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如題...在山區迷路...野外求生的基本注意事項?

2005-06-14 19:30:10 · 5 個解答 · 發問者 Anonymous in 運動 戶外休閒活動 其他:戶外休閒

5 個解答

野外求生

避難小屋:
1.乃是荒野的遮蔽處,是你和你的斧頭從工作中編織出來的
2.用交枝做成的屋頂,最好把大葉鋪上,必須把葉子交織排好,而且要夾折在框子裡,好使風不動,雪重量不能移動它
3.把地面上也鋪上大葉、枯枝,外面牆上也疊上一厚層,以防濕氣
4.需要拿塊布、雨衣、雨斗蓬、披肩等放於屋頂上,以防下雨
5.可以找一棵遇雷電打倒的樹,找長、薄的木片鋪於屋頂當成屋頂板
6.要可以擋風遮雨、並且要利用隨手可取得的物品來建造
7.最重要的要保溫、防地上濕氣

生火:
(1)起源:遠古人類鑽木取火
(2)用火安全:
1.生火前要畫出生火的區域(儘量不要使用到草地,以砂土為宜)
2.儘量不要在植物旁建灶,以免影響樹木的生長
3.建灶生火付近,別忘了闢出直徑約三公尺的範圍,先行清理乾枯樹枝'樹葉以免引
起火苗蔓延
4.生火區域旁,預先備用水'沙土'供意外火災或滅跡用
(3)生火前應準備的燃料---三級材:
1.發火材:ex:松柏(油脂類).小樹枝.小竹片
2.引火材ex:姆指大的乾枝
3.燃燒材:粗的木頭或材薪
(4)起火的技巧:
1.燃燒引火材須專心有耐心
2.注意通風,風力不足時可吹氣---細而綿長的吹
(5)材的架設:1塔形、2三角形、3井字形
(6)滅跡:
1.將未燃燒的材移到旁邊,將大塊紅炭打碎弄散
2.把水或沙灑在還沒有燃燒完的木材上直到火熄滅,並用沙混合滅跡

山難救助:登山有十要
一要.目標

二要.領隊-領隊主要是在策劃,督導,協調,是一個做決定的人,領隊的品格和修養很重要,他也掌握了隊員的"生死"

三要.天時-最好的登山季節是在兩個季風轉換期,大概是三月(超過三千五百公尺的山,仍屬積雪期)九月至十二月,其中間五至六月又屬梅雨期,所以最好是秋天幾月,夏天非登山好季節,颱風,雷雨,霧均是問題.
颱風---
(1)出發前,先向氣象所請教,了解近期氣象趨勢,必要時斷然延期
(2)隨時收聽氣象廣播,觀察天象,如展望不佳,斷然後撤
(3)如撤不及儘找避難小屋
雷雨---
(1) 儘量保持身體乾燥,人濕,背包不能濕,無論如何要有足夠的換濕衣服,寧可第二天穿濕衣服走路,不能穿濕衣服過夜.
(2) 雷近時儘量找地掩蔽,乾岩洞最好,絕對不可在大樹下或流水的岩壁下,在山稜 ,山頂或平原上,儘量不讓自己成為"最高點",當感到有"毛髮悚然"的感覺時,立即丟棄金屬物品,撲倒在地,打雷的時間,可能只有幾分鐘,但最難躲避,能不被"罩入"最好.

霧---
(1) 如有熟路的嚮導,或明顯路標或領隊能使用地圖指北針正確定向,全隊便可以"結隊"小心前進.否則,就地停止.
(2) 如真的掉隊迷失出信號,口哨,呼叫,要求指引,若聯絡不上,試循方向,尋覓足跡或路標,寧可原地待援,天氣惡劣或天晚時,儘可能掩蔽自己,保持乾燥溫暖,絕不盲目亂闖.

四要.地利

五要.人和-人是一切的因素,除了隊員之間的合作和友誼以外,經驗和體力也不要相差太多.

六要.裝備-含團體裝備和個人裝備,背包一般在十二到十五公斤.

七要.糧食-以合乎營養為第一,輕便耐久為第二,合於大多數口味為第三,一般每天供給熱食早晚兩餐,中午乾糧自備,炊具一般是汽化爐,煤油或汽油要仔細裝罐,還有最要緊的是最少要準備一天的備用糧.

