禪ㄌ...............!!
或許他ㄇ說**是沒有惡意ㄉ~ㄝ沒有故意要說出口ㄉ
但是~的確失不好聽~給人ㄉ印象ㄝ不好
所以~幫助他~改過來~.......多多益善阿
^^~
2005-07-01 15:39:24 · answer #8 · answered by ? 3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