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話,[棒喝獅吼,只能用可容之器,非禮責罵,豈能欺以慈悲之心!][棒喝獅吼]語[非禮責罵]....的分界點在[施者]的認知還是[受者]感受?
2005-06-15 10:24:27 · 3 個解答 · 發問者 Anonymous in 社會與文化 ➔ 宗教信仰與靈性
u6說[若 受者 不堪責罵者 , 則好自為之 ˙ 換言之˙兩不相欠 ??]
既然[兩不相欠]..卻常看u6之輩,到處非禮責罵.潑婦罵街..搞的這個園地[烏煙瘴氣]!!果真是讓人打從心裡看不起!!講一套作一套的傢伙!!
2005-06-15 18:50:04 · update #1
善知識,企管教學中有所謂「個案研究」,初學謹提供禪宗第一個「棒喝獅吼」案例,您可詳加研究,或可自解。
有一童子,名神會,襄陽高氏子,年十二,自玉泉來參禮。
師曰:「知識遠來艱辛,還將得本來否?若有本則合識主,試說看。」
會曰:「以無住為本,見即是主。」
師曰:「這沙彌爭合取次語。」
會乃問曰:「和尚坐禪,還見不見?」
師以柱打三下云:「吾打汝是痛不痛?」
對曰:「亦痛,亦不痛。」
師曰:「吾亦見,亦不見。」
神會問:「如何是亦見,亦不見?」
師云:「吾之所見,常見自心過愆,不見他人是非好惡;是以亦見亦不見。汝言亦痛亦不痛,如何?汝若不痛,同其木石;若痛,則同凡夫,即起恚恨。汝向前見不見,是二邊;痛不痛,是生滅。汝自性且不見,敢爾戲論?」
神會禮拜悔謝。
師又曰:「汝若心迷不見,問善知識覓路;汝若心悟,即自見性,依法修行。汝自迷不見自心,卻來問吾見與不見。吾見自知,豈待汝迷?汝若自見,亦不待吾迷,何不自知自見,乃問吾見與不見?」
神會再禮百餘拜,求謝過愆,服勤給侍,不離左右。
一日,師告眾曰:「吾有一物,無頭無尾,無名無字,無背無面,諸人還識否?」
神會出曰:「是諸佛之本源,神會之佛性。」
師曰:「向汝道無名無字,汝便喚作本源佛性。汝向去有把茆蓋頭,也只成箇知解宗徒。」
祖師滅後,會入京洛,大弘曹溪頓教,著顯宗記,盛行于世;是謂荷澤禪師。
2005-06-15 19:38:22 · answer #1 · answered by 生命愛徒 7 · 0⤊ 0⤋
若聽不懂者,則豈有慈悲可言呢 ?
2005-06-15 15:32:09 補充:
棒喝獅吼,只能用可容之器,非禮責罵,豈能欺以慈悲之心 ?在[施者]的認知還是[受者]感受?答 : 可造之財 ,稱之為 可容之器 ˙若 [施者] 有非禮責罵 者,則小根器之[受者], 必為不堪於忍受˙若 施者 有認知 者 ,則 納為 弟子˙若 受者 不堪責罵者 , 則好自為之 ˙ 換言之˙兩不相欠 ??若懂得 所謂的 [無慈無悲] 者 ,則可稱之為 慈悲 ˙(沒有心).慈悲一詞 ,語出 黃檗希運禪師˙臨濟 甚為不解 ,故而喫棒有份˙結論 :其分界點 仍在於 [ 施者 ]˙故與 [受者 ]無干˙
2005-06-15 11:32:09 · answer #2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我覺得應該是在施者吧!
畢竟出發點的不同就是決定在施者以怎樣的心態去說或是做,如果施者的目的是為了受者著想,就算再怎樣的不高興也要找個方式接納施者的意見吧!
若施者本身就是辱罵受者,那受者本身也不能傻傻被欺負啊!
可是我又覺得受者本身領悟性也要高,不然怎麼知道施者的用心良苦?到時候把金玉良言當成廢腐之言,那也沒用啊!
2005-06-15 15:02:00 補充:
這些是個人淺見@@!
2005-06-15 16:20:56 補充:
我想也是@@∥
2005-06-16 08:43:56 補充:
自問自達?怎麼說@@?
2005-06-15 10:37:55 · answer #3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