八要.堅忍

九要.應變-遇危難時
(1)領隊和全體隊員必須冷靜,尤其領隊必須仔細分析情勢, 配合現場和人力,做出適當決定
(2)掌握現有人力和裝備,把大隊安定下來(遇颱風,應下撤或緊急避難隱蔽)分別派人進行"初步搜索"或搬運急救,注意絕對保持現場,搜救人員經過的地區必須留下明顯路、求救(最少二人))以書面說明事故確實情況和要求救援的事項, 同時考慮撤離大部分隊員,現場仍由領隊率得力人員數人,繼續進行搜救或施救,領隊應留至現場,直至救援隊到來.同樣重要的,在隊伍入山前,必須有人"留守",以便在逾期未歸時能主動追蹤處理.

十要.公德

野外預防與急救:
高山症―
症狀 : 嘔吐,耳鳴,頭痛,呼吸急促,食欲不振,發燒
預防 : 行程不宜緊迫,少出汗,多休息,休息時間不宜太久,以免著涼,若衣服汗濕 ,要立即換掉.
急救 : 多休息,服用陣痛,解熱劑,登山歸來最好泡熱水澡半個鐘頭以上,加上充裕ㄉ睡眠,必可去除疲勞恢復體力.

雪盲―
症狀 : 懼光,眼睛著熱,流淚,紅腫
預防 : 因反光使兩眼受到刺激;遇有雪地應戴太陽眼鏡.或以不透光繃帶代替,在眼處開兩小水洞,做為看視用,必免眼睛直接接觸陽光.
急救 : 冰敷患部或滴軟性油每15-20分鐘一次.

裝備介紹:防災袋(背包)、手套、頭巾或盔形帽、水筒、小型收音機、繩子、適當的緊身褲、子刀、手電筒、蠟燭、火柴、打火機、固體燃料、現金存摺、印鑑、上衣、內衣、毛巾、雨衣、塑膠袋(帶)、報紙。
● 急用藥品—消毒藥、傷藥、眼藥水、脫脂棉、絆創膏、三角巾、繃帶。
● 緊急食料—罐頭、不限數的米、速食麵、乾麵包、麥芽糖、奶粉、蜂蜜。

帳篷的選購要領:
(1) 大小合宜
(2) 骨架有信用
(3) 設計合於使用目的

火力穩定的汽油爐具—早期就有以汽油作為燃料的汽油爐具,到現在還繼續被使用,其特點是火力強大、故障少,且不會受到環境的影響。其構造有利用加壓器把油槽加壓,將燃料壓出的強制加壓式,以及利用其他的燃料來預熱,使油槽內的壓力增高的自動加壓式兩種。無論那一種方式,都是利用加熱來使汽油汽化燃燒,這就是汽油爐具的基本構造。但因汽油的著火點是攝氏40度以下,非常的低,容易引火,所以要特別小心。尤其在補充燃料時,必須遠離火氣。

背包的種類—以背包的格式來說,可分為靠背的部分沒有加設任何東西或加設墊板的軟式背包,以及容易背又容易裝卸,在貼背部分有骨架的骨架背包兩種。對於富有變化的地形來說,大型背包採用內骨架式,而中小型的背包採用軟式較想,因這種背包可以全天候使用。

裝填背包的要領—一般人說:「輕的東西放下面,重的放上面。」並沒錯,但只適合在平地行走時,如果是在變化較大的地形,會使重心容易移動而失去平衡。較重的物品放在上面,是正確的方法,其限制是不可超過肩膀以上。大型背包,有時高度會超過頭部,此時,超過肩部的部分要放些輕量物品。較重的物品要儘量放在靠背的位置。除了考慮平衡的問題外,也要考慮機能性問題,也就是說,方便儘快地把所要的東西取出來。

購買登山鞋的注意事項—鞋底必須相當堅固,腳底有鞋墊,重量輕、深度夠,可以充分的保護腳踝,鬆緊度容易調節,在崎嶇的路途中也不會有問題。
(1) 試穿時,一定要穿厚的襪子。
(2) 一定要左右都試穿。
(3) 鞋帶要綁好。
(4) 除了長度之外,也要查看寬度。
(5) 感覺合腳的鞋子,一定要把前後號碼的鞋子也試穿看看。
(6) 其他廠牌的鞋子也要試試看。

