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我想知道所有他的事

我不是要超脫的專輯銷售量那些的.........

也不是要他個人資料

我是想要關於你們所聽過他的事(不是去複製網路上資料,我希望真是他的歌迷的人,或知道他一些事的人,對於他的了解)

例如他說過的話..........或著是他的思想,或他有什麼怪異行為

還有

他是不是很愛穿女裝

2005-06-06 08:29:41 · 7 個解答 · 發問者 Anonymous in 娛樂與音樂 音樂 搖滾流行

7 個解答

http://tw.club.yahoo.com/clubs/SPIRITOFNIRVANA/
你所有問題的答案我想這個家族裡應該都有
這家族算是奇摩唯一的Nirvana家族吧...

但如果真要說的話
我第一次聽Nirvana是在國小.....
我媽狠愛聽 我也跟著聽...
當然!
一個國小四年級左右的小孩聽Nirvana是絕對不可能聽出啥感動之類的
但多少有個映像...
等到我大了點
我又把Nirvana的CD找出來聽
然後又加上一些經典老團
這時我才真的懂的欣賞所謂的搖滾樂
但那個時候我只是單純聽他們的音樂
甚至不知道他們的名字勒....
之後差不多在升國中那個時期
我對他們的了解又更加深入了...
Nevermind這張專輯真的是我在當時愛到不行的一張CD
當然現在還是在我的CD櫃啦~!(最近課業重 不常聽CD了...)

而關於Kurt...
他的思想你可以去看Nirvana的歌詞
應該能從中得到一些線索...

至於穿女裝
應該是吧
常看到狠多Kurt穿裙子的照片
呵呵
http://launch.groups.yahoo.com/group/nirvana2/
Nirvana的Group (美國Yahoo! Group)
裡面有狠多照片
都挺珍貴的感覺~!!

http://tw.page.bid.yahoo.com/tw/auction/1107926082?aucview=search
下面brutal truth說的那本自傳應該是這本吧...
http://www.amazon.com/exec/obidos/ASIN/B00000JS6K/ref=pd_sxp_elt_l1/002-8505940-4161660
這裡又有一本
不知道有沒有一樣說...(英文不好^^|||)

2005-06-06 20:51:15 補充:
Kurt真的是個*人...
不過就是死太早了
Forever 27....
http://www.popartuk.com/g/l/lgst4085.jpg

2005-06-07 19:47:32 補充:
我媽沒有狠年輕阿...

鼓手Dave Grohl阿
呵呵 搞不好喔~
對了Foo Fighters的新專輯6.13美國發行
還不錯聽喔~!

http://tw.club.yahoo.com/clubs/RockIsDeadLoveIsShit/

2005-06-08 18:00:40 補充:
嗯嗯 這篇文章我之前在別的地方看過
也是看得好久
超長的!!

2005-06-06 16:41:48 · answer #1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Connie這篇文章哪裡來的阿
看了好久,看完一直很想哭
以前看那種研究青少年犯罪心理學的書也一直哭=.=

2006-09-11 22:58:37 · answer #2 · answered by Fifi Tsao 3 · 0 0

我看過一篇文章.是從精神疾病學角度.探討kurt的人格
反應了社會不斷進步不斷發展,自殺事件卻如影隨形.
(看完後就可瞭解kurt的怪異行為.)



Kurt Cobain開槍自殺很久,當初那海潮般的震撼恐怕也已經在許多人心中漸漸褪去。自始至終人們關注的只是Cobain的死訊及由此帶來的商業影響卻很少想想他為什麼選擇了死亡及Cobain死前的生又是怎樣?人們只是感歎再也聽不到鄧種狂躁迷離的吟唱卻從不曾突破音樂看一看那聲音背後是一個怎樣的靈魂。


生存論精神病學是精神病學的一支,它拋棄了弗洛依德的性驅動力至上的教條,而從克爾凱郭爾 海德格爾 薩特那裡汲取思想構成了以生存論為基礎的精神病學。它試圖通過研究人對其自身存在認知的過程來揭示人之精神的複雜變化、病變及至瘋狂。此學派代表人物菜恩和羅洛梅都曾是六十年代西方那場新文化運動的堅定參與者,和馬爾庫塞、金斯堡、鮑伯·迪倫並肩戰鬥過。當那場激進運動如火如荼時, Cobain不過剛剛降生。然而幾十年過去世界的荒謬依然如是,反叛的精神卻也一代代被繼承,對於人的精神狀態而言,六十年代與九十年代並無多大區別,三十年前的聲音或許會有助於我們深入那個肯定也被一個時代深深感染過的瘋狂世界中去。



