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請問關於佛教高僧道安的介紹,謝謝!

2005-06-18 06:45:50 · 3 個解答 · 發問者 Anonymous in 社會與文化 宗教信仰與靈性

3 個解答

釋道安
釋道安 - 南北朝時高僧,翻譯家。本姓衛,常山撫柳(河北翼縣)人。十二歲出家,受「具足戒」(僧侶的最高戒律)後,二十四歲至業城(河南臨彰縣),成為佛圖澄的弟子。佛圖澄死後,道安因避戰亂,顛沛流離於翼,晉,豫一帶,後在襄陽,長安等地總結了漢代以來流行的佛教學說,整理了新譯舊譯的經典,編纂目錄,確立戒規,主張僧侶以「釋」(釋迦牟尼)為姓。培養了慧遠,慧持等高僧。
www.greatchinese.com/buddha/buddha066.htm

道安大師──中國僧制開創者

道安大師東晉時代傑出的佛教學者。
師事佛圖澄,精於般若與禪學的研究,
創「本無宗」,為六家七宗之首。
統一中國僧姓為釋氏。
制僧尼軌範,開中國僧制之始。
晚年於長安組織譯經,
編纂《綜理眾經目錄》,為我國第一部佛經目錄。

道安年表

小引:關於道安的生卒年代,現存史料的記載不太一致。《出三藏記集》卷十五和《高僧傳》卷五的〈道安傳〉所載道安的卒年相同,皆為前秦建元二十一年(公元三八五年)二月八日;但《高僧傳》和《名僧傳抄.道安》還注明卒歲為七十二歲。據此,道安當生於西晉建興二年(公元三一四年)。然而,道安在其所撰〈四阿鋡暮抄序〉中說,自壬午之歲(建元十八年,公元三八二年)八月至冬十一月令鳩摩羅佛提等人譯出此經。「但恨八九之年,始遇斯經,恐韋編未絕,不終其業耳。」〈鞞婆沙序〉中說,建元十九年(公元三八三年)四月至八月,弗圖羅剎等人譯《鞞婆沙》,「恨八九之年,方(門+視)其牖耳。」此二序皆當寫於建元十九年,「八九之年」意為七十二歲。據此推斷,道安卒於建元二十一年當為七十四歲,其生年為西晉永嘉六年(公元三一二年),這種說法,當較允妥。