睡袋—關於其材質還是以小鳥的羽毛為最高級品。但易溼,不易收入袋中。現在有一種化學纖維的,其保溫效果和羽毛品相當且容易晒乾,,但有點笨重。使用時,和具有透濕防水效果的外套並用,就不會被露水沾濕,且也能提高保溫效果。

2005-06-14 19:34:05 · answer #1 · answered by ? 5 · 0 0

這有類似的

▶▶http://qoozoo20140926.pixnet.net/

2014-10-08 03:55:56 · answer #2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參考下面的網址看看

http://phi008780508.pixnet.net/blog

2014-05-16 15:10:14 · answer #3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滅火不建議用水,因為在野外水很珍貴,你不知道多久才能獲救

2012-08-02 14:58:21 · answer #4 · answered by 駱駝 3 · 0 0

隨著週休二日措施的實施,國人休閒旅遊風氣漸盛行,越來越多人走入大自然的懷抱,欣賞山林的美景、傾聽空谷的清音。大自然雖然很美,但也潛藏危機,例如颱風、崩壁、歧徑、猛獸等,這些因素可能讓山友受困、受傷、甚至喪生。如何讓國人安全地享受台灣山岳之美,是大家所關心的問題。 但在有關野外求生的思考與討論上,絕大多數的書籍,多半是改寫或翻譯自日本的書籍,內容除了簡要避難營地或找水的知識外,多半淪入不實際的野外求生植物之介紹;但放在台灣,大部分人所需要的緊急避難知識,是為因應特殊地形、天候之狀況,才需要面對「迫降」的緊急避難。因此,本文就台灣山區惡劣天候之緊急避難、迷途迫降之野外求生等兩個安全議題,提供筆者自身之經驗來與山友們分享,希望登山先進同好一起來討論,累積有關台灣地區緊急避難與野外求生的知識。 一、惡劣天候之緊急避難 颱風 「颱風」是台灣每年都會發生的天災,也是山友在山上的一大威脅。當颱風侵襲時,一方面風寒效應使體溫下降,一方面陣陣強風把人彈摔,使體能耗盡。在山上遇颱風,怎麼應付比較好? 通常從颱風形成到颱風開始侵襲,約有半天至兩天的時間,很多山友一方面覺得在山上被颱風颳很可怕,另一方面怕家人擔心,所以第一個想法是衝下山,不過衝下山不一定是好的做法,著名的例子是民國六十幾年兩次奇萊山難,那兩次都是隊伍縱走奇萊連峰途中得知颱風即將侵襲,因為隊伍距離合歡東峰下的松雪樓不遠,隊員便往松雪樓奔去,結果在風雨中體能耗盡,一個個倒在路途中。 另一個衝下山的例子是筆者的經歷,有一次在高山突遇颱風,我們捨棄攀岩的重裝備,只帶保命的裝備衝下山,結果在能高安東軍的草坡被陣陣強風摔得狼狽不堪,腿力耗盡,幸好當機立斷,找森林躲避,才得以全身而退。這些例子令人傾向支持以下的做法:當登山隊伍跑不過颱風時,應採取表面上較危險而實際上較安穩的處置--在山上躲避颱風。一般而言,躲一至兩天,颱風就會過去。 躲避颱風首先要集結隊伍,一般來說,群體比個體容易渡過惡劣天候。人員集結後要優先找尋避風地點,否則處身在高山裸岩或草原等暴露地帶,短時間內身體即支撐不住。如能躲避到山屋,是比較安全的,若來不及到山屋,要儘快降入森林中,林中有箭竹,避風效果較好。