儘管手頭的資料有限,我們仍然可以看出 Cobain的所做所為、所思所想有著明顯的精神分裂性傾向(這並非說他是一個分裂症患者),他對自身的存在充滿了懷疑、焦慮、不安和罪感。




在用對事實的分析來證明上述判斷之前我們首先要明白,一個人的存在不僅是指肉體而言,它也包括精神。存在的獲取和維繫是兩方面的,即需他人對自己的認可,也需自己對自己的認可。許多個體的精神分裂傾向源於對自身的存在性不安,也就是說個體感覺到自身存在受到威脅,這種危脅可能來自於個體所認為的外界的剝奪與侵入,也可能來自於他人的"視其為無物",通常是兩種可能的結合。


個體一方面使自我脫離與外界的接觸,退縮進另一個世界,而把與社會接觸的任務交給一種做為防禦機制的面具系統從而達到保衛自身存在的目的。這種情形下,自我越來越無法經驗何為實在,他認定一切皆為虛假,都是不真的,自我的存在也因為喪失了社會基礎而變得虛無綜渺;另一方面個體無法通過他人的承認來確定自身的存在, 而在自我的一片不可捕捉的虛幻中是無法找尋到自身的生動性 實在性的,唯一的辦法是把自身看做為他人眼中的客體,因為對於"正常"的他人來說,客體至少是現實的於是個體會創造出各種各樣並不屬於自己的身份,以期引起他人的注意。這些最終將會引發個體的罪感,他會認為自我是無用的、不真實的,對他人是不負責任的 是欺騙的,一句話,是沒有理由存在的。這些既矛盾又複雜,Kurt Cobain就是這麼一個人。




Cobain的作汽車修理工的父親與做酒吧女招待的母親在他八歲時離婚,這正是一個孩子睜開眼睛看世界的年齡,可想而知,父母離異給Cobain造成了很大的精神創傷。這之後諸位親戚把他推來操去,誰也不願收留他,有一段時間Cobain不得不寄宿在同學家的客廳中,後來更是一度無處可歸蜷縮於橋洞下。對於這一段時光,Cobain後來說,"從7歲起,我開始仇恨周圍每一個人"。



一種仇恨,在他心中是那麼的清晰同時也告訴我們,在Cobain父母離異前家庭生活就並不美好。根據父母的職業背景和Cobain後來的支言片語,我們可以推斷這個家庭自結合伊始就存在著諸多不穩定因素,爭吵、謾罵甚至暴力是經常的,無論父親還是母親對Cobain都缺少一種持續、基本的關注與愛護。



在Cobain 8歲時,他們的離婚把這種是否有道理?他在別人眼中是否真的存在?他開始因為自己的存在而產生罪過感,這種感覺在父母離異後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


沒有親戚理睬他,沒有親戚願意收留他,他的存在得不到他人的承認。Cobain的自我與身體開始出現分離,自我採取一種退縮防禦的姿態,越來越封閉,越來越內傾,他恨周圍的人,因為沒有人關注他、在乎他,更沒有人理解他。然而,他又急切地想歸同於社會,做為一個人,被同類所承認是最基本的滿足,這種滿足是無法從內傾的自我中得到的。


這迫使他建立一個面具式的假自我系統來對上學生活中的行為加以模仿、順從和控制。但他清楚地意識到這並非其真正的自我,那個真自我正在一邊冷靜地旁觀。於是產生了欺騙他人的罪感。


對此,Kurt曾說:"我認識了許多朋友,許多歌迷,但我仍擺脫不了挫折感、內疚感……"他的挫折感在於他認為他無法也不能使他的真自我得到他人的承認,在於他因為存在得不到承認而始終認為自己是無用的,他的內疚則來自於所謂"欺騙"。



Cobain認為自己"無用"是源於家庭對他的"視若無物",這種無用感日後又從老師、同學等周圍的人中得到"證實"。Kurt Cobain具有極高的藝術天賦,在其稍大一些之後便開始繪畫、作詩,這完全是心靈的產物,屬於Kurt真正的自我。他的真自我在幻想中充滿感情地完成這些。


