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一列列的詳細說明~~~~~~
拜託大家了!!
2005-06-14 09:42:14 · 2 個解答 · 發問者 ? 1 in 藝術與人文 ➔ 書籍與作家
本名張煐 一九二○年九月三十日於上海出生,天秤座。
十歲 母親黃逸梵為其改名為「張愛玲」。
黃逸梵(素瓊)是湘軍提督黃翼升的孫女,黃半生戎馬,遲至四十七歲才得一子黃宗炎,宗炎婚後也無子嗣,一八九四年黃翼升去世,宗炎妻知道老人無後為憾,立即為宗炎去長沙鄉下買了一個姨太太,未料宗炎隔年就在廣西鹽法道任上因急病逝世,當時姨太太已有身孕,黃家在悲喜交集中迎接新生到來,姨太太承受傳宗接代壓力可以想見。一八九六年姨太太奇蹟般,產下一對雙胞胎,先落地的便是張愛玲的母親黃逸梵,緊跟隨一名男嬰是張愛玲的舅舅黃定柱,這一家終於有了可作為黃氏樑柱的一脈香火。
親母早喪,黃逸梵和弟弟是由嫡母帶大,早年男女不平等,黃逸梵眼見弟弟可以接受教育,而自己卻要受纏足之苦,同生同養,命運竟是天壤之別,這裡埋下了種子,註定黃逸梵要反骨,叛逆,要堅持走出封建,另闢一條崎嶇卻多采的人生道路。這顆種子更孕育了張愛玲,造就了中國文壇上一顆劃破天際的彗星,她的光芒不是剎那,卻是劃時代的耀眼,並每沈寂一段時日便要週而復始的再返。
張愛玲身後的另一脈血液更要來得響亮。儘管清末國是病入膏肓。滿朝盡是敗戰將軍,賠款大臣,但是寫歷史的沒有人能略去李鴻章,張佩綸這一對翁婿,李鴻章願意把最疼愛的女兒李菊藕嫁給馬尾之役敗戰發配邊關的張佩綸為填房,在當時亦傳為佳話,說明李識人自有其洞見。而這一段姻緣冥冥是為中國現代文學史結的,他們生下了兩個子女,兒子張志沂(廷眾)便是張愛玲的父親,女兒張茂淵是張愛玲的姑姑——另一個母親。
一九一五年張志沂和黃逸梵在上海結婚,一九二○年九月張愛玲出生。
十一歲 進入上海聖瑪利亞女校,陸續於【國光】上發表作品
十四歲 張愛玲父親再娶
母親黃逸梵視個留洋的時代新女性,在夫妻不斷爭吵後,父親張志沂在一九三四年決定再娶,娶進門的後母孫用蕃也是名門之後,也和張志沂匹配。
私語裡,張愛玲清楚描述她對父親再婚的恐懼和那一次站在姑姑陽台上聽見這件事的眼淚。張愛玲有一種為生存妥協的本能,從小見八姨娘,便懂得說討好的話,現在面對後母她還是努力應付著,甚至寫了一篇短文【後母心】放在桌上,讓後母看見還驚喜許久逢人便說。張愛玲並不與後母發生衝突,但她眼看著這個家,弟弟還有自己都漸漸活在她的陰影下。她穿後母的舊衣上學,她可以看見同學眼中同情的眼光,「她身上只是一點解釋也沒有的寒酸」,她的身體正在快速長高,但她卻恨不得自己縮小乃至隱形消失。她沒有零用錢,十六七歲沒有上商店單獨買過東西,自然也無法和同學結伴相約,中學時代唯一的一個好朋友叫張瑾如,可惜聖瑪麗亞沒畢業就嫁人了,難怪張愛玲在中學時曾寫到最恨的事情是一個有才華的女子突然跑去結婚。
十九歲 進入香港大學就讀
二十一歲 爆發太平洋戰爭,因而輟學,但開始大量創作文學作品