至於哪一側的森林較安全呢?通常侵襲台灣的颱風是由東南方來,而北半球的颱風是逆時針旋轉的氣旋,所以颱風常是吹東風,因此避颱風最好選稜線西側的樹林中,中央山脈以西側樹林中更好。 找到避風處後要避雨,如能找到岩洞,則很幸運,不過通常要靠自己帶的帳蓬、外帳(最好帶防水的,不然的話要搭得很挺),配合地形地物(大樹或懸岩)來搭建蔽雨的居所,如果這些都沒有,只好用露宿袋、雨衣。如果雨水大,可以試著挖溝把水流導開,而地面可以搬石頭填平,或是墊背包、睡墊,鋪茅草、松枝葉來隔冷、隔濕。此外要注意附近是否有落石。 遮風避雨之後要保溫,溼衣服要脫掉,換上乾衣服,如果沒乾衣服可換,隊員可以裸身偎靠,蓋睡袋來保暖,需注意避免睡袋吸收漏進帳棚的水而濕掉,如果睡袋濕了,則蓋(或穿)擰乾的pp衣、pile衣、毛衣及雨衣來保暖。晚上如感覺冷,每隔一陣子煮熱水喝或吃東西,如果還是冷,則強迫自己做運動,以產生熱能保溫。除非體力佳,不必嘗試在風雨中生火,保持體能為優先考量。颱風夜裏隊友要相互注意身體狀況,如果懷疑有人失溫,要煮熱水喝、鼓勵患者多動以產熱、並共享體溫來保溫。 雷電 雷雨是夏季午後常見的天氣型態,因形成快速,且如果遭雷擊可能瞬間休克喪命,所以要快速採取避難的行動。如處身在暴露的山頂、岩稜、草坡,要迅速向下撤離,一直到置身樹林中為止。注意不可在獨立高樹下或展望好的涼亭中躲雷雨,因這些都是雷擊機率高的地方。如果來不及下撤,而雷電已在周圍打,甚至覺得毛髮束起時,要馬上找凹處就地坐下、低頭彎趴,最好坐在睡墊等絕緣體上,並遠離所有的鐵器(包括鐵欄杆、登山杖、冰斧),等雷擊稍緩再向下撤。 風雪 颳風下雪中,跋涉鬆軟的雪地是很累的,且因一片白茫茫,導致方位判斷不準,亦可能迷途,因此也需要考慮緊急避難。最好找岩石旁或玉山圓柏樹叢旁的避風且雪厚的地點,挖雪坑、雪洞躲避,要避免在雪流或是雪崩路徑上,以免被掩埋。搭帳掩蔽後要煮熱水喝,並活動身體,以免失溫,若鞋子、襪子、手套濕了要脫掉,以免凍傷。在台灣的高山,大風雪在一至兩天之內就會緩和下來。  筆者曾在積雪的中央尖山度過難忘的兩夜,第一夜在北壁,沒有睡袋、睡墊、露宿袋,藉坐在繩綣、靠在岩盔與冰斧來隔離雪地的寒氣,前半夜每小時吃一顆糖,後半夜沒糖了,會冷,藉每半小時起身運動一次,來暖身度過;第二夜在山頂附近的北稜,原本天氣很好,傍晚突然風雪猛烈,因風勢由西方吹來,我們便在稜線東側挖出凹地,用冰斧及背包撐開外帳,來躲避風雪吹打。 筆者也曾在積雪的雪山北稜角山頂過夜,挖了兩公尺長、七十公分深的雪坑來避風。另外在積雪的馬特洪北壁捱坐三夜,其中兩夜下雪,藉著露宿袋遮蔽(沒有睡袋),以及煮泡麵吃、喝熱水來度過。 溪水暴漲 颱風或大雨後,暴漲的溪水常阻斷山友下山之路,若因趕著下山而冒險渡溪,則可能發生溺水的事故,這在萬大南溪、中央尖溪都發生過。 下面是筆者涉溪歷險的故事:有一次涉渡暴漲的壽豐溪,到溪中間時被急流沖倒,因水流急速加上背包拖著,站不起來,便以斜躺水中的姿勢被沖走,我閉氣、睜眼(黃濁的水能見度竟有半公尺多)、腳一直走動,憋了一陣終於到岸邊,剛抓住石頭想探頭換氣,卻被一股急流連人帶石頭沖走,只好持續閉氣、睜眼、腳走動,又到岸邊,死命抓住較大的石頭,探頭吸到氣,活過來了! 