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上有「文筆之分」,請問:1.誰提出了文筆之分?2.文、筆又分別指的是什麼?(簡單說明即可)
2005-06-07 05:25:15 · 2 個解答 · 發問者 Anonymous in 藝術與人文 ➔ 詩詞與文學
中國古代文論術語。最早見於東漢王充《論衡·超奇》:“乃其中文筆不足類也。”這是以文章爲文筆。到南朝“文筆”分爲兩個詞,《南史·顔延之傳》:“竣得臣筆,測得臣文。”這是分別“文”和“筆”的最早記錄。顔延之以有韻而有文采的作品爲“文”,無韻而有文采的作品爲“筆”,沒有文采的作品爲“言”。劉勰《文心雕龍·總術》說:“今之常言,有文有筆,以爲無韻者筆也,有韻者文也。”又說:“顔延年以爲筆之爲體,言之文也;經典則言而非筆,傳記則筆而非言。”傳記有文采,所以是筆;經典沒有文采,所以是言。但劉勰不同意他的說法,認爲“《易》之《文言》,豈非言文?若筆〔不〕(果)言文,不得雲經典非筆矣。”劉勰認爲經典裏也有筆,不能說經典不是筆(同前)。 文與筆的區分,反映了當時人們對文學作品與非文學作品的認識。顔延之的認識,還停留在語言形式和表現手法上。所謂有韻無韻,有無文采,其實並不能成爲區分文學作品與非文學作品的真正標誌。隨著人們認識的深化,文與筆的區分也逐漸從形式手法方面轉向了文學性質方面,如劉勰論文,在《文心雕龍》的《體性》篇裏強調風格,《風骨》篇裏稱“是以怊悵述情,必始乎風”,強調抒情而形成風格的才是文,又如蕭繹在《金樓子·立言》中說:“屈原、宋玉、枚乘、長卿之徒,止於辭賦,則謂之文,……至如不便爲詩如閻纂,善爲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泛謂之筆。吟詠風謠,流連哀思者,謂之文。……至如文者,惟須綺□紛披,宮徵靡曼,唇吻遒會,情靈搖蕩。”認爲文的性質是以情動人的,在表現上又具有一定的藝術特點,這樣的認識就大大前進了一步。 南北朝時,還有詩、筆對舉的用法,如蕭綱《與湘東王書》中所說的“詩既若此,筆又如之”。到了唐朝,以詩筆對舉更爲普遍,如“杜詩韓筆”等。唐以後詩文分家。http://www.cnpoet.com/changshi/lilun/116.htm
2005-06-07 05:48:11 · answer #1 · answered by ? 7 · 0⤊ 0⤋
參考下面的網址看看
http://phi008780508.pixnet.net/blog
2014-05-18 07:40:22 · answer #2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