由於Kurt自我的封閉、內傾,在"正常人"眼中,Kurt他所表達出的卻是
抽像、晦澀、陰鬱乃至雜亂無章。



Kurt不可能把他的真自我展現在眾人面前,他的經驗告訴他沒有人會關注他、承認他 自然也不會有人理解他;相反,暴露卻會有使之被同化的危險。



Kurt一位同學的父親曾說儘管Cobain在他家中住了很長一段時間,但他全家卻對其一無所知 他始終不明白"他的那些讓人費解的想法是從哪兒冒出來的"。事實上,社會"正常"準則視這種藝術表現為異端,它不僅不能接受,反而要排斥、嘲笑、壓制,在這種強大的力量面前,無怪乎Kurt Cobain要視自我為無用。



前任Nirvana管理公司負責人Danny 說:"我認識Kurt這麼多年,Kurt一直覺得自己活在這星球上是非常莫名其妙。


而令Kurt感到莫名其妙的是,
他的自我無可奈何地陷入惡性循環:被視為無物一封閉一內傾-幻想-空虛-無用感-更深的封閉一再幻想;而他的肉體卻不得不繼續"活著" 他長久地徘徊在西稚圖的街巷中,露宿在橋洞裡,莫名其妙地活著。



也許下面這句話最能代表他當時的心情:
"好了,我一定得走,該是一個傻瓜滾蛋的時候了。"這裡面不僅僅包含著對世界的憤怒與不滿,還有著可憐的自我意識:相對於社會而言 自我是一個傻瓜,一個廢物。Kurt Cobain的確就是這麼想的。



Cobain的真自我與假自我一直在做看痛苦的鬥爭,儘管真自我自認是無用的,
但也恰好說明了真自我至少還是認可了自身的存在,認可自我能在封閉的幻想中得以展現、超越。既如此,自我不會輕易放棄存在,而這存在正有著被假自我系統蠶食、吞沒的危險。正是真自我持續不斷地努力,這種努力包括盡可能地關閉自己,切斷與外界的聯繫,把注意力集中在幻想、創作之上……才使得Cobain在我們眼中最終沒有成為一個機械、面具化的歌星。



需要指出的是,這種真自我在我們所"看見"的Kurt Cobain身上只佔了很少很少的一部分。以上這種個體的處境不可能一直持續下去,因為身份感需要另一個人的存在,而個體正是為這個人所瞭解;身份感還需要此人對個體自我的認可.與個體的自我認可之間的聯繫。如果個體要脫離與所有他人甚而自身一大部分存在的聯繫,那麼他就不可能以正常的方式長期生活下去。



鬥爭是殘酷的,崩潰不可避免
只不過Kurt沒有成為一個精神分裂症患者,而是把自己幹掉了。



可以這樣說,大部分的創作源於Kurt的真自我,大部分的現實行為 錄音、被採訪、舞台表演則是 "Kurt的假自我系統的產物" 。



前面已經提到過這種假自我系統產生的原因:與社會保持接觸、獲得某種對個體身份的承認(在這一點上它代表完整的個體),同時又能避免個體真自我受到衝擊、吞沒(在這一點上它與個體相分裂)。在個人身上,假自我系統總是極為複雜,包含著許多相互衝突的成分。假自我系統是在對他人意願或期望(或想像的他人之意願或期望)的順從中逐步形成的。



在Cobain封閉自我的同時,他還必須和老師、同學、親人及周圍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他不得不有自己的朋友。
他必須盡可能地順從這個社會以便能夠在現實生活中存在,他必須維持並發展這種種人際關係,否則他就無法"活著"。




他最終走上音樂之路,灌制唱片、取得銷量、辦其本意,因此個體從不會賦予此類行為以"生命",此類行為也並非其行為的全部,另一部分行為構成了協調生活的個體的另一個世界,一般來說,機械行為不會對此造成威脅,個體也不認為會有這種鹹脅存在。




與此相反,Cobain的機械行為並非源於生活經驗積累,而是如上所說的"為是他人所認為之是",這些行為一開始使出自個體本意並被賦予了生命,掌握了個體外在的、實際的、生活的全部行為。
請注意非常重要的一點,Cobain賦予其假自我系統以"生命",這使得整個系統獨立於個體,獲得了發展、擴張自身的能力。