但擋在眼前是一個人高的砂石河床,我背背包爬不上,想到用手扒石頭,把河床扒矮一點就可以爬上,但扒石頭的速度太慢了,而溪水在大腿邊咆哮著,接著想先弄上背包、人再上,但背包泡水之後變很重,舉不上去,正傷腦筋時靈機一動,打開背包、把東西一個個往上丟,睡袋丟上去卻又滾下來,往太平洋流去,正高興東西一一上岸時,突然一陣急流把我踩的石頭沖垮,我又落入溪中向下沖去,此時因除去背包重負,我得以翻轉走步,終於安全上到較矮的岸邊。這次犯了沒確保就涉渡暴漲溪水的大忌,幸好隨機應變得當,才能化險為夷。 一般的情況,暴漲的溪水在雨停後一至三天就會消退、澄清許多,建議山友遇到溪水暴漲時不要涉險,等待水退或救援隊支援再行渡溪較安穩。除非有迫不得已的理由,而隊中又有足夠的裝備與技術,可以藉由繩索確保或架設渡河之木橋等方式過河,否則撤至高地等洪水過後,才是最安全的做法。 二、迷途迫降之野外求生 先說一個筆者經歷的故事。記得剛開始爬山那一年,有一次去爬下阿玉山,我們自己砍路、切山坡上去,登頂後沿傳統路線(稜線)下來,一開始路跡大、路標多,走著走著,路跡開始有些亂,路標變少,要回頭又覺得坡度太陡,便又繼續下行,接著路標不見了,便跟著隱約的路跡走,在山腰東繞西繞一陣,已分不清楚自己在那裏了,心想:「先下溪,反正順著溪出去就會到烏來」,終於在天黑後到溪邊,溪邊很陡,抓著傘帶跌跌撞撞下到溪邊大石頭上。 因這天午後才下雨,一開始雨勢不大,大家都不想穿雨衣,後來衣服濕了,認為也不必穿雨衣了,就這樣,五個人全身溼透地坐在傾斜的石頭上發抖,漆黑的夜,深的溪水在腳邊流著。後來領隊要大家把濕衣服脫掉,蓋上雨布互相偎靠取暖,三男一邊、二女一邊,咦,還真的不冷。那夜互相叫喊著不要睡覺,每隔一段時間就吃一顆糖,一直撐到天亮。天亮後,腦筋較清醒,對照地圖研判方位後覺得對岸高處有林道,便涉溪上爬,終於脫險。 以上是開始接觸爬山的朋友可能會經歷的迷途及迫降,另外如果隊伍有傷患或隊伍高繞下不來時,也需要迫降。迷途該怎麼辦呢?迫降後該怎麼做呢?以下是一些建議。 發現沒路時,盡量退回最後已知的路徑上再做打算,除非有十足的把握,不要自己切路。如果回不到路上,則就地休息,冷靜地回想走過的路,休息過後可再嘗試,如果還是回不到路上,則就地撥打手機緊急通訊號碼(112)、吹哨子、打燈光、信號彈待援,不要隨便走,以免越走越遠,難以被搜救。而「順著溪往下走就可以出去」的觀念,乍看之下是對的,但實際上可能是危險的,因為溪谷常有瀑布、峽谷、深潭等困難地形,可能導致受傷、溺水或是被困住而上下不得。最近有一個案例,在北二段走失的一位山友,幾個月後於畢綠溪谷被尋獲,地點是夾在上下兩瀑間,據研判,那位山友下到那裡後被陷住,終至喪生。 迫降後,要安頓人員,如果卡在陡坡,用繩子將人、背包與樹綁在一起。人員安頓之後,節制水及食物的飲用,如果水及食物不夠,可以舔露水、吃茅草桿、啃樹根來解渴充饑,非必要時不下溪取水,如果要下溪取水,則要考慮能否上得來、回得來。如果衣服濕了要脫掉,蓋上雨布互相偎靠取暖,如果有乾木頭,可以生火,以保暖及安心。夜裏找平緩的地方過夜,考慮輪流守夜,以防蛇、熊等野獸侵擾。 等待救援時,如聽到直昇機聲音,要燃放信號彈或是生火產生煙幕讓駕駛知道,不然的話要到空曠的地點(上到稜線草坡或下到開闊的溪床),搖晃鮮明的外帳、睡墊、衣服等來引起注意。(直昇機可有專用的通話頻道?) 若只是落單,人尚在山徑上,則藉喊話、吹口哨、打手機來與隊友連絡。如果聯絡不上,最好待在原地等待隊友尋來,如果對地圖方位判斷有相當把握,可以在樹幹上釘說明字條後,斟酌走一段去找隊友。 