張愛玲受戰事影響無法去倫敦就讀,便轉往香港去投考港大,隨即錄取,夏天赴港,由李開第(姑姑早年的朋友,晚年的伴侶)做她的監護人。這一段時期張愛玲苦讀英文,三年不用中文書寫,使她英文程度精進。這一段時期,她力拼學業拿下兩個獎學金,為了省出生活費擺脫物質困頓的窘境,讓自己有餘錢可用。她默默吸收香港獨特的殖民文化背景,和她同班的多數是來自個地的華僑同學,這一切豐富了她的世界和她的眼界。這一段時間她交到一個這輩子最要好的朋友——炎櫻(Fatima)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八號,所有港大的學生都在忙著準備第一天的期末考,突然香港發出空襲警報,一時片刻大家還無法反應發生了什麼事。幾乎在此數小時前,日本人發動了大規模行動偷襲珍珠港,重創美國在夏威夷的海軍基地,同此時,南太平洋各軍區收到【花開矣】的祕密電文,表示珍珠港奇襲成功,日本立刻發動太平洋戰爭,二十三軍三十八團負責進攻香港,上午啟德機場就被轟炸,英日兩軍開戰。九龍香港間的渡輪停駛,人困兩地無法疏散,商店電車全部停擺,空襲警報相續不斷,香港陷入戰火。
二十三歲 結識胡蘭成
三十八歲的胡蘭成自許經歷生死關,但情關不算闖過,使他伏氣的人單手數還有餘,他沒有想到會遇見張愛玲,一個初見竟是不甚喜歡,只覺得對方個子長大還一臉幼稚可憐相的女子,他自許懂得驚艷,竟不知驚不是那種驚法,艷也不是那中艷法。張愛玲,超出了胡蘭成的驚艷,也超出了胡蘭成的經驗,張愛玲超出了胡蘭成思想所能及的一切。緊接著下來,他除了想放歌,走到哪都想放歌之外,便沒有更多能描述一個男人落入愛情的心境。他從南京一到上海便直奔張愛玲閨閣,一句「我回來了」應是怎樣的心情?
你來了?你這個人是真的嗎?你和我這樣在一起是真的嗎?
人生不曾實有任何親密情感的張愛玲,保持自身與一切事物適當觀察距離的張愛玲,這一次所有的聰明都派不上用場,她只能一再發出驚疑和喟嘆,嘆愛情到來是和戰爭一樣說打就打將起來的,兩個通靈的心遇到了,是要這樣直見性命的。
於是她說「見了他,她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裡,但她心裡是歡喜的,從塵埃裡開出花來」於是她說「你這人呀!我恨不得把你包包起,像個香袋兒,祕密的針線把你縫縫好,放在衣箱裡藏藏好!」她還悄悄寫下「他一人坐在沙發上,房裡有金粉金沙深埋的寧靜,外面風雨淋瑯,滿山遍野都是今天」一代才女寫盡了世間男女,卻未曾為自己留下一句情話,胡蘭成的【民國女子】裡留下了他們的私語。
二十五歲 其作品【傾城之戀】於上海公演
二十四歲 與胡蘭成結婚
一九四四年整個的一年,張愛玲寫作隨著小說集【傳奇】的出版奔向巔峰,這年七月胡蘭成的妻子英娣提出離婚,兩人在亂世中也締下了盟約,那一整個光燦耀眼的夏天,一切事物在張愛玲的眼裡都燙上了金邊,騎車的孩子,賣臭豆腐的販子,買肉的花街大娘,鑲藍邊的花瓷碗扣著豆腐,細細的網籃沈沈墜著兩手,人生也是這樣沈甸甸的有了內容物,她謹慎小心的護著,提醒自己別絆跤,別打翻,亂世裡這一點幸福,得來不易。
二十七歲 與胡蘭成離婚
二十八歲 【半生緣】(十八春)在上海發表連載
二十九歲 上海淪陷
三十二歲 移居香港
三十四歲 【秧歌】(英文)、【赤地之戀】於香港連載
三十五歲 前往美國
三十六歲 在美國紐約與瑞荷結婚