假自我的發展逐漸遠離了真自我當初的本意,變得無法控制,甚而開始侵犯自我本身,Cobain的真自我開始清醒地意識到假自我的危脅。
首先就是假自我向他人意志的順從背叛了真自我所追求的真實性。




Cobain本想通過建立這樣一個系統來隱藏和維護自身真演唱會、娶妻生子、成為歌星,總而言之,生活是其假自我對社會順從的結果。
這一切都無可非議,不戴面具的人是罕見的,從某種角度說,每個人都戴著自己的面具。問題在於Kurt Cobain賦予自己這一面具以生命,這是假自我系統和一般人格面具的主要區別。就"正常人"而言,他相當一部分行動實際上是機械的(自然也包括奉仿、順從),這種機械行為源於日常生活經驗的積累。




日復一日的"正常"行為逐漸積累,就成為不自覺的機械運作。個體對此厭煩而無奈,知道非,卻不想它率先向社會妥協而背叛了它的締造者。
假自我的這種順從,是一種行動的反應,是對他人關於個體之看法的迎合,通過這反應,Cobain成為他人所期望的樣子,只有在幻想或鏡子前,才能成為他自己。



因而,為了與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或想像的自己在他人眼中之形象)保持一致,假自我真的變成了那種形象,對於Kurt Cobain,這個形象是歌星、是頹廢的詩人或許還是善良的丈夫和父親,但一切都是假象(這並非說Kurt不是一個詩人、一個好丈夫、好父親,而是說他不是我們所認為的那個Kurt,儘管這種認定恰是他的假自我所追求的),在Cobain身上,就其整個存在而言,並不以這種方式順從他人。



在他的存在中,基本的分裂表現在,他在外部順從,在內部卻抑制自己順從。在這種情況下,Kurt所能做的就是把一勿真實,及對真實的追求收縮到他的真自我中並加以封閉,這樣做的後果是真自我認定一切事情在幻想中都是可能的,但在現實中都是不可能的。
同時,真自我排斥假自我,不給予他以認同,這出於一種微妙的保護意識。因為真自我清楚地知道不能使自身暴露在現實之中,否則會有被吞沒、被異化的危險,而作為他人存在,或摹仿、順從他人存在,所有的危險都將針對所謂"他人",也就是假自我,這樣,真自我通過與行為的分離而獲得安全感。



這雖然天真可笑,但對於Kurt卻嚴肅之極。
於是,真自我必須放任假自我自流,卻又要忍受著假自我的背叛及對此而生的焦慮,兩者分離的越來越遠,相互間的爭鬥也越來越激烈。



Kurt是一個可悲的醫生,他把自己折磨的死去活來。
他的悲劇在於:渴望真實的存在卻導致了在現實社會中虛假的生活。



Cobain在西雅圖一處橋洞壁上留有一首詩,或許是這裡關於其"真假自我"分析的最好註解,他或許並不知道何謂"真自我"、何謂"假自我",但他要表達什麼我們應當一目瞭然,詩中"自己"和"黑暗"的指向"也是再清楚不過了。


拯救你自己  從黑暗的命運之中  必須離開那黑暗的所在
此時  儘管已遠離  但黑暗仍會緊緊跟隨
它召喚著你  在你灰色的時刻  在你燦爛的瞬間
把光打亮   它拜訪你   告訴你  你的由來
無論你走得多遠  無論你多麼努力
 尋求那無望的解脫
早晚   黑暗將會把你吞噬。



如此,我們清楚地看到了Kurt內部的分裂與鬥爭,如果一切就此止步,那麼Kurt可能還活著,當然名氣音定不會像現在那麼大。但這只不過是假設。
Kurt Cobain走向自己生命的終結是必然的,他的整個世界就像一部行將散架的機車,呼嘯而去,只需有一兩個外部因素介入,崩潰就會立刻發生。





然而,外部因素很快便介入了,在一般人看來為人生兩大幸事的婚姻和事業有成,對於Kurt,卻無異於災難的催化劑。




l987年,Kurt Cobain參與創建NIRVANA樂隊,在此後四年的時間裡,這個樂隊基本處於默默無聞的地下狀態中,關於這一時期Cobain的生活,還沒有足夠的資料給出,但我們根據其前後的生活,細節上雖無法確定,大致的背景卻還可勾勒出。