三、求生食物與裝備 水是生命的源泉。從生命維繫的角度思考飲食,就會知曉「水比維他命重要;維他命比吃飽的食物重要!」一般而言,一個人只要有水,生命通常可以維持三、五天以上;而如果還有維生素,就不至因生理機能失調而引發病變,通常能支撐五至十四天左右而不會死亡。 因此,找到充足的水源,並攜帶一小瓶綜合維他命或吃蔬果,是維生要務,它往往比飽食一頓更重要。此外,登山通常會大量流汗、電解質流失,最好補充一點鹽分;目前坊間已買得到進口的舒維質發泡錠,這類電解質補充片泡水之後,喝起來味道很像舒跑,是登山時不錯的奢侈品。而求生食物中,找水也比找填飽肚皮的食物,還要重要。 取水 可取到水的參考集水面積:中低海拔山區約0.25~0.5平方公里,高山約 0.5~1.0平方公里。取水注意:1.如果溪谷地形陡,要考慮下去後能否上得來,不要陷入進退不得的絕境;2.下去時各個小溪溝收斂成大溪谷,往上則是溪谷發散成小溝,所以取水之後往上時易走叉,故下去時要沿途做標記(折枝、曡石、砍痕、路標)。 野生食物 植物性食物較易獲得,嫩芽有茅草芽、箭竹筍(春季.夏季)等,果實有懸鈎子(夏季)、百香果(夏季)等。動物性食物較難獲得,昆蟲類有蜂蜜(據說越吃越餓),脊椎動物有蛙、蛇、蝦、魚等。 隨身攜帶求生裝備 (一)金屬盒(約一升,可裝下列小東西,並可在火上炊煮。) (二)糖果數十顆或巧克力數包 (三)防水火柴、防水打包的打火機,一包火種或一截蠟燭 [打火機濕了,用乾的手按30下可打起火。火柴濕了,可放在貼身口袋烘乾。] (四)哨子、地圖、指北針、瑞士刀、頭燈 (五)簡單醫藥、求生紙或露宿袋 (六)緊急狀況處理步驟卡、個人資料卡(供救援者辨認) 結語 當颱風、雷雨、梅雨、寒流來臨,天氣突然轉為惡劣時,若來不及下山,則要找地方避難,而避難最好早點決定,不要等到筋疲力竭才開始避難措施。避難時要找避風、防雷擊的地點(樹林裏),搭建、挖掘防雨、防雪的遮蔽所,採取保溫的措施。 迷途時,盡量退回最後已知的路徑上再做打算,如果回不到路上,建議就地迫降待援,迫降後要安頓人員,節制水、食物之飲用,若水及食物不足時,可以舔露水、吃茅草桿來解渴充饑,非必要時不下溪取水,若下溪取水則要考慮能上得來。衣服濕了要脫掉,蓋上雨布互相偎靠取暖,如果有乾木頭,可以生火,以保暖及安心。 上面提的是較標準的應對方法,但實際的狀況很難說,要隨機應變。而如何減少緊急避難及迷途迫降發生,也值得關注。 迷途的原因可能是路跡不清、路標不明,或是山友對山徑資訊掌握不夠、對方位路徑判斷力不夠、對進退拿捏不成熟,若是前者,建議國家公園或林務局等管理單位能加強路徑標示,若是後者,則登山社團或山友需加強相關資訊知識(可參考登山補給站 http://www.keepon.com.tw/)的吸收與能力的培養。 天氣惡劣所造成的緊急情況,對短程登山活動來說,基本上可藉著對氣象資訊的掌握來預防(中央氣象局http://www.cwb.gov.tw/index-f.htm)。最近國家公園等管理機構依中央氣象局有否發佈颱風警報,來事前勸導或禁止民眾颱風期間登山,有某種強制預防的效果。 參考資料 www.taroko.gov.tw

2005-06-14 19:36:56 · answer #5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