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什麼是"蒙太奇"風格?
什麼是"蒙太奇"風格?
什麼是"蒙太奇"風格?
蒙太奇 有哪些作品很有名

2005-06-27 09:20:09 · 5 個解答 · 發問者 Anonymous in 娛樂與音樂 電影

5 個解答

現在一般在電影或電視上的<蒙太奇>仍是法文Montage的音譯。是由法文的Montage演變而來,含有組合、組織、結構、構造等意思,本來是建築的專門用 語。到了1915年德國的達達主義者(Da Daist)照相藝術家詹‧哈特費路(John Heartfield)把照片的斷片剪貼成一幅作品,而把它稱為照片蒙太奇(Photo montage)成為映象藝術上第一次使用<蒙太奇>之開始。從廣泛的意義上來說,蒙太奇就是編輯(Editting),意思就是把一些被攝影下來的鏡頭編輯成一部電影。我自己本身很不喜歡用這兩個字,如果蒙太奇就是編輯,如此簡單了結,未免過於粗陋,根本無法表達具有深奧哲理的蒙太奇,其含義之深在我們進行探究之過程中將會自然體會、領悟。  世界著名的電影理論家貝拉‧巴拉秋(Bela Balazz1886-1952)對蒙太奇下了較為具體的解釋,他說:「蒙太奇就是把導演攝影下來一個一個的鏡頭(Shot或Cut)依照著一定的順序連結,進而將這些具有連續性的鏡頭綜合,使它產生導演本身所意圖的效果,這種創造過程可以比喻成一個工程師把一些零零碎碎的機件組合,配成一件完整的機器一樣。」巴拉秋又說:「無論有多麼強烈而富有表現力的畫面,也無法將畫面中對象本身所持有的意義完整的在銀幕上表達出來,必須在最後的瞬間(運用蒙太奇的時候)站在高一層的觀點上進行組合的工作,將每一個被攝影下來的獨立鏡頭整理並進行統一的剪接,換句話說,就是把這些被攝影下來、毫無秩序和意圖的斷片經過蒙太奇(編輯),使它們在導演意圖之下銜接,產生有系統的效果。」  所以有人說,蒙太奇是電影藝術的基礎、電影的文法。將蒙太奇比喻為電影文法的人把被攝影下來的鏡頭(Shot)比喻成一個獨立的文字,如何把這些文字組織連結、使它成為一篇動人的文章,就如同電影作家把攝影下來的鏡頭加以剪接、組織,換句話說,就是把這些被攝下的斷片蒙太奇,變成為一部動人的電影。  因此蒙太奇對電影作家來說是創造一流形式的武器。從許許多多攝影下來的鏡頭中選取作者(即電影導演)所感到最能合乎本身所意圖的效果片段,從物體和事件的空間集體當中選取出最適當的畫面,把它們連結。電影和現實不同,電影可以超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因此蒙太奇就是結合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場合所發生的場面鏡頭。  在電影史上開始使用<蒙太奇>這個名詞是在電影發明二十多年後的一九二0年代的初期,法國的著名電影大理論家列翁‧姆茜那克(Leon moussinac 1890.-1964.)經常提示蒙太奇的重要性,它的韻律論(Rhythm論)對俄國電影理論家影響不淺,但是這個時期的俄國電影理論家對蒙太奇也開始自行研鑽,使<蒙太奇>發展成為創造電影過程中最重要的基本要素之一。

2005-06-27 09:20:57 · answer #1 · answered by 小銘 7 · 0 0

像諾拉瓊絲的這部MV

(Thinking About You 忽然想起你)

http://boss.streamos.com/wmedia/bluenote/norahjones/thinking_about_you_video/thinking_about_you_300k.asx

導演就是用蒙太奇的手法

去詮釋一個坐火車的女孩 暗戀身旁的陌生男孩

跟他所發生的一切生活

2009-08-27 19:47:50 · answer #2 · answered by Peter Chou 4 · 0 0

蒙太奇光是找文章資料複製網頁是不會明白的~~
要真的搞董蒙太奇就要去找片子來看!
這是過來人的經驗...因為我一年級電影蓋論期末考就是死在蒙太奇電影的舉例申論題!

2005-06-29 12:23:43 · answer #3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哇,兩位好利害喔!我只知道蒙太奇為Montage還不知道有這麼多的分類!