Cobain那年20歲,童年的不幸以及由此產生的焦慮、不安和恐懼已經深深植根於他的內心深處。上文所說的真自我的封閉和假自我系統的成型也已基本完成。儘管在Kurt內部世界不時泛起洶湧的波濤,積蓄著破壞性的力量,但在外部,在現實生活中,一切還算平靜。在他人眼中,Cobain最多不過是個寡言少語的反叛青年,這樣的青年有成千上萬。可以說,這時的Cobain在參與著實際生活的各個方面,他的真自我國暫時獲得了安全感同時個體又得到認可而對假自我系統給予肯定,當然,批判性的自我意識一刻也不曾停止,只不過遲到了次要地位。




和其他許多同齡青年一樣,Cobain生活在一個小團體中,掙錢的同時創作音樂,圖把此作為渲洩自我感受的途徑。可以肯的是。kurt在這時開始吸毒並柒上毒癮,這期間樂隊出了一張單曲唱片並於l989年出了第一張專輯,專輯中有看其後始終如一的恐懼、不安、煩躁和飄忽不定,但卻並沒有引起人們注意。
Kurt只想寫出點什麼,然後唱出來,這段時期可以說是最穩定、最平和的一段日子,他一直努力試圖在真自我和假自我對成為"是他所認為之是"的追求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



這段穩定而平和的日子到1991年專輯《Never Mind》出版後走到了盡頭,NI RVANA一下子由地下升至顛峰,KurtCobain本人也成了千萬歌迷矚目的人物。突如其末的成就與地位,以及外部世界的巨大變化,迫使Kurt的假自我系統做出相應的調整、適應,為了保持個體對實際生活的介入,假自我系統越走越遠,為了保持這種被承認的地位,假自我順從甚至不惜融入外部世界,而它當初的首要任務--做為一種防禦機制而存在--則瀕於解體。




真自我對此感到憤怒、恐懼和迷惘,卻又無能為力。在真自我眼中,威脅已不僅僅來自於周圍的人,他的假自我以及西雅圖這座城市、新聞報道、輿論導向、唱片公司、千萬瘋狂的歌迷、整個社會都構成了一種威脅,他被暴露在眾人面前,隨時有失去存在的可能Cobain對自己行將成為一台機器、一個玩偶恐懼不已,他必須保留一塊淨土,保護這塊土地不被任何人所侵入,於是真自我愈發孤立、封閉、躲避以抗拒異化。真自我還竭力試圖在自己內部感受真實和過去來抵擋外界的洶湧衝擊,他必須找到根據使自己相信:他可以在內部找到真實的存在。



如此,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麼Cobain在成名之後卻愈發沉溺於毒品之中
而不能自拔。



毒品可以把音符轉換成色彩,把一段音樂變成可觸摸的圖像,這對Kurt來說太重要了,使他在封閉的幻想中觸摸真實成為可能。讓我們摒棄那種"西方歌星成名後便多用毒品刺激自己"的簡單而毫無必然性的解釋,Kurt把吸毒作為通向自我真實的工具,他並不喜歡毒品,但卻離不開它。和一切藥劑一樣 毒品的效用越來越低,虛幻的飄搖不定的真實呈現時間越來越短Cobain不得不加大劑量增加吸食頻率,這個惡性循環最終摧毀了他。



在找尋並維繫自我真實的同時,Cobain也必然會對何以產生如此變化進行反思。Cobain的朋友Daniel House認為:如果Cobain不出名,一切就不會發生NIRVANA開始走紅時,他很困惑。他的音樂完全是個人的情緒,人們趨之若騖去聽令他吃驚,更令他吃驚的是人們根本不可能理解他所要表達的東西,卻偏要去購買他的唱片。



在這種思維前提下,Cobain自然而然地得到結論,人們不過是喜歡歌曲的旋律、節奏、爆炸性的快感和陰鬱的氣氛,而這些東西在其它非主流樂隊中也能找到。



很難說此時Cobain的心情是怎樣的,他感到自己受到了欺騙,幾年來在音樂創作上的努力及由此產生的關於真實性的意義頃刻間被消解得蕩然無存,他的整個行為早巳越過"僅僅與社會接觸"的限制,遠遠背離了真自我所追求的真實性,而被塑造成一個受人項禮膜拜的不是他的他。這個"他"不僅欺騙了真自我,也欺騙了他人,而欺騙的罪感卻要由Cobain的真自我未承擔。