此外,關於道安避難時間及歷程等問題,近代學人,如湯用彤先生亦有精審之考訂,糾正了《高僧傳》中許多記載之誤。這些研究情況,我們都擬在「道安年表」中體現出來。

◆ 三一二年 晉永嘉六年

道安生於常山(今河北正定南)扶柳縣。

◆ 三一八年 大興元年 七歲

由於早孤,為外兄孔氏所養,年七歲開始讀儒家經典、五經文義,稍已通達。

是年三月,司馬睿即皇帝位。七月,劉聰卒,劉粲即位。八月,靳准殺劉粲,劉曜、石勒起兵,族滅靳氏。十月,劉曜即皇帝位,建立漢趙。

◆ 三二三年 明帝太寧元年 十二歲

出家為僧,此後數年,道安曾從事田間勞動,執勤就勞,毫無怨色。期間,求師借閱《辯意長者子經》、《成具光明經》等,一邊勞動,一邊就讀,皆能過目成誦,師異其才。

◆ 三三一年 成帝咸和六年 二十歲

道安受具足戒,並得到師父同意,可以自由出外遊學。

是年九月,石勒營鄴宮,以洛陽為南都,置行台。

◆ 三三五年 咸和九年 二十四歲

道安遊學至鄴(今河北臨漳),入中寺事佛圖澄為師,直至澄死。

上一年,石虎即位,翌年遷都於鄴,尊奉佛圖澄為「大和尚」。

◆ 三四八年 穆帝永和四年 三十七歲

佛圖澄死,道安還冀州。

是年九月,幕容皝死,子(人+雋)嗣位,後趙主石虎廢殺太子石宣後,立石世為太子。

◆ 三四九年 永和五年 三十八歲

四月,石虎死,石世嗣位。五月,彭城王石遵殺石世自立,並遣中使竺昌蒲召請道安入住鄴北的華林園,為之廣修房舍。

十一月,冉閔廢殺石遵,立義王石鑑。

◆ 三五○年 永和六年 三十九歲

閏二月,冉閔殺石鑑,盡滅石氏,自稱天王,國號魏。原後趙境內少數民族紛紛擁兵割據拼殺,北方大亂。

約在此時,道安預感「國運將危」,離鄴出走,旋避難於護澤(今山西陽城)。

◆ 三五一年 永和七年 四十歲

道安北上至雁門郡的飛龍山(今山西渾源西南)避難,同行者有同學竺法汰。

道安在飛龍山遇沙彌時好友僧先,二人討論「格義」問題,此時道安已有新悟。

是年正月,符健天王位,國號大秦。

◆ 三五四年 永和十年 四十三歲

道安到太行恆山(今河北阜平北)立寺傳教,聲名大振,隨其受學、出家之人「中分河北」。慧遠亦於是年隨其出家。

是年,桓溫統步騎四萬從江陵北伐前秦。四月,桓溫敗秦軍於藍田,進軍灞上。六月,因糧盡退兵。

◆ 三五七年 升平元年 四十五歲

道安回鄴城,住受都寺。

道安讓慧遠就席講《般若經》,有聽者質難般若實相義,遠援引《莊子》義為連類解釋,惑者曉然,此後,道安特允慧遠不廢俗書。

是年,苻堅起兵殺苻生。六月,堅即位,去帝號,自稱大秦天王。

◆ 三六○ 升平四年 四十八歲

燕王慕容(人+雋)死,王廷一度發生內訌,道安出走鄴西北的牽口山。

三六二年 哀帝隆和元年 五十歲

冀州連年災荒,道安率慧遠等數百僧眾往王屋女林山(今河南濟源西北)。不久,渡河入陸渾(今河南嵩縣東北)之山棲居修學,以草木充飢。

◆ 三六五年 興寧三年 五十三歲

燕軍攻克洛陽,盡取河南諸城壘,為避戰亂,道安南投襄陽。

是年四月五日,習鑿齒與道安書,勸道安來襄傳教。道安在新野途中,曾分徒眾往各地,四處傳教。

道安在襄陽約十五年,每年都講《放光經》兩遍,還注解、整理經典,確定戒律,不遺餘力。

是年,著名詩人陶淵明生。

春三月,哀帝服藥求長生,中毒而死。弟玡璃王奕立,是為廢帝海西公。

◆ 三七三年 孝武帝寧康元年 六十一歲

荊州刺史、征西將軍桓豁鎮江陵,請道安暫住。慧遠隨行,同行還襄陽。

道安在襄陽以白馬寺狹,別以張殷宅建檀溪寺。

是年七月,桓溫病卒。謝安和王彪之共掌東晉朝綱。

◆ 三七四年 寧康二年 六十二歲

道安撰就我國第一部佛經總目《綜理眾經目錄》一卷,後散失。

竺道潛於是年卒。

◆ 三七五年 寧康三年 六十三歲

二月八日,道安鑄丈六釋迦佛像。

秦王苻堅禁老、莊、圖讖之學,犯者處死。遣使向道安贈送外國佛像,彌勒佛像。

是年,宗炳生。

◆ 三七六年 太元元年 六十四歲

八月,前秦攻涼州,滅前涼。

十二月,道安所造丈六佛像成。慧遠作〈晉襄陽丈六金像頌〉。

◆ 三七八年 太元三年 六十六歲

二月,前秦苻堅命其子苻丕率步騎十七萬圍攻襄陽。因秦軍臨城,道安乃分張徒眾,各隨所之。慧遠離道安往江東。

◆ 三七九年 太元四年 六十七歲

二月,前秦苻丕攻陷襄陽,俘東晉守將朱序,並將道安與習鑿齒送往長安。苻堅甚悅,謂得「一人有半」。(一人指道安,半人指習鑿齒)可見其對道安之尊重。

是年,大書法家王羲之卒。

道安令曇摩侍(持)等譯出《十誦比丘戒本》(或云《十誦大比丘戒》)一卷。道安為寫序,名〈比丘大戒序〉。

僧純、曇充自龜茲沙門佛圖舌彌處得《比丘尼大戒》(亦云《十誦比丘尼戒》)一卷。

曇摩侍(持)與竺佛念共譯《教授比丘尼二歲壇文》一卷。

◆ 三八二年 太元七年 七十一歲

罽賓律學僧人耶舍等人譯出《鼻奈經》(亦作《鼻奈耶律》)十卷。道安為之寫序,名為〈鼻奈耶序〉。

冬十月,苻堅會群臣議犯晉,意見不一。苻堅力主犯晉。不久,道安勸堅勿犯東晉,堅不從。八月,道安東赴鄴都,視佛圖澄寺宇。

是年九月,車師前部王彌第入朝於秦,其國師鳩摩羅跋提獻朝語《大品》一部,實有一萬七千二百六十首廬(偈頌)。道安即命曇摩蜱、佛護等譯出,名為《摩訶缽羅若波羅蜜經抄》五卷,道安為之作序。

◆ 三八三年 太元八年 七十二歲

道安組織僧伽跋澄等譯出《阿毗曇毗婆沙》(或作《鞞婆沙論》)十四卷,道安作序,名〈鞞婆沙序〉。

僧伽提婆等譯出《阿毗曇八犍度論》(又名《迦旃延阿毗曇》)三十卷,道安為之作〈阿毗曇序〉一文。

釋曇邕從道安出家。

慧遠擬去廣東羅浮山,途經潯陽,見廬山幽靜,足以息心,乃留住龍泉精舍,後住西林寺。

十一月,爆發了歷史上著名的秦晉淝水大戰,前秦大敗。謝玄乘勝攻占洛陽等地,苻堅返回關中。

◆ 三八四年 太元九年 七十三歲

道安組織譯出《婆須蜜》、《僧伽羅剎所集經》、《中阿含經》。及《僧一阿含經》等,並一一為之作序。

二月,慧遠在廬山建東林寺。

七月,前秦呂光入龜茲改立其王,降者三十餘國。得佛學大師、佛經翻家鳩摩羅什。

著名佛教般若學者僧肇生。

鮮卑慕容垂稱燕王,史稱後燕。羌人姚萇稱秦王,史稱後秦。

◆ 三八五年 太元十年 七十四歲

二月八日,道安在長安五級寺去世。

著名詩人,佛教信徒謝靈運生。

大書法家王獻之卒。

西燕主慕容沖入據長安。

呂光自西域還師,至姑臧,據涼州。羅什隨光至涼州。

苻堅在五將山為姚萇所殺。苻丕於晉陽即帝位,改元太安。次年被殺。

www.fgs.org.tw/bonze-bio/17道安大師.htm

2005-06-18 06:48:36 · answer #1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亞洲36588合法彩券公司直營 官網: A36588.NET 】

【 最新活動→迎接新會員,首存狂送20% 】

【運動→電子→對戰→現場→彩球 】

【免費服務 →電影區、討論區、KTV歡唱、運動轉播、即時比分、24H客服 】

【亞洲36588合法彩券公司直營 官網: A36588.NET 】

2014-08-31 02:40:41 · answer #2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幫忙來解答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105061708234

2005-06-18 21:36:51 · answer #3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