場景在瑞荷落腳的小鎮車站碰面,他們在這裡決定了共同的未來,瑞荷向張愛玲求婚,但是他堅持不要小孩。在這裡我們同樣不知道,張愛玲是否曾有一絲猶豫。據胡蘭成說張愛玲是不喜歡小孩的,但是在這個三十過後的年紀,不知道她的想法有沒有一些改變?是出於意願還是迫於無奈,這無奈是否包括瑞荷的態度和現實沒有保障的種種的考量。
他們在那年的八月十四號結婚。這距離張愛玲到美國正好一年。
張愛玲的婚姻生活,大致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從美東,到美西,最後又回到美東。
三十八歲 作品【五四遺事】於台灣連載
四十一歲 來台訪問(張愛玲唯一一次的台灣之行),作家王禎和招待
四十六歲 作品【怨女】於香港連載,並在台灣皇冠出版社出版其書【怨女】
四十七歲 瑞荷過世
四十八歲 【秧歌】、【半生緣】…等作品,陸續由台灣皇冠出版
四十九歲 任職美國柏克萊大學
五十二歲 自柏克萊大學離職
五十三歲 遷居洛杉磯,其後並開始在台灣的出版社及報章上發表文章, 至七十四歲逝世
在寫作這件事上,她從未妥協,對自己也是如此,改寫十年的作品仍不滿意,她像一個將軍,堅持要戰到最後一兵一卒。所以盡管乾瘦脫形,大病一場就要躺好幾天,但是她從來沒有放棄。
有一袋超市送來的食物估計是她走以前三天打電話叫人送的,櫥子裡還有十幾雙毛巾拖鞋的存貨。當警察接到公寓經理打來的電話,走進屋裡,她安詳的伏在行軍床的毛毯下。
當天下午洛杉磯的公寓外幾滿了華文媒體的採訪記者,迷一樣張愛玲沒有給世人留下一絲形影,她像一陣煙,飛散了,只留下她的文字,魔域一樣讓走進去的人無法走脫她的氣息。
一個星期後,他們依照遺囑把她的骨灰灑向大海,乾乾淨淨
2005-06-14 09:43:21 · answer #1 · answered by 湘 3 · 0⤊ 0⤋
作者簡介:
張愛玲,現代文學史上重要作家,生於上海,原籍河北豐潤。1921年生於上海,1995年離去於美國洛杉嘰,當時身邊沒有一個人,恰逢中國的團圓節日---“中秋節”。
說張愛玲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個“異數”當不為過。文字在她的筆下,才真正的有了生命,直鑽進你的心裏去。喜歡張愛玲的人對她的書真是喜歡,閱讀的本身就能給讀書的人莫大的快感。閱讀的快樂只有在她那裏才可以得到,至少對我是這樣。讀別的書你或許能知道道理,瞭解知識,得到震撼,但是只有讀張愛玲的文章你才是快樂的。即便是有點悲劇意味的《十八春》依然如此!
張愛玲是世俗的,但是世俗的如此精緻卻除此之外別無第二人可以相比。讀她的作品你會發現她對人生的樂趣的觀照真是絕妙!張愛玲的才情在於她發現了,寫下來告訴你,讓你自己感覺到!她告訴你,但是她不炫耀! 張愛玲最有名的一本集子取名叫《傳奇》其實用傳奇來形容張愛玲的一生是最恰當不過了。張愛玲有顯赫的家世,但是到她這一代已經是最後的絕響了,張愛玲的童年是不快樂的父母離婚,父親一度又揚言要殺死她,而她逃出父親的家去母親那裏,母親不久就又去了英國,她本來考上了倫敦大學,卻因為趕上了太平洋戰爭,只得去讀香港大學,要畢業了,香港又淪陷,只得回到上海來。她與胡蘭成的婚姻也是一個大的不幸。本來在文壇成名是件好事,可是這在解放後居然成了罪狀,最後只得遠走它鄉!