關於罪感,Kurt自己曾說:"我自己在創作和譜寫歌曲時並沒有任何的興奮激動,我甚至感到自己是有罪的。"



成名使Kurt不再有創作熱情。既然創作出的作品無一例外地被變形、被利用,
倒不如僅僅在幻想中擁有以確保其真實和完整。



當然,實際並非全部如此, 一首首歌曲還是被寫出、錄下,但全部缺少一種激情。在《Unplugged ln NewYork》中我們倒是聽出一股淡淡的懷念代替了激情,只可惜他再也無法返回到那段時光。



Cobain曾說自己十分尊敬Lennon,他的解釋是因為Lennon能在音樂中毫不隱諱地說出自己的想法和自己的夢境,從不害怕被嘲笑或被指責。
這段解釋意味深長、值得捉摸,事實上Kurt是在借此暗示自己的心境。之所以尊敬是因為自己無法達到卻又渴望達到,這句話的背後正是我們分析的那個龐雜、矛盾的悲劇世界。




把這場悲劇推向高潮的另一因素是婚姻。
關於Kurt Cobain的妻子Courtney Love的種種傳聞不一而足,甚至有人認為是她害了Cobain。需要指出的是這種"女人是禍水"的傳統觀念是不可信的。Kurt本人暗藏的精神分裂性傾向決定了這種婚姻關係,決定了雙方所處的位置,決定了他對此的複雜心理及反應。婚姻使這種兩人關係較其它人際關係更持久,更深入雙方世界也更具危險性。而作為婚姻一方的配偶是一個怎樣的人並不具有決定意義。



前文說過,精神分裂性個體若要以某種正常的方式長期生活下去,必然需要另一個人的存在,需要使自身為這個人所瞭解,需要此人對個體自我的認可與個體之自我認可之間有所聯繫,如此,個體的身份感才能建立起來。



建立這種兩人的關係最普遍的途徑就是婚姻。
Kurt的潛意識很可能意識到了這一點,從而促成了這樁婚姻。但是,婚姻僅僅提供了一種路徑,一切成為可能最終是由個體決定的,如果這些觀念只是作為意識而不能付諸於行動之中,那麼婚姻只會帶來更壞的結果。遺憾的是,婚姻在建立兩人關係雖是最普遍、最易被選擇的途徑,卻不是最有效的途徑。幾乎所有的精神分裂性個體都無法通過婚姻擺脫他們固有的夢魘,區別只在於生活糟糕的程度。




原因是愛的確很重要,但對於這些特殊的個體,缺乏技巧的愛則很危險,而大多數配偶並不知道這些危險。在這種特殊的兩人關係中,Kurt Cobain所處的位置及複雜心態,前文已在一定程度上有所論述,我們還可以做出更多的分析,限於篇幅不能詳盡寫出,有興趣的讀者,只要牢牢抓住以下一點:
即對於"正常男人"來說,不成問題的"感覺存在",卻對Kurt Cobain這類型的男人,有著特殊的乃至關係到生與死的意義。
那麼在其婚姻中的問題就不難顯現了。



雖然如此,仍有必要就此做一簡單概述。首先,對於Kurt Cobain,要麼沉溺於自我,陷於極端的孤獨,要麼就完全溶化到世界之中。Cobain的真自我因耽於幻想脫離了與現實的接觸而趨向虛無。外部世界無論美醜卻是豐富的,但這"豐富"卻並不存在於其真正的生活之中,它在遙不可及的彼岸,想要獲得豐富就必須真正參與那個世界 參與也不能依靠假自我系統來完成。然而不喪失存在的參與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充分的。




因此,Kurt必須牢牢抓住他的孤獨不放,這樣他才能保持自己認定的身份。個體渴望豐富,這一渴望同時也是Kurt恐懼的來源,它會帶來自我的終結。這種矛盾貫穿Cobain的一生,使他無法真正地、徹底地建立與他人互通有無的正常關係。矛盾本身就是一道無法逾越的屏障,Courtney Love的愛無法穿透它,Kurt也只有在虛空中徘徊而無法到達那豐富的彼岸。



