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新加坡何時改學簡體字啊?

2005-06-07 19:44:35 · 1 個解答 · 發問者 ? 6 in 新聞與活動 最新活動

1 個解答

新加坡         對於人口占總數七成六的華人所使用的中文,早年華語教學以「注意符號」為本,為符合及實施雙語政策的改革,在拼音方面,自一九七○年代中期開始,隨著中國「漢語拼音」辦法的公布實施,也決定全盤採用,規定華族學生必須用華語姓名的漢語拼音,做為學校使用的英文姓名,以減少方言的影響。不過,此一措施帶來極大的反彈,對於不少華人而言,華語姓名慣以方言發音,因此不論姓Tan(陳)或姓Teo(張),他們的姓氏已成為身份認同的一部分。由Tan改為漢語拼音的Chen,或由Teo改為Zhang,雖然都是華文「陳」或「張」,但對他們而言乃是強制改變世代沿用的姓氏,侵犯其基本人權。然而儘管面臨輿論的反對,政府仍堅持於一九八○年開始在小學實施,並擴及全國中小學。     由於中文最困難的就是書寫能力,教育研究報告認為,簡體字可節省書寫及學習的時間,對華語的推廣也有相互輔助之效,因此決以簡體字取代繁體字。教育部於1969年頒行「簡體字表」,收錄了由502個繁體字簡化而成的498個簡體字,經過五年的試驗使用,1974年頒行「簡體字總表」,公布2287個簡體字,從此進入使用簡體字的時代。與此同時,華文報章全面使用簡體字,率先採用橫排。  不過,因該表收錄49個與中國相異或中國沒有簡化的字體,兩種字體並存並用,在書寫和印刷上往往造成諸多不便,教育部於1976年又頒行修訂本「簡體字總表」,把與中國相異或中國沒有簡化的字體,全部删除。新加坡的簡體字從此與中國的簡化字完全相同。教育部又於1979年發布「異體字表」和「新舊字形對照表」,删除不必要的異體字,並規範經簡化漢字的筆劃。    在學校方面,教育部於1980年和1983年,先後頒行「小學分級字表」和「中學華文字表」,兩個表的字體,都是根據簡體字、新字形和規範字頒行的,由是進入全面使用規範字的時代。1993年新加坡國民登記局爲國人重新更換新身份證之際,也爲華族人士加上簡體字姓名。凡此種種,足見新加坡推行簡體字的决心。 因爲大多數新加坡人掌握了簡體字,他們到中國經商貿易或旅游觀光,與中國人交往,可以無往不利。不過,由於香港、臺灣、澳門、中國沿海特區和世界各地的華人,使用繁體字的情况還是很普遍,新加坡人需要和他們交往,以便溝通信息。在商業上,新加坡人需要閱讀他們的資料和函件,年輕一代的新加坡人,只得「用簡識繁」。   無微不至的政府,想出一個辦法,便是在華文教材裡,在每篇華文課文之後,附錄簡繁字體對照表,同時又在每册華文課本之後,附錄該册所出現的簡繁字體對照表。教師不必特意教導學生書寫繁體字,只要幫助他們辨認即可。這不是推行繁體字,而是爲了適應環境的需要的權宜之計。   事實上,繁體字在新加坡屢見不鮮:中國、香港和台灣各劇種演出時,所有的字幕說明,全用繁體字。港台行銷的圖書報紙和期刊雜誌,以及錄音帶、錄像帶、光碟和産品包裝的說明文字等,都用繁體字。在新加坡的港台商人和來自世界其他地區的華人,有的仍然偏愛使用繁體字。電纜電視(SCV)寬頻視界所提供的港、台頻道等,字幕都是繁體字。    因此,老一輩的星馬華人流行舉的一個例子:北京大學在百年校慶時發行一百張限額的「百年書簽」,印刷精美,成爲海內外校友爭購的珍藏品。誰知書簽錯字連篇,如「桃李芬芳」錯成「桃李紛芳」,「直挂雲帆濟滄海」錯成「直挂雲帆濟蒼海」,「坐擁書城,富甲一方」錯成「座擁書城,富甲一方」。連北大都鬧出這樣的笑話,中國字的繁簡之爭何時方休?#(程榕 寧 )http://www.mayland.idv.tw/Sojourning%20Jn-1.htm

2005-06-11 15:11:18 · answer #1 · answered by 清仔 7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