張愛玲的性格中聚集了一大堆矛盾:她是一個善於將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的享樂主義者,又是一個對生活充滿悲劇感的人;她是名門之後,貴府小姐,卻驕傲的宣稱自己是一個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悲天憐人,時時洞見芸芸眾生“可笑”背後的“可憐”,但實際生活中卻顯得冷漠寡情;她通達人情世故,但她自己無論待人穿衣均是我行我素,獨標孤高。她在文章裏同讀者拉家常,但卻始終保持著距離,不讓外人窺測她的內心;她在四十年代的上海大紅大紫,一時無二,然而幾十年後,她在美國又深居淺出,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以至有人說:“只有張愛玲才可以同時承受燦爛奪目的喧鬧與極度的孤寂。”
現代女作家有以機智聰慧見長者,有以抒發情感著稱者,但是能將才與情打成一片,在作品中既深深進入有保持超脫的,張愛玲之外再無第二人。張愛玲既寫純文藝作品,也寫言情小說,《金鎖記》《秧歌》等令行家擊節稱賞,《十八春》則能讓讀者大眾如醉如癡,這樣身跨兩界,亦雅亦俗的作家,一時無二;她受的是西洋學堂的教育,但她卻鍾情於中國小說藝術,在創作中自覺師承《紅樓夢》、《金瓶梅》的傳統,新文學作家中,走這條路子的人少而又少。
一九九五年中秋夜,曾經矚目中國文學界的才女張愛玲卒於洛杉磯一公寓內,享年七十五歲。
她的逝世使她的名字在文壇上再一次復蘇。這位沉沒了多年的作家一夜間又浮上水面來,而且 是前所未有的美。那刻的美是永恒的,因為張愛玲孤獨的一生走完了,留下的一片蒼涼與無盡嘆息化成玻璃靈柩,守護著她過去的燦爛。隔著空間和時間的玻璃墻望回去,越光輝的成就也 越淒涼。
張愛玲系出名門,祖父張佩倫乃滿清大官李鴻章之女婿。不過她的童年是黑暗的,生母流浪歐 洲,剩下她和弟弟在父親和後娘的監管中成長(詳見《私語》)。或許這是導致張後來的作品充滿悲觀跟勢利的主要原因。她筆下的女性是實實在在的:自私、城府,經得起時間 考驗。就是這些近人情的角色的永恒性加重了她文字裏蒼涼的味道,反復地提醒著我們所有現今的文明終會消逝,只有人性的弱點得以長存於人間。至於她本人亦是斤斤計較的小女人 :摸得到,捉得住的物質遠較抽象的理想重要。
中學時期的張愛玲已被視為天才,並且通過了倫敦大學的入學試。後來戰亂逼使她放棄遠赴倫敦 的機會而選擇了香港大學。在那裏她一直名列前茅,無奈畢業前夕香港卻淪陷了。關於她的一切文件紀錄盡數被燒毀。對於這件事,她輕輕地說了幾句話:“ 那一類的努力,即使有成就,也 是注定了要被打翻的罷?......我應當有數。”大有一種奈若何的惋惜。
此後張愛玲返回上海,因為經濟關係,她以唯一的生存工具-寫作,來渡過難關。《第一爐香》和《第二爐香》卻成為她的成名作,替張愛玲向上海文壇宣佈了一顆奪目的新星的來臨。繼之而來的《紅玫瑰 與白玫瑰》、《傾城之戀》、《金鎖記》等等更奠下她在中國現代文學重要的地位。就在她被認定是上海首屈一指的女作家,事業如日中天的同時,她卻戀愛了。偏偏令她神魂顛倒的 是為大漢奸汪精衛政府文化部服務的胡蘭成。
張愛玲為這段戀情拼命地付出。她不介意胡蘭成已婚,不管他漢奸的身份。戰後人民反日情緒 高漲如昔,全力捕捉漢奸。胡蘭成潛逃溫州,因而結識新歡范秀美。當張愛玲得悉胡蘭成藏身之處,千里迢迢覓到他的時候,他對她的愛早已燒完了。張愛玲沒能力改變什麼,她告訴胡蘭 成她自將萎謝了。然而,凋謝的不只是張愛玲的心,她驚世駭俗的寫作才華亦隨之而逝。往後的日子縱然漫長,她始終沒再寫出像《金鎖記》般凄美的文章。
簡介:
原名張煐
出生於一九二零年八月十九日
出生地點上海
九歲前入讀黃氏小學,改名張愛玲
十歲後就讀聖瑪利亞女校,母親赴法國
在十六歲那年、從初秋至春節前,被父親軟禁
春節前逃出父親家,與母親同住
十八歲考取倫敦大學,但因戰爭轉入香港大學文學專業
一九四一年香港淪陷,停戰曾當臨時看護
卌二年回上海,進聖約翰大學,不久退學
廿三歲認識胡蘭成
廿六歲訣別胡蘭成
卅一歲時曾任美國駐香港新聞處翻譯
一九五五年遠赴美國
五六年夏,和浦德南‧賴雅結婚
一九九五年卒於洛杉磯,享年七十五歲
2005-06-14 09:44:12 · answer #2 · answered by 小鬼 5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