第二,任何聯繫都會使個體面臨喪失身份的危險,由此Kurt產生了關於被吞沒的焦慮在各沒焦慮中,Kurt把自己經驗為這樣一個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拯救自己,使自己免於被那最恆久、最有力、最絕望的行為淹沒。對於Cobain來說,吞沒是一種危險:被理解、被把握的危險,被愛的危險。人害怕被恨,但與被愛所淹沒、所毀滅相比,被恨就不那麼嚴重了。恨較之於愛反倒有利於個體的存在。被人所恨 所誤解固然會給Kurt帶來孤獨、痛苦,但也帶來了干定程度的安全。被人所愛,卻要置身於強制性的承諾之中,這種承諾是Kurt無法負擔也拒絕負擔的。對愛、對承諾的恐懼,促使Kurt參與的初哀在實際行為中不可避免地異化為一種拒絕,一種不合作。



第三,有鑒於上述所言,即使結了婚,Cobain也有這樣一個企圖:想在完全不依賴外界人事的前提下,在自身內部創造各種人事關係,追求無與倫比的獨立。他在自身內部建造了一個孤獨的、自我中心的、隱秘的世界。這一世界的大門永久性地關閉著,任何外界事物,包括愛和友誼,都無法打開之。
Kurt的一句話,可以看作是鎊刻在這扇大門上的一道符咒:" N0ne of you will ever know my lntentlons."簡要言之,Kurt不幸的童年使他無法擁有"正常人"對於存在的感知。由此引發了自我的分裂,罪感的產生。在身體成長的同時,真自我與假自我同時也肩負著各自的使命而形成。兩者間的鬥爭日趨激烈。



Cobain陷入這樣一個矛盾之中,在某一時刻,他感覺自己身在內部,充實而富有;相形之下,外在的生活在彼岸運行,在他眼裡貧乏可憐,這時他感到自己超越於生活之上。然而,在另一時刻,Kurt又會渴望重新進入生活,渴望讓生活進入自己內部。這時,個體會感到內在的死亡,會產生深深的恐懼Cobain就在這兩個極端間搖擺不定。事業的成功及婚姻導致外部世界急劇變化,從而最終引起了個體激烈的反應,Cobain無法與整個社會,與愛相抗衡,他採取了同歸於盡的方式:毀滅自己,從而也就毀滅了整個世界,毀滅了整個存在。



粗略的分析到此結束
關於Kurt Cobain,還有許多無法言說的感覺精神分析學不是一門科學,它無法做到精確、標準和無懈可擊,事實上它是一門主觀性的人學。但是,它至少為我們提供了一種視角,一種方法去看看一個人的生與死。Cobain或許是幸運的,他可以在另一個世界繼續歌唱,再也沒有煩惱和矛盾,然而,我們呢?我們這些活著的人擁有些什麼?我們的懷念與熱情終將逝去,麻木才是我們永遠的伴侶。


如上的種種分析並不能阻止我們在宿命道路上的前行。
一切都已做好安排,我們只有走下去。





期待這部片能趕快在台灣上映
http://www.mk2.com/last_days/

2005-06-07 03:51:29 · answer #3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好勁爆的答案.你媽媽愛聽Nirvana,那她是不是一個很年輕的媽媽呀?

2005-06-07 23:31:54 補充:
呼,看得好久. connie你的回答真的很認真.

2005-06-06 18:41:46 · answer #4 · answered by Kitten 7 · 0 0

27俱樂部 Kurt Cobain Randy Rhods

至於Kurt的老婆Courtney Love是個大正妹 Hole樂團的主唱

同時也是個瘋子 也有嗑藥 還有在節目上露奶子過

而NIRVANA有首歌"Heart-Shape Box"裡面的歌詞就再說他(Kurt)對他老婆跟毒品喜歡到無法自拔

2005-06-06 18:26:10 · answer #5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沒錯沒錯brutal truth 說的對~~誠品有賣唷!

2005-06-06 16:37:55 · answer #6 · answered by eminemewan 3 · 0 0

你可以去買一本書,裡面收集很多可特的照片,它的筆記,歌詞手稿,還有它的漫畫.這本書我大略看過,只覺得到後面,他陷入一種很深沉的憤怒,早期還有點暴躁的感覺.他很會畫畫!!!
精裝的,書名我忘了,漫大一本,封面打著Kurt Cobain

2005-06-07 03:58:11 補充:
我說的那本書,是兩年前在書林看見的,封面沒有照片,是精裝的.至於超脫團穿女裝的照片我也看過,鼓手很入戲呢~個人覺得搞不好他比可特還愛穿女裝~呵呵~

2005-06-06 15:09:38 · answer #7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