2005-06-27 12:52:36 · answer #4 · answered by eeyore_nini 2 · 0 0

學習電影電視的人總會把"蒙太奇"這三個字掛在嘴上,看來很有"專業"(一般人聽不懂)的味道,好像"相對論"般一樣的艱深。那麼,究竟"蒙太奇"到底是什麼?

原來"蒙太奇"這三個字是"Montage"直譯過來的,原意是法文的"Monter"轉換成的,意指編輯、混成,尤指影像的編輯序列……

真要解釋這個詞彙可以寫一本書,但其實也可以用簡單兩個字來解釋----"蒙太奇"就是"剪接"--暈倒了吧!!

學術派的說法是,把一段連續的畫面,與另一個不同的連續畫面連接起來,而使之成為有新的意義的一段畫面。在剪接時單獨『火』的畫面就只有"火燒"的意義,單獨的『炸藥』畫面也僅有"物品"的意義,兩個畫面可能不是同時拍的,拍攝的場所可能也不一樣,但是把他們剪接連在一起時,就有火燒炸藥的意義,如果後面再加進第三個『爆炸』的畫面,那麼一段完整的劇情便會出現了。拍片時有很多機會碰上這狀況,有時我們為了表達攝影機無法完整拍攝的意義時,就必須靠剪接手法來表達。

事實上,蒙太奇這詞彙有著不同的解釋﹕

(一)蒙太奇Montage

法文中「加裝」(Mounting)或「升起」(Raising);以快速剪接的影像轉換場景,通常用來暗示時間的流逝及過去的事件,多用溶及多重曝光來表現;泛指一般的電影剪接。在歐洲,蒙太奇指剪接藝術。

(二)荷李活蒙太奇Hollywood Montage

蒙太奇的一種,影像交疊出現,通常以快速溶鏡和複雜的光學沖印效果產生;在荷李活,尤其是三十及四十年代就被簡單稱為「蒙太奇」。

(三)主題蒙太奇Thematic Montage

俄國導演艾森斯坦提供的剪接法:剪接時不是因連戲而剪接,而是因其象徵的聯想。例如,一個誇大好修飾的人和一隻孔雀剪在一起。通常用在紀錄片,鏡頭依導演的主題而剪接。

1924至1930年間,俄國電影史上有名的蒙太奇運動發生了。

在1910年代左右俄國最好的電影是節奏緩慢的通俗劇類型,焦點擺在演員面臨重大事件時的情節表演。Ivan Mozhukin所演出的電影,都是針對俄國本土觀眾,國外觀眾很少看過。

這些私營的公司拒絕讓財產成為國營,不願提供影片給國營戲院放映。1918年7月,蘇聯國家教育局電影部門開始管制底片供應,造成許多公司囤積底片,有些還帶著器材逃到別的國家去。

在底片器材短缺下,一些年輕的電影導演做了嘗試,導致全國性的電影運動發展。狄嘉維多夫在戰時從事紀錄片工作,庫勒雪夫則在國家電影藝術學校中授課時,做了一系列剪輯實驗,把一堆不同來源的底片剪輯成有連戲感的影片。這些理論成為蒙太奇風格的基礎。



《罷工》(1924)
1920年艾森斯坦受了1919年葛里菲斯的《忍無可忍》的影響,進入電影界。他的第一部劇情片《罷工》(1924)成為蒙太奇運動的開端。第二部《波坦金戰艦》上片後也大受歡迎,引起許多國家對該運動的注意,接下來的數年,艾森斯坦、普多夫、維多夫等拍了一系列具蒙太奇風格的經典作品。
俄國電影形式開始即不同於其他國家,劇情片通常不太注重主角的心理狀況,反而以社會環境壓力做敘事的因。到了20年代末期,這個電影運動中的重要人物都分別拍了四部重要的電影。然而此運動沈寂的原因不像其他國家是因為工業或經濟的因素,反而是來自政府的政治壓力,強制禁止了蒙太奇風格的使用。1934年政府發表了一則稱作社會主義寫實方向的新藝術政策,宣告了所有藝術創作應以寫實手法描述革命發展,結果大部份重要導演仍依然持續拍片,雖然有時會激怒當局,俄國蒙太奇運動在1933年普多夫金的《deserter》出現時正式結束。

2005-06-27 09:22:58 · answer #5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